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民俗博物馆活动感受 观后感

合集下载

济源市民俗文化展览馆观后感

济源市民俗文化展览馆观后感

济源市民俗文化展览馆观后感济源市民俗文化展览馆是我近期参观的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馆。

在这次参观中,我对济源市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进入展览馆的大门,我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精美的木雕门楼。

这些门楼造型独特,雕刻精细,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这些门楼作为展览馆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展示了济源市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进入展览馆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民俗展览区。

这里展示了济源市特有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和日常生活。

我看到了一些我熟悉的节日,比如春节和中秋节,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我之前未曾听说过的节日,比如济源的贺丰节。

通过观看展品,我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都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济源市民间习俗的丰富多样,比如婚俗习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展览馆中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展示济源市传统手工艺品的区域。

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器、木雕、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精美绝伦,更反映了济源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尤其被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所吸引,每一幅剪纸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令人赞叹不已。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展览馆对于数字化展示的运用。

比如,在展览区的一个角落,放置着几台触摸屏电脑,供参观者查询有关济源市民俗文化的信息。

这种数字化交互展示方式,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也让参观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济源市的民俗文化。

在济源市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精致的展陈、独特的展品和丰富的内容让我对济源市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展览馆用数字化展示方式也使观展效果更加生动有趣。

这次参观让我对济源市的民俗文化充满了向往,也增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的动力。

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就像掉进了一个装满东北老故事和独特风情的魔法盒子。

一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陈列的老物件,每一个都像是一个有话要说的小老头或者小老太太。

比如说那些老式的农具,什么锄头、犁耙之类的,虽然它们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放在那儿就仿佛在跟我讲以前东北人民种地的辛苦和智慧。

我就在想啊,以前的人拿着这些家伙事儿,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劳作,那得是多么有画面感的场景,感觉他们就像大地的艺术家,一锄头下去,就是在给土地画画呢。

再看看那些民俗服饰,花花绿绿的,图案精美得不得了。

我站在那儿就琢磨,以前的东北人可真够时尚的,虽然那时候没有什么巴黎时装周,但这些衣服要是放在现在,说不定也能引领一波潮流呢。

那些大棉袄、二棉裤,看起来就特别厚实暖和,感觉穿上就能在东北的大冷天里横着走。

而且上面的刺绣,绣的都是些什么吉祥如意的图案,像龙凤啊,花朵啊,满满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穿上这么一身,肯定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大侠,只不过这个大侠有点臃肿,但那也是充满民俗风情的臃肿。

还有那些民间手工艺品,像剪纸啊,泥人啊之类的。

剪纸那真叫一个绝,薄薄的纸在艺人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者漂亮的花朵。

我当时就在想,这剪纸艺人的手是不是比魔术师的手还厉害啊?那泥人也是,捏得那叫一个惟妙惟肖,小泥人的表情都特别生动,感觉下一秒就要跟我打招呼似的。

这些手工艺品就像是民间艺人用他们的巧手在和时间对话,把东北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这个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东北传统节日的展示。

像过年的时候,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各种习俗,什么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有那丰盛得不得了的年夜饭。

我看着那些展示,就好像能闻到年夜饭的香味,听到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感受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那种温馨和幸福。

这时候就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民俗文化这么重要,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不管走多远,一到过年就想回到家,回到这种充满民俗味道的温暖怀抱里。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作为一名游客,参观了关中民俗博物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下面我将就我的感受谈一下。

首先,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展品十分精彩。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古代器物,例如陶器、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的工艺精湛、形制独特,为我们展现了古老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同时,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展品,如民居建筑、传统服饰、农耕工具等,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其次,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十分让人惊叹。

在博物馆的展厅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逼真的场景模型,例如民间传统婚礼场景、年画制作场景、传统年货市场场景等等,这些模型不但非常考究,还可以让我们身历其境,深化了我们对风俗民俗文化的认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

