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合集下载

哥特式建筑特点简述

哥特式建筑特点简述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简‎述内容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正文: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意为野蛮人‎的艺术, 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 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世纪的建‎筑历史包括‎四个阶段:地下墓窟时‎期;拉丁、墨洛温王朝‎及加洛林王‎朝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

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 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哥特式艺术‎最成熟和最‎完善的体现‎是哥特式建‎筑艺术。

其中尖峭、高耸、空灵、纤瘦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是尖峭‎的形式;斜撑技术、扶壁技术塑‎造了高耸的‎墙体。

高耸的尖塔‎,中庭的山墙‎,成为哥特式‎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特‎征。

苏热修道院‎长创建了一‎个新的教堂‎,这种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然后“哥特”风格开始扩‎展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玻璃工艺PPT

玻璃工艺PPT

玻璃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
玻璃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 • 能够体现现代感、科技感
玻璃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 要考虑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等因素 • 要注重创新性、实用性的统一
04
玻璃工艺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
古代玻璃工艺的经典之作
古埃及的玻璃金字塔 古希腊的玻璃花瓶 古罗马的玻璃窗
DOCS SMART CREATE
玻璃工艺:历史、技术与艺术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玻璃工艺的历史发展
古代玻璃工艺的起源与传播
古代玻璃工艺的起源
•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开始制 作玻璃制品 • 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开始研 究玻璃工艺 • 公元前500年,古罗马人开始广泛 应用玻璃制品
玻璃工艺与建筑艺术的融合
• 要考虑建筑风格、地理环境等因素 • 要注重功能性、艺术性的统一
玻璃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交融
玻璃工艺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家具、灯具等生活用品 • 能够增加装饰的美感、实用性
玻璃工艺与装饰艺术的融合
• 要考虑设计风格、审美观念等因素 • 要注重工艺特点、材料特性的统一
玻璃制品的设计虑材料特性、工艺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 • 要注重美观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平衡
玻璃制品的制作技巧
• 要掌握火候、成型、冷却等关键工艺 • 要注重细节处理,提高产品品质
03
玻璃工艺的艺术价值
玻璃工艺与建筑艺术的结合
玻璃工艺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建筑外墙、窗户等部位 • 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采光性
中世纪欧洲玻璃工艺的主要特点
• 出现了镶嵌玻璃和彩绘玻璃等新工艺 • 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教堂窗户、花瓶等 • 工艺水平较高,注重细节处理和艺术表现

外国美术史综述之中世纪美术

外国美术史综述之中世纪美术

外国美术史综述之中世纪美术在欧洲中世纪⽂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活⽅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宗教⾊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的⾓⾊。

因此,也有⼈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是在东⽅⽂化、古希腊罗马⽂化传统和蛮族⽂化的基础上融合⽽成的基督教艺术。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早期基督教美术(2世纪-5世纪)早期秘密宗教场所“民古教堂”。

后来转移到公共地下墓室,在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主要流⾏于罗马城区,如普⾥斯拉地下墓窟,天顶壁画《善良的牧⼈》。

借⽤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的“巴西⾥卡”,为后来的西⽅基督教教堂样式奠定了基调(西欧基督教堂的母体),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市规模最⼤的之⼀。

⼆、拜占庭美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帝国基督教⽂化是政教合⼀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严格程式化的艺术形式经⾼度提炼和简化,更赋予形象以稳固、永恒的精神。

“反偶像运动”。

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

拜占庭帝国中后期,希腊⼗字式平⾯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圣索菲亚⼤教堂,建于532-537年。

15世纪⼟⽿其⼊侵后,把该教堂改为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的艺术中,当时使⽤的是⼩块⽯膏,在古希腊罗马则使⽤⼤理⽯。

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利拉⽂纳的圣维他尔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边是《查⼠丁尼皇帝和廷⾂》,⼀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官》。

三、蛮族艺术和加洛林⽂艺复兴(5-11世纪)蛮族艺术的遗物主要是⼿⼯艺美术品。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8世纪——11世纪]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

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

例如,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

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鸟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

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

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

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

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神福。

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覆灭300余年后西欧的第一个皇帝。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考笔试《美术》备考真题库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考笔试《美术》备考真题库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考笔试《美术》备考真题库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40题)1.雷斯达尔是著名的荷兰画家,下列哪幅作品是他创作的?()A.《开花的苹果树》B.《萨平妇女》C.《一条街的忧郁和神秘》D.《埃克河边的磨坊》2.国画颜料藤黄、花青加水调和出的颜色叫作()色。

