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医案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 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 (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 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 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 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 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 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 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 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 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 效果。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 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 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 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 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 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 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对以 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 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 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

小青龙汤
5
辛凉解表
·解表剂·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共证 + 口渴,咽痛,舌偏红舌
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6
·解表剂·
扶正解表
【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 【证候】气血阴阳之虚证 + 表证 【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运用
4.现代运用:
·流行性感冒、急.类方比较:桑菊饮&银翘散
6.病案分析
6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五十个 石膏碎,绵裹半斤
【用法】
69
·麻杏甘石汤 ·
【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喘咳证。
表邪
化热
经气不舒 — 头痛身疼; 肺气不宣 — 气喘、咳嗽。
【病机】
· 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治法】《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16
【方解】
·麻黄汤 ·
君:麻黄 —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
— —
散寒解肌发表, 温通经络。
•麻、桂相配,相须为 用,发汗散寒力强。
22
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用法】
23
·小青龙汤 ·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 风寒束表 —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 水饮 肺失宣降 —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苔白滑; 停肺 溢于肌肤 —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解表剂
第27页
12、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 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 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 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 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 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 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皇汉医 学》)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 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 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 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方剂学解表剂
第21页
7、突发性耳聋
刘女,52 岁。晨炼时,天下大雪,忽感右侧偏头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身痛。服川芎茶调丸及西药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但右 耳突发耳聋、耳鸣,西药治疗无效。现右侧耳鸣、耳聋、头昏胀,恶 风,形寒肢冷,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解表剂
第30页
13、开窍还魂
按:煤气余毒内伏,须有外出之路。麻黄 发汗利水,宣通气血,驱散毒邪。徐大椿 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 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 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 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 大”(《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方剂学解表剂
第26页
Hale Waihona Puke 11、癃闭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 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 烧,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 畅,小腹胀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 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 郁闭而致尿闭不畅。方用麻黄汤加味: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戴立三医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序祖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省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为了继承老年中医的学术经验,现将我省已故著名老中压、原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戴丽三同志的部分诊疗经验(包括论著及医案两部分),由其子女组成整理小组,辑成《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
戴丽三同志,家学渊源,继承祖传医学,积四十余年丰富的理论与临症经验,学术造诣较深,在我省人民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本书论著部分选收了戴老医师的部分学术论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医学的刻苦钻研,以及某些独到见解,从而易于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
医案部分包括了内、妇、儿科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疑难重症,藉此可以窥见作者是如何应用其精湛的中医学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中的复杂问题,使不少险恶重症得以转危为安。
由此亦可得知作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灵活精当地运用辨证施治规律于临床实践,体现了防微杜渐,一切从病员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卓越的医疗思想,以及许多难能可贵的独到经验,可供中西医务人员研究参考,亦资后学者临床借鉴。
云南省卫生局一九七九年七月前言《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是戴丽三老医师临症四十余年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包括论著和医案两部分。
他生平治学谨严,除继承其父戴显臣学术思想和临症经验外,并努力钻研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及医案。
他自己的论著中,持论客观,有继承有发展,临症一丝不苟,不固执己见;遵古而不泥古,强调从病员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方遣药以喻嘉言“先议病,后议药,有是病,用是药”的思想作指导。
因此,能做到经方时方并用,并能灵活化裁。
基本上做到了病有千变而方亦有千变,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及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精神。
所辑存之医案及按语如实地记录了患者之病情经过和原委;阐明了每一病案所运用的理、法、方、药的关键所在,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

但表证并不全是感冒,如湿病的卫分证,解表后 病轻,并未痊愈,饮食不慎,病易反复,这就是 中医的“食复”,生冷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在临床中要注意社会及生活习惯的变化,才能更 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
疮疡已破,无表证,或虽有表证,但已破,有一 种疮,很不起眼,容易先破头流水,如疹子,不 可枉加解表,疹子不发热,无汗是出不来的,疹 子出的很顺不必解表,天花更是如此,当然天花 现在不易见,斑不可解表。
方义讲述
本方与麻黄汤不同之处是,恶寒重,发热重,更 不见汗出而烦躁。
这就说明外面的风寒越甚,毛窍越闭塞,里的卫 气不外达,郁于里而发热愈高,发热重而烦躁, 就伤耗津液,发热、烦躁。
津伤在这里并不是主要的,相反地当注意汗不出 并不是津伤,而是因为外寒重,毛窍闭塞,在此 情况下需用大量的辛温发汗,在当时(汉)可选 择的药物有限,故用麻桂,但麻桂的分量,麻加 倍,桂枝不变。
由于表证有多种,归纳起来有表寒、表热、 有寒热虚实之分,解表剂也就应分为几类, 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解表剂。
凡属表寒者用辛温,属表热者就用辛凉, 正虚者当适当加补益药,这里主要讲气虚 阳微。
因为阴虚,血虚的人体内多热,外感后也 常易变为表热证,因寒郁易化热,内有阴 血虚,产生内热,受外感就从热化,感受 风热就更不用说。
方义讲述
风寒所伤,主要伤人阳气,这里加麻黄,桂枝不 变,桂温通经脉,也能解肌发表,麻配桂能发汗 走于一营一卫,营还是气,血中之气,营不是血, 通过行营气而温通血脉。
皮毛的闭塞,肺气的不能宣发,还重用麻黄,这 里已有热,可看出桂枝的辛甘温与麻黄的苦辛温, 还是不同的,作用特点有区别,它是入血脉,通 营卫,这就比卫气深了一层,所以加重解卫的药, 鼓舞阳气,振奋卫气,开皮毛,不象桂枝直接影 响血分
第一章解表剂小结

第一章解表剂小结小结解表剂共选正方16首,附方24首。
根据功用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麻、桂并用,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解表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之力较强,且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口苦微渴等。
香苏散功能解表理气,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等症。
小青龙汤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
止嗽散功能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选药温润和平,主治外感风邪,解表不彻,肺气不利之咳嗽咽痒而微有恶寒发热者,加减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正柴胡饮解表散寒,药性平和,为张介宾创制平散法之代表方,宜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者。
2.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的表证。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但银翘散解表之力大,且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解表之力轻,重在宣肺止咳,主治风热较轻,邪在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为辛凉轻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长于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喘咳证,应用时当根据发热轻重及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
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主治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
升麻葛根汤解肌清热而透疹,适用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舌红、脉数者。
3.扶正解表此类方剂适用于正虚而感受外邪之证。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痢疾初起见表寒证者亦可应用。
参苏饮功能益气解表,且长于理肺化痰,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阻气滞证。
解表剂(1).

