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医案之一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

合集下载

李冠杰医案解析(发出版)

李冠杰医案解析(发出版)

李冠杰医案解析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曾于ICU工作三年,因偶然机遇,请教于院立新师兄,因缘得以重新认识经方医学,后经不断研习经方和临床实践,渐入经方之门,自此与经方结下深厚的渊源。

期间有幸通过院立新师兄才认识了李冠杰老师,李老师对经方深刻的认识和卓著的临床疗效早已耳闻,但听李老师此次借医案讲授经方,仍受益匪浅。

故经李老师同意,将此次学习内容加以整理并与大家分享,以求与大家共同加深对经方医学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

李老师推崇胡希恕经方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出了一整套经方医学的病理辨证体系。

使经方的理论更加清晰和便于临床应用,易学易懂,易会易用。

李老师不仅理论上对经方的认识深刻独到、入木三分,在临床上对经方的应用也是炉火纯青、效如桴鼓。

临床中能基本上百分之百应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且有效率在90%以上。

本医案原为表格样式,因考虑到网络转发的效果特整理成文本格式,并将病历原件以附件的形式随本文上传,以展示李老师临床医案的原貌。

病历日期:2018年1月20日姓名:李某。

姓别:女年龄31岁婚否:已婚主诉:心烦较明显,身无力。

西医诊断:甲减。

四诊:食欲:不好,无滋味。

睡眠:不好,晚上要到十一二点方能入睡。

大便:日一行,不畅,有时偏干。

小便:夜尿一次或无。

汗出:不易。

寒热:怕冷明显。

口干:不明显,有时阵发性口干喜饮。

口苦:有时有。

例假:准时,量偏少,色暗,少量血块。

喜忘:有。

孔窍:无。

头晕:有明显的头不清爽感。

喜呕:有时有。

心烦:常有。

无力:常有且较明显。

手足:偏热。

食冷:特别喜食冷食。

浮肿:下肢轻度。

眼睑:下眼睑内侧色可,根部略偏淡。

他症:心烦身无力已两年多。

因情感方面的因素所致。

自诉感觉心中焦虑。

食后胃中满,似消化不良样。

自诉平时走路不稳。

平时短气,心悸。

脉象:偏弦滑数尺偏沉,略浮缓。

舌诊:舌质暗红,偏大;舌苔薄褐。

腹诊:心下和两肋下有较明显抵抗感,按心下不适。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450・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6月第55卷第6期钦丹萍辨治暧气验案王晶磊浙江省荣军医院浙江嘉兴314000关键词暧气中医药疗法医案暧气,亦称噫气,俗称“饱嗝”“打嗝”。

钦丹萍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临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并活用仲景方施治,常获疗效,现择其验案介绍如下。

1寒热错杂证案患者,男,38岁。

2019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反复暧气2年。

诊见:晨起空腹暧气,白天为主,偶有心下痞满不适,发无定时,4~5天排便1次。

舌红、苔白,脉弦。

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暧气,证属寒热错杂。

治宜平调寒热,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干姜、生姜各6g,姜半夏、黄苓各9g,黄连3g,大枣、火麻仁各12g,陈皮、郁李仁各10g,紫苏梗8g,炙甘草6g°7剂。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3月20日二诊:暧气缓解,偶少量反酸,感餐后胃皖不适,大便干硬不易解,胃纳量少,脉弦细。

考虑兼有脾虚气滞,酌加炒莱服子、槟榔、炒鸡内金、鉄炒枳壳、姜厚朴、大腹皮、生白术等理气健脾之品。

服药14剂后诸症渐愈。

按:本案施治,抓住空腹暧气、心下痞满、发无规律的要点,谨守病机,治病求本,予辛开苦降,然患者大便难解,与半夏泻心汤证表现有别,故加用行气导滞药对症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2脾虚腑满证案4体会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