A.三绿B.汁绿C.头绿D.石绿3.卷轴画是一种在纸和绢上画成的艺术作品,历史相当悠久,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提高,形成了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

A.《村落图》B.《游春图》C.《春雨图》D.《稷神崇拜图》4.绘画是一种()。

A.感觉艺术B.视觉艺术C.听觉艺术D.味觉艺术5.陶器的发明和()的应用,并引发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A.烧制瓷器B.磨制骨牙角器C.磨制石器D.铸造青铜器6.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是()。

A.门阙B.墓表C.享堂D.坞壁7.不属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的是()。

A.平面是“十字架”形B.外部乡用高高的尖塔楼C.窗户是五彩的玻璃镶嵌画图案D.采用较为轻薄的墙、较高的屋顶8.下列选项中属于美术作品基本特性的是()。

A.视觉性B.形象性C.艺术性D.具象性9.顾闳中,以画()著称。

A.奇花异石B.人物肖像C.珍禽走兽D.田野园圃10.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的著作是()。

A.《画山水序》B.《论画》C.《画品》D.《后画品》11.下列选项中互为补色的是()。

A.红与绿B.绿与黄C.黄与红D.红与蓝12.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写出了系统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建筑十书》,首先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三要素,建筑三要素不包括()。

A.实用B.经济C.美观D.坚固13.17 世纪的()画派是欧洲风俗画代表。

A.威尼斯B.枫丹白露C.荷兰D.佛罗伦萨14.中世纪欧洲的()建筑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劵,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塔楼A.巴西利卡式B.罗马式C.拜占庭式D.哥特式15.透视是一种在绘画活动中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和()方法。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哥特式教堂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及发展的原因,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传播、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

了解到了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中世纪后期宗教理论、科学技术、美学思想及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重要词语:哥特式的教堂玻璃窗建筑结构视觉理论哥特式(Gothic)教堂的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可称之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然而,对于彩绘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形式,国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多年来来对于中世纪艺术的评价不是很公平,所以关注的也很少。

本文将从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的原因,希望引起对这一艺术形式更多的关注。

哥特式教堂不再用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堂下部由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结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由小立柱支撑着。

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

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

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

哥特式教堂的色玻璃绚丽夺目,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沐浴着浓郁的彩色光线。

从天上射进的阳光,洒入信徒的心灵,神秘且使人敬畏。

欧洲中世纪艺术表现形式

欧洲中世纪艺术表现形式
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
欧洲中世纪艺术表现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 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4到6世纪开始,教会逐渐 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 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 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 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 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 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 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 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 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 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 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9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 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释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 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 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 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哥特式风格 式 首先出现在 法国,其第 一个成熟作 品就是著名 的巴黎圣母院。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哥特建筑的典型代表 ) (德国)科隆大教堂

中世纪美术——精选推荐

中世纪美术——精选推荐

中世纪美术中世纪(约476年—1453年),亦称中古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止。

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也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基督教美术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

受基督教禁欲主义与来世思想的影响,这种美术排斥古希腊罗马美术传统,而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强调表现所谓的精神世界,因此往往流于概念化和公式化,缺乏真实性。

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

适应宗教需要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拔地而起,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

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2—5世纪)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后来这种仪式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

早期基督教艺术最常见的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哥特式教堂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及发展的原因,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传播、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

了解到了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中世纪后期宗教理论、科学技术、美学思想及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重要词语:哥特式的教堂玻璃窗建筑结构视觉理论哥特式(Gothic)教堂的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可称之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然而,对于彩绘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形式,国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多年来来对于中世纪艺术的评价不是很公平,所以关注的也很少。

本文将从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的原因,希望引起对这一艺术形式更多的关注。

哥特式教堂不再用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堂下部由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结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由小立柱支撑着。

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

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

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

哥特式教堂的色玻璃绚丽夺目,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沐浴着浓郁的彩色光线。

从天上射进的阳光,洒入信徒的心灵,神秘且使人敬畏。

与建筑一样,哥特艺术中的彩色玻璃制作的成就在艺术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教堂内部需要照射连绵的彩光,所以彩色玻璃画一开始就是哥特式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彩色玻璃艺术的繁荣发展主要是由于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它可以使人们恍惚觉得教堂的墙壁变成了神奇而难以捉摸的东西。

一、基督教思想传播的要求“阴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阴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

