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医案

解表剂医案
解表剂医案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分析:

辩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法: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

小青龙汤

张某,女,65岁,患咳喘10余年,每年冬三月辄发,喘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声重浊,痰少而咯不出,吐出为清稀泡沫痰。喘急胸闷,张口抬肩,端坐不能行走,面色晦暗发青,口不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苔白,脉弦滑。

处方:麻黄6g 白芍9g 细辛6g 干姜6g 桂枝9g 五味子6g 半夏9g 苏子9g 白芥子9g 白茯苓12g 炒白术15g。

服5剂,咳减喘平。守前方稍事出入继服20余剂,随访3年未复作。

桂枝汤

金某某,女,46岁。主诉:阵发性发热、汗出失眠3个月。现病史:患者睡眠欠佳多年,时轻时重,可自行调理好转。3月前感冒后引发失眠家中,伴阵发性发热、汗出,在锦州某三甲医院,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疑似更年期综合征”,西医服谷维素等药无效,中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月无效。刻诊:失眠,自汗出,阵发性发热,以凌晨3—5点最明显,腋下体温多在37.8℃-39.2℃之间,微恶风,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软无力。

辩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证。

治法:调营卫,和阴阳。

处方:桂枝15g 白芍15g 甘草10g (自备生姜15g 大枣5枚)。水煎3付,并告知临卧前泡脚。用药1剂后,当夜汗出多,但睡眠好转,隔日低热退,服完3付,低烧、失眠、汗出、恶风,诸症悉除。

九味羌活汤

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血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偏低。曾屡服中西药物,效果均不明显。今日(冬至后4 d)上述症状又复发作,形寒恶风,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肌表无汗,舌苔微黄,脉浮紧。辨证:病由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冬至后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上犯,清阳不展而头痛项强;风寒外袭体表,脉络失和则肢体酸楚疼痛、脉浮紧。本市地处秦、巴之间,汉水两岸,雾重地湿,人感外邪大多夹湿,湿邪蕴中,郁久化热伤津则口苦微渴,舌苔微黄。遂以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药用:羌活9 g,防风9 g,苍术9 g,细辛3 g,川芎6 g,白芷6 g,生地黄6 g,黄芩6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2剂。患者服药1剂后即肢痛、项强、恶寒得解,2剂后则汗出痊愈。随访至今,

每遇感邪,以该方随症加减,屡屡收效。

风温郭某,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热不退,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

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

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

桑菊饮

裴庆媛女 53岁株洲市河西华天路1号2栋402号

初诊:2004年1月22日,本月17日起咳嗽,咯吐黑色粘稠痰,咽喉痛,声嘶,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细数。查:咽红,双肺呼吸音清。

证属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散热,化痰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5克,桔梗8克,连翘20克,杏仁10克,薄荷5克,鱼腥草30克,银花30克,荆芥6克,牛子10克,瓜蒌10克,法夏10克,黄连6克,甘草5克。7付。

2004年3月1日,因又发咳嗽问及,上症服药7付而愈。

按:风热犯肺,肺气不宣。肺为娇脏,毫毛必咳。以桑菊饮疏风散热,化痰止咳。加银花、荆芥、牛子配连翘、薄荷为银翘散,疏散风热。痰易与热结,瓜蒌、法夏、黄连为小陷胸汤,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甘草配桔梗为桔梗汤,清利咽喉。

刘某,男,22岁。

症见发热,恶风寒,流少量清涕,咽喉疼痛,咳嗽,口干欲饮,胃口佳,大便正常,小便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

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合病。

分析:由发热、恶寒、流少量浊涕,脉浮数之症可知表证仍在;而口渴,纳佳,小便黄属阳明里热之轻证。

方药:桑菊饮加减

芦根 15g,菊花 10g,桑叶 10g,杏仁 6g,连翘 10g,薄荷 6g(后下),炙甘草 6g,生石膏 30g

结果:上药服两剂,已无发热恶寒,脉已缓和,偶有咳嗽;原方减石膏为15g,加杏仁至10g,再服三剂,诸证解。

按: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证者(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颇佳。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序文(3)

