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五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合集下载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学号班序号亚东2011211116 2011210466 22实验二微带分支线匹配器实验目的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分支线的长度l。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YY形式,即Y=Y0+YY,其中Y0=1/Y0 。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Y0 ,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YY,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2.微带线微带线是有介质Y Y(Y Y>1) 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Y Y,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介于1和Y Y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

实验容已知:输入阻抗Zin=75Ω负载阻抗Zl=(64+j35)Ω特性阻抗Z0=75Ω介质基片εr=2.55,H=1mm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1/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1/8λ。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实验三、阻抗测量与匹配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三、阻抗测量与匹配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三、阻抗测量与匹配技术实验报告班级:核32 姓名:杨新宇学号:2013011806 同组成员:杨宗谕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测量线测量微波元件阻抗的方法;2、熟悉Smith 圆图在阻抗测量中的应用;3、熟悉阻抗匹配技术;二、实验原理1、阻抗测量的基本原理在微波测量技术中,微波系统的阻抗是微波工程中的重要参数。

微波元件的阻抗是微波系统匹配设计的依据,也是研究复杂微波结构的微波网络中确定等效电路参数的依据。

阻抗测量不仅应用于微波器件特性阻抗的研究及微波系统的阻抗匹配,同时也是一些复杂测量(如微波网路参量的测量)的基础。

因而微波阻抗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测量。

根据传输线理论,传输线中驻波分布与终端负载阻抗直接相关,表征驻波特性的两个参量,驻波比ρ及相位βl min与负载阻抗有如下关系:式中,Z L̅̅̅为归一化负载阻抗,即单口微波器件输入阻抗;ρ为驻波比;l min是终端负载至相邻驻波节点的距离,见图4-1。

由于β=2π,这样λg、ρ、l min就是确定负载归一化阻抗λg的三个参数,利用式(4-1)即阻抗测量就归结为对上述三个参量的测量。

2、驻波最小点位置l min的测量原理由于测量线标尺的两端点不是延伸到线体的两端口,直接测量输入端口至相邻驻波节点重复性原理,只要找到与待测阻抗相等的面作为等效参的距离有困难,但根据阻抗分布的λg2考面即可,这就是在测量中常采用的方法“等效截面法”。

首先让测量线终端短路,沿线驻波分布如图4-2(a)所示,因而移动测量探针可测得某(n=1,2,3…),此位置即为待测元件一驻波节点位置d T,它与终端距离为半波长的整倍数nλg2输入端面在测量线上的等效位置T。

当测量线终端接上待测负载时,系统的驻波分布图如图4-2(b)所示,用测量线测得d T左边(向波源方向)的相邻驻波节点位置d min即为终端相邻驻波节点的等效位置,所以有: l min=|d min−d T|。

由公式4-1可以计算待测元件的输入阻抗Z L̅̅̅。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五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五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五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号:2011211204组员:执笔人:学号:2011210986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驻波测量线测量阻抗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利用螺钉调配器匹配的方法3、熟悉Smith 圆图的应用二、实验内容1、在测量线给定器件的阻抗和电压驻波系数,并观察其Smith 圆图。

2、在测量线系统中测量给定器件的ZL ,并应用三螺调配器对其进行匹配,使驻波系数小于1.1。

三、实验原理1. 阻抗测量原理微波元件的阻抗参数或者天线的输入阻抗等是微波工程中的主要参数,因而阻抗测量也是重要测量内容之一。

一般情况下,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膜片、螺钉、滤波器、谐振腔及其它不均匀性等。

在阻抗测量的方法中常采用测量线法。

本实验着重应用测量线技术测量终端型(等效二端网络)微波元件的阻抗。

由传输线理论可知,传输线上任一点的输入阻抗Z in 与其终端负载阻抗Z L 关系为:ltg jZ ltg j Z Z L L in ββ++=1(2.1)其中,0Z 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g λπβ/2=为相移常数,l 为至终端负载的距离。

设传输线上第一个电压驻波最小点离终端负载的距离为,min l 电压驻波最小点处的输入阻抗在数值上等于1/ρ即ρ1m in=l inZ(2.2)将min l l =及ρ1=in Z 代入式(2.2),整理得:minmin1l jtg l tg j Z L βρβρ--=(2.3)所以,负载阻抗的测量实质上归结为电压驻波系数ρ及驻波相位min l 值的测量,当测出ρ及min l 后,就能由上式计算负载阻抗Z L 。

