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2则_杨志刚

田玉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2则_杨志刚
田玉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2则_杨志刚

田玉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2则

杨志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福建福州350004)

关键词 田玉美;经方;内科杂病;医案;狐惑病;百合病;甘草泻心汤;百合地黄汤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5699(2012)12-1280-02

田玉美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省著名中医,全国第1批、第3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临床辨证施治常以仲景之旨为圭臬。擅用经方治疗内科病,对诸多疑难杂病亦屡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伺诊,今不揣鄙陋,试撷其要者,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1 狐惑病案

刘某,女,34岁,某部队医院护师。初诊日期: 2004年11月25日。患者自诉2个月来,反复口腔溃疡、眼睛赤痛、前阴溃疡,阴部分泌物多,有异味,伴脐周胀痛不适,大便干结。多次在西医院就诊,最后诊断为“白塞氏综合症”,应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口腔多处破溃,眼红,刺痛感,脐周胀痛不适,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辨证:湿热内蕴。治法:清热燥湿解毒。方拟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6g,黄连6g,干姜3g,法半夏10g,白芍20g,忍冬藤30g,土茯苓5g,厚朴15g,当归15g,淡苁蓉15g,木香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外洗方:苦参250g,7剂,日1剂,分2次外洗。同时嘱其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12月2日2诊:上症均较前好转,无脐周腹胀、便干,出现心烦失眠。上方去厚朴、淡苁蓉、木香,加黄芩10g,牡丹皮15g,生地黄15g,7剂。12月11日3诊:口腔溃疡、眼赤痛明显好转。续服上方7剂。2005年2月23日随访,症状悉愈,未再复发。

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该病由湿热生虫之说有待商榷。田老认为:狐惑病皆与湿热有关,其证候表现皆湿毒热气所致,而咽干等症状则是由于肝肾二经蓄热在内,阴液不能上达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为主,兼用外治法。此方中用甘草,补脾泻火解毒;黄连、干姜、半夏同用,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忍冬藤、土茯苓解毒除湿,厚朴、广木香行气燥湿,辅以白芍、当归养血活血止痛。首诊服药后出现明显的心烦、失眠症状,亦属狐惑病临床表现之一,有是证,用是药,加以清热养阴之品后症状悉除。并指出,该病溃烂部位较多,病人较为痛苦,应给予全面综合处理:处方用药应多法同用,如内服外洗,上下兼治;精神层面应指导患者避免过劳,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的休息。对待患者,应予耐心解释,嘱其坚持治疗。

2 百合病案

梁某,女,46岁。2004年11月20日初诊,心慌、胸闷、气短半年,伴头昏、眼花、口干、口苦,小便赤。4个月前曾因此住院,所有检查包括心电图、CT、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但仍感心悸、神志恍惚,易紧张,发作时胸闷、气短、头昏、手抖,无恶心呕吐。患者丈夫诉其性格偏内向,平素为家中琐屑之事常懊恼,家庭关系紧张,胆小惊慌甚至不敢出门。饮食、睡眠可,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其月经、白带均正常。辨证:心肺阴虚,痰热内扰。治法:清心润肺,清热化痰,方拟百合地黄汤加温胆汤化裁。处方:百合15g,生地黄15g,胆南星5g,茯神15g,炙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5g,竹茹10g,郁李仁10g,酸枣仁20g,柏子仁10g,五味子6g,红枣7个,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忌食油腻、酒等物。11月27日2诊:头昏缓解,现情绪稳定,但易紧张,发作时胸闷、气短,饮食、睡眠可,大便干结,2~3d1次。守上方去竹茹,加生龙骨、牡蛎各30g,泽泻15g,香附15g。

·

1280

·

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Jil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Vol.32No.12 D OI:10.13463/https://www.360docs.net/doc/5a14842298.html, ki.jlz y y.2012.12.031

·医史文献·

《淑景堂药性赋》与《珍珠囊药性赋》比较研究

李柳骥1,肖红艳1,张 戬1,丁 杰2,严季澜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1203)

