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

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方法。

2.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夫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

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系统;二是拜占庭系统;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亚瑟与圆桌骑士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

3.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应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

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4.“温柔的新体”:温柔的新体诗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了对崇高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

5.《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象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一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幻游。

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中译本通称《神曲》。

6.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抒情诗集《歌集》,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采用十四行诗体,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些新特点对后世欧洲诗歌的形式及内容产生了很大影响。

7.《巨人传》:拉伯雷的代表作品,主要描写巨人卡刚都压和他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无情的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情节离奇、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讽刺辛辣。

708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参考书目

708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参考书目

708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参考书目本文介绍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的参考书目,帮助学习者系统学习和了解外国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和作品。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参考书目1.《外国文学简史》这本书概述了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

书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

2.《浅谈诗歌》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和鉴赏方法,同时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外国诗歌作品,帮助读者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创作。

阅读本书,能够提升对诗歌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外国小说欣赏》这本书选取了各国各时期的优秀小说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能够了解外国小说的风格、题材以及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手法。

4.《外国戏剧欣赏》这本书从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开始,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介绍了各个国家的戏剧作品和发展。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戏剧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发展流派,培养对戏剧艺术的鉴赏能力。

5.《外国文艺理论概论》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艺理论,涵盖了文艺批评、文艺创作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不同文艺理论有所了解,提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6.《外国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深入探索外国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高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能力。

7.《外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这本书选取了一些近现代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动态,培养对当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8.《外国文学与文化经典导读》这本书选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小说(Novel):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形式,通常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

2. 诗歌(Poetry):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表达深层意义为特点的文学形式。

3. 戏剧(Drama):一种以对话和行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通常在舞台上演出。

4. 散文(Prose):一种不受特定韵律和节奏限制的文学形式,通常以故事、评论或描述为主。

5. 自传(Autobiography):一种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6. 传记(Biography):一种以某个人的生平事迹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7.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研究领域。

8. 现实主义(Rea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真实性。

9.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想象力。

10. 象征主义(Symbo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意义。

2023最新国开补修课《外国文学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2023最新国开补修课《外国文学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形成性考核一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A.英雄崇拜B.祖先崇拜C.酒神祭祀D.自然崇拜2.简析西方古代文学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3.《神曲》的思想意义何在?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者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遭遇,以及他对人类和意大利民族前途的忧虑,使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促使他以诗的形式去揭露现实、评判善恶、描绘理想、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首先,从但丁的创作目的来看,他是为了给人类和意大利探索一条道德上和政治上复兴的道路。

由维吉尔引导诗人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人类在理性指引下认识罪恶与错误,从而醒悟、获得新生的过程。

贝亚特丽齐引导诗人游历天堂,象征忠于信仰的人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其次,《神曲》广泛地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作品取材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城邦之争、党派之争、封建主与贪官污吏的压迫盘剥、教会与教士的罪恶。

作品还涉及哲学、科学、神学和文艺等领域,既有认识社会的作用,又有传播知识的作用。

再次,《神曲》具有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但丁深刻揭露教会、教士的腐败、贪婪,猛烈抨击暴君、贪官污吏的恶德败行,表达了诗人反对封建专制和国家分裂、渴望祖国统一强盛的爱国激情。

第四,《神曲》还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

作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反对蒙昧主义,赞美人的智慧,肯定世俗感情和对幸福的追求。

4.巴扎罗夫是屠格涅夫笔下的A.小人物B.迷惘的人C.多余人D.新人5.简述希腊神话的特征。

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多选题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多选题

安全科科长安全质量标准化岗位责任制
1、在安全矿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对矿井采掘机、运、通、地测、开展各方面的质量标准化、监督、检查和审核调度等工作。

2、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煤矿生产和矿山质
量标准化措施。

3、负责具体组织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验收检查,对不符合质量标准
化标准的单位,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4、协助安全矿长组织质量标准化会议,针对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并根据会议决定抓好现场落实工作。

5、协助安全经理评估质量标准化。

6、认真做好矿、科、班组三级领导干部素质标准化考核和区队素
质标准化结构性薪酬考核,并及时公布质量标准化考核结果。

7、抓好全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对各专业口的标准化工作、对工程
项目和具体标准进行现场指导和实施,严格按标准进行验收,现场打
分定级,决不允许打面子分,定人情级,确保全矿达到一级质量标准
化标准。

