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中国民生问题与社会焦虑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偏差,公共投入优先顺序颠倒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一是应把民生问题归属于社会公正问题;二是把藏富于民作为重要国策;三是建立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焦虑;特点;原因;对策

这些年来,我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对民生问题都表现出空前的关注。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432美元。但是我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突出表现在我国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一、民生问题与社会焦虑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与我国的这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繁荣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另一方面落后地区的一部分老百姓仍然没有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对于西部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如果家里摊上一个重病号就会家贫如洗,家徒四壁。因为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而引发了种种纠纷、矛盾和冲突,使我国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点。我国群体性事件现在每年十几万起,并且以每年新增加一万起的速度递增,人们在研究群体性事件时发现,中国的群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作者:————————————————————————————————日期: 2

题目:近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摘要:从最近几年特别火的电视剧来看,吸引人眼球的不再是故事内容,画面语言,镜头的运用,而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低俗的话语大量充斥在电视剧中,并以此来吸引观众观看的兴趣,汉语语言规范遭到挑战,在电视剧领域中,俗文化大有压过雅文化的迹象。房子车子金钱等概念大量充斥在了偶像剧中,错误的引导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工作找的好不如嫁的好这句话才能如此流行。电视剧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的受众大多是中国的青少年,他们涉世不深,作为中午新生代的栋梁,偶像剧必须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偶像剧青少年台词房子 正文:纵观近几年热播的几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等等,这几部电视剧每一次的出现,无一例外在互联网、报纸、杂志上,引起众说不一的分歧。除去对电视剧的偏好,带着各家众口不一的评论,带着一颗复杂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的在观摩这几部电视剧。这三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无一例外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即使画面拍的很一般,即使有些话很粗俗,即使有些话是典型的我们所反对的俗

文化,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实在,他的贴近现实,我们不得不被他所吸引。众所周知,80后作为社会的后继力量,在多年的争议中开始逐步向工作岗位,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这几部大多都描写的70后80后奋斗的故事,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着这个过度行的社会中,他们开始找工作,买房子,很好实的理想很坏的现,最早出现的《奋斗》可谓为中国电视剧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剧中那些熟悉的话语,流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经久不息。随后,《奋斗2幸福在哪里》,《我的青春谁做主》作为衍生物相继产生,从此电视剧大家族中有了这么一个类型,那就是台词比拍摄比后期制作更重要,如果把这类电视剧叫做台词型电视剧一点都不为过,锤炼台词,锤炼语句,任意的篡改汉语语句原有的规范成为这类电视剧奋斗的重要目标。观众并不反对台词的诙谐幽默,但是作为电视剧的制作人也不能将此作为自己制作电视剧的首要方法。然而时下这种貌似偶像剧的台词剧有所抬头,跟风之作越来越多,几乎年年都有,年年都惹争议。 2007年奋斗这部电视剧首先登陆各大卫视,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并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连剧中的台词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奋斗大体讲述了一段北京“80后”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还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其中,讲述一段大学生毕业后为理想奋斗的故

