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刘渡舟医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

刘渡舟治湿热的医案刘渡舟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医案在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可以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口苦、口渴、大便黏滞等症状。

下面是刘渡舟治疗湿热的一些医案。

医案一:湿热上攻引起头痛患者张某,女性,25岁。

患者反复出现头痛的症状,痛感严重,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

刘渡舟通过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判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上攻。

他给患者开具了寄生草、黄连等清热利湿的药物,另外还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喝水和白开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缓解,并且伴随着恶心、口苦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医案二:湿热引起口腔溃疡患者李某,男性,30岁。

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溃疡非常疼痛,并且舌苔发黄,口渴不止。

经过刘渡舟的诊断,认为该患者为湿热痰火蕴结所致。

他采用红藤、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并加强了患者的口腔卫生护理,提醒患者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口腔溃疡逐渐愈合,舌苔也变得清淡了。

医案三:湿热导致大便黏滞患者王某,女性,40岁。

患者多年来便秘严重,大便黏滞不畅,且伴有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

刘渡舟的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他给患者开具了桃仁、大黄等行气活血、祛湿泻火的药物,并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大便顺畅了,口干舌燥和腹胀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在刘渡舟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治疗湿热的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祛湿泻火。

他注重全面的辨证施治,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来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他还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以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减少湿热的侵袭。

刘渡舟的医案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

刘渡舟治疗股骨头医案刘渡舟是一位中国著名的中医医生,他在治疗股骨头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个他治疗股骨头的典型医案:病人信息:- 姓名:王先生- 年龄:50岁- 性别:男性- 主诉:右侧股骨头疼痛病情描述:王先生自两个月前开始感到右侧髋关节疼痛,疼痛逐渐加重,行走和上下楼梯时痛感尤为明显。

他曾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但经过常规检查和治疗后无显著好转。

最后他听闻刘渡舟医生的名字,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刘渡舟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诊断: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方案:刘医生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

1. 中药治疗:刘医生开具了一个根据病情特点调配的中药处方,主要包括补气活血、调理脾胃和促进骨组织修复的中药。

王先生每天煎煮中药饮用,饭前半小时服用。

2. 针灸:刘医生根据王先生的具体病情,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主要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足太阳膀胱经等。

针灸治疗通常每周一次,连续进行十次为一个疗程。

3. 推拿:刘医生通过推拿手法按摩王先生的髋关节和周围的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等症状。

推拿治疗通常每周一次,疗程与针灸相同。

随访情况: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他的疼痛感减轻,行走和上下楼梯也不再那么困难。

刘医生建议他继续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以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为个案描述,具体治疗方法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中医专家,擅长治疗肝脏疾病。

治疗肝囊肿的医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医案示例: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主诉右上腹疼痛、乏力、消化不良,经体检发现肝囊肿。

诊断:肝囊肿
治疗方案:
1. 中药内服:使用中药治疗肝囊肿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方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一般常用的方剂有茵陈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等。

2. 针灸疗法:针刺疗法可以通过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肝脏功能,缓解疼痛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

3.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粮食和瘦肉。

随访及效果评估:
患者应每月复诊一次,监测肝囊肿的大小和症状变化。

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囊肿有明显缩小、疼痛减轻、体力恢复等改善状况,说明治疗有效。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医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中医医生的判断而定。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有肝囊肿相关的问题,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治脾肾阳虚医案

刘渡舟治脾肾阳虚医案

刘渡舟治脾肾阳虚医案
刘渡舟治脾肾阳虚医案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肾阳虚的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老年人中。

而对于这样的病症,刘渡舟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

下面为大家分享他治疗脾肾阳虚的医案。

一、患者情况介绍
患者女,52岁,身体虚弱,脸色苍白,四肢乏力,感觉自己的手脚透不过气来,精神不振。

其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脾肾阳虚。

二、诊断分析与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刘医师得出了以下诊断:脾肾阳虚、气虚血弱、气血俱亏。

因此,他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1. 主要方:补脾益气,益肾壮阳,调节气血。

2. 方剂选用:四君子汤加带蒲、淮山、山药,加味黄精、枸杞子、肉苁蓉,促进养血益气,加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3. 食疗保健:以防湿食物为主,如山药、莲子、山楂、茯苓、红豆等。

三、治疗效果与分析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她的面
色恢复红润,手脚也不再透不过气来,精神也有所恢复。

经过三个疗
程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完全的控制。

四、总结
脾肾阳虚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面色
苍白等症状。

刘渡舟医师治疗该病主要采取补脾益气、益肾壮阳、调
节气血的方案,通过药食并用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预防脾肾阳虚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启示。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中医1987;(5):45)按语:本案呕吐虽无表证,但却遇寒加重,伴院闷纳果,苔白腻,
脉沉细,本寒饮伏聚于胃皖之证,放每受外寒引动而发,以小育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
吐得止。
八、遗尿黄道富医案:龚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素有慢性气管炎及习惯性
便秘史。3个月前有口鼻气臭,头目昏眩,心下痞满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数
节:(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
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
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
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
剂后,身微汗出,咳喘大减,夜间遗尿减至3次。原方连进7剂,诸症皆消。续服肾气九月余
善后,随访年余未复发。(新中医19935(9),46Βιβλιοθήκη 按语:素有寒饮内盛,复加风寒外引,外寒
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育龙汤温肺
以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
九、痛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朱莹医案: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曾在当
刘渡舟医案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
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
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
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
刘渡舟医案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
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伴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故专程从美国回相国治疗。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谈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体温37.1。一37.5℃,脉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诊过清音,左下肺呈浊音;右侧语额强,左侧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左侧为甚;有下56闻及湿性哆音。痰培养:肺炎双球菌;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冲性77%,淋巴22%。胸透及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连,左肋膈角变钝,见有移动性液体,左膈活动受限,右肋膈角稍钝,密度增高,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中医诊为悬饮。届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不利。治悬饮,常用十枣场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故拟温肺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出院时查各生理常数均正常。为巩固疗效,带本方数剂,加用理中丸以调理善后。(新中医19893<4):18)按语:悬饮之证,多用十枣汤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气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证属寒饮内停,故径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竞收全功。刘渡舟医案
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
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剂,1日l剂。服药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继服16剂,病愈,以
后末再复发。(甘肃中医学院学报U92;<3),36—37)按语:本案为寒气胜之痛痹,从其舌脉
之象,又知有饮邪内停,寒饮搏击,侵于经络关节而发痛痹。用小青龙汤在于温寒化饮,寒
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
尽拔。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王新昌医案:赵某某,男,48岁,1985年9月4日初诊。半年
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
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
增多,夜间遗尿,有时达3—4次,经多处治疗无效。近日又因外感风寒,咳嗽加重,不能乎
卧,遗尿一夜达8次,形体消瘦,面色毗白,喘息气急,唇口发绀,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
,苔白厚滑,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寒饮犯肺。洽宜解表蠲饮,拟小青龙汤。处方:麻黄
、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热服。3
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
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
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
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
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
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
;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六)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阳
化饮: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
,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台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
,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刘渡舟医案
四、胸痹(冠心病)刘景棋医案: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经方验犯987;18)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道,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六、汗出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
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
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
。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麻黄、细辛各
、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届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
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育龙主之。处方:麻黄、干姜、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
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药后,激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
1987;(U):46)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
,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
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
病上取之例也。
十一、闭经罗国良医案:戴某,女,30岁.1975年10月20日诊。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
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闭经—.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
,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大法,投以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