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2

医案2
医案2

蒋男,58岁。患者因车祸导致颅内大量出血,立即行开颅手术,术后一直昏迷不醒,医院检查后认为植物人可能最大,建议放弃治疗。其妻欲放弃,但患者之妹坚决不同意,因而转回本地医院继续治疗,予以醒脑静及吸氧、营养支持,流质鼻饲。数日后痰液堵塞严重,气管切开吸痰。患者术后已20余天,大便一直未下,近七天来下午4、5

点钟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达到39.5℃,经用吲哚美辛栓能汗出烧退,但每天发作一次。故其妹前来咨询中医有无退烧、通便的办法。如此重症以前没有见过,因欲往一看,就答应先去看看患者的情况再定。患者中等身材,面色如常,口半张,唇干起皮,意识全无,用力掐也无反应,右手原留置针处肿胀,范围较大,皮色改变不明显,心下板硬,少腹软,右侧深按有硬块,皮肤略干,无汗,无浮肿,舌红苔厚腻,中间灰黑不润,脉弦滑有力。问家属,说患者素体健硕,长期体力劳动,现在痰液较多,导尿量根据医生要求记录,大约每天2000-3000ml,发热情况如上述,大便未下,亦无矢气。

辨证思路:根据舌脉和见证,辨为阳明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证,但病情严重,不敢造次,只能告以中药可能有效,但以前没有治过,而且此病预后也不佳,不敢胡乱用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家属坚持“死马当作活马医”,再则看患者体质状况尚可,遂以上方加减与之。柴胡36g,黄芩12g,芍药12g,清半夏15g,枳实9g,大黄9g,全瓜蒌3 0g,黄连6g,生姜15g,大枣20g。一剂。嘱第一次早上服,第二次下午2点之前服。

二诊:据患者家属第二天早上来讲,服药后,发烧较原来低,当时测

体温是38.5℃,没用吲哚美辛栓,晚上烧也退了。到晚上十点多时,下硬屎及黑水便很多,其后又下黑水便三四次,家属闹腾一晚上,不得安生。但半夜全身出汗多,现在头汗还在出,其他情况和原来差不多。考虑患者神志不清,可能阴不敛阳,当时又没时间去看,遂予上方加龙牡各30g、山茱萸20g,一剂。

三诊:患者昨续下便十余次,量减少,无发烧,头汗也没有了。但其中一位家属因大便次数多,料理起来感觉烦,颇有微辞。我一时无语,只得告以热退、便通,先暂停中药观察,停止治疗。(附:右手原留置针处肿胀也全部脓成,切开引流)后听其一亲戚说,其后再无发烧,大便数天一行,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无复苏迹象,遂放弃治疗。

郑女,43岁。2012年10月5日初诊。患者现在邻县工作,此次回来度假,亲戚应酬多,休息不好,口腔溃疡发作,经用西药消炎无效,其表妹(以前有胃病经我治愈的患者)介绍来我处就诊。刻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屡经治疗,时好时发,现口腔左侧及下唇内粘膜、舌尖各有一处溃疡,色淡不红,疼痛厉害,面色萎黄,鼻翼及唇周蝴蝶斑,胃脘痞胀,食多不舒,口干粘,不欲饮水(原来认为饮水多能排毒,一天饮水四五杯),晨起喉中有粘白痰咯出,便秘,三五天一行,尿频,尿不尽感,冬天怕冷,手足逆冷,头晕心烦,一紧张则心悸,记忆力减退,舌淡苔厚白,中偏黄,脉沉滑

辨证思路:辨为里虚寒饮,久郁化热,现证上热下寒,予甘草泻心汤合茯苓饮加薏苡仁。炙甘草6g,清半夏15g,干姜6g,黄连10g,黄芩

10g,党参6g,生白术30g,茯苓12g,陈皮30g,枳实10g,赤小豆18 g,大枣4枚。三剂(因患者要回外地上班,不便就诊,根据其要求抓了七剂)。二诊:2012年10月12日。患者现溃疡愈,痞满口干好转,大便能通,为求根治,特地回来复诊。予理中汤合茯苓饮继续治疗。

