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医案100例
20191116李冠杰常用经方使用攻略一

常用经方的使用攻略李冠杰讲稿2019年11月16日大家现在最关注、最关心的是什么呀?就是在临床当中用经方找不到感觉,有的是感觉有了它用的疗效不好,那么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但是我们从这个教学这方面的,我们是这么想,这就跟那个数学的解方程一样,我们先把答案告诉大家,就是说我们现在啊,那么打个比方啊,我们现在就像练武功的,我们现在可以给大家讲的是什么呀,是我跟你说这个武功的主要招式是什么,而且我也可以带你比划两遍,但是说你要真想用的好,用到实战当中去,那你得把功夫练足了。
所以说我们现在讲呢,就根据我们现在的学员的情况,根据我们时间上的安排,我们今天呢就开始讲这个方剂在临床当中应用的一些,就是经方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中的一些基本情况,就是点到为止,哪一个方子也不可能给大家讲透,大家有的可能也参加过一些专业的学习,哪一个方子要是讲透的话,也得用一节课的时间,也得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有机会的话也许我们会把每个方剂讲的透彻。
包括原文,包括相关的一些数据,治什么病,临床当中会表现为什么证,都会讲得很详细。
那么,今天的内容,陈贵石已经简单的给大家说了,就是我这十几年在临床当中用经方,我所有讲的方剂,都是在临床当中用过,而且有效的,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用的一些体会,一些医案,今天讲的内容准备了110多个方子,今天恐怕不可能讲完,咱们讲多少是多少,我尽可能的用最贴近临床的观点,给大家展示一个经方的应用的一个要点,下面正式开始今天要讲的内容,今天讲的方子都是临床当中随时都可能用到的方子。
我们大致按6大类疾病: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水证、血证、气证,大致是按着这么一个轮廓分的类,但是有的方子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个分的类,有的可能会把气证的方子分到里证里边。
因为在临床当中,辩证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它里证的分量很重。
这样我们开始讲具体的方剂。
一、表证:1、桂枝汤与麻黄汤首先就是伤寒论当中出现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现在我们把桂枝汤和麻黄汤放在一块讲,这两个方子是典型的阳性表证,一虚一实,但是我们实际现在在临床当中,单独用这两个方子的机会并不多,或者说非常少,我这十来年,单纯就是用桂枝汤这一个方子,(麻黄汤基本没有单独用过),只有一个老太太,到现在得有七八年了,家是农村的,长期跟儿子在市里边住,因家里边有过逝的,回去以后着凉了,跟农村妇女聊天,精神一什么,不太注意身体,就着凉了,找我看的时候,那真是一个典型的桂枝汤证,脉浮缓,汗出,恶寒,有点头疼,有很轻微的咳嗽,有点发热,就一个典型的桂枝汤证,用了桂枝汤,吃了一次就好了,后来又让她吃了两天。
20191214李冠杰老师的课(全)

宏扬经方造福人类——2019/12/14日李老师讲课咱们现在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讲课的内容。
大家看我们今天的这个讲授的题目啊,可能大家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大,但是实际上大家听完了以后,自己去掂量着看吧。
那么我们今天的题目是:宏扬经方,造福人类。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啊,都是一些最基础的问题。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啊,实际上大家如果说,你要是仔细看胡老的这些学术理论的来源,胡老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要如果说你仔细考察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实际上很多最基础的问题是胡老用了一生的精力、一生的时间探索出来的,他在一生最后的一次完整的讲座中,就明确的提出了经方理论和《内经》理论无关。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啊,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讨论最基础层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学习经方的一个方向问题,而且咱们今天讲的这些问题啊,很多人学经方的,因为学错了方向,一生体悟不到这个层面,然后要如果说你想学好经方,这是一个你迟早要过的一个门槛。
那么咱们今天讲的第一问题,是经方医学的现状和历史成因。