春节民生问题的思考

春节民生的思考 2010级法学一班仲云云 摘要: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它是新年的开始,是一家人合家团聚的日子。在此期间的许多问题都反映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表达了人们群众最真实的需求。春节交通,春节消费是反映民生问题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春节交通春节消费民生重要性解决措施 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节日,在春节期间的民生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当下一些涉及普通百姓生活利益的春运问题和消费问题。在这个温暖、和谐的2011年春节期间,笔者对其期间的民生问题做了一些实践调查,采访了一些普通民众,收集了有关资料,分析了春节民生之中有关春节交通,春节消费等问题。 一、春节及春节民生 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它强调的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而更追求人的生活质量。民生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利益的起点。春节期间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民生问题的最好反映,尤其是人们在此期间的一些观念和消费行为。笔者在此期间,做了一些社会实践,其中反映了许多春节期间的民生问题。 二、春节交通及问题 春节是亿万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也是千千万万在外务工这期盼回家的日子。一年到头,一地打工的艰辛,与父母儿女离别的忧伤,都即将被回家过年的喜悦冲淡,然而,对许多农民工来说,回家过年的路却是艰辛漫长。 临近春节的一天,笔者走访了宿迁市沭阳县的火车站,我们县的车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中转站,汽车票太贵,许多人都会坐火车,然后再从我们县城坐到其他地方。当我进入车站就被吓了一跳,偌大的车站里到处都是人,站着的躺着的坐着的都有,几乎都是农民工打扮,还有人棉被裹在身上就这样躺在车站里睡觉。 事实上,春运期间车票供不应求造成车票价格上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却借此大发其财,所谓的黄牛党,他们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者通过雇佣大量人员打电话,排队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车票,囤积居奇,高价出售,从而加剧了春运矛盾。在春运期间,车站的附近总有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拉住过往的行人,问其要不要票,他们利用乘客急于回家的心理高价兜售,而乘客却也不得已接受。在笔者与周围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许多人是转了几天没买到票的儿从黄牛那里高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 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看病难问题已是困扰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重大问题。而且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简陋,设备缺乏,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最终导致许多农民生病不能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不能得到治疗,最终遗憾地死去。 (四)住房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进步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国住房制度存在市场化过度、经济发展功能过强、货币化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住房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操作性差、实效性差的问题,导致我国房价上涨过快,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致使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住房难问题。 二、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上学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教育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吸引了大量的社会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探析

王倩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的《求是》杂志上,曾对“三贴近”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内容阐述,即新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节目,宣传口号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后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口号,也贯彻了“三贴近”的原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正是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从而受到老百姓青睐。 2.符合本土化的地域优势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意思是说人们在一天工作结束后,两个家庭妇女在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聊天时谈到的内容,往往是她们一天中最感兴趣的事。因此我们的电视栏目,抓取新闻点时,也必须抓取最能引起广大民众关注的话题,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也就是本地发生的新闻。 3.采用口语式的播报方式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著名的“公共领域”和媒介关系的论述,指出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要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因此电视新闻栏目所强调的“口语化”,目的就是搭建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老百姓感觉民生电视新闻就是咱们自己

的节目,真的是关心咱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比如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主持人用地道的济南话说新闻,一开始从语言上就抓住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心,风格也比较轻松活泼,得到了本地观众的喜爱。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 1.提升品质 如今,受众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全国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人的第一选择?“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一条真理,一档节目能够生存且长https://www.360docs.net/doc/6b9438369.html,期发展下去,必须从内容入手,用精品内容抓住观众的遥控器。 (l)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民生电视新闻也是如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客观公正的精神,确保思想不偏离方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挖掘报道深度 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舆论导向的问题,更要解决好节目内容对社会甚至各阶层的深层意义等问题。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价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表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愉悦受众的感官层面上,而是应该眼光再高一些,问题再看深一层,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题目:近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摘要:从最近几年特别火的电视剧来看,吸引人眼球的不再是故事内容,画面语言,镜头的运用,而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低俗的话语大量充斥在电视剧中,并以此来吸引观众观看的兴趣,汉语语言规范遭到挑战,在电视剧领域中,俗文化大有压过雅文化的迹象。房子车子金钱等概念大量充斥在了偶像剧中,错误的引导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工作找的好不如嫁的好这句话才能如此流行。电视剧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的受众大多是中国的青少年,他们涉世不深,作为中午新生代的栋梁,偶像剧必须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偶像剧青少年台词房子 正文:纵观近几年热播的几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等等,这几部电视剧每一次的出现,无一例外在互联网、报纸、杂志上,引起众说不一的分歧。除去对电视剧的偏好,带着各家众口不一的评论,带着一颗复杂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的在观摩这几部电视剧。这三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无一例外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即使画面拍的很一般,即使有些话很粗俗,即使有些话是典型的我们所反对的俗文化,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实在,他的贴近现实,我们不得