”宗教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举行宗教仪式,教堂是进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堂的环境是宗教教育最微观和最直接的教育环境。

作为基督教的主要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承载着传播宗教教义以及感化教徒大众等重要的精神方面的意义。

“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风格、色彩配置和内部雕镂,都是为了烘托一个基本思想,“空灵幽邃的天国意识;都是为了激发一种感受,这就是深沉痛悔的罪孽感。

”所以,作为哥特式教堂重要组成部分的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也自然具有这样的宗教教化作用。

尽管哥特式教堂的外部装饰细节非常丰富,但是作为教徒主要活动区域的内部空间却十分简洁,线条清晰的建筑结构并没有给雕塑、壁画等传统的装饰样式留下多少空间。

然而,十二三世纪以来,基督教会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徒人数的迅速膨胀都促使教会能够推出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图解式的“圣经”来教化大众,加之这一时期随着西欧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也需要视觉感官上的美的愉悦与刺激,因此,彩绘镶嵌玻璃窗便应运而生了。

在这些色彩斑斓的镶嵌玻璃窗上,哥特式艺术家们运用最灿烂的色彩——深红色、蓝色、紫色和红宝石色向教堂内的芸芸众生讲述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从受胎告知到最后晚餐的救赎历史。

教徒们可以通过窗户上的那一幕幕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横渡红海,耶稣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深深地沉浸在对宗教的沉思之中。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正如基督教的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建筑物也是在四方面都划清界限的场所,供基督教团体的集会和收敛心神之用……不过基督教心灵的虔诚同时也是一种对有限事物的超越,而这种超越也决定了基督教寺的风格……所以艺术现在所要产生的印象一方面是不同于希腊神庙的豁然开朗,是一种收敛心神,与外在自然和一般世俗生活绝缘的心灵肃静的气象,另一方面是力求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

”可以说,这种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之所以能在哥特式教堂内部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彩绘镶嵌玻璃窗的艺术力量。

“教堂的建筑结构与彩绘玻璃画产生的独特效果是教堂内部的和谐主要的两个方面。

由此物质与非物质的因素,都在这个巨大的内部空间发挥着作用。

这些用彩色玻璃描绘的宗教绘画,通过光线赋予形式和意义,达到了更加有效地表现超验观念的境界,成为西方世界教堂内部空间制造空灵氛围的绝妙手段。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理论中,人与上帝之间的交流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哥特式教堂向上飞腾的建筑结构,与从玻璃窗洒下的光芒正好形成了对这种神圣体验的最好注脚。

“中世纪哥特风格大师们试图用石头和玻璃来描绘人类的宗教核心问题。

他们想描绘一种张力。

一方面是人立志达到天国的高度;另一方面是神屈尊向卑微者讲话。

因此,哥特式运动是双向的。

柱子、拱门和尖塔,像一排排准备升至天空的火箭一样连为一体,指向高空。

另一方面,神的荣光透过色彩斑斓的铅框玻璃窗与卑微者相遇。

这就是建筑大师们融人类理性与神的启示为一体的版本。

”二、哥特式建筑结构的改变“建筑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必须附丽于相应的结构技术,建筑没有脱离了结构技术的纯艺术创造。

附丽于结构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被结构技术渗透,表现出结构技术的特点,一个成熟的建筑艺术形式,因此也同时是结构的艺术形式。

”哥特式教堂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使用肋架券,二是使用飞券,第三个特点是使用尖券,这三种方式均是为了抵御中殿及侧廊拱顶的侧推力。

在罗马式(Romanesque)教堂里,为承载中殿拱顶的侧推力而运用的方式大多比较笨重,拱顶的侧推力要由厚厚的外墙来承担,所以中殿上部不能开比较大、比较多的高侧窗,从而导致教堂内部很阴暗。

阴暗尽管适合当时的宗教情绪,但却不适合哥特时代的城市市民心理。

而哥特式教堂中殿的拱顶在运用了肋架券之后,侧推力均集中到了柱子头上,而且尖券的运用也减少了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的原因。

自此,哥特式教堂的中殿便有可能开大面积的高侧窗,侧廊的窗子也可以开得很大了。

这样,整个教堂的构造就成了框架式的。

好比一个石头造的大笼子,它的框架完全是独立的,轻盈、稳固、经济、施工便利。

墙体卸去了荷载从而变得十分纤薄,而窗户也不再是罗马式建筑那种在厚重墙壁上凿出来的洞眼,而形成了一种“透明的墙壁”,为华丽璀璨的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提供了完美的舞台。

