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肺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非心脏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

2 AS 分级 A
A A分 级 是 目前 一 直 为 S 麻 醉 医师 所 术 后 肺 部 感 染 的发 生 率 是 评估 标 准 , 外 目前 认 为 A A分 级 Ⅱ级 以上 对术 后 P C S P
2 2% , %~ 0 手术后 出现肺 部感 染 延 长 了住 院 时间 , 增
Ke r s Pu mo a o lc to y wo d : l n r c mp ia in;Rik f co s y s a t r ;P ro e a ie eip rt v
13 实 验 室检查 对 P C风 险 . P 的评 估 包 括 呼 吸功 能 检查 、 x线 胸 片 、 尿 素 氮 、 咽 培 血 口 养、 血清 白蛋 白测量 等。
医学综述 20 09年 2月第 1 5卷第 4期 Meia R cptl eF b20 , o . dcl ea i a ,e 0 9 V ! ut 曼 4
非心 脏 手术 术后 肺 部并 发症 的术 前 危 险 因素评 估及 对 策
刀建 勇 ( 综述)黄 青青 ( , 审校)
S reya dI o nemes rs ugr n t C u t s r au e DJa—0 , ^ igqn ( . eat etfA tete i y 日【 r Qn —i . 1 Dp r n n s — n G g m o h h s l y X h ag a n e l 5H si lJn hn 6 10 C ia . ea m n o A ehs l y t io ,  ̄ u n bn aP o e opt ,igog 66 0 , hn ;2 D p r etf ns eio ,h og p a t t og e Scn ia dH si l Kumi dcl oeeK n n 5 1 C ia eodA lt o t f ie p a o n n Mei lg . umi 60 0, n ) f g aC l g
非心脏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

非心脏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
刀建勇;黄青青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9(015)004
【摘要】非心胸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增加患者负担.国内外医师通过实验发现部分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本文就非心胸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予以综述.
【总页数】3页(P550-552)
【作者】刀建勇;黄青青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州医院麻醉科,云南,景洪,666100;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昆明,6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如何在非心脏手术期间保护有病的心脏新的指南简化了非心脏手术前后保护心脏的方法 [J], 许安青
2.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险因素的术前评估 [J], 雷迁;于钦军;陈雷
3.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 [J], 李正凯
4.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 [J], 陈冰桦
5.全麻下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衰弱评估对术后3个月内预后的预测价值 [J], 朱揽月;纪木火;杨建军;孙杰;夏江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引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一种主要类型,其治疗手段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肺叶切除术是非小细胞肺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手术后常常伴随一些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级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五年内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将并发症分为不同级别,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三、术后并发症分级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将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为以下四级:1. Ⅰ级:轻微并发症,如轻度疼痛、低热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2. Ⅱ级:中度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需进行药物治疗或短期住院治疗。
3. Ⅲ级:严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需紧急处理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4. Ⅳ级:极严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四、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与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 患者年龄:年龄越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2. 手术前肺功能状况: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在手术后更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3.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这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失血等因素有关。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不当也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引流不畅、感染控制不力等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五、结论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级及危险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手术前肺功能状况、手术时间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一)病因:术后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处出现细菌感染。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口处未能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或切口周围的皮肤等部位存在细菌,或手术中操作不规范,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容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手术切口处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表现,有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严重的切口感染可导致切口裂开、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对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手术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
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三)防治措施:术前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手术风险,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前准备。
手术时应注意缝合技术,选择适当的缝线和缝合方法,避免局部张力过大。
术后应加强监护,及早发现切口裂开的迹象,及时处理。