缄沙坦为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11受体阻滞剂,能够发挥一定的降压及改善肾功能的功效,但对肾外的症状改善并不十分理想⑷。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肾病属于“腰痛”“眩晕”“水肿”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肾虚血瘀M。

笔者采取养肾活血汤治疗,方中山茱萸、熟地黄、玄参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山药、黄英具有健脾、益气养阴的功效;茯苓、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川茸、赤芍、益母草、丹参、川牛膝、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大黄通腑泻浊,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甘草调和。

诸药联用,共奏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之效。

『国宝秘方』国医大师李玉奇嗳气伴泛酸

『国宝秘方』国医大师李玉奇嗳气伴泛酸

『国宝秘方』国医大师李玉奇嗳气伴泛酸
验案赏析
陈某女1954-07-23
就诊时间:1998-05-21
主诉:嗳气反复发作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因情志不舒出现嗳气,曾口服中药及进行针灸治疗,症状虽可暂时缓解,但仍时作时止。

经人介绍遂来诊。

症见嗳气频频,声音沉缓,进食后加重,伴见泛酸,食道堵塞感,胸闷,胃脘有烧灼感,大便正常。

舌质:舌暗红舌苔:苔白腻脉象:沉脉,弦脉
辨证分析:患者以嗳气为主诉就诊,症见嗳气频频,声短音低缓,病因情志而得,伴见胸闷,泛酸,食道堵塞感,为脾虚痰食气阻之征,结合白腻苔,沉弦脉故辨为气滞痰阻之胃脘虚寒证,治以行气解郁,降气化痰之疗法。

诊断:胃脘痈
治则:行气解郁,降气化痰法治疗胃脘痈
方名:行气导滞汤加减
组成:柴胡15g,威灵仙20g,桃仁15g,莪术10g,莱菔子15g,薤白15g,小茴香5g,甘草10g,黄连10g,细辛5g,川楝子15g
用法:6剂,1日2次,水煎服
医嘱:调情志,节饮食。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四条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四条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四条第134条,这一条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点,因为一是条文篇幅比较大;再一个《康平本》和《宋本》对大陷胸丸证(的描述)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分歧。

我们通过对这条的学习,把它彻底搞清,恢复原来的面貌。

条文是这样的: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是一个顶格排版的条文,条文中“若不大结胸”在《宋本》改成了“若不结胸”,去了一个“大”字,变化很大;另外“身必发黄也”,在《宋本》里没有这个“也”字;更大的问题是《康平本》里的“宜大陷胸丸”,在《宋本》里成了“大陷胸汤”,而且没有“宜”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把它理顺了。

下边先逐字逐句地解读,条文比较长,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就是误下之前的一种情况,也可以把它看作病因了。

误下之前是从“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一直到“表未解也”这一段。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脉是太阳病的常见脉象,我们都知道的,但是这个“动数”的脉说明太阳病之外,又有了其它的情况了。

这段条文论述的是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结胸证的一种情况,这一类的情况“太阳病误下”,咱们前边两篇里论述的就已经很多了,但是同样是太阳病误下,为什么这儿会出现结胸证呢?它肯定应该有特殊的原因存在,“脉浮而动数”这种脉象就是其中的一个,它就想通过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这是太阳表证里比较特殊的一种,换句话说,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病了。

咱们再看看这个“浮而动数”的“动脉”,王叔和在《脉经》里是这么解释的:“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搏动部位狭小、脉律均匀的脉象”,是这么一种脉象。

但是胡希恕老师的解释是“滑脉之甚”,也就是说滑的比较重的一种脉象,他有的原话是这么解释的:“'动’,也是一个脉。

'动’啊,王叔和说它这个脉'如豆摇摇、谓之动’,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这个'动’就是脉跳扑摇动、摇摆,这就叫作'动’,就是滑得厉害(这不滑之甚嘛),这个脉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像在动,不一定限于关上”。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胃癌医案、配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胃癌医案、配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胃癌医案、配方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早期70%以上没有明显症状,中晚期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消瘦,乏力,代谢障碍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相应症状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2年内有50%~60%患者可出现转移。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