如果说这个地方对,又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临床当中要真这么用,像小柴胡汤、桂枝汤恐怕还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要是像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等有芒硝、大黄的,甚至像用的一些比较烈的药,要开那个量太大了,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用到那么多,真用那么多也受不了,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当时写那个文章,大概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后世用药的量也是对的,因为临床当中确确实实不影响疗效,但它仅有经方原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两个互相没法接轨的药量,各有各的道理。我之所以两年多没往外贴那篇文章,就是因为没有最终的解释。直到后来我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桂枝汤的方后注里有一个“口父咀”,这个口父咀是什么意思?口父咀字面上的含义就是用嘴嚼一下。用嘴嚼要求的意思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提高疗效。大家再进一步地去想,今天看到桂枝的饮片、甘草的饮片,有办法嚼吗?有必要嚼吗?今天的桂枝饮片跟绿豆粒大小差不多吧,大的跟黄豆差不多,小一点像绿豆差不多,可为什么汉朝时要求嚼一嚼?大家可以想一想,那时候的药都是一段一段的,像桂枝大概至少有半个铅笔这么长,所以才能放在嘴里嚼一嚼,把它嚼的松软一些,在熬的过程当中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药性。这就启示我们一个问题,是不是跟药的细碎程度有关?再去看另外两个方剂,一个是麻杏石甘汤,一个是防己黄芪汤。这两个方剂要求“锉麻豆大”。古人这个“锉”是什么加工方式,现在没有人用那种方式来加工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古人要做粉的话叫“杵”,“锉”可能是介乎于“杵和”“口父咀“之间,也就是说通过锉这个方式,使药如麻豆大。这个麻豆我查了查,反正就是比较小的豆,我们把它想象的跟芝麻差不多吧,也就是锉得比较细了。大家去看看这两个方剂,用药量明显的减小,少的很多,甚至比今天的习惯用药量还要少。那么,这儿就能吻合起来,就是今天之所以用到经方药量的五分之一,经方疗效依然卓著,就是因为今天的药材饮片都加工得比以前细碎得多,所以说药量降低了很多。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单纯的、机械的看,要活看。 另外一个因素,是人的体质。从原文里边能看出来,像有一些瘀血证、里实证,比如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的潮热、谵语,人因为里实热造成说胡话,以至于出现精神方面问题,我们今天生活中谁能见到这么厉害的症状和病人?大承气汤在《伤寒论》里边论述的篇幅相当长,条文数量特别多,说明那时这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但是,现在出现这种方证的机会就比较少。我们今天的人总体说,因为医疗条件比以前好了,看病的机会多了,误治的机会

关于研究生《温病学原著选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订与实施的探讨

关于研究生《温病学原著选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订与实施的探 讨 溫病学原著的学习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对温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水平,养成并提高其中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制订完备的温病学原著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研究生学好温病至关重要。 标签:温病学;研究生 《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院校学生本科阶段已广为开展,其对学生日后医疗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本科阶段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温病的辨治理论体系,在临床实习中亦能有初步运用。通过与其它三门经典课程比较分析,学生了解了温病学的独特辨证手段与治疗方法。而经典课程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其影响深远,挖掘价值之高已在业内学者中形成共识,尤其对于经典原著的学习,更要求学习者精益求精,认真领悟经旨内涵,结合临床,研究分析原文的指导意义。但本科生由于学时数所限及对温病学的认识还较为浅显,开展原著选读的学习条件尚不成熟,而研究生阶段正是其学习温病学原著的最佳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中西医知识,并经过临床实习见到大量的病例,具备了一定的诊疗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进一步领悟,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对于温病学的学习更需要深入且细致的研究。 温病学原著的学习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对温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水平,养成并提高其中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制订完备的温病学原著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研究生学好温病至关重要。 1 条文的选取与学习要求 清代四大医家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造性的建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证理论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其著作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家留下了宝贵财富。温病学原著的学习也正是紧紧围绕这四位医家的著作展开,而每部著作内容涉猎广泛,条文众多,非一时一课之功所及,因此,条文的选取为此门课程开展优劣之前提。 首先,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且能突出每位医家学术思想的条文,并要符合现代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临床中屡获疗效的原文为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四部温病学经典著作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能及时总结四位医家的独特辨证方法、对疾病的认识规律、代表性的治则治法及潜方用药规律,根据现代人体质及疾病发生发展需要,选择实用性强,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条文为宜。其次,制订条文的学习程度。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温病原著条文为初次学习,难免有主次不清,方向把握不准的现象出现,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制订出对条文学习的浅深程度。可将选取的条文分为三类。对于主要条文,能总体反映该医家学术思想且临床常用的

