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900字》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900字》
[15] 吴桂平. 在生活区域中促进小班普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中旬), 2018, 000(005):70.
[3] 戎蕾. 利用小班幼儿双人协作游戏活动促进同伴友好交往的实践与研究[J]. 好家长, 2019(7):1.
[4] 何卫玲. 浅谈区域游戏对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作用[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37):1.
[5] 叶静艳. 浅谈户外角色游戏中促进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下, 2020(7):1.
三、研究内容;
本文选题的目的在于对幼儿园小班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对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供理论借鉴。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本研究用多种检索方式,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分类整理研究中的中科学部分,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实践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抓住所在实习单位X幼儿园儿童绘本亲子共读现状特点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研究种类颇多,但对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小班活动尚缺少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本研究来探讨小班活动对促进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否有实质性帮助。
二、选题意义;
同伴交往能力培养是儿童由个体逐步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社交关系,促进社交能力发展。本课题旨在分析幼儿园小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现状,并归纳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6] 顾嘉晖.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8):1.

观察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

观察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

观察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幼儿期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情况,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本教案将以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为主题,通过观察总结幼儿园学生的社交行为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

【幼儿园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观察总结】1. 幼儿园学生的合作行为特点:观察发现,幼儿园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有些幼儿具有主动帮助他人、分享物品的意愿;但也存在个别幼儿在合作中表现比较自我,不愿与他人分享。

2. 幼儿园学生的沟通行为特点:观察发现,幼儿园学生在沟通中,大部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些幼儿具备较强的表达和倾听能力,能够与他人积极交流;但也存在个别幼儿在沟通过程中表现较为被动,不愿与他人交流。

3. 幼儿园学生的友好行为特点:观察发现,幼儿园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中,大部分表现出友好、互助的态度;有些幼儿具有分享、关心、帮助他人的意愿;但也存在个别幼儿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不合作,过于自我、独立。

【教学活动】1. 合作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如搭积木、扔球等。

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2. 感恩活动:组织幼儿参与感恩活动,如制作感恩卡片、表演感恩剧等。

通过感恩活动,培养幼儿的关心、感恩和分享的习惯,促进他们与他人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3. 角色扮演: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幼儿模仿不同社交场合下的交往方式。

通过观察与引导,帮助幼儿学会适应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方式,并理解友好、礼貌的行为。

4.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如情绪表达绘画、情感小组分享等,帮助幼儿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促进他们与他人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5. 社交游戏:组织幼儿参与社交游戏,如模仿交通工具的角色扮演、团体合作的拔河比赛等。

幼儿的人际关系与友谊培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与友谊培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与友谊培养幼儿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人际关系和友谊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培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具体技巧。

一、认识幼儿的人际关系发展幼儿期的人际关系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包括亲社会行为阶段、近似游戏阶段、友伴游戏阶段和相互认同阶段。

在亲社会行为阶段,幼儿还没有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通常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逐渐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开始在近似游戏阶段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

进入友伴游戏阶段后,幼儿开始与其他孩子合作玩耍,并逐渐体验到友谊的重要性。

最后,在相互认同阶段,幼儿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建立稳定的友谊关系。

二、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友谊1. 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发展,幼儿教育者和家长应提供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互动的环境。

这包括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游戏,组织小组活动以及鼓励幼儿参与团队合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并逐渐发展友谊。

2. 教授社交技巧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

例如,教导幼儿如何与他人分享、等待他人机会、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及解决冲突等。

这些技巧将有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促进友谊的建立与发展。

3. 培养合作精神合作是友谊发展的基础。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例如,进行团队游戏、小组活动以及合作性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与他人一起工作和玩耍的能力。

4.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幼儿建立深厚友谊的重要品质。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参观社区福利机构以及与幼儿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在友谊中体现出关怀和支持。

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摘要在幼儿园中,幼儿和同龄幼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幼儿同伴交往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策略;幼儿缺少同伴交往机会;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行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情绪。

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三个大方面分别是:幼儿、家庭、教师。

幼儿个人因素包括幼儿年龄特征、不同类型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的外貌特征;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幼儿园因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要教给幼儿同伴交往技巧;要训练幼儿社交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从而解决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同伴关系;问题分析;解决策略AbstractIn the kindergarten, the children and the same age children in the most time, the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good peer relationship for young children.But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childre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strategies; children's lack of peer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bad behaviour of children in peer interaction; negative emotions appear in peer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are: children, families, teachers.Children's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children a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ypes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children'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include parenting idea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includ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ren,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eer interactio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discuss the guiding strategy for parents: to change the wrong upbringing; should play an exemplary role; to establish a good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familyenvironment; do home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create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to teach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skills; training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heir cooper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peer interaction.Keywords: Peer interaction;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 analysis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 1(一)同伴交往 1(二)幼儿同伴交往 1二、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 2(一)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策略 2(二)幼儿缺少同伴交往机会 2(三)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行为 3(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情绪 3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4(一)幼儿个人因素 41.幼儿的年龄特征 42.不同类型幼儿的性格特征 53.幼儿的外貌特征 5(二)家庭因素 51.父母的教养观念 52.亲子关系 63.家庭结构 64.家庭环境 6(三)幼儿园因素 71.教师的专业素质 72.师幼关系 73.幼儿园环境 7四、解决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策略 8(一)家长方面 81.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82.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 8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84. 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95.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9(二)教师方面 91.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92.教给幼儿同伴交往技巧 93.训练幼儿社交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 104.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105.家园合作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同伴交往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很重要,培养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在幼儿园时同伴交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手段。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一、前言在现代社会,幼儿的同伴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现状呈现出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问题分析1.1 同伴交往现状在中班幼儿中,同伴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同伴关系多样化。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包括亲密伙伴、一般伙伴和竞争伙伴等多种类型。

