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并发症
心肺复苏并发症及处理(干货)

心肺复苏并发症及处理CPR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并发症1: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胸骨分离(多见于成人)预防与处理:(1)按压位置准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的胸骨下部,剑突上两横指。
(2)按压姿势准确: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保证每次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
(3)按压力度正确:成人按压幅度4—5㎝,儿童按压幅度2.5—4㎝,婴儿按压幅度1.3-2。
5㎝。
(4)按压方法正确: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回复到原来位置,双手位置固定不能离开胸壁。
并发症2:胃区过度胀气,吸入性肺炎(多见于儿童)预防与处理:(1)CPR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使用呼吸囊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送气使胸廓抬起即可)。
(3)CPR过程中注意观察胃区有无隆起.(4)发生反流时将头偏向一侧,院内实施时备好吸引用物。
并发症3:肺挫伤、血气胸(多见于成人)预防与处理:(1)明确按压位置,力度及方法是否准确(具体同上).(2)及时清理呼吸道保证送气通畅。
(3)紧急针头穿刺排气:选用粗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或腋中线第4—5肋间于下一肋的上缘进针进行穿刺减压。
(4)大量血胸时成人在患侧腋中线第4—5肋间置入胸腔引流管,儿童可选择腋前线第4—5肋间。
(5)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情况,必要时提高给氧浓度,建立多路静脉通路,备血。
紧急情况下可进行自体输血。
并发症4:高位截瘫预防与处理:(1)未明确有无颈椎损伤的病人使用托下颏法开放气道。
(2)恢复心跳后及时使用颈托固定。
并发症5:脂肪栓塞预防与处理:(1)对骨折患者进行确实稳妥的固定,减少断端对组织的再损伤,以减少脂肪栓子的来源。
(2)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有效血容量。
(3)对症治疗,预防感染,提高血液乳化脂肪的能力(早期使用抑肽酶、白蛋白、高渗葡萄糖等)。
(4)在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下血氧分压仍不能维持在8kPa(60mmHg)以上时,可用激素一般采用大剂量氢化考的松。
并发症6:心脏破裂(左室多见)、心室乳头肌断裂、三尖瓣反流(多见于老年女性)预防与处理:(1)按压时位置准确,力度适合使胸廓下陷1/2-1/3。
心肺复苏术(CPR)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心肺复苏术(CPR)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发症一:胸骨、肋骨骨折,胸肋骨分离(多见于成人)(一)临床表现1. 局部疼痛时肋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且随咳嗽、深呼吸或身体转动等运动而加重。
2. 胸壁血肿、胸部疼痛以及胸廓稳定性受破坏,可使呼吸幅度受限、呼吸浅快和肺泡通气减少,病人不敢咳嗽、痰潴留,从而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梗阻、肺湿变或肺不张。
3. 多根肋骨骨折时出现连枷胸,当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软化部分胸壁向内凹陷;呼气时,胸腔内压力增高,损伤的胸壁浮动凸出,这与其他胸壁的运动相反,称为“反常呼吸运动”。
反常呼吸运动可使两侧胸腔压力不平衡,纵膈随呼吸而向左右来回移动,称为“纵膈摆动”,影响血液回流,造成循环功能紊乱,是导致和加重休克的重要因素之一。
连枷胸时胸痛和胸廓稳定性破坏更为严重,反常呼吸运动更使呼吸运动受限,咳嗽无力,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和潮气量降低,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
4. 按压胸骨或肋骨的非骨折部位(胸廓挤压试验)而出现骨折处疼痛(间接压痛)。
直接按压肋骨骨折处直接压痛阳性,出现骨擦音、骨摩擦感和肋骨异常幅度。
5. X线胸片显示肋骨骨折。
(二)预防与处理1. 按压位置准确: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侧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或剑突上两横指)。
2. 按压姿势准确:两手重叠,两手手指紧紧相扣,双侧肘关节伸直,保证每次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
3. 按压力度适中:成人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为5cm)。
4. 按压方法正确: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回复到原来位置,双手位置固定不能离开胸壁。
5. 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及时处理。
并发症二:肺挫伤、血气胸(多见于成人)(一)临床表现气胸主要表现:伤侧肺部分萎陷,萎陷在30%以下者,多无明显症状。
超过30%可出现胸闷、气急、干咳;大量积气时可发生呼吸困难;体检可见伤侧胸部隆起,气管向健侧移位,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叩诊呈过度回响或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显示患侧肺萎缩,其外缘可见一条细线为肺组织与气胸的分界线,无肺纹理可见,呼气时肺脏体积缩小。
心肺复苏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心肺复苏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应对策略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疗措施,用于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然而,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并应对这些常见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一、肋骨骨折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施救者需要进行胸部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
