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和社会
环境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
境才能实现其本质价值和目标。

人的本质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本质
被剥离,变得越来越单一化、机械化、残缺化。

社会关系越来越简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也越来越疏离,荒废了人本来的本质特征。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才能让人
回到本来的本质状态。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资
本挣钱,工人创造财富。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本质被压抑,劳动者变成了生产工具,人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通过对工人的组织和协作,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
恢复人的本质价值。

同时,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还对后人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启示我们
应当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这是人本来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应当重
视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这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多样性的前提条件。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观,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的概
念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人的本质观也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价值,成为人类思考人性和社会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1,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

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

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

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

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

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

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

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2,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

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

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

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

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及其价值观剖析
阿Q
鲁迅《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 性格自卑又自负,揭示了封建社 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贾宝玉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人公, 具有叛逆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 女主人公,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的 挣扎和矛盾。
尊重个性,追求真理和美好
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理 解并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反对盲从和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 和自主选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追求真理和美好,关注人类精神追求 和道德进步,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承担责任,关注社会和他人
意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 的影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 义务。
生理需求与精神追求
生理需求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睡眠等。生 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精神追求
人类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如知识、艺术、宗教等 。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02 人生价值观概述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目录
• 人的本质探讨 • 人生价值观概述 •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关系 • 案例分析:不同人物性格与价值观体现 • 现代社会中如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 总结:理解人的本质,塑造正确人生价值

01 人的本质探讨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人类作为生物体,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如生理需求、感官体验等。这些 属性决定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和本能行为。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 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为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五章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唯物史观要研究人,研究人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哲学研究人的的问题的重要方面。

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的,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创造历史活动。

第一节人的本质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上,古希腊哲学家在探讨自然的奥秘时就对人给予了关注。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也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关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既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又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有多方面的含义,即它不是关于人性的全面规定,强调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

第二节人的价值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人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价值观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对人的价值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以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前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人是作为个体、集体和类而存在的。

人的价值也可以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的人类价值。

后二者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统称为集体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的集体价值。

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在社会看来,个人价值在于他对社会所作的出的贡献。

集体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集体对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某个社会集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具做出的贡献。

总之,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即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个体的发展的贡献。

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二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二者又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

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角度谈谈人生的价值?

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角度谈谈人生的价值?

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角度谈谈人生的价值?首先让我们来看宇宙的自然法则,当然这是我以为的。

宇宙现在的状态可能是由很多星系能量互动的结果,有彼此吸引力,磁场,光和热,自转,公转,如此等等,遵从的是宇宙自然法则,从时间轴上看可能是某种规律。

那么人作为宇宙的自然产物,自然不可避免的具有宇宙的自然属性或者说烙印。

比如宇宙的万有引力,再比如黑洞依靠吞噬星系获取能量,直到量变到质变,塌陷裂变爆炸,形成新的星系,达成某种新的平衡。

生命的本能驱使它尽可能的获取能够获取到的能量,通过自然法则的筛选或者生命自身主动的进化,形成了现在的人类。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形成了现在人性,社会,政治,宗教,文化,商业体制。

没有善恶,好坏,高低,只有观点,角度,立场,利益。

生命的本能是基于生存和繁衍,这是生命的原动力。

生命还有一个特征是化腐朽为神奇。

对于人性的推演,有人这样诠释:人性就是为满足自我的一切行为(思维)活动。

所以说人性缘起於自我,因为自我的我见和我执生成贪嗔痴。

由贪嗔痴生发一切人性的表象。

人最大的障碍是自我,自我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习惯。

如何理解人性?从表面的现象来看,人性的表象就是习惯。

顺应人性只是初级阶段。

利用人性才是王道。

一个人的意识有多开放,就可以容纳并且结交多少类型的朋友;一个人的智慧有多高明,就可以使用、转换这种力量为推力。

分解的着力点在于:人性有弱点和优化:凡是利我的属于弱点,凡是利他的属于优点。

缘起于自我,分为两个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

凡是我相的行为模式都是低效的。

凡是他相的行为模式都是高效的。

明白了这些,你也许就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来开启人际关系之门,也许是成功之门,也许是入世之门,也许是商业之门。

那么生命的价值就生命的本能来说可能是生命自身的传承和繁衍发展。

但宇宙规律决定了生命的价值在于度人度己,这才是某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生命自身也是通过吸收其他生命物质的运化而来的,同样其他生命物质也是通过获取其他生命物质而来的。

谈谈你对“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你对“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你对“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其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

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就是其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不在于其自然生理方面的区别,也在于其社会性,即是说,离开了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

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复杂的关系。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而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考察人的理智、意志、感情,是无法说明人的本质的。

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说的永恒的、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三层含义

人的本质的三层含义

当谈论人的本质时,可以具体地解释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生物学层面:人的本质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这包括人类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气和休息等。