对于完全性裂开的切口,应立即进行手术处理,对于部分性裂开的切口,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局部湿敷、口服抗生素等。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切口感染和裂开是术后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对于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技术的精细、加强术后处理和营养支持等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和裂开,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患者及家属了解术后疼痛的可能性、程度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应对能力;2、术中使用多模式镇痛技术,如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以减轻术后疼痛;3、术后尽早给予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4、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训练等,缓解疼痛和焦虑;5、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自我康复能力,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对于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术前指导非常重要。
需要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并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02X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麻醉(mázuì)技术--① 全麻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其危险比率为1.83。 ②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 或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包括肺不张、肺炎、支气管炎、 呼吸功能(gōngnéng)不全.发生率远较心血管并发症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CVCs)高,严重影响 手术后的康复,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医疗费用,同 时也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 麻醉中往往重视非心脏手术CVCs的防治,实际上 PPCs的发生率远较CVCs高,且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均较CVCs多,应该引起麻醉医生的高度注意
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
与病人相关(xiāngguān)的危险因素
年龄、
慢性肺疾病、 吸烟、 充血性心力衰竭、 ASA分级、 肥胖、哮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感觉中枢受损、
胸部检查异常(yìcháng)、 饮酒、
体重减轻、
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肺lung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分左、右两肺, 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 上端 称肺尖,下端称肺底alv,eolu内s 侧称纵隔面,外侧 称肋面。右肺三叶,左肺两叶,外被胸膜、 叶间裂相隔。右肺较短而宽,左肺窄而长。
肺含有大量(dàliàng)的空气及弹性纤维,质软而轻, 呈海绵状,富有弹性,可浮于水。
慢性 肺疾病 (màn xìng)
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处理

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处理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其中,肺部并发症是手术后较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之一。
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那么,为什么手术后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呢?首先,手术本身的创伤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其次,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功能减弱。
再者,患者在手术后往往因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咳嗽,这会使痰液在肺部积聚,从而引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另外,一些患者本身就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也增加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了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术前准备是关键的一环。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吸烟史、呼吸道感染情况等。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术前至少戒烟 2 周以上,因为吸烟会损害呼吸道的纤毛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对于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
同时,术前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
术中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麻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尽量减少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手术操作应尽量轻柔,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手术创伤对身体的应激反应。
术后的护理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这有助于改善肺部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医护人员会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以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关键,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痰液堵塞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吸痰处理。
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身体应激事件,尽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手术后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肺部并发症较为常见。
了解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原因以及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原因1、手术相关因素(1)手术类型和部位:胸部和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
例如,开胸手术直接干扰了胸廓的完整性和呼吸肌的功能;上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膈肌运动受限,影响呼吸幅度。
(2)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患者长时间处于麻醉状态,肺脏长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导致分泌物积聚和肺不张。
(3)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肌功能减弱,还可能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
2、患者自身因素(1)年龄:老年人肺功能本身可能就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加上手术创伤和应激,更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
(2)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这些患者的肺功能储备较差,术后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
(3)肥胖:肥胖患者的胸腹部脂肪堆积,限制了呼吸运动,同时增加了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
(4)吸烟:吸烟会损害气道上皮细胞,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排出困难,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3、术后因素(1)疼痛:术后切口疼痛会限制患者的呼吸运动和咳嗽,导致痰液积聚,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2)卧床时间过长: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活动减少,不利于痰液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淤血和感染。