脾主升,胃主降,相为表里,共同完成对饮食的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胃癌患者大多脾胃不和,健运失常,且历经手术及化疗,脾胃之气及元气亏虚。

【临床应用】1.吴英举采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32例中晚期胃癌术后和(或)化疗后巩固治疗,并进行临床症状、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观察。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制半夏12g,枳壳10g,甘草6g,干蟾皮10g,山慈姑12g,蜂房10g,藤梨根30g,菝葜30g,木香6g,砂仁(后下)10g自化疗结束后半月开始服用,每周服6天,休息1天,持续服用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81.3%,中位生存期18.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2%、62.5%、4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6个月。

结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作为中晚期胃癌术后和(或)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减少复发。

按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方中,香砂六君子汤为健脾和胃之代表方剂,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

现代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表明,“益气健脾”法治疗脾虚证的疗效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的整体免疫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有关。

方中陈皮、制半夏、木香、砂仁、壳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可改善化疗及胃癌所致的腹胀、纳差、恶心等症状。

干蟾皮破结、化脾湿、化毒定痛,体外抗癌实验表明其对人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藤梨根对消化系统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山慈姑、菝葜、蜂房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

2.黄伟贤等应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16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

化疗加中药组(治疗组)84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84例,2组均采用tpF方案化疗,即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注,第1天;DDP25mg/m2,第1~3天静脉滴注;醛氢叶酸2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5-Fu第1天250mg/m2,静脉推注,第2天开始,1500mg/m2,48小时持续静脉滴注,21天为1个周期。

李冠杰医案100例

李冠杰医案100例

李冠杰医案案1: 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2013年6月27日夏某某男 68岁胃癌病史食欲睡眠一般大便溏服他药后两天未解,小便频数,夜尿三四次,量少,肢有轻微浮肿,无汗出,不恶寒,头部有时头晕,口干明显,特别是睡醒后喜呕,有时有欲呕感,无口苦,心烦有时有,欲寐四肢无力有时身无力,脉象紧略偏弦,左关沉弱,右关弱,咳喘,舌质淡红略偏暗,有齿痕,手足冷,舌苔薄略厚他证平时感觉胃胀,胃隐痛,有时腹泻,有时因腹痛而致无法入睡甚至要在床下走动。

能食冷食,胃不适严重时有欲呕感。

常有肠鸣无往来寒热,有时嗳气,嗳出后感觉舒服腹诊上腹部膨大,且有明显硬块。

有气胀,按之不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半夏6干姜3人参7甘草5黄芩3黄连1大枣5厚朴8生姜15茯苓4苍术4枳实5橘皮12 78克。

日二服,次2.5克。

开水泡服。

13.6.29其儿媳来电话:服上方后,患者感觉很舒服。

13.7.15来诊,服药后总的感觉很好,曾出现过两天腹泻,但是泻后无身无力感。

刻下干嗳食臭,腹胀,大便自腹泻后至今天仅解一次,已成形(此腹泻为中病之反应)。

仍有肠鸣,但较前为轻,仍有嗳气,曾出现咽中痛,两天后自行消失。

小便夜尿三四次,量不多。

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白略厚。

有时有恶心感。

脉弦紧,关沉弱,右细而偏微弱,左紧细略有力。

腹诊:腹部有轻微气胀,但自感觉腹满。

有时有烧心感(即胃中灼热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5厚朴8生姜16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92克。

日二服,次3克。

13.8.3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仍有嗳气,胃中有胀满感,近几天有烧心感,吐酸。

再未出现腹泻,食欲可,睡眠可,一般九点许即可入睡。

大便偏干,三四日一行,有时有肠鸣但已很少,近来左手有明显的麻木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旋覆代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9厚朴8生姜22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旋覆花3代赭石1黄芪3桂枝3芍药3 120克。

