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

合集下载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功能: 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 完成精细动作(10-20%为单突触联系)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临 床:
柔软性麻痹(软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 减弱、肌肉萎缩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脊髓α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特 点: 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
(4)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
1998.7.21 第6、7颈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题:
1、脊髓的功能
2、脊休克期间患者整体功能活动有 哪些改变?
3、脊休克后哪些功能可恢复或部分 恢复?
4、从桑兰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 断面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的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较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

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类疾病: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性疾病,如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等;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性疾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临床病理的研究指出,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病变主要位于纹状体,而震颤麻痹的病变主要位于黑质。

震颤麻痹患者的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头部;震颤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入睡后停止。

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

舞蹈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

病理研究证明,遗传性舞蹈病患者有显著的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新纹状体严重萎缩,而黑质一纹状体通路是完好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一般也正常。

舞蹈病病变主要是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γ一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jidi shenjingjie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前脑中的一群核团。

它们在机体的运动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以下动物,由于皮层没有很好发育,基底神经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成为运动功能最高级整合中枢。

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发展后,基底神经节退居皮层下地位,但对运动功能仍有重要调节作用。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和苍白球。

尾核与壳核在进化上较先进并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合称为新纹状体。

苍白球较为古老,称作旧纹状体。

此外,底丘脑核、黑质、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也往往被包括在基底神经节的系统之中。

基底节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底神经节的解剖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底神经节的解剖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基底节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系列核团,包括纹状体、苍白球、丘脑下核、黑质等。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最早被发现的功能是调控运动,这也是基底神经节广为流传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接受运动皮层的投射,随后经过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导,通过丘脑返回运动皮层。

基底神经节依此通路来调控运动。

基底神经节的病变,经常出现在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

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不足,在行为水平上病人会出现身体僵硬、颤抖、动作缓慢等症状。

再例如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遗传基因的原因致使基底神经节退化,病人无法自主控制运动,身体经常出现不自觉地抽搐、扭动。

Huntington's disease下面,我们深入到基底神经节内的神经环路,来探究一下基底神经节是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的。

基底神经节内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我们从基底神经节的信号收集器——纹状体(striatum)说起。

纹状体接受来自很大范围的皮层输入,然后伸出纤维给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苍白球和黑质。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离开纹状体的输出纤维来自于一种名为中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的投射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是纹状体内最主要的神经元,占纹状体的95%,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兴奋时,会抑制和它有突触连接的下游神经元。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MSN)示意图纹状体中棘神经元又分为两类,一类细胞膜上表达多巴胺的D1受体,另一类表达多巴胺D2受体。

我们简称为D1中棘神经元和D2中棘神经元。

这两类神经元的分布是混杂在一起的。

伏隔核(NAc)内交错分布的D1(红色)和D2(绿色)中棘神经元D1与D2中棘神经元的投射轴突有着不同的走向。

•D2中棘神经元和直接通路D1中棘神经元投向内苍白球(GPi, internal globus pallidus)和黑质网状部(SNr,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抑制其中的神经元。

最新基底神经节的功效-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基底神经节的功效-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三)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失写症
失读症
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
扶正剂
1. 健脾益气: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 2. 健脾和胃:香砂六君丸 3. 健脾养血:归脾丸 4.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5.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6.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 7. 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四神丸 8. 益气养阴:消渴丸 9.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生脉饮
最新基底神经节的功效-药学医 学精品资料
(二)功能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l 震颤麻痹
l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
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伴有静
l 止原性因震颤
l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
致纹状体内已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所致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特点
l 对同一效应器官的双重支配 l 紧张性支配 l 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l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l 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l 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外侧区 l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l 生物节律控制 视交叉上核
参苓白术散
组成:君药:人参、白术、茯苓 臣药: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 佐药:砂仁、桔梗 使药:炙甘草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临床应用:泄泻 厌食 水肿 咳嗽 禁忌证:无殊 注意事项:湿热内蕴、孕妇慎用、忌油腻荤腥 用法:6-9g 2-3次/天
香砂六君丸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课件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课件

总结词:基底神经节参与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详细描述:基底神经节接收来自感觉系统的信息,并相应地调整肌肉的活动,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在站立、行走或其他动态运动过程中,基底神经节不断调整肌肉的张力,以防止摔倒或保持稳定的姿势。总结词:姿势与平衡的维持需要基底神经节的快速响应和精确调控。详细描述:这种能力对于日常活动至关重要,如行走、跑步、攀爬或进行其他身体活动。当基底神经节受损时,姿势和平衡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跌倒或其他平衡障碍。
电生理学方法
通过记录脑电活动和神经元放电来研究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活动。
行为学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来评估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通过药物干预来改善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损伤或疾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通过特定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ppt课件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目 录
CATALOGUE
基底神经节简介基底神经节与运动控制基底神经节与认知功能基底神经节与非运动症状基底神经节疾病与损伤基底神经节的研究前景与挑战
PART
01
基底神经节简介
基底神经节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组重要的核团,主要包括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
总结词
帕金森病的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和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所致。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和细胞移植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亨廷顿氏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影响基底神经节中的锥体外系,导致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和认知障碍等。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位于白质内,位 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也 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一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 基部和中脑脚的移行处,中脑大脑脚的背面,正好是内 囊转人大脑脚的转折处。目前认为它可能为黑质的延续。 在人类中此核较大。 红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黑质之背 内侧。横断面呈微红色的圆形核团,接受小脑的神经纤 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红核及其联系神经受损时,可 引起小脑性动作性震颤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黑质: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面,是中脑最大的细 胞核团。断面上为一半月形的黑色团块,它贯穿于中脑 的全长并向上延伸到间脑的尾侧部。黑质细胞的变性、 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内囊膝
内囊后肢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皮质脊髓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红核束 视辐射 听辐射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肌 肉、关节 感受器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经脊神经 I级神经 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 脊髓组成 后索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 II级神经元 脑干各部 丘脑腹 丘脑皮质 后外侧核 束经内囊 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经脊神经 I 级神经元 经后根入 脊髓上升 脊髓后角 脊髓丘脑侧束 1-2个节段 细胞 前连合交叉 II级神经 元 脊髓丘系 丘脑腹 经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底核的组成
基底核是指位于大脑半球下部、丘脑外侧部的成簇的皮层下核团。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复合体,纹状体(见于图1)形成了具有控制运动和行为意识方面的功能复合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壳和苍白球组成。

由于壳和苍白球距离较近,壳和苍白球合称为豆状核。

但是现已证实壳和尾状核具有共同的化学递质(γ-氨基丁酸)和纤维联系,近似为一整体,因此壳和尾状核又合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由于接受大量的传入纤维,所以被认为是基底核中主要的传入结构,它的传出纤维主要到达苍白球和黑质的网状部。

基底核病变,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临床表现多样,既有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ex:PD),也有非正常的不自主运动(运动障碍)。

2.新纹状体
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有关。

尾状核头部的变性、萎缩,可出现舞蹈样动作(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壳核的病变则与临床所见的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扭转痉挛、舞蹈病等不自主运动有关。

3.旧纹状体(苍白球)
苍白球的功能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反射有关。

PD患者到了中晚期几乎都有苍白球的变性。

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纤维起源于黑质致密部(A9)细胞群(见于图2),终止于纹状体,其主要作用是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共同调节肌紧张及共济活动。

(相关于PD发病机制)
图1 左侧大脑半球中的纹状体
图2 经间脑和基底核的斜切图(SLIC:内囊豆状核下部,EX:苍白球外侧部)
注:图1,图2摘自Gray's Anatom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