摘要 《淑景堂药性赋》是清·李文锦仿照金·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体例撰写的一部本草歌赋。比对两书内容、统计所载药物,发现二书内容上没有太多继承性。《淑景堂药性赋》中48%的药物均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不同,且所载寒性药物比例最高,以实用性作为增减药物的标准。作者对药物的增减、药性的调整显示了其个人用药习惯及地域、时代的影响,推测其为清代温病学派发展过程中一位擅用寒凉药物的地方医家。 关键词 淑景堂药性赋;珍珠囊药性赋;比较研究;本草文献;药性;李文锦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2)12-1281-03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分项目(项目编号2010GJ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选择了400部中医药古籍进行整理研究,《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就是其中的一部。

1 《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一书的由来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以下简称《珍珠囊药性赋》)一书,为金代李杲在其师张元素著作《珍珠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而成书,书中的总赋部分,可谓对《神农本草经》的深入揭示和阐发,详《本经》所未言。

《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以下简称《淑景堂药性赋》)四卷,系清代医家李文锦所撰。李文锦,字襄

,号治庵、淑景堂主人,金陵人,约生于康

熙朝末期,卒于乾隆朝末期。据李氏自述:“世传《珍珠囊寒热温平药性四赋》,学医者宗之,以为东垣先生书。夫东垣先生,旷代名儒,医林硕望,著作种种,胥奉鼎彝,而是赋中句读声韵聱人齿牙,转折起承滋人拟议,抑何与先生著作迥不侔也?岂其代远年湮,好事者李代桃僵,自用者佛头狗尾,借先生名以相炫欤?”由于音韵和行文均存在缺陷,且“所载之药冷僻12月4日3诊:患者诉目前情绪稳定,精神放松,大便调,续服上方7剂。嘱其保持心胸开阔,精神愉快,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做到“糊涂一点”。并告知其联系方式,如有不适,随时联系沟通。之后嘱其家属认识该病表现,注意其情绪变化,防止诱发发作。

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田师认为百合病多与情志相关。平素忧思不断,抑郁寡欢,以至暗耗阴血,虚热内生,熏灼心肺,扰及百脉而致病;同时思虑伤脾,气血生化

之源受阻,神气失于依附,百脉失养而发病。该患者即典型病例。辨证方面该患者久病阴虚内热,炼津为痰,痰热扰于心肺而心神不安,故病性属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百合地黄汤和温胆汤化裁,佐以养心安神之品,全过程紧扣病机辨证施治,故收良效。田师还指出,百合病与情志相关,故作为医生,不应简单处方了事,而应在非药物方面如精神心理层面给予患者耐心指导,有效沟通,必要时给予其亲密家属指导教育(因为亲密家属与其长期共处,更了解其习性),方能收效快捷。该病例亦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杨志刚(1979-),男,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

(收稿日期:2012-10-15)

·1281· 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Jil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Vol .

32No .12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此属少阴证。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仲景于【伤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

