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城市设计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

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

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

斯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回收利用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

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

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

城市能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

该是有 12%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

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提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大1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体系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 75%目前产生的北京规划建设| ) 生态城市实践样本(之三话题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图2 英国North West Bicester生态城镇规划图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关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及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实践,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从生态城市概念界定入手,回顾与评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要归纳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特点,提出未来国内研究的可能方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进展;国外;启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1-0104-04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活品质下降等诸多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正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本文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和概述,讨论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我国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的启示,最后提出今后国内该领域应关注的重点。

一、生态城市概念与内涵最早提出“生态城市”概念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1971)中将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强城市系统内部的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从而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侵害。

同时,充分利用与城市相依的自然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1]1987年,前苏联生物学家奥?亚尼斯科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型。

在他看来,“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预计2030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将达到60%以上,以生态文明来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解析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在总结国外主要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最后讨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一、生态城市的理论内涵(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生态城市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笔者将生态城市定义为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绿色城市。

可见,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为自然地理层。

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

第二层是社会功能层。

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

第三层为文化意识层。

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二)生态城市相对于传统型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

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生态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_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_李昊

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_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_李昊

第二编生态城市与景观规划77[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行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分别作为欧洲和北美的生态环境优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而享誉全球。

本文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两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为例,通过对其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与特点及实施过程的深入研究,分析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绿色低碳发展的要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城镇化发展特点,阐述了这两个典型案例对我国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规划;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斯德哥尔摩;温哥华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 李 昊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和与会成员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为标志,节能减排、生态低碳的发展模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共识与主流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行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领域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我国各地纷纷提出了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大多数城市将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成为发展潮流,诸多“生态城”在各地涌现,部分城市如深圳、贵阳等,也进行了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

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和启示文/沈超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

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

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持续的努力。

目前,美国、巴西、丹麦、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伯克利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生态城市,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理查德•雷吉斯特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建设的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该市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给予了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

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1990年,它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

库里蒂巴的城市开发规划有着独特的做法: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公园面积,改进公共交通。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市项目。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滨海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绿化、水系和公园,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多种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整个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丹麦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杭州西溪湿地中国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该项目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

西溪湿地规划中注重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湿地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案例四:德国弗莱堡的可再生能源城市德国弗莱堡是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规划和建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

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

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

斯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回收利用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

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

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

城市能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

该是有 12%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

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提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大1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体系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 75%目前产生的北京规划建设| ) 生态城市实践样本(之三话题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图2 英国North West Bicester生态城镇规划图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序 蔓 延 。 在 交 通 方 面 , 温 哥 华 通 过 大 力 色 建 筑 方 面 , 新 加 坡 从 2 0 0 8 年开始要 求所有新建建筑都
0 0 0 平方米空调面积 推 广 公共 交通 系 统 鼓励 市 民改 变 出行 方 必 须 达 到 绿 色 建 筑 最 低 标 准 ,超 过 5
生 态 城 市 实 践 样 本 ( 之 三 l( T H 巨 M E f
2 多 万 套 公 寓 和 店 铺 来 解 决 城 市 的 人 口 住 房 和 就 业 问 密 度 社 区 ,便 于 就 近 工 作 和 居 住 。 利 用 成 1
公 交 系 统 和 社 区 服 务 设 施 ,避 免 城 市 无 题 , 既 实 现 了 社 会 公 正 , 又 推 动 了 城 市 建 设 。 四 是 在 绿
式 ,降 低对 私 家车 的 依 赖 。其 交 通 通 行 的 新 建 公 共 建 筑 达 到 绿 色 标 志 白金 评 级 。 既 有 公 共 建 筑
优 先 次 序 为 步 行 、 自行 车 、 公 交 系 统 、
到2 o 2 o  ̄超过1 万 平方 米 空 调 面 积 的要 达 到 绿 色 标 志超 金
园 。2 0 世纪7 0 年 代重 点 进 行 道 路绿 化 ,
规 标 准 制 定 、决 策 支 持 平 台搭 建 、规 划 实 施 激 励 机 制 等 方 面 形 成 系 列 的 配 套 政 策 。 在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调 控 与 管 制
要求每条路两侧 都有 1 . 5 米 的绿化带 。
( 白金 和超 金 ) 。
经验 借 鉴
生态 城 市 虽 然在 理 论 界 已经提 出 了4 0 多 年 ,但 最 近 几
度 的 同 时 实 现 居 住 高 密 度 。 在 城 市 空 间 年 才 逐 渐 成 为 城 市 发 展 的 主 流 趋 势 。 通 过 梳 理 国 外 案 例 结 构 方 面 , 通 过 营 造 多 中 心 、 多 层 级 的 可 以 大 致 看 出 ,生 态 城 市 总 的 发 展 目标 是 实 现 人 与 自 然 都 市 中 心 ,运 用 “ 集 中 增 长 模 式 ” , 在 的 平 衡 , 实 现 最 大 限 度 地 节 约 能 源 、 S自动 调 动 系 统 提 高 出 多 专 业 、 多 部 门 的 协 作 配 合 和 公 众 的 力 量 ,创 新 规 划 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生态城市设计及其启示------基于阿联酋Masdar城的案例研究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of Ecological Design Strategies forEco-city-------Case Study of the Masdar City in UAE刘晓星Liu xiaoxing论文摘要:文章以Foster+Partners在阿联酋的新作-------生态城市Masdar为例,详细探讨了生态城市设计的目标、关键生态策略的确定以及具体设计手法,指出了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若干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生态城市设计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城市,Masdar,生态城市设计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example of Foster+Partners’planning for Masdar City in UAE, which is planned to be carbon neutral, zero waste and car fre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oals ,the key strategies and the detailed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of eco-city, then discusses some revelations to contemporary cities’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Furthermore the author makes th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design of eco-cities in china.Keywords: Eco-city. Masdar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引言在世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城市成为当前国际上许多城市所致力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相关议题在学术界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总的来看,当前“生态城市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①,已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在实践中如何促成生态城市的实现仍有大量工作有待去做,在这一方面,Foster+Partners在阿联酋的新作------生态城市Masdar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研究文本。