笔者用茯苓饮治疗此患者便秘得益于老师的验案:张女,20岁。患者是我的亲戚,素体虚寒,便秘数年,虽然在我这里治疗,予以四逆汤、理中汤等加减,但疗效不佳,服药则能通,停药则依然如故,反复不愈。不得已,遂于今年暑假期间让其上京找冯老医治。医案如下:便秘,服药则二天一行,不服药则无。胃脘胀,口微干,手心汗出,手足冷不明显,苔白脉细。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生白术30 g,茯苓12g,陈皮30g,生姜12g(茯苓饮加半夏)

药后便通,因而我复予原方七剂。共服药十四剂,大便就一直能通,稍偏干。“十一”期间,适逢老师来浙江台州义诊,复诊如下:胃脘不适,大便偏干,四逆,纳可,苔白脉细。川附子10g,干姜10g,生白术18g,炙甘草6g。(四逆汤加白术)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4日:感冒三天,痛咽,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

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口于、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右尺脉大一般用龙牡较多龙骨牡蛎有补虚的作用)

服三剂诸证巳。

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 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1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敷,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初诊日期1980年3月11日: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38剂不效。近期症状: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

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查:全血比粘度6-25mPa.s,血浆比粘度1.98,全血还原粘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 7%。免疫球蛋白检查:IgGl.24g/L,IgA1.10g/L,IgMl.38g/L.血乙酰胆碱44.9%。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麻黄二钱,制附子二钱,细辛二钱

※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钱,经服两月,喘平。复查血流变学:全血比粘度4.86mPa、s,血浆比粘度1.94,全血还原粘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 0%。免疫球蛋白:IgG2.34g/L,IgAO.99g/L,IgM2.11g/L。血乙酰胆碱63.60%,经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病例一:尹女,19岁。2012年1月19日首诊。患者因长期便秘、神疲乏力,由其母陪伴而来,欲买通便药和西洋参。观其面色皓白带青,遂详细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便秘,长期自行购买通便药(药品名称太多,不一一列出)服用,效果时好时差,有时候需要配用开塞露年余之后,出现纳呆、怕冷、神疲乏力、易感冒等,又认为体虚,经常服用西洋参补体,但诸证反复缠绵至今。观其舌淡胖苔薄白,切脉浮软无力,时结。因问其是否有心跳、胆小的情况,得

到肯定回答后,遂告以此为寒结,用药错误,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心脏已受影响。其母听后认为有点道理,立即带其去本地医院做心电图,显示“频发早搏,ST段轻度改变”,十分担心,回来后又告诉笔者:患者于十个月前开始闭经,由于只此一女,怕闭经影响以后的婚育,嫁不出去,一直隐瞒真相,不敢在当地就医,都是在省城治疗的,西医则黄体酮,中医则活血化瘀等等,但疗效平平,其父也为此烦恼而头发开始变白。由于笔者是本地人,所以开始没说,现在看笔者切脉能知道心脏有病,认为笔者有点水平(其实这点是中医的都会),希望笔者给予治疗。刻诊:面色皓白带青,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气堵,易受惊,出汗少,纳呆,口淡不渴,不喜饮偶有恶心,怕冷,易感冒,便秘,七八天一行,小便可,闭经(原有痛经,色暗量少,血块不多),时有烦躁,多梦,舌淡胖苔薄白,脉浮软无力,时结

辨证思路:一开始辨为里虚寒血虚水盛,欲处以温经汤;又考虑到心悸、脉结,是否是炙甘草汤证;后来又考虑胃纳不佳,实为胃虚明显,阿胶是否太过滋腻。最后,还是认为应该分步走,经与患者母女沟通后,先根据头晕心悸气堵(有冲气、饮逆)、怕冷易感冒(有表虚),为处苓桂术甘汤,加大白术用量以通便。