但是,这是一个复数运算,在工程上,通常由ρ和min l 从圆图上求出阻抗或导纳来。

电压驻波系数ρ的测量,已在实验一中讨论过了,现在来讨论min l 的测量方法。

由于测量线结构的限制,直接测量终端负载Z L 端面到第一个驻波最小点的距离min l 是比较困难的。

北邮电磁场实验 阻抗匹配技术软件仿真

北邮电磁场实验 阻抗匹配技术软件仿真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四阻抗匹配技术软件仿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11211207组员:邹夫、马睿、李贝贝执笔:马睿目录1. 实验内容 (1)1.1实验目的 (1)1.2实验设备 (1)1.3实验步骤 (1)2.实验原理 (1)3.实验内容 (2)3.1实验操作及分析 (2)3.1.1设计并联短路单枝节 (3)3.1.2设计并联开路单枝节 (7)3.2理论分析 (10)3.3误差分析 (10)4.实验心得与体会 (10)1.实验内容1.1实验目的1.了解阻抗调配原理及调配方法;2.熟悉单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3.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4.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5.通过枝节匹配的软件仿真理解螺钉调配器的工作原理1.2实验设备ADS软件1.3实验步骤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频率;2. 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圆图上;3. 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4. 画原理图5. 添加测量;6. 完成设计后绘制S[1,1]-f图,完成调谐。

2.实验原理枝节匹配器分单枝节、双枝节和三枝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时再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已到达匹配的目的。

此电纳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下图为单枝节匹配器,其ZL为任意负载,假定主传输线和分支线的特性阻抗都是Z0,d为从负载到分支线所在位置的距离,Y和Z分别为在枝节处像负载方向看入的主线导纳和阻抗。

单枝节调谐时,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

Z L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时A+jB形式。

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单螺调配器即在波导宽屏伸入一个螺钉,螺钉的作用是引入一个并联在传输线上适当大小的电纳,当螺钉伸入较少时,相当于在波导传输线上并联了一个正的容性导纳,它的大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精品文档

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精品文档
? 测量膜片阻抗时,为什么后面要接匹配负载?如
果不接测出的阻抗是否正确?为什么?
9
Company Logo
谢谢
Company Logo
7
Company Logo
实验步骤
2.用滑动单螺调配器和双T调配器调配晶体检波架,使驻波比小于1.05.
8
Company Logo
实验思考题
? 测量阻抗时,驻波节点位置DB应如何确 定?用圆
图计算应如何判断 l min/λg的旋转方向?测定DB 时是否必须在DT 的左边?如在DT的右边应如何 考虑?
4
Company Logo
实验步骤
1.测量负载的输入阻抗 按图连接测试系统
5
Company Logo
实验步骤
6
Company Logo
实验步骤
2.用滑动单螺调配器和双T调配器调配晶体检波架,使驻波比小于1.05.
(1)将滑动单螺调配器接于测量线和晶体检波架之间.
(2)调配器单螺钉穿伸度置于1~2mm.移动其位置,并用测量线分别跟踪驻波波 腹点与节点,直至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某一位置时,驻波腹点有下降,而波点有上升的趋势, 这时反复调整螺钉穿伸度,并微调位置,用测量线跟踪驻波大小,直至驻波比 小于1.05.
1 jZLtg l
设传输线上第一个电压波节点离终端负载的距离为l min,而最小点处的归
一化输入阻抗为1/p, 代入上式,整理得
ZL

1 jtglmin jtglmin
(2)
输入阻抗的测量实质上归结为电压驻波系数p、驻波相位l min 及波导波
长λg的测量,测得这些量后,就能用阻抗圆图计算待测元件的输入阻抗.
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北邮电磁波与微波测量第五次

北邮电磁波与微波测量第五次

邮电大学电磁波与微波测量第五次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XX:学号:实验三微波驻波比的测量由于微波的波长很短,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既是时间的函数,又是位置的函数,使得电磁场的能量分布于整个微波电路而形成“分布参数”,导致微波的传输与普通无线电波完全不同。