不被他所吸引。众所周知,80后作为社会的后继力量,在多年的争议中开始逐步向工作岗位,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这几部大多都描写的70后80后奋斗的故事,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着这个过度行的社会中,他们开始找工作,买房子,很好实的理想很坏的现,最早出现的《奋斗》可谓为中国电视剧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剧中那些熟悉的话语,流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经久不息。随后,《奋斗2幸福在哪里》,《我的青春谁做主》作为衍生物相继产生,从此电视剧大家族中有了这么一个类型,那就是台词比拍摄比后期制作更重要,如果把这类电视剧叫做台词型电视剧一点都不为过,锤炼台词,锤炼语句,任意的篡改汉语语句原有的规范成为这类电视剧奋斗的重要目标。观众并不反对台词的诙谐幽默,但是作为电视剧的制作人也不能将此作为自己制作电视剧的首要方法。然而时下这种貌似偶像剧的台词剧有所抬头,跟风之作越来越多,几乎年年都有,年年都惹争议。 2007年奋斗这部电视剧首先登陆各大卫视,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并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连剧中的台词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奋斗大体讲述了一段北京“80后”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还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其中,讲述一段大学生毕业后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是一

关于当今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今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被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加快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步伐,一系列相关社会政策付诸实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具体成果如何呢?请看本次调查的几点结论。 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有近60%的城乡居民认为,未来5年的生活状况还将继续改善。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改善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自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在有关资料2006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上升的比例为69%,高于同期的城镇居民近1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的调查中,认为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的农村居民比例上升到了76.3%,依然比同期的城镇居民高了13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说明,自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收入差距方面,据此次调查数据测算,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20%收入组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20%收入组的16.3倍。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城中地区的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是城东部与西部的2.03倍和1.98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制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上,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甚为明显。以冰箱为例,最高20%收入组家庭有87.5%拥有冰箱,而在最低20%收入组中只有22.75%的家庭拥有;家用电脑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最高收入组有近2/3的家庭有自己的电脑,但最低收入组中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不到4%!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于启动内需是十分关键的。 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给出的18个社会问题中,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前三项是“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和“收入差距过大”;排位第四到第七的分别是“就业失业”、“住房价格过高”、“贪污腐败”以及“养老保障”;排在八至十位的分别是“环境污染”、“教育收费”和“社会治安”。除“物价上涨”属于阶段性问题外,其余社会问题的排序和调查相关资料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 与农村人口相比,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失业”和“住房价格过高”与其切身利益相关,有30.5%左右的城镇居民把它们排入前三位的社会问题,而在农村居民中仅有15%左右的人如此认定。相反,在农村居民看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他们急于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里特别指出一点:这个调查是在2011年8月进行的,当时物价问题突出,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物价大幅回落,就业问题因经济形势变得非常突出。 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近40%的人认为矛盾不会激化 在调查中,我用“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来考察民众对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感知。结果表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给予了肯定,认为“有一点冲突”和“没有冲突”的人占了70%,但另一方面,也有30%的人认为存在较大的或严重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 当前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和干群关系 公众对于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对一系列社会群体之间差异和矛盾冲突的判断上。