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_图文.

合集下载

《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镇痛、预防感染等。
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再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腔闭式引流等。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复张和肺功 能恢复。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焦虑和恐惧 情绪,提高康复信心。
胸外科手术中,气道管理是关键 环节,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 。
现有问题
目前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存 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操 作不当等。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
国外研究
国外在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形成了一定的 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国内研究
国内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相关研究和实践 不断增多。
循证医学支持
共识内容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循证医学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
深入研究气道管理相关病 理生理机制
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气道管理 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及其潜 在机制。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共 识推荐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证 据。
探索新型干预手段和技术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 和循环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护理
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并发症发生。
术后二次插管考虑因素
患者病情
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如呼吸功能、意识 状态等。
手术部位
考虑手术部位对气道的影响,如颈部手术可 能导致气道受压。
插管难度
评估患者再次插管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 气管导管。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主要包括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 性肿瘤以及部分良性病变如纵隔 肿瘤等。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胸外科手术 逐渐向微创、个体化方向发展。
围手术期肺损伤原因及影响因素
肺损伤原因
手术创伤、炎症反应、机械通气等因 素均可导致肺损伤。
影响因素
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方式等均 可影响围手术期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 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 和肠外营养,以满足患者术后恢复的 营养需求。
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术后常见并发症
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肺不张、心律失常等。
处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再次手术等措施,以减 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05
药物治疗方案推荐与解析
Chapter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及应用时机
药物选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物。
应用时机
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药,确保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
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使用原则
遵循按需镇痛、个体化用药和多模式镇痛原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手术情况选择合适 的镇痛镇静药物。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 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2-11
目录
•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 术前评估与准备 • 术中操作规范与技巧分享 • 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 • 药物治疗方案推荐与解析 •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Chapter
胸外科手术适应症与发展趋势

围手术期的VTE预防ppt课件

围手术期的VTE预防ppt课件

VTE家族史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因子V Leiden 阳性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凝血酶原20210A阳性 其他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栓症
ppt课件.
11
Michael K. Gould, et al. Chest 2012; 141; e227S-e277S.
根据Caprini评分对 手术患者进行VTE风险分层
脊柱手术(恶性肿瘤导致)
减肥手术;妇科肿瘤手术 全肺切除术;开颅手术 创伤性脑损伤;脊柱损伤
其他大创伤
*普外科手术包括胃肠道手术、泌尿外科手术、血管手术、乳腺和甲状腺手术
ppt课件.
12
Michael K. Gould, et al. Chest 2012; 141; e227S-e277S.
ACCP9筛查手术患者的 大出血及并发症危险因素
40-60(骨科大手术)
9-32
15-40
14-22
15-40
22-56(包括卒中)
15-40
50(复合创伤)
40-80(大创伤)
ppt课件.
6
1. 英国下议院健康委员会2004-2005年度会议第二次报告. 住院患者的VTE预防
2. Geerts W.H., et al. Chest 2004; 126; 338S-400S.
– 硬膜外麻醉施行手术的患者,因理论上有增加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可能性,术前 是否注射应酌情考虑。
– 使用频率:每日注射一次 – 剂量:
• 对于中度血栓栓塞形成危险的手术,而且患者没有显示有严重的血栓栓塞危险,每日 注射2850IU(0.3ml)就可有效起到预防作用。大约在术前2 小时进行第一次注射。
非常低危
普外科手术* Caprini 0

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胸外科围手术期呼吸道胸外科患者,特别是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如肺炎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加强开胸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近几年,对开胸手术患者的呼吸道管理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索,将临床工作中对开胸手术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概括如下。

术前管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指导,对于吸烟患者要教育术前绝对戒烟1~2周,讲解吸烟吸烟在增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方面的作用。

对老年患者及特殊患者监测患者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患者的肺功能做出综合判断。

对于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术前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吸氧、对症治疗等,以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的沟通,让患者积极地配合到治疗中来,经过指导使患者掌握座位呼吸和平卧腹式呼吸的方法,练习2~3次/日,持续15分钟/日左右,术前练习要完成1周,同时指导患者练习在颈前屈位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及排痰,以满足术后早期的病情需要。

