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合集下载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左下叶前基底段(left ventral anterior basal ganglia segment)是大脑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

它位于大脑的底部,与左下叶、左侧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相连。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在解剖结构上,左下叶前基底段由多个核团组成,包括壳核(caudate nucleus)、尾状核(putamen)和球状核(globus pallidus)。

这些核团通过神经纤维和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

这些回路与大脑其他区域的沟通和调节,使左下叶前基底段成为一个重要的功能中枢。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运动控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与额叶皮层和运动皮质相互连接,参与调节和调整运动的执行。

这种调节在保持平衡、协调无缝运动以及控制肌肉力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左下叶前基底段也与情感调节紧密相关。

对于情感的产生、情绪的调控以及愉悦和奖赏的感受等方面,其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认知功能的执行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连接使得它在学习、记忆、注意力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些认知功能的正常运行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稳定性和调节密切相关。

然而,左下叶前基底段也容易受到神经疾病的影响。

许多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都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损坏或功能异常有关。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情绪波动和认知能力下降。

因此,深入研究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与神经疾病的关系,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的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深入了解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对于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功能: 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 完成精细动作(10-20%为单突触联系)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临 床:
柔软性麻痹(软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 减弱、肌肉萎缩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脊髓α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特 点: 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
(4)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
1998.7.21 第6、7颈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题:
1、脊髓的功能
2、脊休克期间患者整体功能活动有 哪些改变?
3、脊休克后哪些功能可恢复或部分 恢复?
4、从桑兰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 断面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的

大脑结构及功能

大脑结构及功能

大脑构造与功能大脑构造详解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局部,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构造、大脑半球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局部。

各叶的位置、构造和主要功能如下:1、额叶:也叫前额叶。

位于中央沟以前。

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

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前端为额极。

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嗅束向后分为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

在额叶的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局部,称为旁中央小叶。

负责思维、方案,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

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局部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

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

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隐在外侧裂的是颞横回。

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局部称为海马钩回。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

在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

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外表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

大脑的总构造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

基底节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2024年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的动力学分析》范文

《2024年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的动力学分析》范文

《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的动力学分析》篇一一、引言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Cortico-Basal Ganglia-Thalamic Circuit)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网络之一,它涉及运动控制、认知功能以及情感调节等多个方面。

对这一回路的动力学分析有助于理解大脑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和协调不同区域的活动。

本文将探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的工作机制及其动力学特性。

二、皮质区域的功能与作用皮质区域,特别是前额叶皮质和运动皮质,是这一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额叶皮质负责执行复杂的认知任务,如决策、规划和注意力控制。

运动皮质则负责协调和执行身体的运动。

这两个区域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与基底神经节进行信息交换。

三、基底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底部核群等结构,主要负责接收来自皮质的指令并进行预处理。

它通过调节皮质的兴奋性来影响运动和认知行为。

基底神经节的活动模式是快速而自动的,有助于快速反应和习惯性行为的执行。

四、丘脑的作用及与皮质的互动丘脑作为感觉和运动信息的中继站,接收来自皮质的指令并传递到其他脑区。

同时,丘脑也向皮质发送反馈信息,帮助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中,丘脑起到协调和整合不同信息的作用,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处理。

五、动力学分析1. 信号传递: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中,信号的传递是快速而精确的。

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交替作用,信息从皮质传递到基底神经节,再由基底神经节传递到丘脑,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

2. 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基底神经节通过调节皮质的兴奋性来影响行为。

当基底神经节的输出增加时,皮质的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这种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是维持正常行为的关键。

3. 反馈与调节:丘脑在接收来自皮质的指令后,会向其他脑区发送反馈信息。

这种反馈机制有助于调节和优化信息处理过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结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网络之一,它涉及运动控制、认知功能以及情感调节等多个方面。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贾军;蒋心欣;王晓民【摘要】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是生理学中神经系统的一个教学难点,表现为结构通路的复杂性和生理、病理功能的变异性. 在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从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结构、传导环路、递质投射等层面来分层次讲授,分别描述在正常状态下基底节对运动的调控特点以及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基底节的功能失衡;进而对基底节环路相关的特定疾病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全面、清晰地掌握此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17)012【总页数】2页(P1034-1035)【关键词】生理学;基底神经节;教学改革【作者】贾军;蒋心欣;王晓民【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也称为基底节,是神经系统中参与机体运动调节的重要结构,与随意运动的产生、肌紧张的调节和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直接相关[1]。