在调查中,列出了七对具有对应关系的社会群体,向公众询问“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差异的角度还是从容易产生冲突的角度,“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这说明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是目前最需要处理好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电视剧发行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电视剧发行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我们目前就是在等米下锅。”在谈到今年电视剧的采购情况时,一位地面频道的总监这样说。2012年,中国电视剧生产超过1.5万集,一跃成为电视剧产量大国。与此同时,各种大手笔拍摄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投资动辄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比如以上亿元开拍的《刘邦》、《忽必烈》等剧。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已然进入了高产量、高投入的大剧时代。然而,在这个大剧时代,又将近一半的电视剧由于产量过剩,囤积在制作公司手中,面临着播不出去的尴尬,而一些地面频道却在这时闹起了剧荒。剧荒并非个别情况。 目前一些卫视的电视剧播出计划已经排至2013年,一些电视剧甚至出现了排不上号的情况,而地面频道的购剧人员却还在茫茫剧海中寻找2012年播出的剧目。并非电视剧在产量上供不应求,也并非市场上没有好剧,而是价廉物美的太少。要好剧,还要便宜;成为了各地面频道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条购剧铁律。囊中羞涩是目前地面频道普遍面临的尴尬。据了解,2012年,江苏卫视的购剧经费达10个亿,湖南卫视在今年新增金芒果独播剧场之后,更是将购剧投入扩充至15个亿,而东方卫视单单用于投拍自制剧的经费也已达到2~3个亿。 同各卫视的财大气粗相比,地面频道已然跌在了拼剧的起跑线上。以地面频道中的强势者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为例,2012年该频道购剧经费7000万元,在地面频道中遥遥领先,但与卫视十几亿的投入相比,也仅是个零头。虽然浙江地区的地面频道在购剧上略强于其他省市,不过,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总监陈方柱透露,2012年频道的购剧经费不超过3000万元。有些经济收入不佳的台更惨了,如邯郸电视台,每年购剧经费只有100来万。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近年来,电视剧演职人员薪酬暴涨,直接导致了电视剧成本的翻番上升,剧很贵,好剧更贵!这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市场的真实写照。曾经的赵薇版《京华烟云》成本80万元/集,戏中大腕儿云集,可谓当年的大剧。而现在,单集60万元左右的戏只能被视为一般水平的剧。从购剧的单集价格上来看,2006年前后,卫视买剧的一般价格为8~10万元/集,随后的两年升至12万元/集、25万元/集,到2011年前后,一般水平的剧,卫视首轮四星购买的均价已达40~45万元/集。相对于卫视的涨幅情况,地面频道的涨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以江苏地区的城市台为例,2006年前后,该地区城市台买剧的一般水平是4~5万元/集,6年之后的今天,这些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平均价格仍然在5万元/集左右徘徊。显然,这与电视剧成本上涨的幅度不相匹配。 目前,一些一类价格地区买剧也只能出到卫视的零头,以北京地区为例,地面频道买剧最高的价格水平为7~8万元/集,与之水平相当的是江浙地区,有消息称,当年张纪中版的一部金庸武侠剧在浙江影视频道卖到了9万元/集。湖南地区的地面频道买剧的水平在2~3万元/集,而另外一些弱小地区的地面频道连单集1万元都出不起,只能出价几千元/集购剧。无论是对于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来说,电视剧都是其提升收视率的利器。由于大部分地面频道对于电视剧的依赖程度十分严重,一旦电视剧的收视上不去,全频道的收视都会受影响。电视台的购剧经费来源于各自的广告创收,广告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其能否出得起钱买剧。据了解,湖南地区的一些地面频道每年广告收入不过几千万元,而即使是买剧上能出到相对高价钱的浙江地区,频道每年的广告收入也不过2~3个亿。今年,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地面频道的面前。由于电视剧中插广告的取消,使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内容提要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反映 民声的贴近性,以短平快的时效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近年来,电视民生节目频繁报道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事件性新闻内容转向为提升民生报道的质量和内涵,本文结合本地民生新闻报道实践,分析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新闻敏感的培养,以及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思路。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线索思想性真实性 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时政新闻,二是民生新闻。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包括县级广播电视台,不上卫星,除了作为党委政府喉舌,发布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之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服务当地民众。而普通民众看地方台,就是关注和了解身边人、身边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民生”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哪一项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惠及民生的呢?所以说,小民生中蕴含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小民生。 那么,如何选取民生新闻的新闻线索呢?民生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热心观众热线电话反映,二是相关单位通讯员、线人的提供,三是记者、编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选取。找到新闻线索,首先就要熟悉和深入地方实