岭南医学及其医案整理概况_黄张杰

岭南医学及其医案整理概况 黄张杰,施旭光* ,徐愈颖(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 岭南医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岭南医学的一般情况以及近年来对岭南医案搜集整理的研究进展,为岭南医案的进一步挖掘整理提供有用的参考,期待岭南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能够提升其影响力并为当代中医临床提供指导。 关键词 岭南医学;医案;整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8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9)04-0644-04 收稿日期:2008-10-14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K2060083) * 通讯作者:施旭光,E-m ai:l s xg6902@1261co m 。 岭南,地处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之南,又名岭表、岭外。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0之一,其所辖范围相当于今之广 东、海南、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岭南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岭南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历代岭南医家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山岚瘴气、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尤其是草药及海洋药物资源,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地域特点的医学,即岭南医学。现就岭南医学的一般情况及其医家医案的整理作一概述。1 岭南医学的由来及医案之始 岭南医学的由来,据广东名老中医吴粤昌 112 先 生编著的5岭南医徵略6一书对岭南医学所述其/历史时限起于晋代,但不能据此认为晋代以后岭南始有医家,,只由于地域以及文化发展方面的关系,形成岭南医学史料阙如,以致无文献可资征引。0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 122 教授与之持基本一致的看法。 并指出当时的代表人物有4人:支法存(新疆人,长在广州)、葛洪(江苏人,公元326年到广东研究炼丹与医药,罗浮山有葛洪炼丹灶及洗药池遗址)、鲍姑(原籍有三说,也不是广东人,但她一生的医疗活动在广东)、仰道人(是道地的广东人)。邓老同时还认为:唐代岭南医学发展缓慢;宋代开始人才辈出,以陈昭遇、陈王怀隐、刘昉等为代表,其中刘昉著5幼幼新书6,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元代,释继洪撰5岭南卫生方6,说明具有岭南特色的方药学已初步形成。至明代各地方志所记名医日益增多。尤其以浙江人王伦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的5明医杂讲6为代表。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以被誉为/南海明珠0的何梦瑶为最,其所著5医碥6可谓独树一帜,风格迥异,令人叹 为观止。但岭南医学之发展达到高峰则在民国时期后。此时期各种中医教育机构的相继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医学的发展。自1909年广东创办5医学卫生报6以后,中医期刊前后出版20种之多,对岭南医学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邓铁涛 132 在为5岭南 中医6书所做的序中指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点0,又说:/因为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0。邓老清晰地勾画了岭南中医的理论、技术特点所在,并明确指出了岭南中医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 中医医案的起源,就全国而言,较一致的看法是萌芽于周代 142 。现今所见最早有实际内容的医案, 为5史记#扁鹊仓公列传6中所载扁鹊治赵简子、虢太子、齐桓侯三案及淳于意的诊籍。秦汉以来,医学崇尚方书,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医案发展至明代,各方面均渐趋成熟。个人医案专著大量增加,医案类书出现,以及对医案开始进行研究,是这一时期医案成熟的重要标志。清代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以来,医案的发展未再出现新的高潮,但学者对医案的认识和评价,则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关于岭南医案的出现,则要晚得多,且各个阶段的发展也自成特点。据文献资料显示,岭南医案之始,首见于晋朝葛洪的5肘后备急方6,由晋到唐当是岭南医案萌芽阶段;从宋到明,可视为发展期,此时期岭南医家医著有所增多,特别是明代记载有专论及岭南地区病症者,病案内容相当精粹;清代岭南医家医案发展迅速,已步入成熟期,不仅数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且出现了擅治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用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论文 姓名祝金豹 学号 11211122 班级 2011级针灸推拿涉外班 2013年5月6日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为笔者今后的中医学习提供一定的明确的指引。方法:通过查阅《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等书籍以及《百家讲坛》之吴鞠通等与吴鞠通相关的各种资料,从其艰辛的学医历程和其独特的用方特点两各方面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研究发现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吴鞠通非凡的治病用方特点,特殊的个人经历和历史时期塑就了一代温家大医吴鞠通。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吴鞠通的经历和思想激励并指引着广大医学生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通过分析总结将极大地有助于笔者今后的方剂学等中医专业的学习和优秀医德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医案用药 在方剂学等其他中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倍感身处在当代学院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课堂这些蓝本的拘泥。每当背记药方、功用、特点均全心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为此茶饭不思、睡不能眠。即便如此苦功,也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经常思考:“在枯燥背诵记忆过程中能不能结合其它内容使之更有效,更容易,更快乐呢?”平日里在课上听到老师讲授药方之余常谈及其出处、医案、医家生平轶事等,每每听到此处便兴致盎然,精神振奋。碾转思寻之下便查阅方剂教材背后的医家、医案,发现众多医家出神入化的药方背后更与其特殊坎坷艰辛的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治病用药思想。这些背后的信息不仅仅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艰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将通过温吴鞠通不平凡的一生,浅显的与大家探讨其治病用药的独特思想。 1.潜心伏读十七年 吴鞠通,名瑭,字佩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从小便学习儒学,十九岁时,父病遇病不治激发了他学习医学的决心。于是自购方书,一边守孝一边研读,毅然放弃了科考。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说:“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四年后,他的侄儿巧官患温病,初起发喉痹,采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遍延诸医而无人懂得该病治法,最后全身发黄而死。吴鞠通自认初学未能深领医术,没敢盲目医治。在自序里是这样说的:“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父亲和侄子的相继不治而去让他痛恨庸医的同时也让他深深的知道天下病之多医之少,知道自己读了四年医术还不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 解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火神派概述 (—)火神派释义 1、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 (1)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2)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对姜附等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3)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的阴火(假热)证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慧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同时提出阴阳辨诀,用药真机,作为辨别阴阳的纲领,可谓经世致用。 这些学术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即火神派学术思想的主要内涵。 (=)关于火神的评价 郑钦安的理论,贯穿以阴阳为总纲,万病不出六经宗旨,不出一元真气的学术思想。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善用大剂量姜、桂、附以回阳救逆,拯人于危。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三)注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上面已经概要介绍,这里再详细阐述一下其最重要的学术观点。郑钦安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在病理状态下,自然也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

