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中医药典故

中医药典故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法、精准的临床诊断、神奇的疗效傲立于中国医药史的重要位置。
其中,不仅有大量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案例,更有一些令人着迷的药物故事。
这些故事汇集成为中医药典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传说故事是关于一位古代名医孙思邈的传奇故事。
孙思邈在中医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另一番指示是:“你离开我之前,必须要认真学习中医药,只有学习,才能在医术上有所成就。
”孙思邈的学术成就和其他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一个传说故事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故事。
李世民被誉为“唐太宗”,在中医药史上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据传说,有一天,他突发病痛,国医无能为力。
此时,一位陌生人不顾一切来到宫中,给他制定了一套中医疗法,他照做了一晃身体就痊愈了。
此后,唐朝开始对中医药文化的促进,使中医药在中国享有政治和社会地位。
中医药典故不仅包括这两个传说中的故事,还有许多普通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都成为中国中医药史上的不朽经典。
比如《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中医药第一部综合性药物学著作,收录了许多原料药、药品,其内容规模之大、信息量之大,可谓是中国中医药文献的瑰宝,对研究中医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驰名古代的中医药典故,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等,都为中国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中医药典故中还包含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医药的正统理论和实践,如“五脏六腑”、“八纲五经”、“少阴太阳”、“辨体诊病”等等。
中医药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它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建立起了自己特有的诊断理论和疗法,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医学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
中医药典故的精华,不仅仅是传奇故事,被称为“国色”的中国中医药,还深藏着一系列关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中医药发展。
传世佳作伤寒杂病论中的中医典故

传世佳作伤寒杂病论中的中医典故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中医学著名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
在这本医学要籍中,除了详尽地记载了伤寒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外,还穿插了许多中医典故,这些典故既注重了医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融入了东方古代文化的哲理。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中医典故,以展示伤寒杂病论的独特魅力。
典故一:甘石下巴。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个名为“辨巴证治法”的篇章,其中讲述了一位患者的病情。
这位患者患有巴秧(夜盗汗)的症状,而张仲景采用了甘石汤的治疗方案。
甘石汤中的主要成分是甘草和石膏,通过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功效来治疗夜盗汗。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中医治疗中,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起到精准的疗效。
典故二:钟剂家人。
在伤寒杂病论的另一篇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钟剂家人的故事。
这个家人患有中暑的病症,情况十分危急。
而张仲景通过使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成功地挽救了这位钟剂家人的生命。
茵陈蒿汤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方剂,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中暑和急性感染等疾病。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应对紧急情况时,中医的经方草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拯救病人的生命。
典故三:蟾石诊脉。
伤寒杂病论中还有一则关于蟾石的医疗典故。
蟾石是一种古代传统中药,常用于治疗痰饮、咳嗽等症状。
在这个典故中,一位不学医术的人用蟾石触碰病人的手脉,竟能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这个故事让人们认识到,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与技术不仅仅取决于专业医生的经验,也与古代医疗工具的精妙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典故四:火罐针。
伤寒杂病论中还有一段关于火罐针的典故。
火罐针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风湿病和寒痹症等。
据记载,这项治疗技术最初是由汉代的医学家张仁良发明的。
火罐针通过圈针刺破患者的皮肤,然后将火罐吸附在刺破处,利用罐内的真空效应来吸附患处的病原体或病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的中医治疗中,火罐针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上,这里再次强调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几个著名的中医典故

中医典故
岐黄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于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伦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中医学又称岐黄之术,岐,是岐伯,黄,是黄帝,被尊之为中医的鼻祖。
据载,黄帝本姓公孙,因为生于姬水,故又姓姬,还因成长于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
他为人精明强悍,当上了部族首领,他励精图治,振兴文化。
传说他命令大挠作甲子,仓颉作六书,伶伦作律名,隶首定算数,并咨岐伯作《内经》,创医药之方。
《内经》是目前所知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医书,为中医群经之首,迄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
岐伯是医生,又是黄帝的大臣,他精通医理和药物,创立经方。
因《内经》的写作是以黄帝与岐伯相互问答和对话方式叙述的,所以后人又称《内经》为《黄帝内经》。
这就是后人称中医事业为岐黄事业,亦即术源岐黄之由来。
悬壶
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弱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
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青襄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的狱吏。
华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保存、流
传了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惟叔婶,青囊传世有儿孙”,即用此典。
杏林
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
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5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
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10余万株,蔚然成林”。
后来,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最新】常见的医药历史典故-范文word版 (2页)