不可令如水流漓 又不可汗出不彻
--伤卫阳,伤营阴
--风邪不去
5. 服药禁忌: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
“自汗”为何仍用桂枝汤发汗? 病汗―――药汗 曹颖甫:“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
桂枝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营弱卫强)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歌: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医案举例
黄某,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 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 服后汗出,继以桔梗五钱,甘草三钱,泡 汤饮之。 《经方实验录》
中 风 表 虚 自 汗 出
解 肌 发 表 调 营 卫
姜 枣 甘 草 微 火 煮
桂 枝 芍 药 等 量 伍
伤
寒
论
主
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义分析】 君: 羌活 祛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臣: 防风 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术
佐: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1.防辛温燥烈之品及里热伤津 2.清里热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方义分析】
君: 羌活 臣: 防风 苍术 佐: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使: 甘草 ——少阳经 ——太阳经 ——风药中之润剂 ——太阴经 ——少阴经 ——阳明经 ——厥阴经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营弱
二、相辅相成
三、相制相成
【方义分析】 君: 桂枝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臣: 芍药 佐: 生姜
大枣 使: 炙甘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温郭某,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热不退,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服5剂,咳减喘平。守前方稍事出入继服20余剂,随访3年未复作。
桂枝汤
金某某,女,46岁。主诉:阵发性发热、汗出失眠3个月。现病史:患者睡眠欠佳多年,时轻时重,可自行调理好转。3月前感冒后引发失眠家中,伴阵发性发热、汗出,在锦州某三甲医院,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疑似更年期综合征”,西医服谷维素等药无效,中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月无效。刻诊:失眠,自汗出,阵发性发热,以凌晨3—5点最明显,腋下体温多在37.8℃-39.2℃之间,微恶风,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软无力。
麻黄汤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分析:
辩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法: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
裴庆媛 女 53岁 株洲市河西华天路1号2栋402号
初诊:2004年1月22日,本月17日起咳嗽,咯吐黑色粘稠痰,咽喉痛,声嘶,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细数。查:咽红,双肺呼吸音清。
证属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散热,化痰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5克,桔梗8克,连翘20克,杏仁10克,薄荷5克,鱼腥草30克,银花30克,荆芥6克,牛子10克,瓜蒌10克,法夏10克,黄连6克,甘草5克。7付。犯肺,肺气不宣。肺为娇脏,毫毛必咳。以桑菊饮疏风散热,化痰止咳。加银花、荆芥、牛子配连翘、薄荷为银翘散,疏散风热。痰易与热结,瓜蒌、法夏、黄连为小陷胸汤,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甘草配桔梗为桔梗汤,清利咽喉。
刘某,男,22岁。
症见发热,恶风寒,流少量清涕,咽喉疼痛,咳嗽,口干欲饮,胃口佳,大便正常,小便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
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合病。
分析:由发热、恶寒、流少量浊涕,脉浮数之症可知表证仍在;而口渴,纳佳,小便黄属阳明里热之轻证。
方药:桑菊饮加减
芦根 15g, 菊花 10g, 桑叶 10g, 杏仁 6g, 连翘 10g, 薄荷 6g(后下), 炙甘草 6g, 生石膏 30g
结果:上药服两剂,已无发热恶寒,脉已缓和,偶有咳嗽;原方减石膏为15g,加杏仁至10g,再服三剂,诸证解。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
桑菊饮
按: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证者(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颇佳。
辩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证。
治法:调营卫,和阴阳。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自备生姜15g大枣5枚)。水煎3付,并告知临卧前泡脚。用药1剂后,当夜汗出多,但睡眠好转,隔日低热退,服完3付,低烧、失眠、汗出、恶风,诸症悉除。
九味羌活汤
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血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偏低。曾屡服中西药物,效果均不明显。今日(冬至后4 d)上述症状又复发作,形寒恶风,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肌表无汗,舌苔微黄,脉浮紧。辨证:病由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冬至后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上犯,清阳不展而头痛项强;风寒外袭体表,脉络失和则肢体酸楚疼痛、脉浮紧。本市地处秦、巴之间,汉水两岸,雾重地湿,人感外邪大多夹湿,湿邪蕴中,郁久化热伤津则口苦微渴,舌苔微黄。遂以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药用:羌活9 g,防风9 g,苍术9 g,细辛3 g,川芎6 g,白芷6 g,生地黄6 g,黄芩6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2剂。患者服药1剂后即肢痛、项强、恶寒得解,2剂后则汗出痊愈。随访至今,每遇感邪,以该方随症加减,屡屡收效。
小青龙汤
张某,女,65岁,患咳喘10余年,每年冬三月辄发,喘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声重浊,痰少而咯不出,吐出为清稀泡沫痰。喘急胸闷,张口抬肩,端坐不能行走,面色晦暗发青,口不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苔白,脉弦滑。
处方:麻黄6g白芍9g细辛6g干姜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苏子9g白芥子9g白茯苓12g炒白术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