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 1、注重扶阳,元气为本 郑钦安注重阳气,无疑是他倡导火神派的理论基础。那么在人体患病时,他自然也要以元气为本,倡导扶阳,对扶阳抑阴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扶阳理论。这方面郑氏有很多论述:“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有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脚也。 他以中风一症为例,突出表达了推崇扶阳的观点:“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天何部,内邪外邪即有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还有健忘一症,老年人居多,世多以为心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为主,用药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确是市习常法。郑氏则认为,此症“总以精神不足为主”,属阳气亏虚,治应培补阳气,方用白

正确理解经方医学的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

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 作者:李冠杰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临床疗效,是医学理论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经方医学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经方的疗效是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 近两年我每月都应邀到烟台坐诊,期间有一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患者是一个当地人民医院的西医外科医生,年近四十时又生了一个二胎,刚出月子不久便患上了流行性感冒。而那次感冒是以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加之其刚经过生产,身体较为虚弱,所以症状反应就比较严重。于是她就到医院做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就是因感冒所致,但是身疼痛的症状却使她难以忍受。(当时应该是一个新加汤证。)因西医对感冒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就用打止痛针的办法来控制疼痛,结果八针后便突发肠梗阻,而不得不住院治疗。有意思的是,虽然她是个外科医生,但却不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而是用了灌肠的办法将梗阻通开了。但是却发现不能吃东西,一吃就会在原处再次发生梗阻,便只能以输液的方法维持着。恰在此时我去坐诊,下了高速便把我接到了医院。四诊后我发现她腹中已是空无一物,整个腹部非常柔软。但是,很明显这是人为灌肠后的结果,不能吃东西,说明她仍有胃肠蠕动方面的问题,于是仍决定投以小承气汤。但因考虑其腹中无物,口服后可能会有胃中不适,我便嘱其直肠给药。结果用药两次后她就感觉好了很多,于是便开始吃东西,但食后仍有不适感,后她就改为口服,服后症状随即消失,两天后就出院了。等我下个月再去坐诊时,她就前来就诊,要求为其调理身体。服药后身体便明显好转,以至于她医院中的同事不

断有人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就告诉他们是看了中医后才这样的。后来就陆续有医院的医生或是医生的家属前来就诊,有一段时间来诊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当地医院的医生或是其亲属。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做化验工作的医生,长期患高血压,当看到这个外科医生服中药后的变化如此之大后也想来诊,但是又担心服中药会有副作用。一直等到这个外科医生服了四五个月的中药之后,才建议给她做一下化验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方面的问题。结果是化验后各项指标均正常,于是她才前来就诊。 这个医案,如果仅就经方疗效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在经方临床中应该是一种常态。但是,当与现代医学同时介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充分证明了经方医学的价值所在。 临床疗效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纵观人类的医学史,可以说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都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着。但是,临床疗效同时又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瓶颈。凡有临床经历的医生在这方面都会有深刻感受的。 去年,我结识了一个德州洛北眼科医院的院长,他本人是一个西医眼科专家,而且眼科手术的水平相当高。甚至他自己还有眼科治疗方面的国家专利,而且他目前已在德州市范围内开设了三家专业的眼科医院。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很成功的西医专家,却对西医治疗眼科疾病的效果很不满意。近些年来他不断的寻求中医介入眼科治疗的途径,先后找到一些本地的名老中医坐诊,也积累了一些以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药。比如以血府逐瘀汤治疗眼底出血等。但是,他对最后的结果仍感觉不满意,因此他甚至萌生了自学中医的念头。有一次,他去北京办事,便到专业的医学书店去购买中医书籍用来自学中医知识。此时恰有一位几年前曾来我处学习交流过的中医界朋友,现在受聘于北京中医药学院为特聘讲师,当时也带学生去书店购书,当