【最新】常见的医药历史典故-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常见的医药历史典故导语:典故又称之为“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医药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见的医药典故收录如下: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后遂将青囊喻医书。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
《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
”《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
医药典故精选

医药典故精选医药典故精选杯弓蛇影秦朝年间,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有个叫何解元的人,有一次他到朋友赵修武家里赴宴饮酒,喝了数杯酒后,忽然发现杯底有条小蛇,他把酒喝干以后又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但是他回家后常认为自己吞了小蛇,天长日久地就觉得心中疼痛,而且总感到小蛇在腹中逐渐地长大,在不断地啃咬自己的五脏。
他的病也日益沉重。
转年又依旧到赵修武家赴宴,这次他非常小心刚拿起酒杯,又见酒杯里有小蛇,于是放下酒杯仔细观看,原来是赵家的房梁上悬挂着一张弓,这张弓的影子映射到酒杯底,如同小蛇一般。
从此他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心痛病好了。
他的病是由于怀疑而引起的情志疾患。
葫芦—中医行医的招牌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
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
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
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
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
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
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
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
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
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配煎水含漱即可见效。
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由来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
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
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
中医药诗词典故

中医药诗词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典籍丰富多样,其中许多诗词典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中医药的诗词典故。
首先要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典故。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记载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
有一首著名的医学诗词:“勿使寒温病,非其所主也;唯使二九病,此其所主也。
病从寒温本;本养者强,不养者寒。
”这首诗词意在告诫人们在寒冷天气时要避免受凉,以免引发寒邪而患病。
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次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首诗:“芝、兰及桂,尽设深林;黄精、甘草,盛于幽谷。
五肝蠡、二羽俱来,灯却星星串照耀。
”这首诗描绘了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显示了孙思邈对中药材的深刻了解和对中医药传统的推崇。
再者是《本草纲目》中的一首诗:“草木省识,良由草木有情,春夏秋冬,无不祗适。
如是则病之知趣,药之知归,胃知病之始,脏知病之终,脏胃之外则型之是非,色之长短也。
死则五气之终灭,生则四时之谐调。
”这首诗阐述了草木有情、有味、有色、有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的医药理论。
这也体现了中医药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另一首《伤寒杂病论》中的诗:“寒厥衰叠痰凝结,神机中坏切宜调。
”寒厥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外来寒邪侵袭导致的病理现象。
这首诗呼吁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体现了中医药注重及时调理的治疗原则。
最后要提到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以其对中药材的广泛研究和深厚医学知识著称,他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有一首诗:“鸡头白耳蒿,野外绵绵如缕少。
根进羽毛似葱花,气凉乌日头,种子紫白偏。
”这首诗描绘了鸡头白耳蒿这种草药的形态特征,李时珍借此展示了对中草药材质地、气味等特征的深入研究。
中医药诗词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医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展现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特点。
古今中外的医学故事