微波系统的测量参量是功率、波长和驻波参量,这也是和低频电路不同的。

电压驻波系数的大小往往是衡量一个微波元件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

驻波测量也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驻波测量不仅可以直接得知驻波系数值,而且还可以间接求得衰减器、相移量、谐振腔品质因数,介电常数。

一、实验目的(1)了解波导测量系统,熟悉基本微波元件的作用。

(2)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和用驻波测量线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

(3)掌握大、中、小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驻波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驻波测量可以测出阻抗、波长、相位和Q值等其他参量。

在传输线中若存在驻波,将使能量不能有效地传给负载,因而增加损耗。

在大功率情况下,由于驻波存在可能发生击穿现象。

此外,驻波存在还会影响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和频率的稳定度。

因此,驻波测量非常重要。

电压驻波比测量驻波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驻波测量可以测出阻抗、波长、相位和Q值等其他参量。

在测量时,通常测量电压驻波系数,即波导中电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即ρ=ρρρρρρⅈρ测量驻波比的方法与仪器种类很多,有直接法,等指示度法,功率衰减法等。

本实验着重熟悉用驻波测量线来测驻波系数的几种方法。

(1)直接法直接测量沿线驻波的最大点与最小点场强,从而求得驻波系数的方法称为直接法。

若驻波腹点和节点处电表读数分别为Umax ,Umin 则电压驻波系数ρ:ρ=ρρρρρρⅈρ=√ρρρρρρⅈρ当驻波系数1.5<ρ<5时直接读出Im ρρ,Im ⅈρ即可。

当电压驻波系数在1.05<ρ<1.5时,驻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且不尖锐,不易测准,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可移动探针到几个波腹点和波节点记录数据,然后取平均值。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总结概要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总结概要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第一部分实验建议实验已经做完,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但我认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增加部分器材,实验过程中很多东西不够用,大家要相互借用,有时要等到其他组做完,比较影响实验进度。

2)实验室太小,实验互相干扰严重,部分实验会有误差。

希望扩大场地。

第二部分从“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实验”提出新实验——谐振腔体积对测量结果准确性的研究实验提出依据:该实验的提出是建立在对“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实验的研究基础之上,原实验中要求介质棒体积Vs 远小于谐振腔体积V0,此时可以认为除样品所在处的电磁场发生变化外,其余部分的电磁场保持不变,从而可把样品看成一个微扰,则样品中的电场和外电场相等。

而原实验中的谐振腔体积是否真的满足这个条件呢,改变谐振腔的体积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何影响呢?本实验将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 实验目的1. 了解谐振腔的基本知识。

2. 学习用谐振腔法测量介质特性的原理和方法。

3. 对实验结果做进一步的验证。

二、 实验原理本实验是采用反射式矩形谐振腔来测量微波介质特性的。

反射式谐振腔是把一段标准矩形波导管的一端加上带有耦合孔的金属板,另一端加上封闭的金属板,构成谐振腔,具有储能、选频等特性。

谐振条件:谐振腔发生谐振时,腔长必须是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此时,电磁波在腔内连续反射,产生驻波。

谐振腔的有载品质因数QL 由下式确定:210f f f Q L -=式中:f0为腔的谐振频率,f1,f2分别为半功率点频率。

谐振腔的Q 值越高,谐振曲线越窄,因此Q 值的高低除了表示谐振腔效率的高低之外,还表示频率选择性的好坏。

如果在矩形谐振腔内插入一样品棒,样品在腔中电场作用下就会极化,并在极化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因此,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将会变化。

图1 反射式谐振腔谐振曲线 图2 微找法TE10n 模式矩形腔示意图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其介电常数ε为复数,ε和介电损耗正切tan δ可由下列关系式表示:εεε''-'=j , εεδ'''=tan ,其中:ε,和ε,,分别表示ε的实部和虚部。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微波器件设计与仿真班级:姓名:学号:日期:2016.5.18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支节匹配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3.掌握微带分支线匹配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在频率高达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

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2. 微带线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

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

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Zin=75Ω负载阻抗Zl=(64+j75)Ω特性阻抗Z0=75Ω介质基片面性εr=2.55 ,H=1mm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λ/4,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λ/8。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值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频率,步骤同实验1的1-3步。