然而,过于用力的按压可能导致患者的肋骨骨折。
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痛和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肋骨骨折的应对策略,首先应该减轻按压力度,避免过度用力。
其次,可以给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如吗啡,以减轻疼痛。
如果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气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胸骨骨折胸骨是胸腔前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心肺复苏时,胸骨可能会因为按压力度过大而发生骨折。
胸骨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痛、胸闷等症状。
对于胸骨骨折的应对策略,首先应减轻按压力度,避免用力过大。
其次,可以给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以减轻疼痛。
此外,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三、脑损伤心肺复苏过程中,由于缺氧和缺血,患者的脑部可能会受到损伤。
脑损伤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后果。
对于脑损伤的应对策略,首先应尽量缩短心肺复苏的时间,以减少脑部缺氧和缺血的时间。
其次,进行复苏时应保证患者的头部保持在中立位,避免颈部过度伸展或过度屈曲。
此外,复苏后应及时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胸腔内出血在进行心肺复苏时,由于按压力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胸腔内的血管破裂,引起胸腔内出血。
胸腔内出血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对于胸腔内出血的应对策略,首先应减轻按压力度,避免用力过大。
其次,应及时就医,进行胸腔内出血的处理。
在等待医疗救援的过程中,可以给患者输注血浆或输液,以维持血容量。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紧急医疗措施,但在进行复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心肺复苏后常见死亡原因

心肺复苏后常见死亡原因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挽救心肺停止的患者。
尽管心肺复苏可以恢复血液循环并维持生命,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导致患者复苏后死亡。
以下是心肺复苏后可能导致死亡的几个常见原因:1. 缺氧和脑损伤:心肺停止后,血液循环中断,导致全身供氧不足,尤其是脑部。
即使进行心肺复苏,也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脑部细胞,导致脑损伤甚至脑死亡。
2. 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恢复了血液循环,但同时也带来了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再灌注损伤是指在血液重新流通到器官和组织时,由于氧自由基和炎症反应的释放而导致的细胞和组织损伤。
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和器官衰竭。
3. 心律失常:心脏停止后,使用心肺复苏技术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室颤(VF)或室速(VT)。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是致命的,如果不能及时恢复正常心律,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4. 再梗塞:在心肺复苏后,由于血液循环的恢复,患者可能出现冠状动脉再梗塞的风险。
再梗塞是指血管再次被血块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再梗塞可能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并导致死亡。
5.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心肺停止和心肺复苏过程中,身体可能经历严重应激和炎症反应。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MODS,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MODS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休克和器官衰竭。
虽然上述并发症和风险存在,但是心肺复苏仍然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急救措施,可以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提供生存机会。
根据当前的指南和准则,及早开始有效的心肺复苏并尽早恢复血流循环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至关重要。
因此,公众应该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并在需要时积极采取行动。
同时,医疗专业人员应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技能,并在急救现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援助,以提高复苏成功的机会,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常见急救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急救系列【成人心肺复苏】(一)并发症肋骨骨折、胸骨骨折;损伤性血、气胸;肺挫伤、肝脾破裂;胃胀气、胃内容物返流(二)预防及处理1.肋骨骨折、胸骨骨折;损伤性血、气胸;肺挫伤、肝脾破裂(1)按压部位、力度要准确,手法要规范。
按压平稳、规律,用力方向垂直,不能间断和左右摇摆,不能冲击式猛烈按压,放松过程定位手掌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
(2)发生后止痛、固定胸壁,处理反常呼吸运动。
(3)胸腔穿刺排液、气,行胸腔闭式引流。
(4)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预防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必要时机械辅助通气。
2.胃胀气、胃内容物返流(1)避免简易呼吸囊气量过大、送气频率过快,使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