桂枝20g,炙甘草10g,生白术30g,茯苓12g。三剂。

二诊:气色有所好转,胃纳稍开,大便去过一次,脉较前有力,尚有结象。继予五剂。三诊:气色大有改观,头晕、心悸、气堵皆好转,

胃纳可,期间大便两次,脉缓,尚有结象。改予炙甘草汤五剂。

四诊:患者服药一天后,去外地亲戚家串门,回来后感觉腰腹酸痛胀,头晕纳呆,自以为车旅劳顿,继续服药,两天后月经来潮,量少,腰腹酸痛胀随减,刻诊已无,脉结已不显。至此,患者信心大增,继续服药一个月左右,以炙甘草汤与温经汤、理中丸为主调整,至第二次月经来潮,色量均较正常,大便每日一行或隔日一行,余基本无不适,脉结亦无。嘱停中药,以附子理中丸继服一个月,如有乏力则嚼服红参片3-4片。随访至今,除稍有怕冷外,一直正常。

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晚,周六下午两点。周二在338333,李冠杰老师讲康平本伤寒。

病例一:这是杏林老师的一个病例,大家可以先看看考虑一下,梁版讲完后讨论一下:患者男65岁2012年7月来诊。诉脑梗塞一年,血压120/200现:头痛半身麻木,口苦,精神差,怕冷。面色晦暗,食欲差。爱哭。舌苔白腻。右脉沉弦而滑。左脉细而紧

辨证:太少合病。夹饮。柴胡10黄芩15半夏20麻黄15附子20细辛15泽泻40白术20川芎20十副。

第二次去川芎此后

病例二:张某,男,28岁,半年来经常头晕,头胀痛,

烦躁失眠,去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近日头晕脑胀痛,心烦不能眠,口干。查:面色红,巩膜轻微充血,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眩数,测血压高压180,低压100mmHg

证属心肝火旺,郁火上炎。用通脉降压汤加黄芩12,、钩藤15、竹叶12、灯心3、朱砂3(包冲服),首乌藤15、服2剂自觉见好,4剂后血压开始下降,服10余剂血压接近正常,症状基本消失,20余剂血压稳定,症状消失近3个月,未见反复。通脉降压汤组成:丹参30、川芎15、益母草30、牛膝15、桑寄生30、泽泻15、夏枯草30、菊花15、蝉蜕12、草决明15、珍珠母30

徐楼郭某,年六十有五,曾于肉食厂以宰猪为业,患有咽炎、浅表性胃炎、痔疮,皆二十余年。壬年岁五月于他医处医刺咽炎,天已炎热,诊治时长,日未进滴水,而受火毒。次日大便干燥,小水稀少,黄赤有灼热感。因而打点滴,消炎除热。热退,小水正常,大便仍燥。停药三日,火复炎上。如是者三五日必打点滴,缠绵不断。作全面常规检查,一切正常,后复查,于前列腺处见结石一块,绿豆大小。因转秘尿科。医师询由,得知小水正常,不淋不痛,议转内科。内科不于受理,曰内脏无病,仍转秘尿科系。患者气忿而拒医归家。每打点滴五日,停药三日,火必起。中亦服中药几次,火炎不消。年底十月因