际。比如热线电话接听,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分不清所在地市、县市区、乡镇名称,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目前有十个县市区,100多个乡镇,加上街道办事处有40多个,3700多个行政村,作为新闻记者,行政村名称一般不需要牢记,但全市100多个乡镇名称需要记牢,否则,观众热线电话反映线索,记者如果分不清东西南北,路途有多远,乡镇基本概况,也无法前去深入采访。平顶山市境内叶县有邓李乡、夏李乡之别,鲁山县有熊背乡、背孜乡,刚入行的记者容易混淆,整理稿件时,有写成“熊背孜乡”的,这就贻笑大方了。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给电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总结为14个字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从字面意思理解前半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芝麻小事,跑冒滴漏,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内容琐碎,业内人士也认为是“小民生”,而后半句“衣食住行医教保”,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订、实施,最终惠及大众,属于国计民生,是“大民生”。 一、“柴米油盐”:小民生中也有大线索 古人有钻木取火之说,由柴火可以联想到当今的煤炭、燃气、天然气。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是个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有全国第二大统配煤矿,矿区东西连绵140多里,十几座煤矿几十家厂矿企业,还有多家上市企业,每个企业

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

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②这一论断从电视传播基本理念的变迁来看,有一定说服力。但是,众所周知,“革命”在中国的语境中,具有更宽泛的含义:“革命”寄寓了普遍乐观的超越性想象,超越性的意指不单限于观念,而且关涉到“制度”和“体制”的层面。因此,离开新闻规制来谈“革命”,似有不妥,也不利于对中国电视新闻现状做准确的把握。民生新闻“革命论”者对体制避而不谈,显然成问题。几年来,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非常之多,但遗憾的是,很少有论者从新闻体制和新闻改革的角度着眼,本文拟就此略陈己见,以抛砖引玉。 地方性社会新闻上电视 民生新闻究竟改变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地方性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地方性社会新闻在报纸上早就有过实践,并且也曾掀起过热潮,不算是

横空出世。第二,大规模集中在电视上做这类新闻,的确是第一次。社会新闻以前主要是在晚报上做。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晚报就有较大发展。资料表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全国解放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报纸先后有近200家,其中晚报的比例占1/10,大概有二十几家。”③解放初期,政府领导认为晚报的读者对象是工商界、小市民等落后阶层,因而受到打压,奄奄一息。改革开放以后,晚报开始进入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1997年上半年,全国晚报的数量增加到116家。④当时还涌现出大批周末报和都市报,为了招揽读者,都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晚报理念在整个报纸领域蔓延,甚至波及到党报,所谓“大报小报化”指的就是这一现象。 不过,地方性社会新闻对于电视而言,却是姗姗来迟。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是第一次创新,尤其是其间子栏目《焦点时刻》(后为《焦点访谈》),追踪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焦点”旋风。有论者称2002年前后出现的民生新闻为“晚报体”,进而把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主导模式概括为三个阶段:联播体、焦点体、晚报体。这种概括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民生新闻究其实际,是延续晚报的实践,做地方性社会新闻。至2002年,地方电视台才开始大规模地做地方性社会新闻。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闻体制已经引进市场机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新闻与地方新闻并不足以犯忌,它的“革命”意味当然也就丧失了。因此,客观地说,民生新闻虽然作为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但对现有的新闻规制而言,这只不过是一次“非常规行为”而已。 以民生的名义合法化 把社会新闻大规模地搬上电视,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体现出实践者的勇气与见识。但是,他们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使这一“非常规行为”合法化,进而成为现有新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摘要]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目前,国产电视剧过度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文章针对电视剧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2012年第9期总第219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社会关注】 新形势下保障和 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王 珏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民生问题是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 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113-03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一)民生问题的概念 “民生”是指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主要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是党的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更是党中央亲民为民,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日益突出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引起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 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生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定会影响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深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此外,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密切相关,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直接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因此,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宗旨。 (三)保障民生的根本是法治 法治是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就业权、经济权、社会保障权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以解决民生之基,法治保障公民就业权以解决民生之本,法治保障公民劳动报酬权以解决民生之源,法治保障公民物质帮助权以解决民生之依托。 充分发挥法律规范调整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 3 11

简述民生类新闻节目

民生新闻的出现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的界定 ●新闻题材说 ●节目形态说 ●传播对象说 ●价值取向说 ●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 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节目形态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 的同志认为,现在比较有名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陕西电视台的《小民话题》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应当从栏目形态角度给电视民生新闻下定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传播对象说”从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从目前我国主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来看,低学历的普通市民百姓或叫草根阶层比高学历的、引领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更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所以,从传播对象来说,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是办给当官的人看的,而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类节目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 的同志认为,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新闻体裁、样式等专业层面上,而应当更多地从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去考察。 电视民生新闻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电视从业人员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 以上四种概念界定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概念界定,都从一定的视角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和内涵,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可取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民生新闻总的定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但是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 ?服务特征明显。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 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 ?报道领域较宽。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 方位扫描。 ?区域特征明显。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每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党的这一宗旨,鲜明地昭示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宗旨也要求共产党人应当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自觉地让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改善民生。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发扬民主,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自始至终贯彻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最后,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