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图上,步骤类似实验1的4-6步。

3.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在圆图上确定分支z与负载的距离d以及分支线的长度1,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五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号:2011211204
组员:
执笔人: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驻波测量线测量阻抗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利用螺钉调配器匹配的方法
3、熟悉Smith 圆图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在测量线给定器件的阻抗和电压驻波系数,并观察其Smith 圆图。

2、在测量线系统中测量给定器件的ZL ,并应用三螺调配器对其进行匹配,使驻波系数小于1.1。

三、实验原理
1. 阻抗测量原理
微波元件的阻抗参数或者天线的输入阻抗等是微波工程中的主要参数,因而阻抗测量也是重要测量内容之一。

一般情况下,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膜片、螺钉、滤波器、谐振腔及其它不均匀性等。

在阻抗测量的方法中常采用测量线法。

本实验着重应用测量线技术测量终端型(等效二端网络)微波元件的阻抗。

由传输线理论可知,传输线上任一点的输入阻抗Z in 与其终端负载阻抗Z L 关系为:
l
tg jZ l
tg j Z Z L L in ββ++=
1
(2.1)
其中,0Z 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g λπβ/2=为相移常数,l 为至终端负载的距离。

设传输线上第一个电压驻波最小点离终端负载的距离为,min l 电压驻波最小点处的输入阻抗在数值上等于1/ρ即
ρ
1
min
=
l in
Z (2.2)
将min l l =及ρ
1
=
in Z 代入式(2.2),整理得:
min
min
1l jtg l tg j Z L βρβρ--=
(2.3)
所以,负载阻抗的测量实质上归结为电压驻波系数ρ及驻波相位min l 值的测量,当测出ρ及min l 后,就能由上式计算负载阻抗Z L 。

但是,这是一个复数运算,在工程上,通常由ρ和min l 从圆图上求出阻抗或导纳来。

电压驻波系数ρ的测量,已在实验一中讨论过了,现在来讨论min l 的测量方法。

由于测量线结构的限制,直接测量终端负载Z L 端面到第一个驻波最小点的距离min l 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实际测量中常用“等效截面法”(以波导测量线系统为例):首先将测量线终端短路,此时沿线的驻波分布如图2-1 a 所示。

用测量线测得某一驻波节点位置D T (任一驻波节点与终端的距离都是半波长的整倍数2/g n λ,=n 1,2,3…)
,将此位置定为终端负载的等效位置D T 。

然后去掉短路片改接被测负载,此时系统的驻波分布如图2-1 b 所示。

用测量线测得D T 左边第一个驻波最小点的位置D A 及ρ,则A T D D l -=min 。

驻波最小点截面处的阻抗为纯电阻,其电阻值即是以0为圆心,ρ为半径的圆与纯电阻轴交点A 所代表的值。

由A 点沿等ρ圆向负载方向旋转g l λ/m in 得到T 点,点T 的读数即为待测元件的归一化阻抗Z L 。

以上是以波导测量线系统为例说明了阻抗测量的实验原理。

对于同轴测量线系统,首先是将测量线终端开路,然后在将被测负载接上,所测的T D 和A D ,要进行相应的变换才是公式中需要的min l 。

L
min
max min
+j
短路片
图2- 1 阻抗测量原理图
负载阻抗(单端口网络阻抗)的测量可由驻波系数及其波节点位置换算
得到,系统上的输人阻抗周期性的变化,每隔
阻抗重复一次,所以被测元件的输入阻抗可由测量线上距被测元件端口 的参考面T 的输入阻抗
来确定,测量时测得驻波系数和参考面到波节点的距离通过圆图换算确定被测元件的阻抗。

2. 匹配技术
在微波传输及测量技术中,阻抗匹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为保证系统处于尽可能好的匹配状态而又不降低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必须在传输线与负载之间接入某种纯电抗性元件,如单螺调配器、多螺调配器以及单短截线、双短截线等调配器件,其作用是将任意负载阻抗变换为1+j0(规一化值),从而实现负载和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单螺钉调配器:螺钉的作用是引入一个并联在传输线上的容性电纳,借助于导纳圆图很方便地求出螺钉的纵向位置l 和电纳jb 值,见图1-3-2。

