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环境经济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末研究文章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上海电力大学第一章测试1.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的资源是()。

参考答案:专有资源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参考答案: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3.目前,虽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但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

()参考答案:错4.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可更新资源。

()参考答案:错5.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

参考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如果一个买者对一辆新车的支付意愿是20000美元,而他实际以18000美元买到了这辆车,他的消费者剩余是( )。

参考答案:2000美元2.消费者剩余等于( )。

参考答案:支付意愿减去市场价格3.供给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4.需求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5.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参考答案: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6.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决策信息不全;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体制障碍7.下面哪一项是市场失灵的原因()。

参考答案: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外部性8.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参考答案:城市广场;国防;海洋第三章测试1.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参考答案: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2.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参考答案: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3.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参考答案:生产契约曲线4.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参考答案:选项均正确5.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及影响因素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及影响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直接 投资快速增加,各国经济相互 依赖性增强,跨国化、国际化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跨 国公司得到了新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⑴ 产品出口 ⑵ 设立海外分销机构 ⑶ 建立海外装配生产企业 ⑷ 建立海外完整生产设施和具有法 人地位的子公司 ⑸ 在海外设置研发机构 ⑹ 把海外子公司纳入总公司的全球 经营网络。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 国联系加强,但同时竞争加剧,在国 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彼此消长。整体 上看,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 东亚和东南亚崛起。当前已经形成美 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 世界经济格局。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 (一)地域范围 经济全球化所涉及范围几乎囊括了世界 上所有的国家以及国家内部的所有地区。 (二)产业范围 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领域来看,不论是 高技术、高科技的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 还是相对来说传统的、低技术的农业等, 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
(一)制造业生产与贸易 1 、制造业生产 全球制造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趋势明显。 2 、制造业贸易 制造业贸易也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的趋势。 二战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 界生产增长的速度。劳务、货币、金融、技 术、信息等世界市场都发展起来,构成了完 整的发达的世界商品贸易网络。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3.规律与规则
表 10-2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3 / 31
圣才电子书

4.规律规则原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背后的规律决定的,但其最终发展方向可能与期望相符,也可能与期
望相反,这就取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所遵守的规则是否顺应了相应的规律。
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
a.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
b.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
是人类技术行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指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规律规则原理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规律
规则Biblioteka 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规律与规则
规律规则原理
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技术政策
规 环境技术规则



原 理
环境社会规则
环境标准 环境伦理 环境法律 环境管理
环境经济战略
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2)应用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
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工作指南和监督 依据。
①空气方面 a.美国 1970 年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对常见的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 合物、一氧化碳及臭氧六种污染物,都有第一标准和第二标准两种规定。第一标准是为保护 公共卫生,第二标准是为保护公共福利。 b.苏联在 1951 年颁布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这个浓度应对 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不损害工作能力和不影响情绪,同时对植物、局部气候、大气透 明度等也不产生有害影响。 ②水方面 最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饮用水质量标准。1971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饮用水标 准,苏联 1973 年规定了生活用水中 400 多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日本把江、河按 不同用途分级规定水质标准。 ③土壤方面 各国环境质量标准产生于自身的环境保护现状和技术经济条件,各国所制定的土壤环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知识点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4、主要表现:东中西不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5、解决措施:大力实施西部发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6、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7、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8、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
答案:末端治理末端处理终端物理化学生物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各国相继指定了污染控制为主的法规,要求工矿企业在限定时间内达到环境标准,美国把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称为__________模式。
答案:命令-控制
3.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等法律文件,标志着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开展。
问答题
1.简述现阶段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的挑战。
参考答案:
①废弃物排出后的净化、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对于一些微量污染物的去除,需要投人相当量的新物料和能耗。在生产这些物料过程中又将产生新的污染,而且其资源消耗大大超过实际产生的效益。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习题
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的内容是___________。
A.材料替代B.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C.生活垃圾外运D.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参考答案:C
2.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相关方不属于我们公司所管辖的范围,因此在进行环境管理工作时可以不用考虑
B.应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相关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答案: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6.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中的第二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答案:三同步三统一
7.国务院还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排放者实行收费,
答案: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
4.鉴于基于末端控制的环境刮泥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__________的重点转向以_________为主,提出了___________的概念和相关政策。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四)简要评论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环境经济
2020/11/28
第十章环境经济
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
(1)初级产业对环境的大量消耗 (2) 向环境介质中排放各种废弃物 2、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时空错位。 甲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在乙地体现。 今日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在未来体现。 3、许多地区,人们的行为决策极大地受制于贫困问题。 4、环境对于经济系统来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对环 境的利用只构成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 5、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保护环境也离不开经 济发展。