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卢铸之医案

卢铸之医案------治疗子宫癌瘤的体会 子宫癌瘤是妇科中常遇到的疾病之一,祖国医学,称之为徵瑕痞块。此病之起,多由月信愆期而来,月信愆期之原因,甚为复杂。有由月信时六淫相扰而病的,有由七情六郁相扰而病的,有由男女房事不瑾,或由产后恶露未尽而病的。病因虽殊,总以月信时期不知避忌,防护疏虞所致。病后治疗不当,久久酿成徵瑕痞块。因而内之五脏六腑,互相不调,疼痛难安。外之筋骨肌肉亦受影响,渐渐憔悴,更兼营卫不和,恶寒发热之象。治疗之法,当以调和气血,助其生化,使阳能化阴,阴能附阳。则一切阴凝,自然消化。兹将我治疗子宫癌瘤的三则验案,介绍出来,就正高明。 (一) 向文珍,女性,27岁,四川籍,住成都市文庙后街76号,于1953年5月13日因为月经久停不行,腹部胀痛,食眠不得,乃入成都市华西庙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经该院诊查后,认为所患系恶性子宫瘤。用镭电深电,二便因此闭塞不通。复用浣肠法,二便仍然不通。住医院数月,病势日重,遂送回家调养。经徐少伯君介绍,邀我诊治。 查其面色枯槁,形容憔悴,呻吟不已,细问情由。生子之时,恶露未尽,房事不谨,精淤相裹,时常隐痛,已经数年之久。诊其脉息,二尺坚沉,二关紧急,二寸浮空。与面色情由相对,是阳虚阴盛,阻碍冲任之机。 根据以上诊断,首先拨通阴阳道路,使脉道通调,然后用阳化阴之法,使阴凝易解,阳气易行。 第一次处方:制升麻四钱,老寇(带壳)五钱,西砂仁壳三钱,茅术三钱,广紫苑五钱,炙甘草两钱,灶心土一块。 服后打嗝放屁,小便较前通利,解大便一次,饮食略增。 第二次处方:制附片一两五钱,朱茯神五钱,老寇带壳五钱,西砂仁四钱,制升麻五钱,炙甘草两钱,葱白5根 服后饮食睡眠较前好。二便已经不觉得闭塞,腹部胀痛稍减。 第三次处方:制附片二两,白术四钱,制升麻五钱,杜仲六钱,砂仁四钱,朱茯神五钱,潞党参五钱,炙甘草两钱,生姜一两 服后腹胀痛更减,食眠更进。 第四次处方:制附片二两,白术五钱,上安桂三钱,砂仁四钱,筠姜六钱,南藿香五钱,潞参六钱,炙甘草两钱,生姜一两 服后下瘀血块甚多,腹痛大减,能下床步行 第五次处方:制附片三两,砂仁六钱,卢巴六钱,杜仲一两,补骨脂六钱,麟麒竭三钱(冲服),潞参八钱,制升麻五钱,朱茯神五钱,炙甘草三钱,煨姜二两。 服后腹不痛不胀,二便如常,精神增长,心志愉快,其他症状都消失。 (二) 王如清,女性,49岁,安徽籍。住成都市红墙巷63号。于1955年5月8日,因月经错乱,时有白带或黄水,或清水,或瘀血。少腹内觉有包块几个,食眠均不如常,大便闭塞,请中医诊治,未得效果。乃入成都市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该院检查后认为所患系子宫癌------患者感觉气坠异常,疼痛难安。更该院诊查,谓所患乃系肠瘤,瞩其另请中医,因此出院,邀我诊治。 查其面色,印堂与山根,青黑相阻。子处与膀胱,阴云四扰。是为生者不生,化者不化,地道将坏,冲任不调。诊其脉状,两尺脉沉滞,两关脉紧缩,两寸脉虚浮。问其情由,据云初因月信愆期,是由1954年8月开始的,气候渐渐变生其他症状,食眠难安,病程将近一年,现在则气往下坠,疼痛难忍。 据以上判断,知其由经信终了之际,突被寒湿与气,凝于胞室,久久不解,酿成下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黄煌医案退热经验方

黄煌退热经验方 徐某男77岁 20111205省中上午 体貌特征::体壮。 主诉:汗出三年,加重两月。 病史:患者96年查出高血脂,99年患脑梗,06年查出糖尿病,08年开始汗出至今,屡治不愈。今年5月自行更换治疗糖尿病药物,血糖大幅波动,最高达21mmol/l,盗汗严重,吃两个月中药不解,现发展为白天晚上均汗出,后脑头皮跳动感,汗出脱衣,脱衣后又冷,又要穿,正值冬季,极其苦恼。表皮滚烫,声音宏亮,口气喷人,大便正常,饮食一般,不敢多吃,舌黄腻,脉滑。 方剂: 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制大黄10g栀子10g 7剂。20111212省中 主诉:药后汗出明显减轻,后脑跳动感仍有少许,三年之病数剂见效,病人自言脱离苦海,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其药苦否,曰药不苦。嘱原方续进,隔日一剂。 分析:师言其人内火大,并点出“表皮滚烫,声音宏亮,口气喷人”乃实证之重要指征,勿虑其高龄,有是证而用是方,故数剂而效。察前之中医所开,皆补剂大方,药价高而病未减,病人苦不堪言。而此寥寥数味,价钱不过30元,其效如此,经方药简效宏,此又一证也。门诊上看到的“人参体质”