1214111158 赵振宇 数据库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数据库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学号:1214111158 班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5班 姓名:赵振宇 摘要:中医药文献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很大。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技术 1中医药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悠久的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一段历史中,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与成果,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因此,中医药学文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一直保持着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中医药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几千年来有关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等知识,主要是通过口述、文字或图文记录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的。而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甲骨、金石、竹简、帛书、纸张等,它们都是载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它们都属于“中医药文献”的范畴。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时几十年,集唐以前的中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着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直

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八百余种,历时二十七年编纂了不朽的名着《本草纲目》一书。这些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药文献知识的载体又增添了优盘、网盘、磁盘、光盘等电子形式。更加方便了中医药文献方面的研究工作。 2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五十多年前,那时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数百万张穿孔卡片来处理的,此后,随着数据输入及存储设备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磁带、磁鼓、磁盘等存储数据的载体,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处理数据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回顾历史,数据库系统的萌芽m现于60年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数据库已经从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到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目前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及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数据管理形式。 从数据库的功能来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互相关联的数据,即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互相间具有某些关系的数据集合,其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数据库管理是有关建立、存储、修改和存取数据库中信息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目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Access、Vi—sual FoxPro、Informix、SQL—Server、Oracle等。 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数据库,例如,分布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演绎数据库、知识库等。在医学文献领域里,最着名的文献检索系统应该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的MEDLINE系统,它收录了世界上7O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3700多种重要生物医学期刊的文献,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支撑下,在医院内出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等,它们将大量的有关病人的实时数据记录了下来,为今后的医学研究带来了方便。 3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应用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据统计中医药典籍种类约13000种,版本有31000个,藏书约40余万册。中医药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医药学与我国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该学科是以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在文献学的研究方面一般认为,辛亥革命(191 1年)以前,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雕版、活字版印刷及手抄的各种图书典籍)、文件、资料,都可称为古典文献。而在此以后的文献,则称为现代文献。 3.1中医药古典文献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如今我们公认的最早医书当首推《黄帝内经》,宋以前代表着作还有《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但这些古医籍都没有保留到今天,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基本上是由宋整理后而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曾有记载的古医籍都失传了。近代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能很好地将古医籍保存下来,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得古医籍的整理、分析、存储、检索等变得容易了,许多相关的数据库应运而生。 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及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馆藏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满足中医研究者对古医籍的需求。在中医古籍研究方面,中国中医药研究院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 ▼2010年2月20日陈某某女 52 岁已婚血压高眩晕脉偏数 处方: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二袋试服 服后:睡眠不好,但食欲转好,感觉轻松,仅不易入睡,上方加石膏十分之一,两袋试服,服后睡眠可,再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十比一的石膏十袋。日两服。 ▼14.1.31 从零晨 3 点左右起感觉头晕,不能卧,卧则加重,尤其不能向左侧卧。头晕严重时则大便次数增多,但并非腹泻。口中略干,无口苦。无明显的胃中不适感,且能食冷食。头晕加重时则伴有两脚冷,甚有时会有汗出。 脉象:脉细弱,关沉弱尺沉近无,略偏迟。 舌象:舌质略红,苔白偏灰,略厚。 处方:吴茱萸汤 原方(自装胶囊),早晨七点左右腹一次四粒。 两小时后症状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中午再服两粒。晚饭后症状完全消失,嘱再服一次四粒。止后服。 ▼14.2.7 自诉常感觉头脑不清爽,有时耳鸣。 处方:泽泻汤苍术 5 泽泻 12 17 克。日二服,次一大平。 ▼14.2.8 电话告知,服泽泻汤后感觉很好,睡眠明显好转,感觉有点累,身上感觉舒服很多,头晕冒明显减轻。后若其耳鸣不愈,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之。

▼14.2.13 昨天晚上相遇,言服上方后头脑已清爽,精神变好,体力好转,耳鸣有所减轻,只是睡眠偏多且有明显的困倦感。疑药中有安眠药故改为日一服。 嘱:此为中病之征,因前长期睡眠不好所致,注意多休息。

注: 一.此患者为笔者一亲戚,两次就诊皆为去其家中,故四诊资料较简。其中第一次治疗因当时散剂还系小塑料袋包装,故药量记录不够准确,此“一袋”应为五克左右。 二.第一次就诊因没有详细的症状记录但从所用方剂看,此患者当时存在半表半量的热证和里实热证,同时还伴有瘀血证。 三.第二次就诊正值春节的年初一,而且此病屡经西医治疗,严重时输液,但皆不效。此次发作恰逢节日且病情较为严重,故易中医治疗。因其主诉仅头晕一个症状,关无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并且