博物馆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每一个展品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们感受到文化魅力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准确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最后,我深深地感谢这个文化艺术殿堂——关中民俗博物馆,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深化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观后感作文篇一《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之旅》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这地方听起来就很神秘,像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宝箱。

刚走进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满眼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从古老的服饰到奇特的生活用品。

我看到一件满族的旗装,那绣工可精细了。

布料摸起来有点厚实,上面绣着的花朵栩栩如生,花瓣的颜色过渡得超级自然,那针脚密密麻麻又很整齐,就像是每个针脚都在诉说着满族姑娘的巧手和细腻的心思。

据说,这旗装的款式还有很多讲究呢,不同的场合穿不同样式的。

我就在想啊,以前可没现在那么多时尚款式随便选,还得根据身份地位遵守这么多规矩,这满族的姑娘们还每次都能穿得这么得体漂亮,真不简单。

一路走过去,有一个角落摆放着那些民间的小玩意儿,像泥人呀,糖人儿的模具什么的。

我就忍不住停下来,盯着那些泥人看。

这些泥人捏的就是市井生活的场景,有挑着担子的小贩,还有拿着糖葫芦逛街的小孩。

我感觉这些泥人的创作者肯定是个生活观察家,把当年大街上的样子完完整整的在这小泥人上呈现出来了。

我甚至能想象出这泥人儿背后的热闹景象,小贩的叫卖声好像就在耳边。

在博物馆里转了一圈,我就像读了一本很厚很厚的老相册,每一页都是老长春的生活写照。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时代的证人,见证着长春各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刺绣、有趣的泥人和那厚重的历史感,感觉这一趟就像是跟过去的长春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篇二《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的惊喜发现》长春民族民俗博物馆啊,这地方可真是个宝藏之处。

一进去,我的眼睛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在一个展柜里,我看到了朝鲜族的传统乐器伽倻琴。

那伽倻琴的外形就很有特色,长长的琴身,弦一根根整齐地排列着。

我仔细瞅着这琴,还能想象到朝鲜族的能人们用灵活的手指在弦上拨弄的画面。

琴身上有些褪色的痕迹,这肯定是经过很多人的弹奏才留下的岁月的印记吧。

它静静地呆在那里,却仿佛有一种魔力,像是在诉说着朝鲜族人民在它的伴奏下演唱的那些悠扬歌曲的故事。

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民俗博物馆观后感前言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一座具有丰富展品的民俗博物馆,并在此文档中记录了我的观后感和感受。

简介这座民俗博物馆位于一个古老城市的中心,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集中展示特定地区或族群的民俗文化。

第一印象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我立刻被迎面而来的丰富色彩所吸引。

初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幅壁画让我有了对古代民俗文化的好奇心。

展厅一:婚礼习俗第一个展厅展示了各个地区的婚礼习俗。

展品包括传统婚纱、婚庆用品、结婚仪式的照片和视频等。

我被展览中呈现的精美服饰和独特的仪式所吸引,对各地的婚礼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厅二:传统节日在这个展厅里,我领略到了各个地方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墙上挂满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展柜中陈列着各种庆祝用品。

这些展品让我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氛围。

展厅三:民俗乐器这个展厅展示了各个地区独特的民俗乐器。

我亲手试弹了一些乐器,感受到了传统音乐的美妙和魅力。

我对如何演奏这些乐器的技巧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厅四:日常生活这个展厅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摆设,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细节。

我看到了各地的传统工艺品、农耕工具、住宅模型等等。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特色。

结语参观这座民俗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各种展品和展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博物馆的布展精美,展品丰富多样,给我带来了愉悦的体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观这座博物馆,共同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我对参观民俗博物馆的观后感和感受的记录。

希望这个文档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民俗博物馆并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陕北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陕北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陕北民俗博物馆观后感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蕴藏着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当我走进陕北民俗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大门,那些被岁月沉淀的记忆,一下子鲜活地展现在了眼前。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