2008年5月5日,有一位姓段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学校的门诊部国医堂就诊。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但看上去大概也就60来岁的样子,虽然面色不红润,但没有贫血貌,皮肤还比较润泽,气色还算可以。他的思维清晰,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他是南京十四所的高级工程师,是研究雷达的,现在作为退休反聘的专家,一直在从事科研工作。不过,他的体格还是比较瘦的。腹诊时我们看到了比较明显的“舟状腹”,黄老师腹诊后说,他的腹壁较薄,腹主动脉的搏动轻触即得,很明显。 老人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的病史。1980年,他被诊断为贲门癌,并做了胃癌根治术。手术后还做了化疗,可半月后体重由原先的136斤下降到可怜的80斤。后来,他看到一则美国的研究报告,据称吉林生晒参具有抗癌作用,服用量为每日25克-30克。他咨询了当时的解放军第八四医院的某位老中医,能否服用人参?老中医很惊讶,说他用人参的最大量仅为3克,还从未用过如此大剂量的人参。老中医说,你如果服用舒服,表明药对路了,可以服用。如果不对路,就不要再服用了。后来,他开始每天服用25克吉林人参,就这样一直服用的半年。记得开始服用人参之前,他的身体很糟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身体内部的‘锅炉’没有燃料了!”他经常感到恶风,怕冷,四肢总是不温暖,所以穿的衣服比别人厚,连夏天都要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最麻烦的是,那时的胃很敏感,稍微受凉就会发胀,而且感觉就像怀里揣着个破罐子一样,怕稍有不慎就打破了,所以人紧张,胃也紧张,以至于他的活动也受限。那时,还有比较严重的胃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2008-10-0313:45:59)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触之如额).等等→目前没有较佳疗法,中药只能缓解症状,没有治本之法。 民间疗法:壁虎+蟾蜍+斑毛虫…等等→以毒攻毒(效用无) 一、茵陈蒿汤 【伤寒260: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频、短、无皆是),腹微满者】 原方:茵陈蒿6两山栀子14枚大黄2两 黄煌:茵陈蒿10~30g山栀子10~15g制大黄6~12g (茵陈蒿→退黄专药) 1.本方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胆道感染见黄 疸,色鲜明(阳黄→有光泽: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变色黄短 少,腹满,舌红苔黄腻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患者体质:身目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兼有身热便结, 口干燥烦,舌红脉数 (阴黄:晦暗如烟薰非本方証)

3.可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证(ICP) 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陈8g、栀子4g、大黄3g,水煎40m l,每次服10m l,一日四次) 4.本方治黄疸多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矢数道明曰:「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热毒郁肝,症见黄疸、腹胀」 与大柴胡汤合用,治疗胆道感染、胆囊炎 5.本方证不必见便秘(大黄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黄主退黄、除腹满 6.本方剂型可用灌肠 二、小柴胡汤(天然之干扰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黄煌方:柴胡5~10g黄芩5~10g姜制半夏5~10g党参6~12g 生甘草3~6g干姜3~6g 红枣3~10g (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药量要小) 1.小柴胡汤主治慢性肝炎(湿热内蕴),症见寒热往来(往来即指缠绵难愈、节律不定→肝指数变动)、胸脇苦满(右上腹肝区隐痛、胸闷)、默默不欲饮食(精神抑郁、社会压力) 2.小剂量,长期服用(因为此药亦须由肝处理),两个月检查 肝指数一次,没有改善或肝功能反异常即停 3.体质:青年人多,肤色黄暗、偏瘦,舌脉无明显异常,肝 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常与五苓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 解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火神派概述 (—)火神派释义 1、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 (1)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2)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对姜附等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3)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的阴火(假热)证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慧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同时提出阴阳辨诀,用药真机,作为辨别阴阳的纲领,可谓经世致用。 这些学术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即火神派学术思想的主要内涵。 (=)关于火神的评价 郑钦安的理论,贯穿以阴阳为总纲,万病不出六经宗旨,不出一元真气的学术思想。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善用大剂量姜、桂、附以回阳救逆,拯人于危。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三)注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上面已经概要介绍,这里再详细阐述一下其最重要的学术观点。郑钦安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在病理状态下,自然也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

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 1、注重扶阳,元气为本 郑钦安注重阳气,无疑是他倡导火神派的理论基础。那么在人体患病时,他自然也要以元气为本,倡导扶阳,对扶阳抑阴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扶阳理论。这方面郑氏有很多论述:“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有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脚也。 他以中风一症为例,突出表达了推崇扶阳的观点:“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天何部,内邪外邪即有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还有健忘一症,老年人居多,世多以为心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为主,用药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确是市习常法。郑氏则认为,此症“总以精神不足为主”,属阳气亏虚,治应培补阳气,方用白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六、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 1、肾着汤方证: 少女尿床案:

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本人近期治疗一糖尿病伴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尿频量多,效果很好,报道如下: 余某,男,60岁。2014年8月23日诊。 有糖尿病史14年,慢性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10余年,平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2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黄仕沛经方医案

黄仕沛经方医案选(一) 杨森荣潘林平何莉娜黄仕沛(指导)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耽寝中医典籍40余年,犹致力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验甚丰,临床使用经方者十居八九,用药精简而量重,严谨而不失灵活,往往出奇制胜,应手而愈。主张方证对应,不尚空谈。常谓「仲景步亦步,仲景趋亦趋,是学习经方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并以此勉励学生以仲景书为法,努力探讨仲景辨治规律。我们有幸拜于门下,获益甚多,兹将恩师医话数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并治第五》的附方,自仲景到隋唐,该方的广泛使用足以证明其疗效。金元以后,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的同时,该方亦少有问津,这值得商榷。 能散血脉中凝滞之邪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黄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瘤术后等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中三则报导如下: 〔案一〕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陈某,女性,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欲绝,终日哭泣。2008年6月开始

出现视朦,遂至广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7月患者欲解开心结,往梧州旅游。8月6日在梧州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往当地医院住院。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 影,11日出现呼吸无力 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16日转广东省中医院继续治疗,查脑脊液蛋白电泳,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仍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晄白,体温:38℃左右,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痰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双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左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予生脉针静滴;西医方面予抗感染、化痰,控制脊神经受累后的异常放电,并予营养支持。 11月4 故处方: 麻黄15g(先)、北杏15g、白芍60g、川芎9g、当归15g、干姜6g、炙甘草20g、桂枝10g、石膏60g、党参30g、北芪120g, 37.5℃左右,麻黄递增至18g 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麻黄增至22g,佐以桂枝15g。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g、川足四条,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 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

治疗癌症的民间秘方

治疗癌症的民间秘方 不管真假暂且记下,以备不时之需。 今天一位十几年没见的朋友请我们去吃饭,吃完在他公司闲聊时无意中说起他一个朋友的父亲得了癌症,被医生宣布只能回家等死了,有人送来了一个偏方,家人就是:死马只当活马医,试着吃起了这个方子,没想到吃了几贴就有了起色,就接着吃下去,现在已经是复查也查不出病症状了!于是这个朋友把这个方子拿来给了自己的亲戚吃,最近也有了起色!当下就跟他要了这个方子,因为十一年前父亲就是被癌症折磨而死,想起那时如果能有这个方子的话,说不定父亲也能活到现在了,只有经历过失亲之疼的人才会明白这个中滋味!不管这个方子是否真的有用,我把它放到我的空间上,如果有哪个朋友看到了可以转下来,说不定哪天能帮到人!上网查了查这几味药也真的是抗癌的药,平时没事也可以吃,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药方: 红枣大的八粒,小的十粒(共十八粒) 铁树一叶 半枝莲一两 白花蛇舌草二两 服法: 四味药为一剂可煎两次。第一次用水量大约十五碗煎两个小时,第二次约十碗水煎两小时,然后将药汤倒起日夜当茶饮服 说明: 一、该药主治各种癌症.根据服法结果,已经治愈了肠癌,肝癌,子宫癌,胃癌等,除乳癌效果差点外,其他癌症都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肠癌,只服四到六小时就起异常效果。 二、平时每月煎一次服用,因该药药性对脏腑之热素及生痔疮,热咳等症,服后都有确实生效且能彻底治愈 三、注意说明:半枝莲,清凉无毒,是排污草药,服后不能饮用开水,恐其冲淡药效,如果癌症三花(就是表面能看见烂的),可将刚生长的新鲜草药捣烂

取其汁,将渣敷于患处,其汁用水热烧当茶喝,此药不分男女老少,服用三至四个月,方能彻底全愈,服用后大小便有浓血排出,这反映毒物,清除后即止,可免惊疑。 四、此方是一个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来的,因恐死后失传,到目前为止,治愈者无数,是救人一大积德!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 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陈某某,女,60岁,农民。低热37.5?已有6年余。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 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 3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刘某,男,30岁,农民。2007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 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水煎服,每天1剂,6剂。服药之后,体温慢慢控制在37.2?左右,精神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