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P=2T/r 肺泡越小,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越强。 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非常活跃,18-24小时 更新一次。它的代谢主要为肺泡巨噬细胞 吞噬而排除。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与异常与下面因素 有关: 先天性减少:30周以前的早产儿。 任何原因导致肺血流减少:吸入高浓度氧所 致的氧中毒。 吸入麻醉药如氟烷。 长期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 急性胰腺病人。
肺泡pulmonary alveoli
肺泡--- 是吸入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的大小不一,单个肺泡的平均直径为 0.25mm,人体两肺共有约3亿个肺泡,总面 积约70m2。
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张力pulmonary surface tension ---是决
支气管树bronchial tree
左右支气管经肺门进入肺内反复分支,分别
为叶、段、亚段、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肺 泡管、肺泡等共约23级。 传导气道---终末支气管以上不参与气体交换, 为传导气道; 呼吸区---呼吸性支气管以下为为呼吸区,是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支气管腺体bronchial glandular organ
国内数据: 四个医疗中心共提交有效病例2146份---其中发生呼 吸功能不全为66 人,发生率为3.08%;研究结果显 示,冠心病史、ASA 分级、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情 况、急诊手术、手术类别和大血管阻断是老年病人 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 谭为民等统计4年间手术治疗的330例---60岁以上结、 直肠癌患者术后PPCs发生的情况。结果显示330例 中有72例出现PPCs,发生率为21.80%,死亡5例, 占PPCs患者的6.94%。 PPCs发生率与高危因素相关---年龄 〉80岁者PPCs 发生率为42.30%;体重指数 〉25者为27.38%; 有吸烟史者为37.00%;合并COPD者为33.56%; 上腹部手术为37.39%;手术时间 〉2h者为24%。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

03
预防肺部并发症可以减少术后 康复时间,降低康复费用
04
预防肺部并发症可以减少术后 并发症,降低医疗资源消耗
谢谢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
演讲人
目录
01. 肺部并发症的原因 02.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03. 肺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04.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肺部并发症的原因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对肺 部的直接损伤
01
手术过程中对肺 部的炎症反应
03
02
04
手术过程中对肺 部的间接损伤
手术过程中对肺 部的免疫反应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预防措施:如戒
1 烟、控制血糖、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等
效果:降低肺部
2 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重要性:预防肺
3 部并发症是提高 手术成功率的关 键
建议:患者应遵 循医生的建议,
4 积极采取预防措 施,降低并发症 发生率
04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 的呼吸、心率、 血压等生命体 征,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预防感染
01
保持呼吸道清洁,避 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戒烟、适量运动等
0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防止感染扩散
肺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1
胸部X光片: 检查肺部是 否有异常阴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的 肺部功能
01
04
评估患者的 心理状态和 应对能力
评估患者的 吸烟史和肺
部疾病史
02
03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现并发症后, 立即通知医生 进行诊断和治 疗。
02
遵循医生的建 议,进行相应 的治疗和护理。
03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充 足的休息和营 养摄入,以促 进康复。
04
定期进行复查, 确保并发症得 到有效控制和 治疗。
预防复发
01
定期复查:术 后定期到医院 复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 症
02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戒烟、 限酒,保持良 好的饮食习惯 和作息规律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
演讲人
目录
01. 肺部并发症类型 02. 预防措施 03. 并发症处理
1
肺部并发症类型
肺炎
01
病因:细菌、病 毒、真菌等感染
02
症状:发热、咳 嗽、呼吸困难、
胸痛等
03
治疗: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支
持治疗等
04
预防:保持呼吸 道通畅、加强营 养、避免感染等
肺不张
01 原因:手术后呼吸功能减弱,肺 部无法正常扩张
加强术后护 理,及时发 现和处理感 染症状
3
并发症处理
及时发现
定期检查:术后 定期进行肺部检 查,及时发现并
发症
观察症状:密切 观察患者术后症 状,如呼吸困难、
咳嗽、胸痛等
及时报告:发现 异常情况,及时 报告医生进行处
理
预防措施:采取 预防措施,如保 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感染等,降
低并发症风险
及时治疗
02 症状:呼吸困难、咳嗽、胸痛、 发热等
03 预防措施:术后早期活动,保持 呼吸道通畅,避免长时间卧床
04 治疗方法:吸氧、胸部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等
肺栓塞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在外科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肺部并发症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类。
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常见类型1、肺炎肺炎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切口疼痛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浅快、咳嗽无力,使得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容易引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肺炎的发生。
2、肺不张肺不张指的是部分肺组织因气道阻塞等原因而无法正常充气膨胀。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呼吸运动减弱,容易导致痰液堵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一种严重的肺部并发症,通常在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
其特点是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4、肺水肿术后患者如果心功能不全或输液量过多、过快,可能会导致肺水肿,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
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患者自身因素年龄较大、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吸烟史、肥胖、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2、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长、手术部位靠近胸部(如胸部手术、上腹部手术)、术中大量失血、全麻等,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术后管理因素术后患者长期卧床、疼痛管理不善导致不敢深呼吸和咳嗽、呼吸道分泌物清理不及时、补液不当等,也容易引发肺部并发症。
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肺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吸烟状况等。
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
同时,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
2、术中管理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在麻醉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以减少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3、术后护理(1)体位管理术后早期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肺部血液循环和痰液排出。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与肺部相关的不良后果,主要包括肺炎、肺栓塞、肺不张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预防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详细说明。
风险评估:1.患者基本情况评估: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肺功能、合并症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2.手术因素评估:评估手术所需时间、手术类型(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麻醉方法、术前术后镇痛措施等。