20191123李冠杰常用经方使用攻略二

20191123李冠杰常用经方使用攻略二

常用经方的使用攻略李冠杰 2019年11月23日我们今天接着上一周的内容往下讲。

我们讲的因为全是临床当中的一些经验,有一些初听跟原文有一些出入,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现在讲的不是原文。

并且我们也不是讲完之后就让大家对这些经方用的都很有数了,用的很娴熟了,目的不是这样。

我们的目的是给大家做一个简介,随时都是跟临床联系起来的。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要把剩下的常用方剂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今天讲里证这一部分。

方剂这么分类是不好分的,比如桂枝人参汤,在里证里边应该有它,在表证里边也应该有它。

我们现在在临床辩证当中,它更贴近哪一部分,我们就把方剂放在哪一部分。

甚至有的主证不在这一经里边,有的方剂也放在这儿,是有特殊用意的。

咱不是讲方剂分类,所以不做那么严格。

里证这一部分,我们先说一个特殊的方剂。

从以前的医案当中,你会发现这个方剂的应用率不是很高,但是我在临床当中体悟,和一些同道朋友或学生,在临床当中逐渐发现这个方剂在临床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剂。

就是吴茱萸汤。

我们先简单说一下里证,在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也包括血证、水证、气证这六大类疾病里边,里证在治疗意义上说,应该说是最重要。

不管是人患了什么样的病,只要存在里证,你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你就不能忽视。

原则上说,经方是有是证用是方,你只要是有这个证,你就应该用这个方子。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轻重的区别。

我用一个临床当中常碰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情况。

比如说,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患者,我们全面辩证完了之后,他是一个葛根汤合上四逆散合上理中汤(丸),他是这么一个方证。

在这个方证里边,你要是全部都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先用葛根汤,那就是绝对的错误,错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治了以后,他会给你出乱子,病越治越重。

也许服完药以后发点汗,短时间内体温低一点,会舒服一点,但是后来又不行了,这是常见的一种。

另一种情况,就是发了汗之后,他确实好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中医医案——胃癌

中医医案——胃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正邪兼顾治疗胃癌治疗期间共服药约100余剂,治疗时间10个月。

病案:季某,女,78岁,2011年12月19日。

主诉:胃脘疼痛3年余。

病史:3年前因胃脘痛就医查胃镜诊为胃癌,经保守治疗后缓解,近期症状又加重,既往有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多年。

注射胰岛素治疗。

胃镜提示:胃体、大弯、胃角部CA呈菜花样,有出血。

初诊:恶心、呕吐,便恶臭味,胃脘隐痛,易倦怠乏力,口干。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

西医诊断:胃癌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审机:本虛标实之证,气滞、痰凝、湿聚、瘀血交结于胃腑,日久形成积块,胃之升降失调,正气耗伤。

治法:疏肝健脾,攻补兼施方药: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陈皮15克山楂10克云茯苓15克法半夏15克柴胡12克元胡15克炒麦芽20克伏龙肝15克蛇舌草20克青龙衣15克黄药子10克丁香12克柿蒂15克生姜10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二诊:2011年12月29日。

胃痛稍缓,欲呃逆而不能,大便无力而干,欲呕吐,右胁肋部疼痛,口中苦涩无味,胃部喜暖,反酸,食后痛。

舌暗苔薄白,脉弦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20克黄连12克黄苓10克炒川楝子12克干姜12克元胡15克枳壳15克三七粉3克(冲) 猪苓12克青龙衣15克黄药子10克白及粉3克(冲) 白芷12克海螵蛸20克白芍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九香虫15克甘草10克法半夏15克炒莱菔子15克代赭石15克(先煎)。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三诊、四诊、五诊:效不更方,继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化裁,守方加减2个月余。