“在哥特式结构中,因为外部的柱子和拱扶垛取消了对厚墙的需要,所以窗户既多又大。

在细长的石制门柱之间,建筑师会安置色彩斑斓的玻璃窗户。

”三、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

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罗马帝国时期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

但是,在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有关玻璃制造的痕迹却似乎消失殆尽了,玻璃市场也不复存在。

因此,有很多学者认为罗马的玻璃技术在帝国衰亡之后便在西方出现了断层,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西方的玻璃制作存在着近千年的真空。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十四五世纪以来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欧洲玻璃工艺的重新复兴。

如果在这千年之间真存在着玻璃工艺发展的真空的话,这一复兴的图景便显得不那么真实可靠了。

这也正如《玻璃的世界》一书中所指出的:“有证据表明,虽然玻璃制造业确实存在一次衰退,罗马帝国的这项遗产却基本上保存下来,而且在某些方面即使公元1200年前也在不断进步。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罗马帝国的衰亡导致了一段时间内玻璃技术和产量的惨重损失。

但是我们现在已能看出,这里并非全然的断裂,而是一幅衰退和延续参半的图景。

玻璃的质与量确曾下降,而玻璃技术却保存下来,人们对玻璃的高度重视也没有遗失。

”而这种对于玻璃的高度重视,也正是西方玻璃工艺得以再次复兴,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当然,十二三世纪时期的欧洲玻璃工艺还不足以制造出纯净透明的大块玻璃,只能制造出面积较小、透明度很低、色彩偏暗的各种杂色玻璃。

这种玻璃如果直接装在窗子上,肯定会显得斑斑驳驳、杂乱无章。

然而,通过当时的十字军东征战争,法国人看到了拜占庭帝国东正教教堂内那些辉煌灿烂的彩色马赛克(Mosaic)镶嵌壁画。

这种马赛克镶嵌壁画源自于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并由于强盛的拜占庭帝国将其继承从而得以延续下来,它大大启发了来自西欧的天主教徒们。

因此,法国人开始尝试着在窗子上用玻璃来效仿马赛克镶嵌画。

即利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把早先烧制裁好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玻璃片拼接起来,组成色彩不一的画面。

所以,早期哥特式教堂中彩绘玻璃窗的玻璃片一般面积都比较小,色彩较暗,而且人物也并不高大,明显带有来自于拜占庭镶嵌壁画的艺术风格,但同时整体色调比较统一、深沉,具有一种朦胧的神秘美感。

到了13世纪末以后,彩色玻璃的烧制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玻璃片的面积增大了,透明度大大提高,色彩也更加鲜艳起来。

“在沙特尔大教堂的染色玻璃和13世纪后期教堂的染色玻璃之间便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采用后一种玻璃装饰的教堂墙面逐渐融入到了飘渺的光线当中,因而它看上去似乎并不太像是用宝石马赛克进行装饰的……彩色玻璃制造技术的改进也同样反映出,人们希望通过增加透光度使更多的空间得以呈现。

例如,人们采用了于1300年发明的银色染色剂。

在后来的染色玻璃中,白色便成了极为重要的色彩了。

”由此可见,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的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与玻璃制作工艺的传承与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四、视觉美学思想的影响独特的视觉理论是中世纪时期许多艺术形式或风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例如,今天的视觉知识告诉我们,通常人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物体在视网膜上所呈的倒像的映像。

而中世纪的人们却认为这些事物具有主动性,拥有巨大的能力。

“无论是在光学著作中绘制光线图表的学者型哲学家,还是担心自己的牛群被‘罪恶之眼’施以魔法的农民,对他们而言视力都具有潜在的力量。

”在13世纪,流行着一种可以被称作摄入理论的视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是物体本身而非眼睛在散发光线,极力拥护这一理论的都是当时几何光学理论基础方面的专家。

这种摄入模式与接受性认知的视觉概念不仅大大改变了当时艺术家们的观看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他们创造形象以及人们看待这些形象的方式。

因为这样,视觉便与知识联系起来了(I see —I understand)。

“现在观看就意味着从外部世界中直接获取有关该物体的知识。

”这也正如13世纪最权威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在其《神学大全》中所认为的那样:“考虑到视力的特性和准确性,在常见的用法中,这个词泛指通过所有感官所获取的知识,它甚至还包括智力方面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