大家在座的都是奔着学经方来的,那么对经方医学的现状大家心里边一般的说都有一个数,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是真正深入去思考的人不是很多。
那么大家为什么今天都聚集在一块,现在也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小圈子,其实我们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现在就是在我们国内,在中医界学经方是一个潮流,尽管说是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呢,学经方的人逐渐的增多,学经方的潮流不断的在增强,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局面呢?实际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医整个疗效很差,而且没有稳定性,这也就是其它的医学说中医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中医疗效不好,特别是现在有了现代医学,我们如果说都放在医学啊,我们这也算是同行了,有这么一个竞争的同行,就能显示出你的实际怎么样,实际上我们中医整个的疗效还不如西医好,但是呢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知道中医确确实实治病的方法要完美的多,更合理!但是呢整体疗效不好,所有的中医人都抱着一颗振兴中医的这么一颗心不断的探索,那么有很多人就走到了学习经方的这么一条路上。
李冠杰医案解析总结

李冠杰医案解析总结
李冠杰医案是一份出色的临床医学文献,反映了李冠杰医生在治疗多种疾病时
所采取的方法和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李冠杰医案进行解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发现李冠杰医生注重综合病情分析。
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注
意到了患者的体征、生活习惯和病史等因素。
通过全面的病情分析,李冠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病因,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李冠杰医生在治疗中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他充分发挥了中医的优势,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
同时,他也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如药物治疗和手术等。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使得他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李冠杰医案中展示了李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他在案例中展示了对多
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通过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临床经验丰富,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总体而言,李冠杰医案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析,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医学知识和临床技巧。
李冠杰医生的综合治疗方法和专业技能,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新思路和方法。
希望这些经验能够被更多的医生所借鉴和应用,以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2010年2月20日陈某某女 52 岁已婚血压高眩晕脉偏数处方: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二袋试服服后:睡眠不好,但食欲转好,感觉轻松,仅不易入睡,上方加石膏十分之一,两袋试服,服后睡眠可,再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十比一的石膏十袋。
日两服。
▼14.1.31 从零晨 3 点左右起感觉头晕,不能卧,卧则加重,尤其不能向左侧卧。
头晕严重时则大便次数增多,但并非腹泻。
口中略干,无口苦。
无明显的胃中不适感,且能食冷食。
头晕加重时则伴有两脚冷,甚有时会有汗出。
脉象:脉细弱,关沉弱尺沉近无,略偏迟。
舌象:舌质略红,苔白偏灰,略厚。
处方:吴茱萸汤原方(自装胶囊),早晨七点左右腹一次四粒。