1 M asdar生态城市计划生态城市Masdar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首都阿布扎比(Abu Dhabi)的东南部,距离阿布扎比市区约17公里。

基地形状大致呈梯形,东侧紧邻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西侧为已经开发的社区,北接波斯湾,南面为浩瀚的沙漠,规划占地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图1)。

其目标是要建成为全球首个“无碳、无废物、无汽车”的城市,树立全球生态城市的样板。

Masdar是阿布扎比2030年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World Wildlife Fund)旗下One Planet Living(TM)③全球计划的旗舰项目,整个城市开发由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引领启动,全部建成预计需要8年时间,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首期项目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Masdar能够有望能够住进2000人,最后逐渐达到50,000人的规模。

“世界首座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使得此项目异常受人注目。

项目由世界知名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担纲设计。

设计者诺曼·福斯特对此寄以厚望,正如他所说:“Masdar的环境目标十分远大---零碳和零废物,在世界上来说是第一,这给我们带来了设计上的极大挑战,并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城市标准,Masdar项目将会给未来的可持续性城市提供新的设计基准”④。

2Masdar城市设计中的关键生态策略为达成“无碳、无废物、无汽车”的城市发展目标,切实把生态城市的概念落到实处,Foster+Partners在Masdar城市设计中确立了一系列关键性生态策略,策略的制定特别突出了空间形态与当地风土特征以及生态性能之间的协同思考。

2.1尊重地方风土特征的城市形态Masdar地处中东地区炎热的沙漠环境,年降水量不足50㎜,淡水极其缺乏,蒸发量大,这样的环境状况下一般绿色植物难以存活;日照强烈,辐射力强,炎热的夏季每年长达9-10个月,夏季白天气温高达50℃,即便是在树荫下平均温度也超过40℃。

面对如此极端的风土环境,设计者Foster+Partners并没有采取其擅长的“高技术”途径,转而汲取中东地区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提出了“设计遵循地方风土特征”的基本概念。

城市设计框架建立在对当地地理与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与有机应对基础之上,力求城市形态形态的各个层面与当地风土环境充分融合。

2.11整体层面,塑造密集紧凑的空间肌理,应对当地极端的气候条件整个城市由“城墙”和宽阔的绿带环绕,环城12米高的城墙及绿带有效遮蔽了强烈的日照,阻隔了来自附近机场的噪音,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抵御南部沙漠热气的侵袭,庇护着城内的生活(图2);城市内部密实排列的建筑墙体互相遮挡,互为连接,极大减少了外墙面积和外部空间尺寸,提供尽可能多的遮蔽空间,并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热量向室内的渗入(图3、图4)。

2.12中观层面,巧妙设置水廊、风廊,改善城市局部气候条件⑴借助人工运河,形成水廊,引入凉爽的海水进行降温通过Masdar的平面计划可以发现,南北方向有若干条蜿蜒的水系空间贯穿城市,水系北端与波斯湾的海水相连接,并穿过城市外围的绿化空间,从北部海湾引来的凉爽海水伴随着绿化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附近区域的气温,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内的微气候。

在Masdar主要的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设计者更是充分发挥了水在改善微气候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水体设计,为使用者塑造了较为舒适的城市环境(图5)。