此外,人类也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如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些生理结构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的共性和基本需求。

心理学层面:人的本质在心理学上涉及人类的情感、意识、思维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这包括人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以及认知能力,如学习、记忆和思考。

人的本质也表现为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模式,这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层面的人的本质突出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

哲学层面:人的本质在哲学上涉及人类存在的根本属性和特征。

这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探讨。

哲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强调人类作为有思维、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存在。

它也涉及到人类对真理、美善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幸福和意义的探索。

哲学层面的人的本质引发了关于人的目的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三个层面的人的本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作为独特生物和有意识存在的特点。

它们展现了人类在生物、心理和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同时,这种理解也体现了人类作为复杂生物和思维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论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论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论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是高度相关的。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过这一点,有许多观点认为这两者之间有深层次的联系。

首先,人的本质指的是人本质上的特征,即我们通常认为的个体的普遍性。

因此,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人的本质的一种显示或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又反映出社会对个体的重视程度。

在此基础上,人的价值往往是由社会共同体给出的,这种价值最终会反映个体的本质。

正是因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因此个体才能够成为重要的成员以及实现价值所在的最佳状态。

其次,人的价值也取决于其内在本质,即个体所拥有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如果对于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评价,那么人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综合考虑人的本质,才能避免错误地衡量他们的价值。

综上所述,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必定会影响个体的价值地位和地位。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人的本质,就不可能正确地估量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本质转化为一种价值观,以充分促进其社会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1,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

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

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

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

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

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

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

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2,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

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

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

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

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

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反思的精神结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层次是人的世界。

即个体和整体的统一。

“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同他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相一致的。

人的世界并不是历史运动的力场,不是在人之外的盛装人类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人的表现,人的活动及其后果的总和,亦即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对象。

人的价值(1)人的价值的内涵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

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价值在哲学上是标志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等特定关系的范畴。

在这里人是价值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需要,任何客体都无所谓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人对自身的价值,即人能以特殊方式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具体来说,这表现在:第一,价值是人的创造物,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满足自己需要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既要为自己创造物质价值,也要为自己创造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第二,人的价值具有自我目的性。

人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它的意义就在于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创造、占有价值。

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自我目的性。

第三,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工具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其自身实现价值的工具。

人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因而其自身可以成为价值客体。

但创造价值的活动又必须由人来完成,因而人是其自身价值实现的主体。

一般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人的价值中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存在根本区别。

宗教神学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对上帝和神的意旨的服从。

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价值是绝对理念或精神的客体化。

这两种观点都把人的价值神秘化了,并且否定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

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是二者的统一。

作为价值的主体是指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

作为价值客体,观念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和他人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在二者的关系上社会价值是首位的,但也不能忽视个人价值。

(2)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有潜在的价值和实现的价值两种形式。

前者指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所具有的创造性能力与潜能;实现的价值就是人的潜在价值的现实化。

人的价值的实现,也就是由潜在的价值向实现的价值的转化。

人的价值实现具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根本基础。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自己潜在的创造性能力转化为创造客体的现实力量。

同时,人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与丰富的。

第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条件不同,人的价值的实现方式与实现程度就不同。

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也不同等,将使人的价值的实现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第三,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为主要标志的。

人的价值的实现包括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主体性内容的实现,而主体地位的实现在此居于核心地位。

第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价值实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主体的有目的性活动,主体确定什么样的目的,即为满足何种需要而创造,该目的有无实现的可能,这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有决定性意义。

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符合才是有意义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要树立和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贡献,讲奉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造福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奉献是人类最无私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认为是人类最纯洁的、最根本的、最感动人、最没有任何商业利益的行为。

我们崇尚这种高尚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二、树立创业精神。

每一位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都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在当今世界上,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当今不缺资金,只缺想法的时代。

创新对于创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校要利用学校有利得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大学校园里,树立创新意识,增强自身创业的能力,做好创业的理念、计划。

只要你的想法正确,敢于行动,那么创业就不会是空想,成功将属于你。

你的人生价值最终会得以实现的。

三、树立以身作则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人。

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学习环境,带动周围人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去做。

去感染别人。

促进校园整体气氛的活跃,促进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使自己和他人同时发展,一起共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树立参与社会实践的精神。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最大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就是缺乏经验,社会工作经验。

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我们在学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课余时间。

多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增加我们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多一份竞争力。

譬如,在寒暑假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单位进行实习,不要求有工资什么的,只要可以增加我们的经验就好,这样就比别人过的更充实,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每个青年学子都应有一个梦,有大的梦,有小的梦;大的梦是一致的: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站得直,站得稳。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贯穿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及活动中去,平时注意培养自身如下几方面的意识:一是民本意识。

二是民主法制意识。

三是公平正义意识。

四是生态意识。

五是诚信友爱意识。

六是自律清廉意识。

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很多,但总结起来还是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