两小时后症状明显减轻,已能平卧。
中午再服两粒。
晚饭后症状完全消失,嘱再服一次四粒。
止后服。
▼14.2.7 自诉常感觉头脑不清爽,有时耳鸣。
处方:泽泻汤苍术 5 泽泻 1217 克。
日二服,次一大平。
▼14.2.8 电话告知,服泽泻汤后感觉很好,睡眠明显好转,感觉有点累,身上感觉舒服很多,头晕冒明显减轻。
后若其耳鸣不愈,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之。
▼14.2.13 昨天晚上相遇,言服上方后头脑已清爽,精神变好,体力好转,耳鸣有所减轻,只是睡眠偏多且有明显的困倦感。
疑药中有安眠药故改为日一服。
嘱:此为中病之征,因前长期睡眠不好所致,注意多休息。
注:一.此患者为笔者一亲戚,两次就诊皆为去其家中,故四诊资料较简。
其中第一次治疗因当时散剂还系小塑料袋包装,故药量记录不够准确,此“一袋”应为五克左右。
二.第一次就诊因没有详细的症状记录但从所用方剂看,此患者当时存在半表半量的热证和里实热证,同时还伴有瘀血证。
三.第二次就诊正值春节的年初一,而且此病屡经西医治疗,严重时输液,但皆不效。
此次发作恰逢节日且病情较为严重,故易中医治疗。
因其主诉仅头晕一个症状,关无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并且表现为只能坐立不能平卧,亦与“美尼尔氏综合征”常表现出了的只能平卧不能起甚至不能转侧也不相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他证参诊。
李冠杰老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

李冠杰老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李冠杰老师十二字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疾病类型:·表、里、半、水、血、气·疾病性质:·阴、阳、寒、热、虚、实表证(无寒热)·阳性表证·表实: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表实兼里热)、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麻杏石甘汤(表实兼里热)·表虚:桂枝汤类方·表虚兼表实: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阴性表证·表实: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表实兼水饮)·表虚:桂枝加附子汤里证·阳性里证(多实多热)·热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里热兼津虚)、白头翁汤·实热证: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阴性里证(多虚多寒)·虚寒证:甘草干姜汤、理中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实寒证:大黄附子细辛汤半表半里证(寒热虚实错杂)·阳性证(热多寒少)·小柴胡汤(半热兼里虚)、大柴胡汤(半热兼里实)、四逆散(半热津虚气实)、柴胡桂枝汤(表虚半热里虚)、柴胡桂枝干姜汤(表虚半热津虚里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热里虚里实水实)、半夏泻心汤(半热里虚里寒)、黄芩汤(半热里虚)、黄连汤(半热里虚里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热里虚里寒)、黄连阿胶汤(半热血虚)、栀子豉汤(半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半热里实)、小陷胸汤(半热里热里实水实)、大陷胸汤(半热里热里实水实)、十枣汤(半热水实)·阴性证(寒多热少)·乌梅丸(半热里寒血虚津虚)·附子泻心汤(半热兼里寒)水证·实证(水湿痰饮)·五苓散(表虚水实)、猪苓汤(水实里热)、真武汤(里虚寒兼水实)、泽泻汤(水实里热)、苓桂术甘汤(表虚水实)、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小青龙汤(表实水实)、半夏厚朴汤(水实气实)·虚证(津液虚)·麦门冬汤血证·实证(瘀血)·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大黄蛰虫丸、下瘀血汤·虚证(血虚)·当归芍药散、胶艾汤、芍药甘草汤气证·实证(气滞气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气实兼里虚)、旋覆代赭汤(气实兼里虚)·虚证(气虚)·甘草汤(气虚、半热)2020.5.2 于长沙。
转贴:李冠杰经方医案解析

转贴:李冠杰经方医案解析李冠杰医案解析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曾于ICU工作三年,因偶然机遇,请教于院立新师兄,因缘得以重新认识经方医学,后经不断研习经方和临床实践,渐入经方之门,自此与经方结下深厚的渊源。