六诊:2012年3月20日。

服上方后诸症减轻,自行续服,近日皮肤瘙痒,尿黄澄,大便仍发黑,腹部隐痛,无食欲,食后疼痛加重。

嗳气,呃逆,背冷较轻。

舌质暗,苔薄,脉结代。

方药:酌加茵陈五苓散,攻补兼施茵陈15克桂枝15克茯苓20克泽泻12克白术20克猪苓15克干姜12克当归12克生黄芪50克陈皮15克竹茹10克神曲15克炒麦芽30克九香虫12克黄药子12克三七粉3克(冲) 土茯苓25克甘草10克孩儿参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熟地20克白及粉6克(冲) 青龙衣15克无柄灵芝10克制附子15克(先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冠杰医案之一: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
案1: 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
▼2013年6月27日夏某某男 68岁胃癌病史,食欲睡眠一般,大便溏,服他药后两天未解,小便频数,夜尿三四次,量少,肢有轻微浮肿,无汗出,不恶寒,头部有时头晕,口干明显,特别是睡醒后喜呕,有时有欲呕感,无口苦,心烦有时有,欲寐,四肢无力,有时身无力,脉象紧略偏弦,左关沉弱,右关弱,咳喘,舌质淡红略偏暗,有齿痕,手足冷,舌苔薄略厚
他证:平时感觉胃胀,胃隐痛,有时腹泻,有时因腹痛而致无法入睡甚至要在床下走动。

能食冷食,胃不适严重时有欲呕感。

常有肠鸣无往来寒热,有时嗳气,嗳出后感觉舒服
腹诊:上腹部膨大,且有明显硬块。

有气胀,按之不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半夏6 干姜3 人参7 甘草5 黄芩3 黄连1 大枣5
厚朴8 生姜15 茯苓4 苍术4 枳实5 橘皮12
78克。

日二服,次2.5克。

开水泡服。

▼13.6.29其儿媳来电话:服上方后,患者感觉很舒服。

▼13.7.15来诊,服药后总的感觉很好,曾出现过两天腹泻,但是泻后无身无力感。

刻下干嗳食臭,腹胀,大便自腹泻后至今天仅解一次,已成形(此腹泻为中病之反应)。

仍有肠鸣,但较前为轻,仍有嗳气,曾出现咽中痛,两天后自行消失。

小便夜尿三四次,量不多。

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白略厚。

有时有恶心感。

脉弦紧,关沉弱,右细而偏微弱,左紧细略有力。

腹诊:腹部有轻微气胀,但自感觉腹满。

有时有烧心感(即胃中灼热感)。

处方: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半夏6 干姜3 人参8 甘草6 黄芩3 黄连1.5 大枣5
厚朴8 生姜16 茯苓5 苍术5 枳实5 橘皮16
92克。

日二服,次3克。

▼13.8.3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仍有嗳气,胃中有胀满感,近几天有烧心感,吐酸。

再未出现腹泻,食欲可,睡眠可,一般九点许即可入睡。

大便偏干,三四日一行,有时有肠鸣但已很少,近来左手有明显的麻木感。

处方: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旋覆代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半夏6 干姜3 人参8 甘草6 黄芩3 黄连1.5 大枣9 厚朴8 生姜22茯苓5 苍术5 枳实5 橘皮16 旋覆花3 代赭石1 黄芪3 桂枝3 芍药3
120克。

日二服,次2.5克。

▼13.9.4来诊,前段时间因家务生了一次气,又出现胃痛,后自行缓解。

刻下:仍有胃中轻微的不适感,有时嗳气且有生食味(食臭),左手麻木感已有所减,但仍有,有时腹中有胀满感,食欲一般,大便偏溏,有时有肠鸣。

虚功较前有所增多,嗳气已基本明显减少,小便偏于频数,量少,且有尿不尽的感觉。

精神和体力尚可,左脉弦长偏大关弱,上过寸下过尺;右脉弦细弱。

无口苦,有明显口干。

舌质淡红,有轻度齿痕,苔薄白。

有时头痛,能食冷食。

腹诊:上腹部已明显柔软,心下已无硬块,略有气胀。

生姜泻心汤二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二合五苓散二
生姜12甘草9黄芩6半夏9干姜2黄连2大枣15人参7厚朴8黄芪6桂枝10芍药6茯苓6苍术6猪苓6泽泻9
137克。