术后管理无人工气道:①进行必要的口腔护理,清醒患者鼓励自行涑口,防止发生呛咳。

对于痰液比较多的患者可行雾化吸入,雾化液为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每3~5小时吸入1次,并指导患者做深慢的吸入,然后屏气3秒,始药液沉降于终末支气管及肺泡,然后做深慢得呼出,起到化痰的作用[1]。

②翻身叩背:每1~2小时给以翻身扣背,根据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并在吸气末咳嗽,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从外向内进行叩背,左右两侧各扣3~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始痰液排出[2]。

人工气道:①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首先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溃疡,并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偏酸性用2%碳酸氢钠溶液,偏碱性用2%硼酸溶液,口腔有血迹选用1%双氧水先擦洗血迹,在选用适宜的口腔护理液。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推动胸外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 ,有助于推动胸外科领 域的学科发展,提高医 疗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肺保护机制
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肺损伤的机制和 肺保护的有效措施。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专家共识 中提出的肺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
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
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化,研发更加安全 有效的肺保护药物和器械,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多选择。
分类
根据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和时机,可 分为术前肺保护、术中肺保护和术后 肺保护。
肺保护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生理基础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 交换、防御和代谢等功能。正常肺功 能依赖于气道通畅、肺泡完整和呼吸 肌有力等因素。
病理基础
胸外科手术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如 肺部炎症、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此外,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和术后疼 痛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肺功能。
呼吸衰竭处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 机械通气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06 专家共识解读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
01
肺保护的重要性
强调在胸外科围手术期中,肺保 护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 关键措施。
02
围手术期肺保护措 施
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 康复等多个环节,提出了一系列 具体的肺保护措施。
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 麻醉过深或过浅对肺功能的损害。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机械通气策略
1 2 3
通气模式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如压力控制通气(PCV)、容量控制通气( VCV)等。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压肺组织等。
术后管理
01
疼痛管理
有效的镇痛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有利于术后恢复。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改 善肺功能,促进康复。
03
0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 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
营养支持
继续给予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和身体恢复。
04
05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并发 症及处理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呼吸锻炼,如深呼吸、 咳嗽排痰等,以增加肺活量和改善肺功能 。
药物治疗
术中保护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祛痰药 等药物,以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低潮气量通气、肺复张 等策略,以减少机械通气对肺的损伤。
案例二:复杂手术中的肺保护应用
术前准备
对于复杂手术患者,进行更为 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包括
早期发现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早期发 现肺部并发症的迹象,如发热、咳嗽 、咳痰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肺部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如加强抗感染治疗、雾 化吸入等。
呼吸支持
对于严重肺部并发症患者,给予呼吸 支持治疗,如机械通气等,以维持患 者生命体征稳定。
营养支持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 疫力,促进肺部感染的康复。
影像学检查
如胸部X线、CT等,评估 肺部病变的性质、范围和 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肺不 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术中评估
呼吸力学监测
01
通过监测气道压、潮气量、呼吸频率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
力学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功能不全。
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02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的氧合状态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王天佑,Email:***********************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引用本文: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

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

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围手术期肺保护包括对肺泡、各级呼吸道及肺间质的保护。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为外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医院感染类型,占所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50%[1],往往影响患者的各项预后指标,不利于患者康复,应当予以重视。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POP相关标准和防控指南。

由于缺乏统一的POP定义,国内外调查研究报道的POP发生率差异较大。

就外科手术而言,几项大样本的国外调查研究显示,POP的发生率为0.9%~1.6%[2,3,4,5],但Murff等[6]的调查数据则达到了15.8%(222/1 405)。

国内关于POP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多限定于特定部位的手术,故暂无外科手术整体POP的发生率数据。

不同手术部位和同一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口腔癌、食管癌、肺癌、心脏、头颈部和上腹部大手术的POP发生率往往较高。