期间有幸通过院立新师兄才认识了李冠杰老师,李老师对经方深刻的认识和卓著的临床疗效早已耳闻,但听李老师此次借医案讲授经方,仍受益匪浅。
故经李老师同意,将此次学习内容加以整理并与大家分享,以求与大家共同加深对经方医学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
李老师推崇胡希恕经方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出了一整套经方医学的病理辨证体系。
使经方的理论更加清晰和便于临床应用,易学易懂,易会易用。
李老师不仅理论上对经方的认识深刻独到、入木三分,在临床上对经方的应用也是炉火纯青、效如桴鼓。
临床中能基本上百分之百应用经方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且有效率在90%以上。
本医案原为表格样式,因考虑到网络转发的效果特整理成文本格式,并将病历原件以附件的形式随本文上传,以展示李老师临床医案的原貌。
病历日期:2018年1月20日姓名:李某。
姓别:女年龄31岁婚否:已婚主诉:心烦较明显,身无力。
西医诊断:甲减。
四诊:食欲:不好,无滋味。
睡眠:不好,晚上要到十一二点方能入睡。
大便:日一行,不畅,有时偏干。
小便:夜尿一次或无。
汗出:不易。
寒热:怕冷明显。
口干:不明显,有时阵发性口干喜饮。
口苦:有时有。
例假:准时,量偏少,色暗,少量血块。
喜忘:有。
孔窍:无。
头晕:有明显的头不清爽感。
喜呕:有时有。
心烦:常有。
无力:常有且较明显。
手足:偏热。
食冷:特别喜食冷食。
浮肿:下肢轻度。
眼睑:下眼睑内侧色可,根部略偏淡。
他症:心烦身无力已两年多。
因情感方面的因素所致。
自诉感觉心中焦虑。
食后胃中满,似消化不良样。
自诉平时走路不稳。
平时短气,心悸。
脉象:偏弦滑数尺偏沉,略浮缓。
舌诊:舌质暗红,偏大;舌苔薄褐。
腹诊:心下和两肋下有较明显抵抗感,按心下不适。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四条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四条第134条,这一条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点,因为一是条文篇幅比较大;再一个《康平本》和《宋本》对大陷胸丸证(的描述)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分歧。
我们通过对这条的学习,把它彻底搞清,恢复原来的面貌。
条文是这样的: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是一个顶格排版的条文,条文中“若不大结胸”在《宋本》改成了“若不结胸”,去了一个“大”字,变化很大;另外“身必发黄也”,在《宋本》里没有这个“也”字;更大的问题是《康平本》里的“宜大陷胸丸”,在《宋本》里成了“大陷胸汤”,而且没有“宜”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把它理顺了。
下边先逐字逐句地解读,条文比较长,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就是误下之前的一种情况,也可以把它看作病因了。
误下之前是从“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一直到“表未解也”这一段。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脉是太阳病的常见脉象,我们都知道的,但是这个“动数”的脉说明太阳病之外,又有了其它的情况了。
这段条文论述的是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结胸证的一种情况,这一类的情况“太阳病误下”,咱们前边两篇里论述的就已经很多了,但是同样是太阳病误下,为什么这儿会出现结胸证呢?它肯定应该有特殊的原因存在,“脉浮而动数”这种脉象就是其中的一个,它就想通过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这是太阳表证里比较特殊的一种,换句话说,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病了。
咱们再看看这个“浮而动数”的“动脉”,王叔和在《脉经》里是这么解释的:“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搏动部位狭小、脉律均匀的脉象”,是这么一种脉象。
但是胡希恕老师的解释是“滑脉之甚”,也就是说滑的比较重的一种脉象,他有的原话是这么解释的:“'动’,也是一个脉。
'动’啊,王叔和说它这个脉'如豆摇摇、谓之动’,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这个'动’就是脉跳扑摇动、摇摆,这就叫作'动’,就是滑得厉害(这不滑之甚嘛),这个脉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像在动,不一定限于关上”。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条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条第 132、133 条: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边,也是降一字格排版的条文。