同时,基底节的损伤既有如帕金森病样的运动减少症状,也有如亨廷顿病样的运动过多的表现;此外还可伴随有神经、精神认知行为的异常[2]。

因此,基底节的功能非常复杂,是神经系统章节中的教学重点内容。

但是,对基底节的理解和讲授又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①结构的复杂性,基底节由众多核团组成,既形成内部相对闭环的直接和间接通路,同时也和皮层、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联系;②抑制性投射的调节途径,在基底节环路中广泛存在着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是以抑制性的投射来发挥调节效应,因而表现出抑制或去抑制(为双重抑制,即兴奋)的不同状态;③递质的多样性,在基底节内存在着多种不同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兴奋性的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和多巴胺(DA),抑制性的GABA,以及P物质(SP)、脑啡肽(ENK)、强啡肽(DYN),都对基底节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

1.基底核的组成
基底核是指位于大脑半球下部、丘脑外侧部的成簇的皮层下核团。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复合体,纹状体(见于图1)形成了具有控制运动和行为意识方面的功能复合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壳和苍白球组成。

由于壳和苍白球距离较近,壳和苍白球合称为豆状核。

但是现已证实壳和尾状核具有共同的化学递质(γ-氨基丁酸)和纤维联系,近似为一整体,因此壳和尾状核又合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由于接受大量的传入纤维,所以被认为是基底核中主要的传入结构,它的传出纤维主要到达苍白球和黑质的网状部。

基底核病变,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临床表现多样,既有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ex:PD),也有非正常的不自主运动(运动障碍)。

2.新纹状体
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有关。

尾状核头部的变性、萎缩,可出现舞蹈样动作(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壳核的病变则与临床所见的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扭转痉挛、舞蹈病等不自主运动有关。

3.旧纹状体(苍白球)
苍白球的功能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反射有关。

PD患者到了中晚期几乎都有苍白球的变性。

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纤维起源于黑质致密部(A9)细胞群(见于图2),终止于纹状体,其主要作用是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共同调节肌紧张及共济活动。

(相关于PD发病机制)
图1 左侧大脑半球中的纹状体
图2 经间脑和基底核的斜切图(SLIC:内囊豆状核下部,EX:苍白球外侧部)
注:图1,图2摘自Gray's Anatomy *。

