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9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9苏教版
丝路明珠
基础巩固】
1、西北干旱绿洲
2、葡萄棉花
3 - 11 题选择题:
3B8A
4B9B
5B10B
6C11A
7B
12、(1)黑指石油,白指棉花。
(2)灌溉水源。
【拓展提升】
1、塔里木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
2、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3、D
4、(1)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任选三个即可)
(2)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克拉玛依油田
塔中油田
(3)甲
(4)山前平原冰雪融水灌溉(绿洲)
(5)能够使西部地区迅速增加财政收入;能够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
会:可使本地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可使天然气产品大量运输到东部
市场等。
(至少两条)
草原风情
【基础巩固】
1、牛羊肉奶制品蒙古袍那达慕大会
2 - 11 题选择题:
2B7C
3C8A
4A9B
5A10D
6B11C
12、(1)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阴山
(2)减少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或由海陆因素造成)
(3)这里的牧民衣着松弛宽大、腰带又宽又长的蒙古袍,便于骑乘;食牛羊肉、奶制
品等热量高食物;住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的蒙古包,以适合游牧生活;出行往往
骑马,还经常把车轮较大的勒勒车作为交通工具,以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拓展提升】
1、A
2、B
3、(1)草原环境恶化会破坏草原文化,影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如控制畜牧量、建立草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等。
苏教版七年级寒假历史作业答案(精选4篇)

苏教版七年级寒假历史作业答案(精选4篇)苏教版七年级寒假历史作业答案篇11-10、DBCACBAADC11、(1)东至东海,南达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2)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4)思想上:焚书坑儒;这段材料中的“臣”是指李斯(2分)(5)A.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B.破坏了文化,钳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苏教版七年级寒假历史作业答案篇2对于学习是不能松懈的,孔圣人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学习是要分秒必抓的,本文(苏教版历史七年级答案)由小编提供,欢迎阅读。
第一部分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a b b d c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c b b a d a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a a c26.(1)秦始皇焚书;(2分)(2)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8分)(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制、打击其他学派。
(2分)(4)观点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分)27.(1)图一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二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6分)(2)b欧洲;a长安(4分)(3) 西域都护(2分)28.(1)a大禹;b李冰 (4分)(2)都江堰;成都平原。
(4分)(3)发动群众,堵疏结合。
(2分)29.(1)“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洛阳(4分)(2)学习汉语;鲜卑族。
(4分)(3)元。
(2分)(4)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分)(5)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一、社区的含义及功能。
七年级下历史作业本答案.doc

七年级下历史作业本答案一、选择题(16分)1、下列关于社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B、某些共同的看法C、比较密切的交往D、都生活在同一小区2、社区认同感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对该地区产生的一种休戚与共的心理,由此产生的对该地区的喜爱和依恋之情,下列四位参加“营建美好社区”的代表的发言,最能反映社区认同感的是( )A、本区的住户都是高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B、本区的居民都是一个部门的C、本区的环境是全市各社区中的D、本区的居民都以身为本社区的一分子而感到光荣3、下列关于图例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表示事物名称的文字和数字B、依据指向标定方向C、地图上所使用全部地图符号及说明D、表示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4、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根据比例尺,在图上可以算出两点的实际距离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③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④同样的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5、有一幅地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其数字比例尺是:( )A、1:5B、1:500C、1:500 000D、1:5 0006、在比例尺为1:5000 000的地图上,图上一厘米代表是距离为:( )A、50千米B、0.2千米C、200千米D、5千米7、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A、1:5 000 000B、1:500 000C、1:50 000D、1:50 000 0008、下列属于自然社区的有:( )①农村②生活小区③城镇④农场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9、如果地图上即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
确定方向通常是用( )A、一般定向法B、指向标定向法C、经纬网定向法D、不能确定10、如果你和父母要从杭州到北京去旅游,你将准备下列哪几幅地图:( )(答案不)①中国交通图②北京旅游图③中国地形图④、世界政区图A、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④11、早晨,我们迎着太阳来学校,有微风吹来,令你的红领巾飘向你的左手边。
七下历史参考答案

七下历史参考答案七下历史参考答案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了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七下历史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答: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修筑长城等。
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统一,统一了度量衡和法律制度。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秦朝有何重要意义?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秦朝有着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守护者,数量众多,造型逼真,反映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统治者的权威。
通过研究兵马俑,我们可以了解秦朝的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单元:三国时期的中国1. 三国时期的乱世背景是什么?答:三国时期的乱世背景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等因素导致的。
同时,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2.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哪些国家?答:曹操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了吴国。
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相互争斗,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三单元:南北朝时期的中国1.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和南朝分别是指哪些朝代?答: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主要是指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朝代,南朝主要是指南方的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
2.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有哪些特点?答: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佛教的传播和中原文化的南迁。
佛教的传播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佛教艺术和文化对于南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同时,中原文化的南迁也促进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中国1.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答: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作业本答案【六篇】