肠部炎证而灌肠二月。火虽未去而胃炎渐愈,饭食增。

腊月来紫极处初诊。察六道脉皆实数,轻按即弹手,乃大实火。语之曰火毒。其欲试医,而谓紫极曰周身皆寒,怎能为火。紫极曰此乃真热假寒,不医恐生坏证。其不以为真,曰日前正灌肠疗法,改日再服中药。病者走,紫极沉思四诊之象,感此病缘于因果之证。因其以杀生为定,且每杀生后自猪蹄处身猪体吹气,气膨后烫而刮毛。如是业久,先得咽炎。假不谈因果事,则亦因此处受病咽病,后又中火毒,虽打点滴消炎半年有余,体温测试稍低于常温。但火毒未去,体内一片火海。膀胱前列腺处皮内肉外阵发性疼痛,每疼时若刀割。可见因果之事大也。奈何操此业亦为阳间之食,当必有杀生者,何必有此般报应?紫极揣测:此因果当杀生时不遮掩,它等将被杀者目睹之,心生恐惧,四肢拘挛,势必血中将生毒气,而杀后复以口吹之,久而必受其毒,此即因果也。

癸未正月,病者入,距初诊时近月余,中又服他人中药,火势较之更甚。初因紫极年少而轻信,无可奈何时又寻紫极。紫极语曰:此为火毒,若直灭火炎则毒据火巢而不出,待时而出时则皮痛。当于火巢中引而出杀灭之,方可除根,一生当永忌猪肉,食之则犯。

而示之方:生地10石膏20黄连6黄芩10山栀10桔梗6知母10赤勺15玄参15连翘10竹叶10甘草稍3丹皮10茯苓10猪苓10泽泻6桂枝6牛膝6车前子10地肤子10木通6大黄3益母10生姜一小片。

缘何当忌猪肉,因其杀猪过多。佛经中四大戒其中有不杀生,何谓不杀生,动植皆有生命,不食肉即是不杀生吗?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个俭学,就是不杀生,少食不片肉,则少杀一上生。因其曾多杀猪故,必当永生忌猪肉。

三剂后,病者复诊,曰:服此药后二小时,火自胃上口起而顺中线下移,复至阴部走两大腿侧而无。皮内阵发性疼痛次减。观脉象平和如常人,乃思之,火毒大去,心火之源下行,当用猛剂揣其老巢,调和阴阳。乃用上方去桂枝、益母、生姜,加柴胡10白芍15金钱草10,鸡子黄一个引火而出。一剂后,火毒大出,咽部水肿,痔疮复发,大便干燥,小水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乃服黄连解毒汤一剂:黄连15黄芩10黄檗10山栀10车前子10大黄6,次早泻大便二次,小水变常,乃复用上方加大黄至10黄连10,服用二小时后加服黄连6黄芩6黄檗6山栀10车前子10,服二剂后,胃中已无热感,皮内疼无,病愈,唯有些伤胃。

乃用八正散加减善后五剂:车前子15地肤子15玄参10山栀10蒲公英30地丁20木通6石苇10金钱草30连翘10扁蓄10黄檗10滑石10海金沙10鸡内金3(吞服)。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此属少阴证。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仲景于【伤

中医经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

中医经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临床学习掌握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失眠的机理。方法:跟师临床、门诊随诊了解用药效果。结果:患者用药效果明显,该方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结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条)。本方具有滋阴降火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 标签:失眠;心肾不足;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1]。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无眠”、“少寐”等范畴。失眠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均可导致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胃、肾、肺、胆密切相关。失眠的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2]。 1 资料和方法 笔者跟随李伟老师临床实践,失眠就诊患者较为多见。在临床所见病例中选择一典型病例: 1.1 病案资料 患者张某,女,52岁,2015年9月10日初诊。患失眠已近三年,每次就诊于西医院都给以镇静安眠药物,剂量逐渐增加,但效果仍不明显。自诉:夜间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心烦意乱。望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1.2 诊断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足,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处方:黄连阿胶汤。方药: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12克,鸡子黄2枚。此方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 2 结果 2015年9月13日,服用3剂,症状减轻,无心烦症状,效不更方。继续服用。2012年9月17日,4剂尽,可安然入眠。此后电话随诊,患者睡眠安好。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

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 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其内容摘要如下: 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 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 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 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

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六、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 1、肾着汤方证: 少女尿床案:

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本人近期治疗一糖尿病伴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尿频量多,效果很好,报道如下: 余某,男,60岁。2014年8月23日诊。 有糖尿病史14年,慢性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10余年,平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电子教案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 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教授,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着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着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毋须赘言,重视经典着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着《伤寒九十论》。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着之中。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着大量刊行,而且

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着,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着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贯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朱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如何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难题。笔者最近收到某中医学院中医系八三级一位同学的来信,诉说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高考进入中

黄仕沛经方医案

黄仕沛经方医案选(一) 杨森荣潘林平何莉娜黄仕沛(指导)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耽寝中医典籍40余年,犹致力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验甚丰,临床使用经方者十居八九,用药精简而量重,严谨而不失灵活,往往出奇制胜,应手而愈。主张方证对应,不尚空谈。常谓「仲景步亦步,仲景趋亦趋,是学习经方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并以此勉励学生以仲景书为法,努力探讨仲景辨治规律。我们有幸拜于门下,获益甚多,兹将恩师医话数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并治第五》的附方,自仲景到隋唐,该方的广泛使用足以证明其疗效。金元以后,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的同时,该方亦少有问津,这值得商榷。 能散血脉中凝滞之邪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黄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瘤术后等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中三则报导如下: 〔案一〕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陈某,女性,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欲绝,终日哭泣。2008年6月开始

出现视朦,遂至广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7月患者欲解开心结,往梧州旅游。8月6日在梧州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往当地医院住院。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 影,11日出现呼吸无力 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16日转广东省中医院继续治疗,查脑脊液蛋白电泳,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仍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晄白,体温:38℃左右,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痰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双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左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予生脉针静滴;西医方面予抗感染、化痰,控制脊神经受累后的异常放电,并予营养支持。 11月4 故处方: 麻黄15g(先)、北杏15g、白芍60g、川芎9g、当归15g、干姜6g、炙甘草20g、桂枝10g、石膏60g、党参30g、北芪120g, 37.5℃左右,麻黄递增至18g 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麻黄增至22g,佐以桂枝15g。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g、川足四条,

经方治疗失眠的汇总

经方治疗失眠的汇总

————————————————————————————————作者:————————————————————————————————日期: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经方治疗失眠症

经方治疗失眠症 《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大多药味较少,组织严谨,义理精深。笔者(本文观点只代表原作者意见,此帖为转来,鄙人不懂。有什么问题和本版版主探讨。)常用这些方治疗失眠症,获得良效。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熊某某,男,35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

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栀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守上7剂后痊愈出院此症历时2年,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竟然以五苓散加味而收效。究其原因,乃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作用。病者缘于寒湿郁闭,肺失宣肃,津液失布,水道不调。虽有心烦、大汗出而口渴,不为下焦湿热,乃津液不布。张隐庵云:“大汗出而口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即可证明。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显然有着表里对应关系,在病理状态下,是会互相影响。如膀胱气化正常,则将水精之清中之清者,经肺气与上焦的宣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 一、 十天血痢一剂而止 徐x伟,男,31岁。20100311 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 方证:黄土汤 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 赤石脂120炮附子30生白术30炙甘草30 黄芩30阿胶30(烊)生地30白人参30干姜(炮)30 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 今天(20100320)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 许X龙,男,64岁,20100312。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 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天花粉40 牡蛎20炙甘草20生旱半夏30白人参15 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 制附子30 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 杏仁30 三剂。 二诊:一剂后即已不身冷发热肢痛汗出,三剂服完,已经痊愈。患者素来感冒后会遗有顽固性咳嗽之症持续较长时间,这次咳嗽也基本消失。 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 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 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苔满,苔薄,脉弦。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低热反复不愈,眠差心烦,口苦耳鸣,胃胀纳差,取得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温益脾,补子而实母,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助心阳而通脉。诸药合用,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呕利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 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 水心病(冠心病)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 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切脉:或弦,或沉,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