口腔癌手术POP发生率可达30.6%[7];食管癌手术POP发生率为8.7%~28.3%[8,9,10,11,12,13];肺癌手术POP发生率差异较大,为2.2%~31.7%[14,15,16,17,18,19,20];心脏手术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1.5%~32.0%[21,22,23,24,25,26,27];头颈部手术POP发生率为12.7%~27.2%[28,29,30];上腹部大手术POP发生率为 6.7%~39.0%[31,32,33],其中肝脏手术POP发生率为 1.8%~22.7%[34,35,36,37,38],胃肠道手术POP发生率为 2.3%~23.7%[39,40,41,42,43]。

其他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则相对较低,如结直肠手术(1.9%~4.3%)[44,45]、妇科手术(0.3%~1.2%)[46,47]和关节手术(0.3%~3.6%)[48,49]等。

国内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胸部和上腹部大手术,各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 1.3%~34.7%[50,51,52,53,54,55,56,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研讨会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病人的康复,并可造成一定病死率。

为了在胸外科临床进一步贯彻“快速康复”理念,提高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各地知名胸外科专家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

一、关于“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会上提出的:“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的肺保护范畴,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的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维护病人肺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这是快速康复胸外科的重要措施。

二、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常见的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ARDS、呼吸衰竭、肺栓塞,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

(二)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相关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方面。

前者包括吸烟、总体健康状况不良、病人术前基础肺部疾病、COPD、年龄、肥胖、长期卧床和糖尿病。

后者包括手术部位、麻醉类型、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侵入操作手术操作、手术时间、体液平衡和镇痛。

三、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要从术前开始,并贯穿术中和术后。

(一)术前评估1.认真询问病史术前应全面细致复习病史,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

尤其应注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吸烟史、治疗史等情况。

2.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体型与外貌,呼吸情况(频率、模式),胸部听诊,肺部叩诊和其他(如心脏听诊等)。

3.术前肺功能评估肺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是否可逆、可预测手术的疗效和术后肺部并发症(表1)口],有助于选择胸部手术类型、手术范围(表2、3)[2]。

开胸手术DOh10.37601cma.j.i缱1.1001-4497.2009.04.002・肺夕卜科・以及年龄>60岁、有肺部疾病、吸烟史的非开胸手术,需常规行肺功能检查。

表1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性的相关性(孟4-s)指标中度危险高度危险F、,c(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的50%<15ml/kglEVl(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2L(1FEVl/FVC<预计值的70%(预计值的35%17邙25%.75%(最大呼气峰流速)<
14UsRv厂玎屺(残气量/肺总量)>预计值的50%DLco(一氧化碳肺弥散量)<预计值的50%!型f量盘壁鳢适氢量2s塑过笪笪塾丝=表2各种肺切除术的肺功能检测最低标准
检测指标单位正常一侧全肺切除肺叶切除活检或肺段切除删VUmln>10040—7040MMv100FEV,L>2>I>0.6FE'VI%10040一卯坠鱼=笪盘垦2≥!:§Q:§=!:§兰Q:§表3施行肺切除术的肺功能检查最低限度检测指标单位正常值全肺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眦Urain>100>7040~70柏预计值%>55>40>35F、,c5.0>2.I>51—64唧IL>2>1.7—2.1>1.0一1.2>0.6—0.9预计值%l∞>55—6540~卯运功后saoz无改变一《2%一壁蕉£壁2鳖!蕉4.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x线胸片、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等。

(二)术前准备1.常规准备包括病人戒烟或禁烟、呼吸锻炼、营养支持和对其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肝肾功能不全等病人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积极创造条件手术。

2.呼吸道准备包括(1)清洁呼吸道。

胸外科手术术前,应保持病人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增强纤毛摆动,适当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有利于预防术后肺不张、感染、危性肺损伤、低氧血症的发生概率。

目前用于呼吸道清洁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黏液分泌促进药(氯化铵)和黏液溶解药氨溴索(沐舒坦)。

一般情况下,沐舒坦术前使用剂量为90mg/d。

对存在高危因素如:吸
史垡堕:坠堂篁处整盘查2塑堡§旦筮堑查筮垒塑ChinJT—hora—eCatdiovaseSurg,August200—9,Vo—1.25N—o—.4烟史、高龄、基础性肺病以及肥胖等、易引起肺部并发症者,即使无痰液,也应强调术前预防性应用沐舒坦,推荐剂量为1g/d。