(2)保持正确体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
(3)发生胃胀气和胃内容物返流时,使患者侧卧,及时清理返流物。
(4)早期建立人工气道。
【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一)并发症胃胀气、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二)预防及处理1. 胃胀气、胃内容物返流(1)避免简易呼吸囊气量过大、送气频率过快,使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
(2)保持正确体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
(3)发生胃内容物返流时,使患者侧卧,及时清理必要时留置胃管胃肠减压。
(4)早期建立人工气道。
2. 误吸及吸入性肺炎(1)口咽部分泌物流出或胃内容物返流时,先清除返流物(尽早使用吸引装置)后再挤压呼吸球囊,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
(2)高浓度给氧,尽早建立人工气道。
(3)尽早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电除颤】(一)并发症低血压、心肌损伤、皮肤灼伤(二)预防及处理1. 低电压:电击时选择直流电,对心肌损伤小。
2. 心肌损伤:选择直流电及合适的焦耳。
3. 皮肤灼伤:除颤时应在电极板上涂上一层导电胶或用四层盐水纱布衬垫,注意导电胶涂满电极板边缘以免烧伤皮肤。
电击后皮肤有轻度红斑、水疱,伴皮肤疼痛,约3~5天后可自行缓解,严重者涂SD-Ag霜。
洗胃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急性胃扩张:原因:胃管孔被食物残渣堵塞,形成活瓣作用,使洗胃液体只进不出,多灌少排,进液量明显大于出液量或在洗胃过程中没有及时添加洗胃液,造成药液吸空后使空气吸入胃内而造成。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目录CONTENTS•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防•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护理•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后01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定义与特点定义心肺复苏过程中,器官组织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时会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内环境紊乱心肺复苏后,机体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
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啰音等。
如心功能不全、胃肠道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其他表现02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肾损伤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无尿、血尿等症状,同时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治疗上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总结词VS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肝损伤也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肝脏缺血缺氧。
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
治疗上需给予保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心脏疾病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详细描述急性心脏疾病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缺氧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心肺复苏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心肺复苏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一、肋骨骨折1.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不间断地进行,不要左右摆动;不能进行冲击式猛压,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以免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位。
2.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胸部弹性施加按压力量。
对于老年患者进行按压时酌情降低按压力量,幅度以胸骨下陷3~4cm为宜。
3.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和预防肺部感染。
4.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的处理,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尤其注意尽快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和防止休克。
5.对于需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可同时对肋骨骨折处进行不锈钢丝捆扎和缝扎固定或用克氏针作骨髓内固定。
目前已不主张对连枷胸患者一律应用控制性机械通气来消除反常呼吸运动(呼吸内固定法),但对于伴有严重肺挫伤且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治疗,仍有其重要地位。
二、损伤性血、气胸1.同肋骨骨折预防及处理措施1、2点。
2.若为闭合性气胸,气体量小时,无须特殊处理,气体可在2~3周内自行吸收;气体量较多时可每日或隔日行胸腔穿刺排气一次,每次抽气量不可超过1L,直至肺大部分复张,余下气体可自行吸收。
3.若为张力性气胸,可安装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气体持续引出,如果针尖在深部改变方向使破裂口扩大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气胸会急剧加重,这时应提醒外科医生尽早剖胸探查,处理肺部破裂口。
4.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机械辅助通气。
但需要注意,气胸患者行机械通气必须常规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5.血、气胸在肺复张后出血多能自行缓解,若继续出血不止,除抽气排液和适当的输血外,应考虑开胸结扎出血的血管。