手术因素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术前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如肺活量、插管试验、血气分析等)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
肺功能异常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防治措施:1.术前干预: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积极治疗,例如控制感染、扩张支气管等。
2.提前康复:为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术后迅速开始康复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早期活动、呼吸理疗、咳嗽和深呼吸、物理疗法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术后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3.镇痛策略:合理的镇痛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首选的方法是采用多模式镇痛,如局麻联合全麻,以减少全身镇痛剂的用量。
4.营养支持:术后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合理的饮食配方和饮食指导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染的策略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等。
6.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术后长时间卧床会增加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如穿着弹力袜、间断气压治疗等。
总结: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手术因素和肺功能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
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各种肺部相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栓塞等。
这些并发症对患者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这些肺部并发症,以下是一些主要措施。
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肺功能、心脏状况等。
这样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2.减少手术创伤:尽可能地减少手术的创伤程度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进行微创手术,术后伤口较小,恢复较快。
3.术中保持气道通畅:在手术过程中,维护患者气道的通畅非常重要。
通过有效的气道管理,可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肺不张。
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和维持气道通畅,保持适当的通气。
4.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肺功能。
这些锻炼包括深吸气、咳嗽、翻身等,可以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部通气,预防肺不张。
5.预防肺部感染:手术后肺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开胸手术或长时间的手术。
医护人员应加强术后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穿戴手术衣、戴口罩等。
提供给患者适当的抗生素预防也是减少手术后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
6.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可能使患者的深吸气和咳嗽受到限制,增加了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风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7.床旁肺部功能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肺部功能,可以及早发现并预防肺功能异常。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肺活量、呼吸频率等指标,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8.术后体位调整: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可以改善术后的肺功能。
对于胸腔手术患者,卧床位时可将床垫抬高一些,帮助肺部扩张,预防肺不张发生。
9.防止肺栓塞:肺栓塞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术后肺炎是指手术后出现的肺部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术后肺炎的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不良预后。
为了预防和控制术后肺炎的发生,临床医生和专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共识要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的要点。
1. 评估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
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并确定其是否存在与肺炎相关的风险因素,如吸烟、慢性肺疾病、湿疹、体力活动能力、营养状况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预防措施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术前准备和规范化操作。
手术前,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感染灶等。
同时,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包括术前清洁、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以避免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引起感染。
3. 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在术后需要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包括深呼吸、咳嗽、转身等,这有助于改善肺功能、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炎的发生。
4. 手术室内环境控制。
手术室内的环境质量对预防和控制术后肺炎起着重要作用。
医疗人员应注意手术室的通风、空气过滤和消毒等措施,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术后肺炎的防治中,抗生素的使用是关键。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预防感染的需要,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6. 术后监测和积极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对于已经发生的术后肺炎,应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7. 患者教育和康复指导。
对于术后患者,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包括术后护理知识的普及、锻炼的指导、营养的指导等,以提高患者对术后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其尽早康复。
术后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临床医生和专家们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对于完全依赖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51,而部分依赖的病人则为1.65。
1.6 ASA分级ASA分级不但能预测围术期死亡率还能预示术后肺部、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ASA分级越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大。
与I级相比Ⅱ级或更高级别的危险比率为4.87,Ⅲ级及其以上的危险比率>2.25。
表1. ASA分级和PPCs发生率ASA分级PPCs发生率(%)I 1.2Ⅱ 5.4Ⅲ11.4Ⅳ10.9Ⅴ未知1.7肥胖研究表明肥胖甚至病态肥胖(体重指数>25kg/m2)均不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而且据单变量研究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而非肥胖病人则为7.0%,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1.8哮喘哮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但研究指出哮喘并非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术后呼吸道管理困难。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和正常病人相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其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重新插管的发生率却并不增加。
但也有研究结果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
1.10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有证据表明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感觉中枢受损(除外慢性精神疾病、痴呆)即:1.无法对语言或轻度触觉刺激作出反应的急性思维混乱或谵妄。
2.病人有精神症状/谵妄或两者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
1.11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运动能力、糖尿病及HIV感染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表2.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风险因素推荐分级危险比率高龄 A 2.09-3.04ASA分级≥Ⅱ A 2.55-4.87充血性心力衰竭 A 2.93功能相关性 A 1.65-2.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 1.79体重减轻 B 1.62感觉中枢损伤 B 1.39吸烟 B 1.26饮酒 B 1.21胸部检查异常 B 未知糖尿病 C肥胖 D哮喘 D睡眠呼吸暂停I使用皮质类固醇IHIV感染I心律失常I运动能力差I推荐:A= 有可*证据证明其为特殊的风险因素,B=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危险因素,C=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特殊因素而非风险因素,I=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为风险因素。