8 、经常到第一线指导工程质量标准化工作,对工程质量不达标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达标。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1.古希腊最著名的散文作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

2.古罗马第一位诗人和剧作家是安德罗尼库斯。

3.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总汇是《变形记》。

4.首先提出“寓教于乐”的文艺理论家是贺拉斯。

5.荷马史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是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

6.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

7.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8.《俄狄埔斯王》表现了命运的无比威力以及人的懦弱和屈服。

9.基督教的主要典籍是《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10.中世纪属于早期的英雄史诗有《埃达》。

11.城市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民间文学。

12.欧洲中世纪文学发展最兴盛的国家是法国。

13.欧洲中世纪文学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

14.但丁是意大利的第一位民族诗人,他在创作时,开创性地运用了意大利语。

15.但丁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是《论俗语》。

16.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谈》。

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

17.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其代表作是《堂·吉诃德》。

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哈姆雷特》、《麦克白》、《奥塞罗》、《李尔王》。

19.启蒙运动是西方中产阶级继文艺复兴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运动20.启蒙作家最普遍喜欢采用的文学形式是哲理小说。

21.歌德首先预见到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前景。

22.“狂飙运动”时期席勒的主要戏剧是《强盗》、《阴谋与爱情》。

23.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是《随笔集》。

24.曾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来说明货币本质的一段独白,出自莎士比亚作品《雅典的泰门》。

25.伊阿古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利己主义野心家的形象,这出悲剧是奥塞罗。

2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是《熙德》。

27.启蒙运动首先发生在英国。

28.最早提出并实践以正剧代替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的戏剧理论家是狄德罗。

外国文学史1~4课件

外国文学史1~4课件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希腊神话•第三节荷马史诗•第四节古希腊戏剧第一节概述一、西方文学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学。

•在西方文化史上,希腊罗马时代被并称作“古典时代”,但是从文化的传承关系上看,罗马人在诸多方面均受惠于希腊人,在文学领域就更是如此。

因此,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真正的开端。

古希腊版图:希腊本土分为北、中、南三部分。

二、古希腊的社会和文学概况•古希腊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及其由盛而衰的历史阶段。

具体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一)爱琴文明/克里特¡ª迈锡尼时期(前20¡ª前12世纪)•(二)英雄时代/¡°荷马时代¡±(前11¡ª前9世纪)•(三)古风时代(前8¡ª前6世纪)•(四)古典时代(前5¡ª前4世纪中期)•(五)希腊化时代(前4世纪晚期¡ª前2世纪中期)爱琴文明或克里特¡ª迈锡尼时代•含义:指的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原始社会),以克里特岛和希腊的迈锡尼两地为主。

•影响:克里特¡ª迈锡尼文明为其后产生并记载下来的希腊神话和史诗提供了丰富多姿的素材。

忒修斯的故事•克里特岛的迷宫中有一个半牛半人的怪物,每年都要吃掉雅典被迫进贡的七对童男童女。

大英雄忒修斯继承雅典王位后,决心除掉怪物,洗刷雅典人的耻辱。

•忒修斯乘船来到克里特,米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对他一见倾心,施以援手,送给他一个线团和一柄宝剑。

忒修斯将线的一端系在迷宫入口,带着线团深入迷宫,杀死怪物,然后顺着放开的线原路出了迷宫。

爱琴海的由来•忒修斯的父亲埃勾斯在儿子行前曾与之有约:如果平安顺利返回船上挂白帆,否则挂黑帆。

•不幸的是胜利返回的忒修斯忘记了与老父的约定,没有让舵手挂起白帆。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练习(一)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练习(一)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练习(一)1.在希腊神话中,爱神与战神私通,被爱神的丈夫用一张大网捉住,众神哄堂大笑。

在古希腊人看来,这些都是()。

A.理性不能克制情欲的表现B.缺乏道德意识的表现C.婚姻状态尚不稳定的表现D.神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表现2.在《埃涅阿斯纪》中,维吉尔把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写成是神的后裔,其最主要目的是()。