[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

[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作用可能有二种机制:
①易化或抑制脊髓α运动N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 ②易化或抑制脊髓γ运动N元,通过γ环改变肌梭敏 感性而间接调节肌运动。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
②易化区: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3、感觉投射系统
*
*
特异性投射系统
神经元联系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Ⅲ.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
*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特点:定位较差、感觉分 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 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在 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 觉区 + 运动辅助区。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脊 髓 前 角 α 运 动 N 元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骨 骼 肌 纤 维
牵 张 反 射
(一)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
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α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2.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概念: 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柔软性麻痹(软瘫):
床: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 力减弱、肌肉萎缩
痉挛性麻痹(硬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无肌肉萎缩
皮层脊髓侧束受损: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 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存在α、γ、β运动神经元
治疗
阿托品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维持姿势平衡 主要功能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图:小脑的结构功能分区
1.前庭小脑
主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主要功能:控制身体平衡功能及眼球运动
反射途径:
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 神经元→肌肉
临床:
平衡失调综合症 (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
反 射 可 恢 复
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特 点:
脊休克可逐渐恢复,但知觉、随意运动能 力将永久丧失。 产生原 因: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而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
意义: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 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而使这些反射不易表现出来。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指CNS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 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姿势的发射 (1)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3)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
2、皮层脑干束: 大脑皮层发出 内 囊 脑干内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3、其他下行通路: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功能与皮层脊髓前束相似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功能与皮层脊髓侧束相似
4、 传统传导路 (1)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构成
功能: 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 完成精细动作(10-20%为单突触联系)
④功能定位精确
(2)其他运动区 ①运动辅助区: 位于大脑皮层4区 之前的内侧面 功能特征: 双侧性支配 在复杂运动编码上 起重要作用 ②第一感觉运动区和第 二感觉运动区与操作性 运动能力有关
③5、7、8、18、19区
运动柱(motor column)
指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纵 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
意义: 避免刺激、自我保护, 但不属于姿势反射
(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定义: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肌肉产生的反射性收缩
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 肌紧张(muscle tonus)
1)腱反射(tendon reflex):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传入纤维直径较粗(12~20μm)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 (1)脊髓运动神经元种类、功能及运动单位的概念 (2)脊休克的概念及发生原因 (3)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
2.熟悉 (1)运动传导通路 (2)牵张反射发生机制 (3)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 (4)小脑的功能。 3.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2.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自学)
(1) 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 指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 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 ①迷路紧张反射:
是指内耳椭圆囊、球囊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对躯 体伸肌紧张性增高的调节反射
②颈紧张反射: 当颈部扭曲时,颈椎的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刺激而 引起的四肢伸肌紧张反射
皮 层 联 络 区
基底神经节
皮层小脑
运中 动央 前前 区回 脊髓 小脑
运 动
产生和协调随意运动的示意图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皮层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运动前区(6区)
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① 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 多为双侧性(除下部面肌 和舌肌)
②倒置机能定位(头面部局 部正立) ③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 精细程度呈正变关系
(1)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当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 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 意义: 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 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 弛缓、肢体出现屈曲反应
释放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①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大的α运动神经元 小的α运动神经元 快肌 慢肌
②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 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③β运动神经元: 体积较大 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2.脑干:
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和 Ⅷ对)存在脑干运动神经元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传出信息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脑运动神经元 皮肤、肌肉、关节 等传入信息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牵拉肌肉→肌梭兴奋→Ⅰa.Ⅱ纤维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受牵肌肉收缩
①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肌梭:
是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
是张力感受器
梭外肌发生等长收缩时, 腱器官的传入冲 动增多。
• ②传入纤维: • ◆肌梭:Ia、Ⅱ类纤维 • 传入冲动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元: • ◆腱器官:Ib类纤维 • 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同一肌肉的α运 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③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 在整体内受高位中枢调节。
图: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回路
皮层广泛区域
( +)
皮层运动前区
( +)
GLU
新 纹 状 体
D2 (-) D1 ( +)
丘脑(VA-VL)
GABA
( -) ( -)
GABA
( -)
DA
DA
黑质
GABA
苍白球 外侧部
GABA
(-)
苍白球 内侧部
( +)
GLU
丘脑底核
去抑制 (disinhibition)
特点:
传导速度较快(>90m/s)
潜伏期短(0.7ms)
为单突触反射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提示反射弧受损 提示高位中枢发生病变
意义: 腱反射亢进
2)肌紧张(muscle tonus):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 止被拉长 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 持久缓慢, 不易疲劳 – 慢肌 交替收缩 是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意义: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主要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搔爬反射(scratching reflex) 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其后肢 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decerebrate rigidity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 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 紧张亢进的现象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的运动调节功能
尾状核
基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底 神 丘脑底核 经 节 中脑黑质
纹状体 壳核
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的生理功能 1.参与运动的设计与编程 2.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
3.控制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的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 心理行为、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1.引发随意运动 最后公路 2.调节姿势 3.协调不同肌群的运动
骨 骼 肌 纤 维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脑干运动神经元是 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二)运动单位(motor unit)
概念:
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 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临床: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图:基底神经节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
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帕金森氏病 (震颤麻痹)
亨廷顿病(手足徐动症)
表现
肌紧张过强而 运动过少综合征
随意运动↓,肌紧张↑ 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
肌紧张不全而 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 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 部位
双侧黑质
左旋多巴
双侧新纹状体
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 (如利舍平)
(2)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指动物被推倒后,经一系列反射活动,恢复正常 姿势的反射 迷路器官和视觉器官,尤其是视觉器官在该反 射中起重要作用 (三)大脑皮层对姿势发射的调节 1. 去皮层僵直 2. 跳跃反应 3. 放置反应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设计 执行
随 意 运 动 的 设 想
1998.7.21 第6、7颈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1、脊髓的功能
题:
2、脊休克期间患者整体功能活动有 哪些改变? 3、脊休克后哪些功能可恢复或部分 恢复? 4、从桑兰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