日三服,次2.5克。

▼13.10.5来诊,食欲不是很好,大便有两天一行,质可。

小便夜尿两三次,平时喜饮。

有时胃口有短时间的疼痛感,后会自行消失,平时感觉胃中略有不适感,嗳气后便感觉舒服些。

已无肠鸣,能食少量冷食,食后有时略有胃中略有不适感。

已无嗳生食味(干嗳食臭)的情况。

口中无滋味。

脉左弦大长有力,右细弱沉略偏弦。

左手臂麻木感已明显减轻,但有时肘部有疼痛感。

舌质红偏粉,胖大,有齿痕。

苔白略厚。

腹诊:心下已较柔软,但有轻微的压痛感。

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四逆散
柴胡5枳实10芍药5甘草5茯苓5人参5苍术5生姜7橘皮23 75克。

日二服,次2.5克。

▼13.10.21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但是又出现了肠鸣,有时腹胀,有时略有胃口的疼痛感。

大便有时偏溏。

食欲近几天略有下降。

睡眠可。

能食冷食或水果,但不怎么喜欢吃凉东西。

脉弦紧滑数有力关脉偏弱。

舌质红,有轻微齿痕,苔薄微褐。

嗳气时略有生食味。

腹诊:心下按之有轻微的抵抗感,自诉有满感。

时有嗳气,且嗳出气后有舒服感。

左肘臂的疼痛感已明显减轻。

生姜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四逆散合橘枳姜汤合茯苓饮生姜12半夏6黄芩3黄连3甘草8干姜2人参7大枣5厚朴8柴胡3枳实3芍药3茯苓3苍术3橘皮9(因偏有热象故黄连加量)87克。

日二服,次2.5克。

▼13.12.5电话回访,其儿媳言,“他现在没事”。

嘱:若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前来就诊。

注:一.本患者经本地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癌,并建议手术治疗。

但因本人胆小怕事,故家人一直对其隐瞒病情。

因经人介绍来笔者处就诊,故再未做进一步检查。

二.因本人平时非常节俭,故病情比较轻微后就未来再诊。

至于肿瘤是否消失,除腹诊时其胃部硬块在最后两次就诊时已基本消失,手感已无异于常人外,再无其他直接的证据。

但经过侧面核实,其再去他处就医。

三.本医案未用一味祛瘀方药,整个治疗过程皆为对证治疗,即使是良性肿瘤,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治愈,实不多见。

这充分体现了经方医学有是证用是方之治疗规律的正确性。

四.关于药量。

上述药量皆为实际的原始用量,单位为“克”。

“日二服”或“日三服”之前的数字是本“疗程”给药的总量,这实际就等于将经方汤剂一律改为散剂使用。

对此笔者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实践证明其疗效稳定可靠。

五.本案辩证思路:虽然此患者的病理因素较为复杂,但是从整个治疗过程看,其病理要素却表现的较为稳定。

主要是里偏于虚寒同时又有半表
半里的虚热(即三泻心汤类证),并伴气逆证和停饮证。

如果用经方的病理辨证总结则为下列关系:
因无明显的阴性证,故所有疾病类型皆属阳性证。

其中:肠鸣、欲呕、干嗳食臭、大便溏、脉偏数、苔微褐等证为生姜泻汤证。

嗳气与食欲不佳、欲呕可视为茯苓饮证,因初诊时嗳气较为严重,故可视为橘枳姜汤证。

腹中气胀则为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证。

肢体麻木为黄芪桂枝五汤证。

舌质齿痕、小便频数为五苓散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