(3)营养状况差:术后营养摄入不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发肺部感染。
二、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常见类型1、肺不张肺不张是指部分肺组织因气道阻塞而无气体充盈,导致肺泡萎缩。
这可能是由于痰液堵塞、支气管痉挛或麻醉药物残留引起的。
2、肺部感染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真菌。
感染可导致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3、肺水肿可能由于输液过多过快、心功能不全等原因导致肺部液体渗出增加,引起肺水肿,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泡沫痰等症状。
2023肺切除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全文)

2023肺切除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金文}肺切除术常用于肺部占位、肺结节、支气管扩张、难治性肺隙肿手口肺结核的治疗,但由于术中单肺通气、手术切除肺组织等原因,可能发生术后肺损伤和并发症并影响患者康复。
本文又才肺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及真危险因素和防治擂施进行了介绍。
肺切除术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肺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心房颤动/扑动,通常在手术后的前三天发生。
既往所报道己确定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注65岁)、较长吸烟史、肺气肿、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史、术中出血量、术中剌激或损伤心包、第1秒用力呼气窑积(FEV1 )至1.5L、术后肺不张等。
术前对患者心功能的评估、术中细致操作及术前预防性使用P受体阻滞剂能高效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心脏痛大多数情况下在手术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但据报道也可能在肺切除术后的6个月内发生。
可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和血液动力学崩溃。
需要立即再次手术。
〉肺炎及急性呼吸着迫综合征肺部感染是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肺炎的机制可能为: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患者咳瞅咳痰能力较差,痰液和、聚肺部引起感染;来行体位引流,术后来下床活动。
而肺功能储备在术后明显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很容易导致急性呼吸嚣迫综合征,引发呼吸衰竭,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可能需要再次插筐相机械通气。
〉支气筐胸膜瘦和陈胸约1.5%-4.5%接受肺切除术的患者可能出现支气管胸膜瘦,并与29%-79%的死亡率相关。
风险因素包括右侧手术、直径较大的支气筐残端、残留肿瘤、放疗或化疗、年龄大于60岁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症状包括发热、咳瞅、略血、皮下气肿。
而研究报道患者术后90天内服胸死亡率为19%,以多发病原体感染为主,感染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导致患者出现隙胸的主要原因为支气筐胸膜瘦。
旱期对陈胸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阜期患者可表现为?寺续低热及白细胞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CT上可见胸腔积液中含高气泡、液气平面等特征,若患者术后出现类似情况,可行支气管镜检查是否再瘦口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心肺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刘敬臣王海棠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 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 09, 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 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 93o1. 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对于完全依赖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 51,而部分依赖的病人则为 1. 65o 1. 6 ASA分级ASA分级不但能预测围术期死亡率还能预示术后肺部、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ASA分级越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大。
与I 级相比II级或更高级别的危险比率为 4.87,111级及其以上的危险比率>2. 25o表1. ASA分级和FPCs发生率ASA分级PPCs发生率(%)I 1.2II 5.4III11.4IV10.9V未矢n1. 7肥胖研究表明肥胖甚至病态肥胖(体重指数>25kg/m2)均不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而且据单变量研究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 3%,而非肥胖病人则为7. 0%,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1. 8哮喘哮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但研究指出哮喘并非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 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术后呼吸道管理困难。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和正常病人相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其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重新插管的发生率却并不增加。
但也有研究结果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1.10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有证据表明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感觉中枢受损(除外慢性精神疾病、痴呆)即:1.无法对语言或轻度触觉刺激作出反应的急性思维混乱或请妄。
2.病人有精神症状/谑妄或两者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
1.11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运动能力、糖尿病及HIV感染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表2.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风险因素推荐分级危险比率高龄A 2. 09-3. 04ASA分级2 II A 2. 55-4. 87充血性心力衰竭A 2. 93功能相关性A 1. 65-2. 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 1.79体重减轻B 1.62感觉中枢损伤B 1.39吸烟B 1.26饮洒B 1.21胸部检查异常B未知糖尿病C肥胖D哮喘D睡眠呼吸暂停I使用皮质类固醇IHIV感染I心律失常I运动能力差I推荐:A二有可靠证据证明其为特殊的风险因素,B二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危险因素,C=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特殊因素而非风险因素,1=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为风险因素。
2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评估上,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技术及急诊手术。
2.1手术部位主动脉瘤修补术、胸腔手术、腹部手术、上腹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持续很长时间的手术,头、颈部手术、急诊手术和血管手术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手术持续时间研究表明长时间手术(3〜4h)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2.3麻醉技术研究证明全麻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