A.为了忠实于史实B.为了忠实于神话传说C.为了渲染史诗的浪漫气氛D.为屋大维的统治寻找依据,歌颂罗马统治者3.《罗兰之歌》通过对罗兰奋勇拼杀、战死疆场的描写所要表达的主题是()。

A.悲观主义B.爱国主义C.自由主义D.人文主义4.列那狐同比自己强大的狮子、狼和熊进行周旋和斗争,目的是()。

A.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鸡、麻雀和小兔等B.代表弱小的鸡、麻雀和小兔同强权进行斗争C.展现其叛逆性格D.纯粹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客观上也有利于小动物5.但丁创作《神曲》时使用的语言是()。

A.拉丁语B.希腊语C.意大利语D.希伯来语6.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十日谈》的核心思想是()。

A.反对个人主义B.宣扬“幸福在人间”C.倡导英雄主义D.宣扬封建迷信7.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8.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中的同名女主人公由于理性和感情的高度统一,结果是()。

A.丧失了儿子的生命,保住了自己的贞节B.丧失了儿子的生命,丧失了自己的贞节C.保全了儿子的生命,保住了自己的贞节D.保全了儿子的生命,丧失了自己的贞节9,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的主人公是()。

A.西班牙流浪汉典型B.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形儿典型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D.堂•吉诃德式的典型10.恩格斯称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是()。

A.“辩证法的杰作”B.“无与伦比的作品”C.“心灵的辩证法”的杰作D.“唯物辩证法”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神权统治,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文化。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其发源地是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

“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它针对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它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它肯定人的理性和才智,反对教会提倡的蒙昧主义;在政治上,人文主义者往往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教会的思想统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它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概念。

个人主义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人本位”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人文主义者强调和重视作为个体的人。

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而是强调个人意志、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

个人主义观念的提出增强了人的信心和积极进去精神。

世俗主义(secularism)•世俗主义(secularism)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概念之一。

世俗主义强调现世生活,赋予人间生活积极的意义。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英译“商籁体”。

源出普罗旺斯语,初指中世纪流行于民间的、用歌唱和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

十四行诗有固定的格式。

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得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

他一生写了300多首十四行诗。

他的诗歌激情浪漫、音韵优美、色调丰富、情感变化曲折。

他的诗歌创作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

16世纪初叶,十四行诗被介绍到英国,其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

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其重要诗人有锡德尼、斯宾塞等,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由七个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希腊语教师龙沙(Pierre de Ronsard,1524-1585)组成。

他们旨在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讴歌爱情。

他们看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当时意大利诗歌的成就,深感法国诗歌的落后,决心要创建法国民族诗歌。

他们主张模仿古人,诗人要“日夜翻阅希腊、罗马的著作”,从古代作品中吸取营养。

1549年杜贝莱发表了诗论作品《包围和发扬法兰西语言》。

以后龙沙有在其《诗艺简论》和《<法兰西记>序》中对七星诗社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

七星诗社的主要成为除了龙沙和杜贝莱外,还有若代尔、贝罗、巴依夫、蒂亚尔和佩尔蒂埃。

流浪汉小说(the Picaresque novel)•16世纪中期,随着西班牙经济的衰退,社会道德日益衰败,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流落城市,形成了所谓流浪汉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一种专门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常以城市下层人物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

流浪汉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由主人公自述一生种种不幸遭遇,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严峻社会现实。

最早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萨路》,中译本为《小癞子》。

“大学才子”•指文艺复兴时期在英国出现的一大批中产阶级出身、受过大学教育的作家。

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从事的却是当时并不光彩的戏剧行业。

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因此被誉为“大学才子”。

他们的主要创作是戏剧。

他们的剧作通常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

他们还发展了多种戏剧形式,譬如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历史剧等。

他们的代表作家有:•李利(John Lyly,1554-1606)•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基德(Thomas Kyd,1558-1594)•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

狂欢节•狂欢节是民间的一种庆典活动。

在狂欢节里人们可以打破等级秩序,一起狂欢。

巴赫金说:“狂欢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狂欢节的影响在文学发展的一切时代都是巨大的,但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在的、非直接的、难以捕捉的。