2/g λ2/g n λ
Y
L
图1- 3- 2 单螺钉调配器原理图
图中
L
Y点表示被匹配的负载输入导纳,欲使负载匹配即0
1j
Y
in
+
=,首先必须使螺钉所在的平面位于G=1的圆上,由此在圆图上求得等ρ圆与G=1圆的交点A和A’,A点输入导纳jb
Y
A
-
=1,电纳呈感性。

螺钉电纳呈容性,改变螺钉深度,即能改变并联的容性电纳值,使0
1j
Y
in
+
=得到匹配。

由于滑动单螺调配
1、信号发生器
2、隔离器
3、频率计
4、可变衰减器
5、测量线
6、测量放大器
7、被测件
8、短路片
使用调配器调匹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五、实验步骤,
(1)按原理图接好设备,开启信号源电源,使信号源工作于最佳方波、扫频状态。

(2)移动测量线探针,测量相邻的电压最小值之间的距离,以测出传输线中的波长,即波导波长。

(3)短路片安置在测量线的输出端上,并记下探针指示器标尺上对应于电压最小值位置的读数D T ,即为“等效参考面”。

(4)测量线的终端移去短路片,并把被测器接在它的位置上。

(5)测量min max U U 、得到驻波比。

(6)利用交叉度数法测出DT 左侧第一个驻波节点位置D A ,并计算出I min =|D T -D A |,应用公式min min
L 1Z l jtg l tg j βρβρ--=
就可求出阻抗值。

(7)利用滑动单螺调配晶体检波器,使驻波比小于1.05。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 l min 的测量如下:
探针电压最小值位置的读数: D T =127.0mm D T 左侧第一个驻波节点位置:D A =101.1mm 则由以上两值,可得: l min =|D T —D A |=25.9mm
2、由两点法测得的波长如下:
λg =2*|T ’min —T min |=2X26.7=57.4mm
则有 β=2π/λg =0.1095
3、由等指示度法测得ρ如下:
其中,
W=|l 2-l ’2|=136.9-119.6=17.3mm
λg =2*|T ’min —T min |=2X26.7=57.4mm
代入可得:ρ=1.587
4、由以上数据代入Z L 表达式可以得到阻抗值:
min min
L 1Z l jtg l tg j βρβρ--=
=(1+j0.5)/(1.587+j0.31548)≈0.666+j0.183 Ω
5、总结用同轴调配器的调匹配步骤
在调节匹配过程中,我们先移动测量线探针找到并记下波节点位置,然后继续调节测量线调到波腹点,此时调节调配器位置,驻波波腹点有所下降,波节点有所上升,直至波节点和波腹点相差不大时,调节螺钉深度,同时用测量线跟踪驻波大小,直至实现匹配。

七、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仪器仪表误差,人为误差以及各组互相影响造成的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在测量波导波长时采用两点法,测量驻波比时则用等指示度法,同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取平均值进行记录,尽量减少人为误差。

八、思考题
1、匹配元件应连接在测量系统中什么地方?为什么? 应接在最右边。

因为匹配元件几乎能吸收全部入射功率,那么如果有元件连在后面就没有电流流过,不能正常工作。

2、通过实验,总结匹配技巧。

在调节匹配过程中,我们先移动测量线探针找到并记下波节点位置,然后继续调节测量线调到波腹点,此时调节调配器位置,驻波波腹点有所下降,波节点有所上升,直至波节点和波腹点相差不大时,调节螺钉深度,同时用测量线跟踪驻波大小,直至实现匹配。

3、在各项测量中,通常采用驻波图形的波节点为基准进行测量,是否可以采用波腹点做基准测量?为什么? 可以采用波腹点做基准测量。

因为驻波的波节点与波腹点接连出现,相邻波节点与相邻波腹点之间距离相等,所以采用波节点和波腹点为基准项等价。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阻抗调配原理及调配方法,熟悉了单枝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巩固了之前所学的ADS仿真,学会了利用螺钉调配器匹配的方法。

由于之前预习充足,我们组的实验进行的还算顺利,按照基本原理逐步地对各个需求量进行测量。

调节匹配负载时,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技巧。

我们按照老师所说的方法去循环调试,最后进行得也很顺利。

通过这很多次的实验,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对微波测量也更加熟悉,希望能在以后的实验里增加积累,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