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2.4急诊手术多因素分析指出急诊手术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21。
3实验室检査与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是:呼吸量测定法、胸片、血尿素氮、口咽部细菌培养及血清口蛋口。
3.1肺量测定法研究指出虽然肺量测定法可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但却并未能比病史与体格检查提供更多的危险参考资料,故目前并不把肺量测定作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测。
因此肺量测定法现多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
3.2胸片临床上常将胸片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一部分。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术前检查胸片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没有研究证实胸片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或仅仅只是一个用于发现肺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同时也有证据表明临床医生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能猜测到胸片可能存在异常,而且胸片检查也很少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难以预料的并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的信息。
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己知心肺疾病和即将进行上腹部手术、胸或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年龄大于50岁的病人,胸片检查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3血液尿素氮当血液尿素氮水平为7. 5mmol或221mg/dl时可作为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因素。
然而7. 5mmol或^21mg/dl的血液尿素氮似乎比较低水平的血液尿素氮风险性要低。
3.4血清白蛋白测定多因素分析表明低水平的血清白蛋口(30-39g/l)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全国性的心室动脉瘤风险研究报道:低水平的血清口蛋口是预测围术期30天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
该报道指出当血清口蛋口低于35g/l时病人的死亡率随着血清口蛋口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另一大样本研究也指岀血清白蛋口低于35g/l 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有效地并且是和病人相关性最大的指标。
3.5 口咽部细菌培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评估了术前口咽部细菌培养的价值,且其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3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危险比率(%)主动脉手术 6.09胸腔手术 4.24腹部手术 3.09神经外科手术 2.53头、颈手术 2.21血管手术 2.10急诊手术 2.52长时间手术 2.26全麻 2.35输血(>4单位) 1.474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方法可以在围术期的任何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许多研究都从对病人采取特殊的肺部治疗、麻醉及镇痛方法、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
4.1肺部的特殊策略术前戒烟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目前仍无充分证据证明术前戒烟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也有研究者指出和未戒烟的病人相比,戒烟2个月内拟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纤毛活动瞬间增强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以及支气管刺激降低引起咳嗽减少有关,而且吸烟病人要在戒烟2周后其呼吸道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因此术前戒烟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而且今后也将着重于对戒烟时间长短的研究。
肺膨胀疗法肺膨胀技术包括:刺激性肺量测定法、胸部理疗(深呼吸、咳嗽、体位性引流、背部叩击和振动疗法)、吸痰、间歇性正压呼吸以及连续正压通气。
研究表明肺膨胀技术有助于降低脸部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是没有一种治疗模式是明显优越的,同时也没有大量的研究来说明临床医生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的。
也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好的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可能是无法进行刺激性肺定量测定或深呼吸病人的最佳选择。
4.2麻醉药和镇痛方法神经肌肉阻滞使用泮库浪镀的病人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的时间明显延长,而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病人的3倍。
相反使用中效神经肌肉阻滞剂的病人邙可曲库镀或维库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病人相似。
这些数据直接表明和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相比,泮库浪镀引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性更高。
目前还无研究明确指出术中、术后使用镇痛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疾病的发病率。
4.3麻醉和镇痛有研究指出全麻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o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单纯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两项meta-分析指出术后硬膜外镇痛以及病人自控镇痛(静脉)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上要优于按需式镇痛,而且硬膜外镇痛还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镇痛措施中,术后硬膜外镇痛要优于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芬太尼进行镇痛。
然而,当病人使用了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硬膜外出血;而且硬膜外导管可能会影响其他镇痛方法的选择并且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
近期研究表明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可能可以用于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4.4手术方式Meta-分析指出目前仍无充分的证据说明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4. 5围术期护理营养支持营养不良和低蛋口血症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许多研究致力于证实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是目前仍无证据支持完全胃肠外营养要比不补充营养或胃肠内营养更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免疫营养学上,即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肺动脉导管插入术作为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种措施,肺动脉导管插入并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腹部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鼻胃管仅选择性用于术后恶心、呕吐、无法耐受经口置入胃管或己出现腹胀症状的病人。
临床上普遍认为术后常规胃肠减压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误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