此外,输液、雾化吸入湿化气道、雾化支气管扩张剂、体位引流、胸背部拍击均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解除气道痉挛。

支气管痉挛是围手术麻醉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术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可显著降低肺阻力,改善肺顺应|生,预防支气管痉挛发生,可显著改善COPD、哮喘等气流受限者的相关肺功
能。

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撬溴铵(爱全乐)等]。

fi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间羟舒喘宁等)、茶碱类药物。

3.抗感染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择期手术应在治疗好转后施行。

伴有大量痰液者应于痰液减少后2周后再行手术。

慢性呼吸道疾病者,为防治肺部感染,术前3d常规应用抗生素。

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关键,痰或气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择。

(三)麻醉选择理想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原则是:呼吸循环干扰少;镇静、止痛和肌松作用好;手术不良反射阻断满意;术后苏醒恢复快;并发症少。

剖胸引起的呼吸循环扰乱,其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气管内插管及应用肌松药进行控制呼吸,所以一般胸外科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

(四)术中管理1.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

选用对腹肌强度影响小、术后疼痛轻的切口(如横切口)和简洁实用的术式。

2.提倡手术操作微创化。

麻醉插管尽量做到无创插管。

肺部手术微创化包括手术应尽可能避免过度牵拉、挤压和捻搓肺组织,术中应严密止血;肺癌病人做肺切除时,必须遵守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和最大限度的保留肺组织两大原则,相关措施包括微创手术可行支气管袖状切除,段叶切除尽少做肺切除。

确保胸廓完整性,尤其在处理重症胸外伤和胸部和胸壁组织大块切除时。

保护喉返神经和声门完整性。

防止损伤膈神经和发生膈疝。

及时发现和处理张力性气胸及相关胸外科术后并发症(如血胸、乳糜胸、肺栓塞等)。

3.保证气道通畅并维持足够的通气量。

但要避免PaCO=长时间<35111111№,否则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

4.维护循环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预防心律失常,遇有休克应及时纠正。

5.规范术中输液。

至少保证2条静脉通路,一路能迅速输血输液;一路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和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

6.其他。

细心处理负静脉压,谨防空气检塞;需长期留置胃管减压者,宜改作胃造口,以免影响咳嗽、咳痰;处理骨折应轻柔,以免脂肪栓塞;术后肺部感染可能性较大者,腹部切口应减张缝合,以防裂开。

术中应用支扩剂预防支气管痉挛。

(五)术后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病人主动咳嗽、深呼吸、拍击胸壁,结合体位引流,协助病人排痰。

术后强力祛痰,可使痰液变稀,黏稠度降低,易于咳出,或llln速呼吸道黏膜纤毛功能,改善痰液转运功能。

术后推荐应用大剂量的沐舒坦l∥d。

尽早开始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使分泌物易于排出,解除水肿和
支气管痉挛。

支气管扩张剂(爱全乐)扩张气道,配合祛痰剂治疗,利于痰液排出,解除水肿和气管痉挛。

激励式肺量测定法是预防黏液栓、防止术后肺不张的主要手段。

2.有效镇痛,能促进病人术后早期膈肌运动、咳嗽排痰,减少对肺功能的损害。

但镇痛药物的用量应个体化,尤其是老年人,要适当控制药量,加强术后麻醉访视,以免过度镇静或呼吸抑制。

3。

其他措施还有术后COPD鼻导管吸氧其流量宜<3L/min;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采取减轻腹胀的措施、及时拔除胃管;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等。

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理念在外科领域得到认同和推行,明显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显著加快了病人术后康复速度,使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很大变化。

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康复,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师、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病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

更重要的是,快速康复外科依赖于重要围手术期治疗方法的综合与良好整合。

对于胸外科手术而言,围手术期肺保护正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15—1524.[2]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9—580.(王天佑整理)(收稿日期:2009研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