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口的空间变化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比重逐渐下 降,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 、教育资源分布等。
逆城市化现象解读
逆城市化定义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 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 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表现形式
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 卫星城迁移、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迁 移等。
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整理基础概念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如人口迁移、人口流 动、人口分布等。
构建思维导图
以人口空间变化为核心,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 识网络。
梳理知识联系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联系,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突出重点难点,强化记忆理解
对迁入地的影响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商业、交通运 输业、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但也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有利于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治安、教育、就业、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学习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成
功经验。
02
汲取国际人口迁移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人口迁移管理,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促进国际人口迁移有序进
行。
03
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与挑战
密切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应对全球性人口问题挑战,共同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较强,向往城市 生活,渴望融入 城市
以口信、书信为 以电话、网络为
主,信息量少, 主,信息量大,
频率低,速度慢,频率高,速度快,
与传统农民接近 与现代市民接近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 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提示] 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 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如就业 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 是城市的拉力,如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 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B.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
C.建设交通枢纽城市
D.控制城市房价上涨
考点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 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 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 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 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对迁
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 入地
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②影响人口年龄结构;③影 对社 响经济、文化的发展;④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 会、 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⑤ 经济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人类生产活动的发 展;⑥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十年来该市( D )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鲁教版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__国__内__人口迁移和__国__际__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流向__新__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_发__展__中___国家流向__发__达__国家。

人口集中分布
海陆分布

在北半球中低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性 垂直分布 纬度沿海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
地带
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地形 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00米以下的平原 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于平原地区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答案 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 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①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__中__低__纬度近海_平__原___地带。 ②人口密集区 亚洲_东___部和__南__部、欧洲大部分、美国东北部。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我国人口分布 ①分布不平衡 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地区多,__高__原__、__山__地___地区少;经济__发__达__和__交__通__便__利____ 的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少;__汉__族集中地区多,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少 。 ②人口分布界线 以__黑__河__—__腾__冲____为界,东多西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某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

读图,完成1~2题。

1.该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 )A.迁入地选择广泛,全国分布比较均匀B.迁移目的地选择主要受距离影响C.以社会型迁移(拆迁、婚姻、投亲等)为主D.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失调,青年受高等教育机会低2.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有( )A.降低社会抚养比B.劳动力短缺C.恶化人口性别结构D.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A.甲 B.乙 C.丙 D.丁4.“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6.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高考新教材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共48页)

高考新教材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共48页)
(2)该直辖市是( D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题能力培养] (1)
少 增加
(2)
迁出
[对接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并从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社 会经济、自然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中判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区域认知
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人口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差异。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出务工人员剧增 (2)2013年后,该省级行政单位( C ) A.人口出生率大幅度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析图能力培养]
减少
0.6%~0.7% 增多
0.7%
[对接核心素养]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 ___沿__海___;山区迁往__平__原____;农村迁往__城_市_____;贫困地区迁往发 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___民_工____潮”。
【疑难辨析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
提示:通过两方面来区分: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 有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 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出 差等活动区分开;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 人们的居住地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即 行政区。这就是人口迁移的空间性。
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
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来
表现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人口迁移 流量增大,流向明显变

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新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人口迁移与社会协调发展。

(人地协调观)常与工业扩散、产业转移和国土开发等资料相联系,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影响;近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教材整体感知][再现基础知识]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1.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①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

②人口密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大部分、美国东北部。

(2)我国人口分布①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少;汉族集中地区多,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少。

②人口分布界线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概念读人口迁移简图,完成问题。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和C是三个不同地区。

人口从A1到B1,从C1到A2是人口迁移;从A1到A2,从C1到C2不是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国际人口迁移。

(2)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3)流动方向。

19世纪以前 欧洲、非洲――→大批集团性美洲、大洋洲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
12/10/2021
3.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4.1995 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
12/10/2021
解析:第 2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 1985-2010 年的人口一 直为净迁入,丙、丁两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说明甲、乙两 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甲地在 2005-2010 年的人 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 地,故甲表示北京,乙表示广东,则 A、D 错误。河南是我国 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 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丁表示云南。故 C 错误、 B 正确。
12/10/2021
解析:第 1 题,根据题意,迁出(入)人口=迁出(入)比重×人口 总数。据图,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虽然略高于四川,但四川人 口数量远多于贵州,所以四川的迁出人口数多于贵州,A 项错 误。上海虽然迁入人口比重高于广东,但人口总数远少于广东, 故上海迁入的人口数少于广东,B 项错误。人口增长包括自然 增长和机械增长。就自然增长率而言,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 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二者的自然增长率差别不大,从图上可以 看出,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 样,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 项正确。一般来说,经济
第七章·人口的变化
第 18 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12/10/2021
第七章·人口的变化
最新考纲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以时事热点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迁出 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哈尔滨市备考2020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8人口的空间变化D卷

哈尔滨市备考2020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8人口的空间变化D卷

哈尔滨市备考2020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0分)1. (4分) (2017高一下·建瓯月考) 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10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A . 2倍B . 4倍C . 6倍D . 8倍(2)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 . 气候暖湿,环境优美B . 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C . 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D . 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2. (4分)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A . 国际人口迁移B . 由农村到城市C . 由城市到农村D . 由城市到城市3. (4分) (2015八上·昆山期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来到上海一览世博会的魅力。