“烦燥”,这个“燥”是那个“火”字旁的那个“燥”,在《宋本》里边它是“足”字旁的那个“躁”,应该是《宋本》里边这个字更准确一些。
下边我们解读一下:对这个条文我们需要客观的来看,因为这一类条文的作者对脉比较强调,但是要如果说强调的离开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话,咱们也应该予以纠正。
就看这一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关系到人命的问题,也关系到医疗事故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什么呀?这一段是这个条文的作者给它总结的一个大陷胸汤的一个禁忌症,这是禁忌症之一。
但是从临床统计资料来看,并不像他说的这么绝对,他说的太绝对了——“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你要下人会死——“下之则死”嘛,这个“则”字要如果说是“必”字,我们还可以作“可能”来解释,这个地方是“则死”,说得很肯定。
但是我们从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没有这么绝对的,实际这个大陷胸汤证的临床统计资料当中确确实实有脉浮大这样的情况。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条文呢?这个脉浮大它不是结胸证常见的脉象,在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题来就是提示读者:你要认为面前这个患者是一个结胸证,他如果表现为这种脉象的话,你应该仔细地审查他还有没有其它类型的疾病,如果有的话你一定要小心,不要造成医疗事故。
我们对这个事,因为像这一类的经典书,我们凡是提出一点异议都得有充足的依据。
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假设说我们有这么一个患者,他表现为确凿的大陷胸汤证,但这个脉是一个浮大脉,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实际上这就是中医里面常说的那个'舍脉从证’的情况:他各种症状都说明了,他就是一个大陷胸汤证,但是就是脉象统一不起来,那么这个时候该下你也得下,该用大陷胸汤你也得用大陷胸汤。
为了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我们再把视野拓宽一点,像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大陷胸汤证有,跟这个大陷胸汤比较类似的另外一个方剂大承气汤,它和大陷胸汤常常放在一块去鉴别,它们的那个适应证有时候表现得非常相似:一个是热与水结,一个是热与实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冠杰医案案1: 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2013年6月27日夏某某男 68岁胃癌病史食欲睡眠一般大便溏服他药后两天未解,小便频数,夜尿三四次,量少,肢有轻微浮肿,无汗出,不恶寒,头部有时头晕,口干明显,特别是睡醒后喜呕,有时有欲呕感,无口苦,心烦有时有,欲寐四肢无力有时身无力,脉象紧略偏弦,左关沉弱,右关弱,咳喘,舌质淡红略偏暗,有齿痕,手足冷,舌苔薄略厚他证平时感觉胃胀,胃隐痛,有时腹泻,有时因腹痛而致无法入睡甚至要在床下走动。
能食冷食,胃不适严重时有欲呕感。
常有肠鸣无往来寒热,有时嗳气,嗳出后感觉舒服腹诊上腹部膨大,且有明显硬块。
有气胀,按之不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半夏6干姜3人参7甘草5黄芩3黄连1大枣5厚朴8生姜15茯苓4苍术4枳实5橘皮12 78克。
日二服,次2.5克。
开水泡服。
13.6.29其儿媳来电话:服上方后,患者感觉很舒服。
13.7.15来诊,服药后总的感觉很好,曾出现过两天腹泻,但是泻后无身无力感。
刻下干嗳食臭,腹胀,大便自腹泻后至今天仅解一次,已成形(此腹泻为中病之反应)。
仍有肠鸣,但较前为轻,仍有嗳气,曾出现咽中痛,两天后自行消失。
小便夜尿三四次,量不多。
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白略厚。
有时有恶心感。
脉弦紧,关沉弱,右细而偏微弱,左紧细略有力。
腹诊:腹部有轻微气胀,但自感觉腹满。
有时有烧心感(即胃中灼热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5厚朴8生姜16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92克。
日二服,次3克。
13.8.3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仍有嗳气,胃中有胀满感,近几天有烧心感,吐酸。