“经方及其验案”数据库查询系统的构建(已发表)

“经方及其验案”数据库查询系统的构建 马凤丽1罗成宇2贺毅林2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07) 摘要:本数据库主要是围绕张仲景、经方及其验案和现代研究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包括名医简介、名方集解、验案选读、现代研究四个功能模块。制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广大的中医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途径和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使用了ASP编程语言以及Photoshop Cs、Illustrator Cs软件和Java等软件,界面结构清晰、色彩鲜明、使用方便,关联性与系统性较强。关键词:经方;数据库;张仲景;验案 经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当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有关中医药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目前国内外对于经方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研制还处在探索性阶段,尚未形成数字化和系统化的模式。鉴于此研究形式,我们建立了“经方及其验案”数据库查询系统,本系统属于“古今名医名方及其验案”数据库查询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我们设置了四大模块:即名医简介、名方集解、验案选读、现代研究。而本数据库系统研究主要是针对张仲景及其经方的学术发展,共收录了经方108首,古今医案300余则,以及现代研究1000多条,将与经方有关的组成、功效、主治、验案、现代研究等信息内容进行收集编辑,重在把历代医家运用经方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发挥做一系统整理,以便为广大的中医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途径和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并使中医学从地域文明走向全球文明,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功能实现 为了实现本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包括静态查询和交互查询,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小型的数据库查询系统,将所有数据源置于数据库之中,然后通过数据库链接将其内容搜索并展示到页面上,用户可以通过简洁的Web浏览器进行操作和查询。 1.1 使用ASP编程语言 ASP (即Active Server Pages)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它可以组合 HTML 页、脚本命令和 ActiveX 组件以创建交互的 Web 页和基于 Web 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 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陈某某,女,60岁,农民。低热37.5?已有6年余。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 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 3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刘某,男,30岁,农民。2007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 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水煎服,每天1剂,6剂。服药之后,体温慢慢控制在37.2?左右,精神

康平讲稿:第2条《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发康平讲稿版块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2条 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条文直译:患上太阳病以后,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我们就称其为中风。 实际上是太阳病里边,一种表虚证的典型症状反应,因为它有汗出。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太阳病,是指太阳病提纲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得有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不一定那三个症状样样都有,但是基本的特征得有。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有它自己的特点。以后这一条里边的,这一类“太阳病”的情况还很多。 凡是这种冠以太阳病这样的条文,都是指的它有某些太阳病的基本特征,或者貌似太阳病,一看像是太阳病,但是仔细再一看,它还有太阳病以外的症状,再去界定。这是古人比较特殊的那个表述方式,它可以节省好多文字。 这条讨论的是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讨论一种有汗出的脉浮而缓的情况;这里提出了“发热”,就是体温已经高了。这个“发热”,后边桂枝汤里边说得很清楚,就是“翕翕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体温不高。 比如大青龙汤也发热,小青龙汤也可能发热,包括小柴胡汤也可能发热,桂枝汤、麻黄汤几乎都有可能出现发热。联系临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热?它比大青龙汤证、比麻黄汤证一般地说要轻一些,体温没有那么高。人感觉也没那么难受,“翕翕发热”嘛,就好像羽毛罩着它,形象地说好像是夏天穿上了羽绒服,有点热。 这个“汗出”也不是那种大汗淋漓的汗出,它只是微微地出点汗。 今天碰到一个小孩子,他说老鼻塞,嗓子里边有点痒了,又发烫,

咳嗽,甚至咳嗽完以后有点疼。我就给他看了看,我说你喜欢出汗吗?像小孩这类的病,首先想到他一旦咳嗽、嗓子又不舒服,首先想到什么?小柴胡汤合上半夏泻心汤,咱不能有这种主观想法,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看,你最终要凭证。那么就问了,所有的柴湖证都没有:然后又问,出汗吗?他说早晨起床以后就特容易出汗,已经是十来岁的小孩,给他做腹诊,因为我看他舌体有点胖的,考虑是不是有用茯苓甘草汤的机会。按他心下的时候他这地方一点都不翘,但是按的时候就发现他身体潮乎乎的,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有汗出。不一定是大汗出的那种。这个小孩子我最后就给他用的是什么?桂枝加黄芪汤,然后又加上了茯苓、白术和桔梗。因为是今天看的,以后看他疗效什么样子,再给大家汇报结果。 这个小孩明显有停饮,脉也偏沉,再加上舌的胖大,晚上基本上没有小便,等于说小便不利了。给加了去水的药。 古人描述症状非常严谨,“恶风”和“恶寒”有什么区别?“恶风”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对空气的流动比较敏感。他怕冷吗?恶寒吗?也恶寒。但是,尤其稍微有一点点风他会比较敏感,比没有汗出的人他对温度变化更敏感,他怕冷更厉害。 这个“脉缓”,是在浮脉的基础上,应该是个脉浮缓。因为太阳病提纲里面“脉浮”已经有了。这个地方呢,你看古人写东西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又见前面已有了。这不仅仅是个省字的问题,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有的叙述方式,在别的地方已经说到了,在这个地方就不重复了。实际上这条前边已经有了“太阳病”,他的脉应该是个浮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嘛。这里又特意地跟你说,在浮脉的基础上这个脉现于缓象。这个缓呢,我们把这个脉象比作自行车内胎,气打得还不饱满,按一按,就比较软弱一些。 “名为中风”,这点非常重要。这说明什么呀?大家看看,对中风而言,中风这个词显然不是经方家们创造的,而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火神派