有陈旧但依然坚固的农具,像锄头、犁耙,它们身上的锈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故事。

还有那一排排手工编织的筐篓,粗糙的纹理中透露出劳动者的巧手和智慧。

我在一个展示窑洞生活的区域停住了脚步。

那逼真的窑洞模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去奶奶家窑洞的经历。

窑洞的门口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棒子,这在陕北可是常见的景象。

走进窑洞,里面的布置简单却温馨。

土炕上整齐地叠放着花布被褥,炕头还放着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有各种颜色的线轴和顶针。

窑洞的墙上贴着旧报纸和年画,那些画面虽然已经褪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过去的热闹和喜庆。

记得奶奶家的窑洞,冬天特别暖和。

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嗑着瓜子,拉着家常。

炉子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上面坐着的水壶呼呼地冒着热气。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大家的笑声却充满了整个窑洞。

我和小伙伴们在窑洞外的院子里玩耍,打弹珠、跳皮筋,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一坐,也不觉得脏。

博物馆里还有展示陕北民间艺术的区域,那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让我惊叹不已。

剪纸艺人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

每一幅剪纸都那么生动,那么富有生命力。

我不禁想起村里的王奶奶,她可是剪纸的高手。

每到过年,她都会剪出好多漂亮的窗花,送给左邻右舍。

我曾经好奇地坐在她身边,看着她灵巧的双手在红纸上飞舞,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现了。

还有那五彩斑斓的布老虎,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要抱抱。

据说,布老虎是为了保佑孩子平安健康的。

以前,哪家添了新丁,长辈们都会亲手做一个布老虎送给孩子。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长辈们对晚辈深深的祝福和关爱。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展示陕北婚礼习俗的场景。

参观榆林民俗博物馆的观后感作文

参观榆林民俗博物馆的观后感作文

参观榆林民俗博物馆的观后感作文篇一《走进榆林民俗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听说榆林有个民俗博物馆,一直想去看看,终于找着个机会去参观了。

一到那儿,我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时光穿梭机,回到了过去的榆林。

刚进大门,我就被那些老式的物件给吸引住了。

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一辆破旧的独轮车,这轮子啊,看着都快掉了。

我好奇地围着它转了几圈,想象着以前的人推着这玩意儿走街串巷运东西,万一一个不小心,东西撒一地,那画面有点搞笑。

旁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农具,有一个像爪子一样的东西,我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到底咋用的。

然后去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那叫钉耙,是用来翻地的,还演示了一下。

嘿,我这才恍然大悟,这东西比我们现在用的那些先进的农具可原始多了。

再往里走,看到墙上挂着好多老式的衣服,那些图案可讲究了。

我凑近看了一件蓝色的大褂子,上面绣着的小花看起来就像真的从衣服上长出来似的,细致得不得了。

民俗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好多老照片,看那些照片里的人的穿着打扮和生活场景,感觉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

有一张照片里,一家人围在一个小桌子旁边吃饭,饭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人脸上都笑得很开心。

照片里的房子也特别破旧,屋顶还透着光呢。

我想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太宽裕,但光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就很幸福了。

我在民俗博物馆里慢慢逛着,感觉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

突然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小风车,这小风车一转起来,还咔哒咔哒响呢。

我一下子玩心大起,拿起来吹了吹气,看着它呼呼转,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拿着小风车到处跑的时候。

这次参观榆林民俗博物馆真是有趣,让我看到了榆林以前的样子,那些老物件和老照片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篇二《榆林民俗博物馆之行趣记》早听说榆林民俗博物馆是个能让人涨不少见识的地方,这不,我就赶了个大早去瞧一瞧。

一进去,那琳琅满目的东西就把我给镇住了。

我瞧见一个很奇怪的木盒子,这个木盒子上面刻满了花纹,密密麻麻的像是密码似的。

我盯着它琢磨,心想这里面是不是藏着啥宝贝呢。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介绍关中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关中地区的博物馆,它展示了丰富的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遗产。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并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古老的历史关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在博物馆中,我了解到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博物馆的展览博物馆中展示了关中地区各个时期的文物和民俗艺术品。