再未出现腹泻,食欲可,睡眠可,一般九点许即可入睡。
大便偏干,三四日一行,有时有肠鸣但已很少,近来左手有明显的麻木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旋覆代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9厚朴8生姜22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旋覆花3代赭石1黄芪3桂枝3芍药3 120克。
日二服,次2.5克。
13.9.4来诊,前段时间因家务生了一次气,又出现胃痛,后自行缓解。
刻下:仍有胃中轻微的不适感,有时嗳气且有生食味(食臭),左手麻木感已有所减,但仍有,有时腹中有胀满感,食欲一般,大便偏溏,有时有肠鸣。
虚功较前有所增多,嗳气已基本明显减少,小便偏于频数,量少,且有尿不尽的感觉。
精神和体力尚可,左脉弦长偏大关弱,上过寸下过尺;右脉弦细弱。
无口苦,有明显口干。
舌质淡红,有轻度齿痕,苔薄白。
有时头痛,能食冷食。
腹诊:上腹部已明显柔软,心下已无硬块,略有气胀。
生姜泻心汤二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二合五苓散二生姜12甘草9黄芩6半夏9干姜2黄连2大枣15人参7厚朴8黄芪6桂枝10芍药6茯苓6苍术6猪苓6泽泻9137克。
日三服,次2.5克。
13.10.5来诊,食欲不是很好,大便有两天一行,质可。
小便夜尿两三次,平时喜饮。
有时胃口有短时间的疼痛感,后会自行消失,平时感觉胃中略有不适感,嗳气后便感觉舒服些。
已无肠鸣,能食少量冷食,食后有时略有胃中略有不适感。
已无嗳生食味(干嗳食臭)的情况。
口中无滋味。
脉左弦大长有力,右细弱沉略偏弦。
左手臂麻木感已明显减轻,但有时肘部有疼痛感。
舌质红偏粉,胖大,有齿痕。
苔白略厚。
腹诊:心下已较柔软,但有轻微的压痛感。
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四逆散柴胡5枳实10芍药5甘草5茯苓5人参5苍术5生姜7橘皮23 75克。
日二服,次2.5克。
13.10.21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但是又出现了肠鸣,有时腹胀,有时略有胃口的疼痛感。
大便有时偏溏。
食欲近几天略有下降。
睡眠可。
能食冷食或水果,但不怎么喜欢吃凉东西。
脉弦紧滑数有力关脉偏弱。
舌质红,有轻微齿痕,苔薄微褐。
嗳气时略有生食味。
腹诊:心下按之有轻微的抵抗感,自诉有满感。
时有嗳气,且嗳出气后有舒服感。
左肘臂的疼痛感已明显减轻。
生姜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四逆散合橘枳姜汤合茯苓饮生姜12半夏6黄芩3黄连3甘草8干姜2人参7大枣5厚朴8柴胡3枳实3芍药3茯苓3苍术3橘皮9(因偏有热象故黄连加量)87克。
日二服,次2.5克。
13.12.5电话回访,其儿媳言,“他现在没事”。
嘱:若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前来就诊。
注:一.本患者经本地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癌,并建议手术治疗。
但因本人胆小怕事,故家人一直对其隐瞒病情。
因经人介绍来笔者处就诊,故再未做进一步检查。
二.因本人平时非常节俭,故病情比较轻微后就未来再诊。
至于肿瘤是否消失,除腹诊时其胃部硬块在最后两次就诊时已基本消失,手感已无异于常人外,再无其他直接的证据。
但经过侧面核实,其再去他处就医。
三.本医案未用一味祛瘀方药,整个治疗过程皆为对证治疗,即使是良性肿瘤,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治愈,实不多见。
这充分体现了经方医学有是证用是方之治疗规律的正确性。
四.关于药量。
上述药量皆为实际的原始用量,单位为“克”。
“日二服”或“日三服”之前的数字是本“疗程”给药的总量,这实际就等于将经方汤剂一律改为散剂使用。
对此笔者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实践证明其疗效稳定可靠。
五.本案辩证思路:虽然此患者的病理因素较为复杂,但是从整个治疗过程看,其病理要素却表现的较为稳定。
主要是里偏于虚寒同时又有半表半里的虚热(即三泻心汤类证),并伴气逆证和停饮证。
如果用经方的病理辨证总结则为下列关系:因无明显的阴性证,故所有疾病类型皆属阳性证。
其中:肠鸣、欲呕、干嗳食臭、大便溏、脉偏数、苔微褐等证为生姜泻汤证。
嗳气与食欲不佳、欲呕可视为茯苓饮证,因初诊时嗳气较为严重,故可视为橘枳姜汤证。
腹中气胀则为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证。
肢体麻木为黄芪桂枝五汤证。
舌质齿痕、小便频数为五苓散证。
案2: 高血压眩晕案2010年2月20日陈某某女 52岁已婚血压高眩晕脉偏数处方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二袋试服服后睡眠不好,但食欲转好,感觉轻松,仅不易入睡,上方加石膏十分之一,两袋试服,服后睡眠可,再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十比一的石膏十袋。