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不仅异常有力,而且直接地、明显地从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狂欢式•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就是狂欢式。

“狂欢式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而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在狂欢节上是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本身。

狂欢节的特殊本性,其特殊的存在性质就在于此。

”狂欢化•狂欢化(carnivalization):“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在西方狂欢化传统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狂欢化体现为对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

“中世纪的官方文化是在悠久时代里建立起来的,它也曾有过自己的英雄主义创造时代,它曾是无所不包的和渗透一切的。

在文艺复兴时代,封建发展阶段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却仍是强大的。

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其同中世纪官方文化的斗争中能依靠的是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节将意识从官方世界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使得有可能按新的方式去看世界的丰富的物质开端、形成和交替,新事物的不可战胜及其永远的胜利,人民的不朽。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狂欢化,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以便开辟出一条通向新的、自由的和清醒的严肃性之道路。

中世纪官方文化以其全部形式、形象及其抽象思维体系,暗示着现存世界秩序和现存真理是不可动摇的和不可改变的信念,总之整个现存世界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伟大作品里都能感受到渗透其中的那种狂欢化氛围,民间节日广场的自由旋风。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60、861页。

怪诞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降格,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层面。

”“在塞万提斯的作品中,戏仿性贬低化的主线具有世俗化、向大地和肉体的再生生产力靠拢的性质。

这是怪诞现实主义的继续。

但与此同时,在塞万提斯的作品中,物质-肉体因素已有某些退化和庸俗化。

”•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夏忠宪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6页。

莎士比亚问题•即有关莎士比亚著作权的问题,由19世纪英美某些专家首先提出来。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培根说”:认为莎士比亚是法朗西士·培根的假名;•“卢特兰说”:有人认为卢特兰爵士就是莎士比亚;•“德尔比伯爵”:莎士比亚即德尔比伯爵;•“马洛说”:1953年人们发现了马洛(1564~1593)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封面上的马洛画像与1623年刊行的莎士比亚全集封面上的画像及斯特拉福教堂里的莎士比亚雕像都很相象。

美国居作家卡尔文·霍夫曼认为,马洛在1593年6月1日酒店争斗中并没有被杀死,被杀死的是一个作替身的乞丐。

真马洛逃到西班牙或意大利的帕多瓦去了。

他以后潜回英国,隐藏在弗兰西·华星汉家中继续写戏。

这个华星汉曾经当过伊丽莎白女王秘密情报机构的头目,马洛是他手下的一名间谍。

华星汉的堂弟与莎士比亚有交往,于是马洛就通过他,将自己的剧本交给莎士比亚,并用莎士比亚的名字上演。

•莎士比亚在世时,有19个剧本出现在四开本和少数八开本中。

莎士比亚死后,他的同事为了纪念他,将其一生所写戏剧收集起来,取名《莎士比亚戏剧集》,于1623年出版,共908页。

这就是第一对开本,共收录剧本36个。

第一对开本后来在1632、1663、1665年各重印一次,分别叫做第二、第三、第四对开本。

莎士比亚化•这是马克思1859年给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时相应地提出来的,即“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一种文艺创作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严格地从客观现实生活出发,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

•正确地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关系。

这也就是典型环境,即福斯塔夫(Falstaff)背景、“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要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要求人物塑造的个性化。

福斯塔夫(Falstaff)•福斯塔夫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中,以后又出现在历史剧《亨利五世》及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

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

他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却能随口诌出各种道理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并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笑。

他出身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他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

他永远无忧无虑,笑声热情有力。

他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个未经模仿而又无法模仿的形象。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起源于法国,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而得名。

它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英明治国的理想国王;•思想上崇尚理性,以理性为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评论的最高标准;•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戏剧上遵守“三一律”等法则。

结构严谨,人物类型化。

•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论家有布瓦洛。

“三一律”(the three unities)•它指的是一个剧本只写单一的故事情节,剧中的行动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和一天24小时内。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戏剧情节的一致,即“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模仿”,也提到了演出时间,“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一周原指白天的12小时,后来被人们延伸为24小时),但他没有提到地点问题。

后来学者们在阐释《诗学》时加以扩充和发展,于是,便有了古典主义所强调的三一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