我通过观看展览,深入了解了关中地区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农耕文化等方面。

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关中地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节日相关的展品,包括节日服饰、器具和装饰品。

1. 春节春节是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春节相关的展品,比如红色的灯笼、春联和剪纸等。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关中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中秋节相关的展品,比如月饼、赏月器具和民间故事等。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过中秋节的方式和习俗。

民间艺术关中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和工艺品制作等。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关中地区民间艺术相关的展品,比如传统乐器、戏曲面具和手工艺品等。

这些展品展示了关中地区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1.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关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在博物馆中,我听到了陕北民歌的录音,并了解了它的起源和发展。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的音乐文化。

2. 关中剪纸关中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精细的剪纸技艺而闻名。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关中剪纸作品,包括花卉、动物和人物形象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关中地区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

结论通过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我对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民俗博物馆感受
九月二十九日,老师带我们二年级全体学生参观了北京民俗博物馆。

老师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北京东岳庙是国家祀典之所,后成为了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古建筑有300余间,汇集了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堪称我国古建瑰宝。

走进博物馆,我们先收看了一个历史介绍短片,我们知道了这里神像多、石碑多和楹联多。

走在四合院落里,一间间高大宏伟的古建筑,吸引了我。

咱北京有句俗语“机灵鬼儿”“小金豆儿”“不吃亏”这些老话在东岳庙的石碑上,我和同学们都看到了!同学们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观看,了解了德化白瓷、节日民俗和东岳庙历史,我最感兴趣的是十二生肖展,十二个展馆,几百件不同时代、形态各异的生肖精品文物展出,我们看得聚精会神、意犹未尽。

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故事,非常有意思,我真想一一了解。

希望还能走进不同的博物馆!期待下一次!
民俗博物馆之旅
北京民俗博物馆创建于1319年,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的北街。

馆址设在集元、明、清建筑古建群为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

9月29日,我们和老师去了民族博物馆。

在馆内看到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历代碑刻,还看到了千手观音、如来佛祖的雕像。

我看到了很多十二生肖的图片,有画在勺子上,有画在盘子上的,还有立体的十二生肖雕像,博物馆的院子里有一棵几百年的槐树,它有三四个小朋友伸长手臂围成圈那么粗。

今天的活动可真有意思呀,我非常开心!
民俗博物馆游记
9月29日,老师带我们来到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我和同学们仔细参观和学习了博物馆中的珍藏品。

当看到生肖展品时,大家都特别兴奋。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
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我们班有的同学属虎,有的同学属牛。

我是属牛的,我认真看了这里展示出的各种“牛”。

我最喜欢那个站在草上的小牛,它惟妙惟肖,特别惹人喜爱。

这次民俗博物馆之旅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们亲眼见到了很多历史文化展品,既丰富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我和同学们都很开心!
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2019年中秋之前,我们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参观了北京民俗博物馆。

首先我们去参观了很多古代的器物,有青花瓷和陶观音……每一个都是无价之宝。

我很喜欢!
后来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十二生肖,其中一些很有趣,比如:越南的十二生肖和中国的十分相似,中国有“兔”无“猫”,越南有“猫”无“兔”,中国有“虎”无“狮”,
印度有“狮”无“虎”,而希腊人的十二生肖里有“猫”无“鼠”,而中国人的有“鼠”无“猫”。

欧洲各国的生肖多用天上的星座。

再后来,我们又看到了两棵状元槐,相传每逢科举大考前,文昌帝都会在这棵槐树下给考生们“算命”,决定他们的名次和“仕途”有很多人爱大考前都会在这挂个牌许个愿。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碑林,看到了很多古代的石碑有的写了字,有的画了画。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许多古代的知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