在当地炎热气候条件下,对“水”的向往和追求十分强烈。

水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满足沙漠地带对水的心理渴求,另一方面,通过水的蒸发,还可以吸收热量从而改善街区的微气候。

⑵设置风廊,引入通风,改善局部小环境Masdar北部边界适当开放,并设置长短不一的凹形带状空间,形成朝向北方的风廊系统,便于引入来自北部波斯湾凉爽的空气流,改善城内微气候,风力的进入还可以促进运河水体的蒸发,进一步降低气温。

在城市南侧,通过对风廊空间的曲折处理和开口尺寸的控制,有效缓解了来自南部沙漠地段带来的热空气。

总之,对风道的巧妙设计促进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善,并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极端气候的侵袭(图6)。

2.13微观层面,通过街巷与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着力营造舒适的生活场所⑴街巷空间形态塑造中的阴影营造策略在极端炎热、太阳异常毒辣的中东地区,阴影空间是难得的财富。

受传统聚落的启发,Masdar的街道空间采取了狭窄高耸的空间形态,街道的宽度限制在3米以下,狭窄的街道两边是1-5层的密集建筑物,街区建筑高密度紧凑布置,形成彼此紧贴相互遮挡的整体,这种街区和街道形态有效减少了外部空间的数量和暴露面积,便于形成有遮蔽的空间,使得街道空间大部处于阴影区中,加上每条路径和公共空间上方都有遮盖物(一种特殊的滤网,在提供遮荫的同时可以通过光电转换设备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因而即使在极端气候下行走也不会难以忍受(图7、图8)。

⑵主动与被动技术手段相结合,塑造建筑空间的宜居性。

基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伊斯兰居民重视“私密性”的文化观念,建筑布局采用内向展开的“合院形式”,并借助风塔的使用促进空气对流,改善建筑环境的宜居性。

所有建筑单体采用1-5层的中、小体量,密集布局形成互相连接的整体,可以减少暴露在外的表面积从而降低热量侵入,同时通过建筑墙体和顶部的遮阳-光电复合装置,有效遮蔽强烈的太阳辐射,并把太阳能转换为城市能源,使得主动与被动生态技术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建筑的生态性能(图9)。

2.2 “自我维持与自给自足”的城市运行模式为减少环境影响,削减城市的“生态足迹”,Masdar采用了“自我维持”的城市运行模式。

这种自我维持的城市模式与生态城市的“低负荷运作、低环境影响”理念是一致的。

“自我维持”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功能上的自我完善,居住、工作、休闲、公共服务等复合共生;其次表现在能源利用层面上的自给自足,Masdar的能源供应全部采用城内的太阳能、风能、废物循环能等可再生能源;借助太阳温室在城市周边进行农业种植,为城市提供食物;城市废物通过回收利用,循环用于产生其他能源或者形成资源;依赖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设备为城市提供淡水;废水处理后用于农业浇灌或者植物种植…。

这种“自给自足”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2.3 紧凑复合的土地使用方式通过土地使用和绿色交通的有机联动,“紧凑城市”的理念在Masdar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二是多功能复合发展的功能结构。

Masdar的城市开发主要集中在两个带有“城墙”的方形区域内部,形成两个高密度的“城中城”。

城区内部建筑紧密毗邻互连成片、街道狭窄密集,形成紧凑高密度的城市肌理,城市的建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所有的街道宽度均控制在3米(10feet)以内,这种布局类似于当地传统紧凑的聚落,并“接近于威尼斯的密度”(图10)。

从功能结构上看,Masdar城含括了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和制造业(专门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等多种功能,并设有一座大学(MIST⑤)以及“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Abu Dhabi Future Energy Company)的企业总部,此外,城中还有政府办公部门、科学博物馆和教育设施,共同构造了多功能复合的城市区域。

继而通过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同设计,城市功能设施得以布局、建立在步行尺度的基础之上。

这种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减少通勤交通,并能够为步行、塑造城市活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图11)。

2.4 步行与公交为导向的交通体系Masdar的城市设计计划遵循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紧凑的街道便利于人们步行,同时在城市内部设计了复合型公共交通网络,未来城内将不允许使用小轿车,而是由电力车承担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被安排在一个复合基面上:空中基面安排公共电车和轻轨系统,地表基面为步行交通系统,整个城市内部将不考虑小汽车,来访者把汽车停放在城墙外后,进入城就必须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无人驾驶的公共电车。

绿色交通的设想还惠及城外,一种电动铁路系统将连接Masdar与周围城市的交通。

在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考虑的基础上,Masdar城市设计充分考虑了交通站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使得从城市任何一处到这些公共设施的距离均不超过200米,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步行到达(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