古今中外的医学故事一、中国古代的“刮骨疗毒”咱先说说中国古代关羽的故事。
关羽那可是三国时期的大英雄啊,勇猛无比。
有一次,他在战斗中胳膊被毒箭射中了。
这毒可厉害着呢,一般人估计就直接瘫了。
但是关羽可不是一般人,他继续奋勇杀敌。
后来找了神医华佗来给他治疗。
华佗看了看说:“君侯啊,这毒深入骨头了,得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才行。
”关羽一听,那是面不改色啊,还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动手。
华佗就拿出他的手术刀,开始在关羽的胳膊上“动手术”。
只见他把肉切开,然后在骨头上刮啊刮的,那声音听起来都让人觉得疼得慌。
可关羽呢,就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淡定地下棋,周围的人都看呆了。
这关羽的勇气和华佗的医术那可都是相当厉害,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成了医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告诉人们有时候治病就得有这种不怕疼、勇往直前的劲儿。
二、西方古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在西方古代呢,有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希波克拉底。
他可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医学里的扁鹊、华佗那种级别的人物。
希波克拉底啊,他不仅医术高超,还特别注重医德。
他提出了一个叫“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东西。
这个誓言就像是医生的行为准则。
大概的意思就是,医生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病人治病,不能伤害病人,要保守病人的秘密之类的。
就像现在的医生,不能随便把病人的隐私到处说,得保护好病人。
有一个小故事就很能体现他的这种精神。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个穷人,病得很重。
其他医生都不愿意给他治,觉得治了也没钱赚。
但是希波克拉底不一样,他把这个病人接到自己的诊所,悉心照料,用自己的药和知识,慢慢地把病人的病给治好了。
他这种不看钱,只看病人健康的做法,就是因为他坚守自己的誓言。
而且这个誓言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全世界的医生呢。
三、现代的青霉素发现。
再说说现代医学的故事。
青霉素的发现那可真是一个神奇又偶然的事情。
有一个叫弗莱明的科学家,他的实验室那叫一个乱啊,到处都是培养皿。
有一次,他出去度假了一段时间。
传世经典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

传世经典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在传世经典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中医作为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传世经典千金方中,记录了许多经典的中医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具有医学价值,更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介绍其中几个中医典故,来探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我们来讲述《伤寒杂病论》中的典故。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
其中记载了很多中医治疗伤寒与其他杂病的方剂和经验。
典故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仲景的医生,在救治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为葛根的草药,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葛根可以用于解热、祛湿等症状,成为中医治疗伤寒和其他疾病的常用药材。
其次,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典故。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本,被誉为中医的圣书。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
在典故中,黄帝与众多医家进行讨论,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医学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再次,我们来看看《本草纲目》中的典故。
《本草纲目》是明代名医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学领域里一部有关草药分类和性味归经的重要典籍。
其中的典故告诉我们一段关于石斛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草药学家,通过长年观察发现石斛可以滋养肺胃、清热生津。
他将这个发现应用于患有肺病的人身上,结果患者逐渐康复。
这个典故说明了中医药学的观察和实践方法,通过对草药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其药性,并将其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
最后,我们来谈谈《针灸甲乙经》中的典故。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中医针灸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它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在典故中,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曾治愈一位官员的重症疾病,而后来又因为贪功冒功被词讼,失去了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xx:
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杜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
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橘井:
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苏仙公,汉代桂阳人氏。
不知其名姓,相传于汉文帝时得道升仙。
他幼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以仁孝闻名乡。
青囊:
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
“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xx:
xx指医术。
《xx·xx上》xx:
“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
“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
xx指良医。
《xx·定公三十年》曰:
“三折肱知为良医。
”《xx·九章》曰: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
“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
三折肱为良医。
亦此意也。
”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xx、窥垣:
喻指医术高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
“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
“xx。
”乃出其怀中药予xx: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
喻指良医。
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
如晋挚虞《疾愈赋》曰:
“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
”故以和缓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yuè:
代指医药。
《xx·xx意问》xx:
“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
xx曰: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者养也。
’”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
“《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
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
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
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煮:
~茗。
◎浸渍。
◎疏导(河道)
悬壶:
喻指行医。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
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
‘子明日可更来。
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
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鬼。
”唐代陈子昂《感遇》诗: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后世称行医为“悬壶”。
“玉壶”、“一壶”、“壶中”者,皆本义于此。
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壶中天》。
春脚:
喻指医者。
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
“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
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
珠尘:
为传说中的仙药。
晋·王嘉《拾遗记·虞舜》云:
“(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
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迴《游南岳七言赞》曰:
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
”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传说中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
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医生”、“大夫”、“xx”
1、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
“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
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
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2、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
大夫本是官名。
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
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
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
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
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
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
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3、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
坐堂医源于汉。
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
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习惯上,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
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称为大夫。
草药店或流动行医的医生,称为郎中。
所以现在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由此看来,“医生(大夫)”与“郎中”的区别有点像“商”与“贾”的区别。
所谓“行商坐贾”,走动的就衍生出了所谓的“商贩”的概念,而在医学界也有“江湖郎中”的说法,异曲同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