火神派简介 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 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 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 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 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 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

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 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 百发百中。若见舌苔下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医理真传》 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最重视) 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淡白

李冠杰医案100例

李冠杰医案 案1: 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 2013年6月27日夏某某男 68岁胃癌病史食欲睡眠一般大便溏服他药后两天未解,小便频数,夜尿三四次,量少,肢有轻微浮肿,无汗出,不恶寒,头部有时头晕,口干明显,特别是睡醒后喜呕,有时有欲呕感,无口苦,心烦有时有,欲寐四肢无力有时身无力,脉象紧略偏弦,左关沉弱,右关弱,咳喘,舌质淡红略偏暗,有齿痕,手足冷,舌苔薄略厚 他证平时感觉胃胀,胃隐痛,有时腹泻,有时因腹痛而致无法入睡甚至要在床下走动。能食冷食,胃不适严重时有欲呕感。常有肠鸣无往来寒热,有时嗳气,嗳出后感觉舒服腹诊上腹部膨大,且有明显硬块。有气胀,按之不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 半夏6干姜3人参7甘草5黄芩3黄连1大枣5厚朴8生姜15茯苓4苍术4枳实5橘皮12 78克。日二服,次2.5克。开水泡服。 13.6.29其儿媳来电话:服上方后,患者感觉很舒服。 13.7.15来诊,服药后总的感觉很好,曾出现过两天腹泻,但是泻后无身无力感。刻下干嗳食臭,腹胀,大便自腹泻后至今天仅解一次,已成形(此腹泻为中病之反应)。仍有肠鸣,但较前为轻,仍有嗳气,曾出现咽中痛,两天后自行消失。小便夜尿三四次,量不多。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白略厚。有时有恶心感。脉弦紧,关沉弱,右细而偏微弱,左紧细略有力。腹诊:腹部有轻微气胀,但自感觉腹满。有时有烧心感(即胃中灼热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5厚朴8生姜16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 92克。日二服,次3克。 13.8.3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仍有嗳气,胃中有胀满感,近几天有烧心感,吐酸。再未出现腹泻,食欲可,睡眠可,一般九点许即可入睡。大便偏干,三四日一行,有时有肠鸣但已很少,近来左手有明显的麻木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旋覆代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9厚朴8生姜22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旋覆花3代赭石1黄芪3桂枝3芍药3 120克。日二服,次2.5克。 13.9.4来诊,前段时间因家务生了一次气,又出现胃痛,后自行缓解。刻下:仍有胃中轻微的不适感,有时嗳气且有生食味(食臭),左手麻木感已有所减,但仍有,有时腹中有胀满感,食欲一般,大便偏溏,有时有肠鸣。虚功较前有所增多,嗳气已基本明显减少,小便偏于频数,量少,且有尿不尽的感觉。精神和体力尚可,左脉弦长偏大关弱,上过寸下过尺;右脉弦细弱。无口苦,有明显口干。舌质淡红,有轻度齿痕,苔薄白。有时头痛,能食冷食。腹诊:上腹部已明显柔软,心下已无硬块,略有气胀。 生姜泻心汤二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二合五苓散二 生姜12甘草9黄芩6半夏9干姜2黄连2大枣15人参7厚朴8黄芪6桂枝10芍药6茯苓6苍术6猪苓6泽泻9 137克。日三服,次2.5克。 13.10.5来诊,食欲不是很好,大便有两天一行,质可。小便夜尿两三次,平时喜饮。有时胃口有短时间的疼痛感,后会自行消失,平时感觉胃中略有不适感,嗳气后便感觉舒服些。已无肠鸣,能食少量冷食,食后有时略有胃中略有不适感。已无嗳生食味(干嗳食臭)的情况。口中无滋味。脉左弦大长有力,右细弱沉略偏弦。左手臂麻木感已明显减轻,但有时肘部有疼痛感。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医学三字经火神派医学三字经<<隐藏 《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一宇宙始,本混沌。昔盘古①,辟洪荒。足为地,首为天。女娲出②,始有生。人繁殖,靠自然。华夏国,三皇扩③。神农氏,农耕作。尝百草,知医药。注释:①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板斧辟开天地,站起来,头变作天,足变作地。②古时候,有女娲氏造人的传说,女娲是一位天神,她用黄土做成泥人,一吹气,变成了人,有男人和女人,能生儿育女,都靠自然界的物质生存。③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口耳相传,神农、女娲、伏羲三位神人,人们尊为“三皇”。女娲造人。神农教人耕作,人类有了农业;神农尝百草,用草药治病救人,教人知道医药知识。伏羲发明八卦,教人用草棍记事的原始方法。神农就是以后的炎帝,和轩辕黄帝一起,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数千年,中医畅。炎黄孙,繁衍昌。中医理,深而博。火神派①,