来到中国的游客属于()A . 国际人口迁移B . 国内人口迁移C . 国际人口流动D . 国内人口流动4. (4分)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 .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 . 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围C .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 . 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5. (4分)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A . 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B . 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C . 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D . 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6. (4分) (2016高一上·江苏期末) 下图为我国2016年春运首日十大人口流出(入)城市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春运首日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 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B . 十大流入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C . 十大流出城市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D . 流出和流入地区分布基本是一致的(2)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 . 政治因素B . 经济因素C . 社会因素D . 环境因素7. (4分) (2018高一下·太和开学考)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高原与山地;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西部发达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6分)1. (6分)下图为某社区在2005~2009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出、迁入数量的统计图。

读图回答:该社区5~24岁人口净迁入约()A . 750人B . 950人C . 1 250人D . 1 750人2. (4分)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 某老人去外地旅游B . 某学者出国讲学C . 某家庭乔迁新居D . 南方某学子去北方求学3. (6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中) 读某国家“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变化坐标图”,其中2012年该国男性人口约有700万,人口非常多元化,其中只有10%是本国人口,其余的则由外籍务工人员组成。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国家最可能符合的是()A . 日本B . 印度C . 孟加拉D . 阿联酋(2)影响该国外籍务工人员占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 .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B . 矿产资源丰富C . 政局动荡D . 宗教信仰4. (6分)关于我国民工潮的叙述,正确的是()A .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B . 城乡和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引起民工流动的根本原因C . 大量民工的涌入,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 . 使大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5. (4分) (2018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 读某地区不同时期“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其中虚线和实线表示不同时期,图中反应了()A . 虚线表示的时期科技比实线表示的时期发达B . 实线表示的时期科技比虚线表示的时期发达C . 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D . 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6. (4分) (2019高三上·宁德期中) 近5年来我国的城乡对比关系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现象。

城镇化的条件开始出现改变,以前农村一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向或双向的过程(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促使近5年来出现城乡人口流动变化的条件是()①城乡收入差距减小②乡村交通通达度高于城市③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乡村生活节奏比城市悠闲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2)在农村一城市反向或双向流动过程中,出现了()A . 虚假城市化B . 逆城市化C . 初期工业化D . 滞后城市化7. (4分)(2017·惠州模拟)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为2000~2010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A . 地理位置居中B . 人口基数稳定C . 经济实力雄厚D . 交通网络发达(2)据图推断,图示时段()A . 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B . 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C . 珠三角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D . 长三角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8. (4分) (2016高三上·成都月考) 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流出最明显、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区域之一(下表),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低于中部、西部和东部。

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全国及部分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表(‰)(1)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多、自然增长率低,对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①后备劳动力不足②耕地资源压力减轻③养老负担更加沉重④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⑤经济逐渐失去活力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⑤D . ②④⑤(2)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这说明上海市()A . 对户籍与非户籍人口采取不同人口政策B . 总体上比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C . 户籍人口中青壮年大量移居国外,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 . 迁入人口数量大且以青壮年为主,使得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9. (4分)(2017·江苏模拟) 下图显示的是某一时刻中国网民在线使用QQ交流的人数,这张图印证了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该分界线两侧地理差异显著,李克强总理曾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读图完成新开工题。

(1)QQ同时在线人数地图()A . 信息收集借助GPS和GIS技术B . 具有直观、数据稳定的特点C . 反映了所有手机用户的分布状况D . 可以预测城市的人口数量(2)以下破解胡焕庸线的措施,合理的是()①东部地区大量移民到西部地区②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③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④西部大规模建设商品粮棉基地⑤西部地区建立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群A . ①②③B . ①③⑤C . ②③⑤D . ②④⑤10. (4分) (2019·泉州模拟) 下图示意2000年和201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类型区划分,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 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A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 . 人口分布趋于集中C . 人口流动活力减弱D . 京津人口占比下降(2)为缓解压力,优化京津冀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措施是()A . 加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B . 不断完善北京城市服务功能C . 将京津产业大量转移到河北D . 推动次一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二、综合题 (共5题;共53分)11. (5分) (2017高一下·漳州期末) 克拉玛依是新疆最大的外来移民城市,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工业重镇,建于1958年。

2013年城市化水平达98.62%,为全新疆最高。

下图为我国新疆北部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分析克拉玛依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

(3)说出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对克拉玛依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12. (10分) (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 读表格中资料,回答相关问题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表年份19841985198819931995流动人口(万20004000500060008000人)(1)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2) 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3. (10分) (2017高一下·仙桃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该类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大量水分,在土壤含水量减少、根部无法吸收水分时可满足植物的生存需要,让植物熬过干旱等待雨季的到来。

南非纳马夸兰地区,每年冬季降水非常准时且降雨量稳定,被誉为“多肉之乡”,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南非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空间分布也有了一些变化。

期间纳马夸兰地区所在的北开普敦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得以开发,交通运输设施明显完善。

下图为南非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

(1)指出1996~2011年南非人口重心总体移动方向并简析原因。

(2)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异常丰富的成因。

(3)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北开普敦省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14. (13分) (2018高一下·南昌期中)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2017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3) 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15. (15分)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下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流动的特点。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6分)1-1、2-1、3-1、3-2、4-1、5-1、6-1、6-2、7-1、7-2、8-1、8-2、9-1、9-2、10-1、10-2、二、综合题 (共5题;共53分)11-1、11-2、11-3、12-1、12-2、13-1、13-2、13-3、14-1、14-2、14-3、15-1、15-2、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