2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评估上,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技术及急诊手术。
2.1手术部位主动脉瘤修补术、胸腔手术、腹部手术、上腹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持续很长时间的手术,头、颈部手术、急诊手术和血管手术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手术持续时间研究表明长时间手术(3~4h)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2.3麻醉技术研究证明全麻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
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
2.4急诊手术多因素分析指出急诊手术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21。
3.实验室检查与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是:呼吸量测定法、胸片、血尿素氮、口咽部细菌培养及血清白蛋白。
3.1肺量测定法研究指出虽然肺量测定法可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但却并未能比病史与体格检查提供更多的危险参考资料,故目前并不把肺量测定作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测。
因此肺量测定法现多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
3.2胸片临床上常将胸片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一部分。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术前检查胸片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没有研究证实胸片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或仅仅只是一个用于发现肺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同时也有证据表明临床医生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能猜测到胸片可能存在异常,而且胸片检查也很少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难以预料的并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的信息。
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已知心肺疾病和即将进行上腹部手术、胸或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年龄大于50岁的病人,胸片检查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3血液尿素氮当血液尿素氮水平为7.5mmol或≥21mg/dl时可作为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因素。
然而7.5mmol或≥21mg/dl的血液尿素氮似乎比较低水平的血液尿素氮风险性要低。
3.4血清白蛋白测定多因素分析表明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30-39g/l)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全国性的心室动脉瘤风险研究报道: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是预测围术期30天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
该报道指出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时病人的死亡率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另一大样本研究也指出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有效地并且是和病人相关性最大的指标。
3.5口咽部细菌培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评估了术前口咽部细菌培养的价值,且其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3 .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危险比率(%)手术部位主动脉 6.09胸腔 4.24腹部 3.09上腹部 2.96神经外科 2.53头、颈 2.21血管 2.10急诊手术 2.52长时间手术 2.26全麻 2.35输血(>4单位) 1.474.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方法可以在围术期的任何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许多研究都从对病人采取特殊的肺部治疗、麻醉及镇痛方法、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
4.1肺部的特殊策略术前戒烟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目前仍无充分证据证明术前戒烟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也有研究者指出和未戒烟的病人相比,戒烟2个月内拟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纤毛活动瞬间增强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以及支气管刺激降低引起咳嗽减少有关,而且吸烟病人要在戒烟2周后其呼吸道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因此术前戒烟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而且今后也将着重于对戒烟时间长短的研究。
肺膨胀疗法肺膨胀技术包括:刺激性肺量测定法、胸部理疗(深呼吸、咳嗽、体位性引流、背部叩击和振动疗法)、吸痰、间歇性正压呼吸以及连续正压通气。
研究表明肺膨胀技术有助于降低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是没有一种治疗模式是明显优越的,同时也没有大量的研究来说明临床医生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的。
也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好的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可能是无法进行刺激性肺定量测定或深呼吸病人的最佳选择。
4.2麻醉药和镇痛方法神经肌肉阻滞使用泮库溴铵的病人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的时间明显延长,而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病人的3倍。
相反使用中效神经肌肉阻滞剂的病人(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病人相似。
这些数据直接表明和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相比,泮库溴铵引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性更高。
目前还无研究明确指出术中、术后使用镇痛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疾病的发病率。
4.3麻醉和镇痛有研究指出全麻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
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单纯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性仍有待证实。
两项meta-分析指出术后硬膜外镇痛以及病人自控镇痛(静脉)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上要优于按需式镇痛,而且硬膜外镇痛还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镇痛措施中,术后硬膜外镇痛要优于通过其他途径给予芬太尼进行镇痛。
然而,当病人使用了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硬膜外出血;而且硬膜外导管可能会影响其他镇痛方法的选择并且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
近期研究表明短效的神经肌肉阻滞剂可能可以用于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4.4手术方式Meta-分析指出目前仍无充分的证据说明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4.5围术期护理营养支持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许多研究致力于证实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是目前仍无证据支持完全胃肠外营养要比不补充营养或胃肠内营养更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免疫营养学上,即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肺动脉导管插入术作为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种措施,肺动脉导管插入并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腹部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鼻胃管仅选择性用于术后恶心、呕吐、无法耐受经口置入胃管或已出现腹胀症状的病人。
临床上普遍认为术后常规胃肠减压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误吸风险。
最近的meta-分析表明使用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的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于未使用鼻胃管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