日两服。
14.1.31从零晨3点左右起感觉头晕,不能卧,卧则加重,尤其不能向左侧卧。
头晕严重时则大便次数增多,但并非腹泻。
口中略干,无口苦。
无明显的胃中不适感,且能食冷食。
头晕加重时则伴有两脚冷,甚有时会有汗出。
脉细弱,关沉弱尺沉近无,略偏迟。
舌质略红,苔白偏灰,略厚。
吴茱萸汤原方(自装胶囊),早晨七点左右腹一次四粒。
两小时后症状明显减轻,已能平卧。
中午再服两粒。
晚饭后症状完全消失,嘱再服一次四粒。
止后服。
14.2.7自诉常感觉头脑不清爽,有时耳鸣。
泽泻汤苍术5泽泻12 17克。
日二服,次一大平。
14.2.8电话告知,服泽泻汤后感觉很好,睡眠明显好转,感觉有点累,身上感觉舒服很多,头晕冒明显减轻。
后若其耳鸣不愈,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之。
14.2.13昨天晚上相遇,言服上方后头脑已清爽,精神变好,体力好转,耳鸣有所减轻,只是睡眠偏多且有明显的困倦感。
疑药中有安眠药故改为日一服。
嘱:此为中病之征,因前长期睡眠不好所致,注意多休息。
注:一.此患者为笔者一亲戚,两次就诊皆为去其家中,故四诊资料较简。
其中第一次治疗因当时散剂还系小塑料袋包装,故药量记录不够准确,此“一袋”应为五克左右。
二.第一次就诊因没有详细的症状记录但从所用方剂看,此患者当时存在半表半量的热证和里实热证,同时还伴有瘀血证。
三.第二次就诊正值春节的年初一,而且此病屡经西医治疗,严重时输液,但皆不效。
此次发作恰逢节日且病情较为严重,故易中医治疗。
因其主诉仅头晕一个症状,关无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并且表现为只能坐立不能平卧,亦与“美尼尔氏综合征”常表现出了的只能平卧不能起甚至不能转侧也不相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他证参诊。
从四诊的脉迟、脚冷、大便次数增加可知其有里寒无疑,故与吴茱萸汤而取效。
四.服吴茱萸汤头晕症状消失后,患者又诉长期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
因是由他人转告,故根据其脉象和体态偏胖的情况当为水饮所致,故与泽泻汤,服后亦效。
五.从本案的用药量看出中药如果用之对证疗效是非常好的。
治疗头晕所用的吴茱萸汤是笔者加工成粉剂后的一种常备药,一次服用四粒胶囊,一粒可装本方0.5克左右,三粒共计药量为2克左右。
其中吴茱萸0.65克左右,生姜0.65克左右,人参(党参)0.35克左右。
大枣0.35克左右。
而实际疗效却是服后两小时头晕症状即逐渐消失,可见此药量治病足矣!案3:手足口病医案此病为近年来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由于现代医学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将此病例入重病范围,并规定了严格的治疗权限等,致使患者及家属闻此病色变,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机会很少。
笔者的两个案例都是患者及其家人长期在笔者处就诊,对笔者有很高的信任才将患者交于笔者治疗的。
实际上两个患者都多次在笔者处就诊,为了集中说明手足口病的治疗,故将其他治疗删去,另作他案。
李某某案:男,3岁。
2012年5月23日因发“手足口病”前来就诊。
12.5.23来诊,两手掌内侧和两脚掌两侧多处起有红色痘疹,今天口腔内亦出现,为“手足口病”(近期本地正值此病高发期)。
近几天食欲不好,测体温不高,但是手摸却有热感。
昨天晚上哭闹,近几天精神不佳,常现困倦,舌质淡,尖偏红,苔薄白,脉弦滑,流鼻涕,有轻微咳嗽,大便不详。
(其家长没有注意)小柴胡汤20克,日二服,2克左右。
服后若大便溏则拟与理中汤。
服后果然大便偏溏,与理中汤20克左右。
中午加服。
12.5.24早晨其母亲来电话,言手足和口中的疹痘未见发展,但下巴下面又起了很多,其他没有明显的变化。
嘱其继续服药,今天早晨和晚上服小柴胡汤,中午服理中汤。
上午十点左右来电话,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嘱其增加服理中汤的次数和药量。
下午来电话,中午十一点多就睡着了,而且近两天明显精神不佳易困倦,睡眠多且入睡快,中午睡觉时因口中疼痛而致醒,并用手去扣自己的嘴。
嘱其让患者多休息。
(此当为小柴胡汤证的嗜卧)如果因口腔疼痛不能吃东西,就让病人多喝牛奶,此时应该及时补充营养,多休息。
12.5.25早晨来电话,昨天晚饭食欲已明显有所增加,因口腔仍有疼痛感,只吃了汉堡饱的肉馅,还吃了些其他食物,后又喝了一盒牛奶。
大便尚未行,睡眠可,口腔疼痛已明显有所减,吃饭仍有疼痛感,但明显轻了。
再未出现哭闹,两手的红色痘疹已消失,脚上只余几处小红点,但口腔中下唇部略有增加。
今天早饭吃三片火腿,一盒牛奶,刻下孩子玩的很好。
其母亲疑,孩子一直没有发热,是否能愈?12.5.26上午电话回访,其母亲说已没事了,除了口中吃饭还有疼痛感之外,其他已无明显的症状,大便初可后偏溏,嘱:理中汤改为中午饭后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