6.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三、心脏创伤1.同肋骨骨折预防及处理措施1、2点。
2.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做心电监护。
3.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纠正低钾血症。
4.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且对心室率快的患者给予洋地黄治疗。
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心肺复苏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这些:1、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软骨骨折/损伤等:这些损伤,会造成胸壁不稳定,给接下来的CPR 带来不便和被动。
更有甚者,还有脊骨的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肺复苏装置的使用增加,复苏中并发脊椎骨折的发病率还有可能会增加。
2、肺挫裂伤:主要是肋骨骨折伤及临近的肺,造成肺损伤出血、气胸、血胸、皮下气肿等。
3、其它内脏损伤:如伤及临近的重要脏器,肝、脾、肾或胰脏的损伤。
4、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发生心包填塞,心脏起搏器或人工瓣膜损坏或脱落、心律不齐、室颤等。
5、脑梗塞或肺栓塞:主要是血栓、脂肪栓塞重要脏器的血管等,如若发生,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心肺复苏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正确而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标准,是有效消减心肺复苏发生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基础。
1、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板上,如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证按压有效。
2、抢救者体位: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病人头部应适当放低以避免按压时呕吐物反流至气管,也可防止因头部高于心脏水平影响血流。
3、按压部位要准确: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连线中点。
部位太低:可能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部位太高:可伤及大血管,如主动脉弓等;部位不在中线:可能引起肋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血气胸等并发症。
4、按压力度要均匀适度:根据最新指南,成人按压深度为5~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按压要有节律性,频率不可忽快忽慢,同时不要过于用力,以避免把肋骨按啪。
5、按压姿势要正确:施救者要注意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不可偏向一侧或左右摇摆;手指不应加压于病人胸部,在按压间隙的放松期,操作者不加任何压力使胸壁充分回弹,但手掌根仍应置于胸骨中下半部,避免离开胸壁造成移位。
6、跟进严密观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期间,操作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判断按压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R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胸骨分离(多见于成人)
预防与处理:
1.按压位置准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的胸骨下部,剑突上两横指。
2.按压姿势准确: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保证每次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
3.按压力度正确:成人按压幅度4—5cm,儿童按压幅度2.5—4cm,婴儿按压幅度1.3—2.5cm。
4.按压方法正确: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回复到原来位置,双手位置固定不能离开胸壁。
并发症2:胃区过度胀气、吸入性肺炎(多见于儿童)
预防与处理:
1.CPR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使用呼吸囊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送气使胸廓抬起即可)。
3.CPR过程中注意观察胃区有无隆起。
4.发生返流时将头偏向一侧,院内实施时备好吸引用物。
并发症3:肺挫伤、血气胸(多见于成人)
预防与处理:
1.明确按压位置,力度及方法是否准确(具体同上)。
2.及时清理呼吸道保证送气通畅。
3.紧急针头穿刺排气:选用粗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中线第4—5肋间于下一肋的上缘进针进行穿刺减压。
4.大量血胸时成人在患侧腋中线第4—5肋间置入胸腔引流管,儿童可选择腋前线第4—5肋间。
5.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情况,必要时提高给氧浓度,建立多路静脉通路,备血,紧急情况下可进行自体输血。
并发症4:高位截瘫
预防与处理:
1.未明确有无颈椎损伤的病人使用托下颏法开放气道。
2.恢复心跳后及时使用颈托固定。
并发症5:脂肪栓塞
预防与处理:
1.对骨折患者进行确实稳妥的固定,减少断端对组织的再损伤,以减少脂肪栓子的来源。
2.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有效血容量。
3.对症治疗,预防感染,提高血液乳化脂肪的能力(早期使用抑肽酶、白蛋白、高渗葡萄糖等)。
4.在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下血氧分压仍不能维持在8kPa(60mmHg)以上时,可用激素一般采用大剂量氢化考的松。
并发症6:心脏破裂(左室多见)、心室乳头肌断裂、三尖瓣反流(多见于老年女性)
预防与处理:
1.按压时位置准确,力度适合使胸廓下陷1/2—1/3。
2.患有急性心梗或有陈旧性心梗病人梗死区的纤维化和瘢痕修复不完善,最易产生心脏破裂。
3.心梗病人早期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和糖皮质激素。
4.心包腔穿刺减压缓解。
5.输血补液。
6.必要时施行瓣膜成形术或瓣膜替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