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作业本答案【六篇】【导语】知识可以产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体会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观赏成就的光彩。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作业本答案【六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追寻原【基础巩固】1、人类进化说2、打制百器二三百万3、采集植物猎取动物群居生活4、山顶洞人5-10题选择题:5C8B6A9D7D10C【拓展提升】1、C2、(1)图一:北京人图二:山顶洞人(2)北京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的洞*里。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
(3)北京人还保留着猿人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
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其中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1)当时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所以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2)因为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北京人可能会被凶猛的野兽如剑齿虎所伤,狩猎较难成功,甚至好几天也猎取不到动物等。
(言之有理,符合情境即可)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走访原【基础巩固】1、环境人口农业畜牧业2、农耕畜牧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3、采集狩猎粮食家畜4、西亚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下游5、河姆渡半坡村6、定居7-14题选择题:7B11C8D12C9A13A10C14D【拓展提升】1、(1)图一、图三图二、图四(2)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平整光滑,可以磨制成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形状,刃部锋利,还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1)图一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图二是半坡居民房屋。
图一是干栏式建筑,高出地面,具有较好的防潮、通风功能。
图二是圆形尖顶的半地*式建筑。
关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的特点。
图一中的房屋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湿润,水网密布;图二中的房屋位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河流较少。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1. C2. B3. A4. C5. A6. B7. C8. C9. BlO.C II.(l)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从而造成资源的短缺。
12.(1)如“地球出汗”。
(2)由于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不断增多等原因,大气增温现象日趋明显,温室效应日趋严重。
13.①大气污染。
②自然因素:多“逆温”、无风的天气。
人为因素:居民燃煤和工业排放废气。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1.D 2.B 3.B 4.A 5.C 6.D 7.B 8.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9.答案一——数量问题:人口多,增长快,使自然资源消耗增多,生态环境压力变大,经济发展受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口多,还会影响教育发展,进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答案二——素质问题:人口素质不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人口数量难以有效控制。
答案三——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素质问题:人口多,增长快,自然资源消耗增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受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不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1. C2. B3. B4. A5. C6.C7.B8.B9.C1 0.(1)自然因素:风力、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人为因素:植被破坏、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2)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II.材料中的'“烧烤摊点”既污染环境,又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两位小学生呼吁公众“口下留情救树林”。
1 2.(1)人均耕地少,耕地破坏严重;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大资源开发的范围;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2023年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

2023年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2023年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一)众多的.河湖【基础巩固】1、里海北美2、尼罗河印度太平3、防洪发电4 - 6 D A A【拓展提升】1 - 3 D A C4、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充沛,而尼罗河流域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降水明显比亚马孙河少得多。
5、略2023年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基础巩固】1、等高线分层设色2、等高等高距3、平缓陡峻4、1000 1500 海拔5 - 8 D C C D9 - 12 A A C B13、(1)C A 因为这里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和。
(2)自西向东。
(3)库区选择在包括C、E、F在内的河流上游区域。
因为这里地处河流上游,地势开阔,便于拦河筑坝,不会占用大量农田。
14、略【拓展提升】1、等深2、8999.433、D4、D5、(1)略(2)山谷山脊(3)③处错误。
因为这里是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
(4)略(5)东北——西南(6)c,这里处在河谷地带,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
2023年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三)城市聚落【基础巩固】1、乡村聚落2、政治北京经济巴黎3 - 6 B C C D【拓展提升】1、B2、(1)城市高楼大厦密集金融、商业、服务业(非农业) 乡村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2)城市高楼林立,分布密集;乡村房屋低矮,散落分布。
(3)降水丰富;屋顶倾斜,便于排水。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苏教版(Word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苏教版(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第二单元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答案【自主预习】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阿保机;上京2、赵匡胤;陈桥驿;北宋二、辽、宋、夏的和战1、澶渊之盟2、元昊;西夏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女真;会宁;金2、岳飞;郾城大捷。
【课时作业】1-4:CCBB5-8:CCCC9、(1)打败金国,收复被金占领的领土。
(2)秦桧。
(3)学习岳飞忠贞爱国,勇于为国牺牲的精神。
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自主预习】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南方;长江流域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东南沿海2、景德镇三、南方商业的发展1、广州;泉州;市舶司2、北宋;四川地区。
【课时作业】1-5:DACCC6-9:CBCD10、(1)南方社会经济从汉朝的落后到宋代的富饶的转变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人们使用纸币交易,在钱庄兑取纸币,茶叶、盐等成为人们生洁中重要商品等。
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答案【自主预习】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缠足2、南方人民的主食是大米,北方人民的主食是面食。
3、茅屋;四合院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是城市里出现的一种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元旦;守岁【课时作业】1-4:DCBD5-8:ADCA9、(1)王安石的诗描写的是春节;欧阳修描写的是元宵节;苏轼的诗歌描写的是中秋节。
(2)如元宵节观灯;中秋节赏月及春节放鞭炮等。
第二单元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答案【自主预习】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指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
他是蒙古族的大汗。
一、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大都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马可•波罗行纪》三、民族融合的发展波斯;阿拉伯;伊斯兰;回族【课时作业】1-4:BBAB5-8:DDCA9、(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意近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作业本答案xx
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xx、商两代,今xx地理区划属xx。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xx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xx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
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xx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于是,福建历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xx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
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始。
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
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xx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xx。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
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
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
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
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
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
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
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xx
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xx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xx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
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