发电厂和受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非常
之高,交易无法进行,市场也就不能形成。
• 现状:水费的收取体现了一种思想。
第十章环境经济
• 四、环境保护经济核算
• 1、环境经济价值核算——取决于功能
• (1)直接使用价值。

森林、木材、家具、药品。
• (2)间接价值。

养分循环、水源涵养、吸收CO2等(
生态价值)
核算)
• (3)、乐趣和欢愉的丧失
• 举例:大气污染的损失
• (1)对人体健康
• (2)农业及畜牧业
• (3)洗涤清扫费用

第十章环境经济
• 水污染的损失: • (1)污灌对农业损失 • (2)渔业损失 • (3)工业缺水损失 • (4)人体健康 • 酸雨的损失: • (1)农作物 • (2)森林 •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8
第十章环境经济
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第十章环境经济
•北京城市绿化
• 城市道路两旁的绿 地,无论是谁投资建成, 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得 到好处。而没有一个人 为此付费。
第十章环境经济
• 道路上汽车造成的尾气污染,带来的危 害是每一个人必须承受的,你也无法从任何 地方得到补偿
•笼罩着美国曼哈顿的光化学烟雾
第十章环境经济
第十章环境经济
• 3、外部效应内部化——市场机制。

建立公共资源市场,这些资源受市场
规则约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才有
尽可能减少其利用公共资源要素的成本支出
。只有外部效应内部化,才有可能建立根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
• 但难以形成外部效应内部化,原因如下:

(1)理论认识不足。稀缺资源,花一

采用费用——效益法计算。即根据采
用人工方法达到同等功效所需投资作为其价
值的估计值。
• (3)选择价值。
第十章环境经济

未来直接和间接的用途,如果一片森林
在长期用于城市开发,它就无法在将来进行某
种用途的选择了。
• 2、环境破坏的经济核算(估算法)
• (1)、人类健康的损害(治疗费用)
• (2)、经济生产率的下降(可按各种指标
第十章环境经济
• 由于大气不属于任何人,它已经成为化 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场所
第十章环境经济

2、环境问题存在外部不经济性。(外
部效应)

外部性:某个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对
其他微观单位产生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价格
机制反映出来。不同于打破玻璃杯,照价赔
。其中,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
部经济性。如:鲜花;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

公共资源为什么难以形成市场除产权
清晰外,交易成本过高是重要原因。
第十章环境经济

如发电厂产生空气污染事件中,产权
明晰,规定发电厂必须出钱购买空气资源的
使用权。如果对其他单位的危害仅支付一定
量的货币就可以了。

但实际受害人和企业受害程度不一样
,要求不同,要计算赔偿量难以统计,务必
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处理这些事。
第十章环境经济
• 三、环境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1、产权界定问题

环境问题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没有物
主,或者虽有物主,但只有有限的“拥有权”
,许多全球资源就属于这种问题,如大气层、
海洋及许多的森林和山地等。由于缺乏所有权
,于是导致了对他们的忽视或过度使用。例如
,由于大气不属于任何人,它已经成为化石燃
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场所。
定的成本,才能取得才算。资本、劳动力和
土地属于;空气、水不属于稀缺资源,没有
纳入市场体系。

第十章环境经济
• (3)交易成本过高。

什么是交易成本?

双方交易除以实际价格交易外,还需
支付如市场信息、谈判履约等成本。如农民
把菜拿到市场去买,交易成本为0;如果农
民与某公司谈判在某地,需到某地的路费、
住宿费等构成交易成本,则交易成本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