他们在玩耍、学习、生活中与同伴互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同伴关系。

(2)同伴交往积极。

大部分中班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他们在玩耍、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分享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同伴氛围。

(3)同伴交往存在问题。

尽管大部分中班幼儿能够与同伴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仍有部分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遇到困难,如沟通障碍、冲突处理不当等。

1.2 存在的问题(1)沟通障碍。

部分中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待提高,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2)竞争心理过重。

部分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过于看重竞争地位,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影响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

(3)情感忽视。

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和表现,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导致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缺乏关爱和支持。

三、指导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2.1 加强沟通训练(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增进相互了解。

(2)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沟通效果。

2.2 培养合作精神(1)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教师和家长应教育幼儿学会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开展合作游戏。

设计一些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合作能力。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精选.doc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精选.doc

幼⼉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的培养-精选.doc幼⼉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的培养幼⼉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的培养福安市实验幼⼉园郑景⼉童实际上⽣活在两个世界⾥,⼀个是包括⽗母和成⼈在内的成⼈世界,另⼀个就是同伴世界。

交往是发展幼⼉社会性的⼀条重要途径,幼⼉只有在与同伴、成⼈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活打下基础。

同伴关系在⼉童⼈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法替代的独特作⽤。

本⽂从发展⼼理学⾓度分析幼⼉同伴关系发展⼼理特点,探究培养幼⼉交往能⼒的策略措施。

⼀、幼⼉同伴关系发展的⼼理学基础同伴关系是⼉童在交往过程中建⽴起来和发展起来的⼀种⼉童之间的⼈际关系。

在婴⼉期,⼉童的社会交往⾮常有限。

进⼊幼⼉园以后,⼉童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些活动。

从 3 岁起,⼉童偏爱同性别伙伴。

在 3~4 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起来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

幼⼉的友谊多半建⽴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也容易破裂。

⾸先,同伴交往促进了⼉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建⽴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的主张或放弃⾃⼰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和团队的关系。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童⾃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既可以提供⼉童有关⾃我的信息,⼜可以作为⼉童与他⼈⽐较的对象。

⼉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同伴可以满⾜⼉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童被同伴接纳,收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产⽣⼀种⼼理上的满⾜,有利于⼉童的发展。

尤其是到⼩学以后,⼉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

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童良好的⼈格。

小班个案分析:与同伴相处情况

小班个案分析:与同伴相处情况

小班个案分析:与同伴相处情况个案名称:小明年龄:4岁性别:男家庭背景:父母双职工,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有一个同龄的妹妹。

幼儿园情况: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一直都很活泼开朗,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

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小明与同伴相处的情况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描述:1. 小明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

当其他小朋友不愿意与他分享玩具时,小明会表现出不满和生气的情绪,甚至有时会因此与同伴发生冲突。

2. 小明在集体活动中,往往喜欢占据主导地位,不愿意听从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当其他小朋友提出不同的意见时,小明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时会因此与同伴发生争执。

3. 小明在与同伴互动时,缺乏一定的同理心。

当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时,小明往往无法给予关心和支持,甚至有时会嘲笑和讥讽他们。

分析原因:1. 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可能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小明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的意识。

此外,父母可能没有教育小明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得他在与同伴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

2. 个性特点:小明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这使得他在与同伴相处时容易产生争抢和争执。

同时,他的个性可能较为自我,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3. 社交经验不足:由于年龄较小,小明在社交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可能不太懂得如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他可能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因此在与同伴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

建议措施:1.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教育小明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培养他的同理心和团队精神。

同时,家长还应该教育小明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为争抢和争执而影响与同伴的关系。

2. 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小明在与同伴相处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让小明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他的团队精神。

3. 提高社交能力:教师可以教授小明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等。

幼儿园交友活动感想

幼儿园交友活动感想

幼儿园交友活动感想在幼儿园交友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包容。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首先,交友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交往。

在活动中,孩子们和来自不同班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一起互相配合。

他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建立友谊。

其次,交友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团队合作。

在活动中,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比赛,他们需要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孩子们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分享和帮助,学会了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学会了尊重和接纳他人。

这种经历将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交友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

在活动中,孩子们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分享食物,一起分享快乐。

他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懂得了分享的快乐和美好。

这种分享的精神将成为孩子们以后建立友谊的基础,也将成为他们未来做人做事的重要品质。

最后,交友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包容。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的小伙伴,他们懂得了尊重和包容。

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有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宽容的品质。

总的来说,幼儿园交友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也锻炼了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希望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中能够不断地举办这样的交友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摘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

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1、现状分析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

又会玩的很开心。

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

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

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

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1、伙伴交往的表现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

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普遍问题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

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

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

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

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庭因素的影响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

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

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

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

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

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

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

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

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

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

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

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

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

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

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

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社区创设物质条件,社区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