富开拓。百余年②,苦求索。重姜附,驱病魔。效果显,跃医林。广发扬,重继承。注释:①火神派是指以清未名医郑钦安为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擅用附子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十分鲜明,学派传人常被世人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 ②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至今百余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派别中是最年轻的一个流派。郑钦安①,生蜀川。师名儒,刘止唐。习《经易》②,谙《伤寒》③。悟经典,采众长。起沉疴,桂附姜。声名冠,云贵川。《医理传》,《医法圆》,《恒论》出,三书全。位宗师,火神创。注释:①郑钦安(1824-1911),四川邛崃人,自幼读书,拜名儒刘止唐学医。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典和多种医书。弱冠行医,善用姜附大辛大热之药,屡起沉疴,救人无数而享誉西南,被称为“郑火神”, “姜附先生”。②指《内经》、《周易》③指《伤寒论》④指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三书为火神派理论和学术思想奠基之作。传弟子,卢铸之①。钦安理,广发扬。人立命,火立极。治立法,火消阴②。中医根,是扶阳。注释:①卢铸之(1876-1963)是郑钦安著名的亲传弟子,对火神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扬、发展深有贡献。卢跟随郑钦安11年,深得真传。因其医术精湛,世人尊称为“卢火神”。

李冠杰医案一次明显误治病例的思考

一次明显误治病例的思考 有一个病人啊,她经常在我这儿吃药。那么这段时间呢,她正好赶上来例假,来了一见着红的,然后上午见着,下午就没了。没了以后呢,她就出现了有一点头痛,然后呢,就是身上一阵冷一阵热。这不明显是小柴胡汤证么?而且经方书里边写得非常清楚:经水适断,写得非常非常的清楚,“小柴胡汤主之”。而且呢,我这个时候啊,因为我看了胡老的东西,看了很多遍,很多地方都记得挺熟。但是,临床当中稍一大意就会出问题。那么我就在想,因为她前一段时间在我这里吃了一些温药:吴茱萸汤、理中汤、茯苓泽泻汤。这段时间呢,因为她没有其他的明显的症状了,她手有一点冻,再一个她有停饮,然后我就把茯苓泽泻汤和当归四逆汤合到了一块儿让她吃。她吃了几天以后啊,就总感觉这段时间睡眠不好。当时电话说了呢,我的感觉呢,她大概就是有一点点偏热吧。如果是睡眠不好的话,因为她现在没有明显的症状,我说,你可以把药先停一停,看看到底是不是药的事儿。她停了药以后呢,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呢,我就有这么一个印象,一直感觉到她偏热。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出现了这么个情况,我一看这不是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吗?因为我还经常提醒别人,一旦有里寒的话,慎用小柴胡汤。那么,我现在就印象里感觉她有热嘛,用小柴胡汤,恰好。然后我就顺便给她捎了几付小柴胡汤。也没见着人,然后我就下班的时候,给她捎了几付。她吃了以后,第一天吃了感觉还好。那么第二天早晨就开始头痛,头痛得很厉害。然后呢,到了下午呢,就有点胃里边很不舒服。一开始就说胃痛。头痛是上一次了。胃痛,胃痛得挺厉害。这个头痛反倒不明显了。因为她这个情况呢,我就比较熟悉。她一出现胃痛,然后她手里面有吴茱萸汤,我说你赶紧喝那个治胃痛的那个药。当时我跟她那个药里边,加了一条治头痛,我说你就喝那个我给你加上说治头痛的药。因为她有小柴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