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7篇)含答案
(精品附答案)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之记叙文阅读训练100篇

1、生机勃勃的太阳花(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
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
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
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
不错,是这样的。
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
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
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
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
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
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
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
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典型题8篇(含答案和解析)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典型题8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的创作生涯(节选)①一位评论家说我是唯美的作家。
“唯美”本不是属于“坏话类”的词,但在中国的名声却不好。
这位评论家的意思无非不是说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我的作品没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教育作用。
我于此别有说焉。
②教育作用有多种层次。
有的是直接的,比如看了《白毛女》,了解劳动人名受到压迫,义愤填膺,当场报名参军打鬼子。
也有的是比较间接的。
一个作品写得比较生动,总会对读者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
比如读《论语》,看到孟子反这个人毫不居功,我不会立刻变的谦虚起来,但总会觉得这是高尚的。
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常常是潜在的,过程很复杂,是所谓“潜移默化”。
正如杜甫诗《春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麽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③我很喜欢宋儒的一些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生意满”,故可欣喜,“苦人多”,应该同情。
我的小说所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儿女”,我对他们充满了温爱,充满了同情。
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
④关于写作艺术,我非常重视语言。
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
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谁也没有创造过一句全新的语言。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
我们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从前人的语言里继承下来,或经过脱胎、翻改。
八年级下册语文记叙文阅读20篇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记叙文阅读20篇含答案第1篇①如果把人的阅读年龄按四季划分,我很愿意把12—15岁比作是人生春天的一段——早春。
你知道吗?如果把握好了这一个“早”字,或许就能使你整个人生“占尽春光。
②“早”就是早点儿出门,就是逢春播种,就是给机遇准备有用的头脑。
③如果把你的课内学习比作是在家,那你的课外阅读就是出门儿去放眼四野。
课内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也不能忽视。
如果说课内学习是主食,而课外阅读就是蔬菜水果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会滋养出聪明的头脑,明亮的双目,匀称的骨骼和强健的生命力。
④初中的男孩体力充沛,就像只一拍就嘟嘟作响的皮球;初中的女孩心态轻盈,就像一放线就能飞上天的风筝,……天高任鸟飞,——谁要是只把自己拴在功课的小树桩上,不高飞,不远看,纵然各门考试每次都拿第一,那也只是暂时的胜利。
21世纪的新人,可不是光比______________,更要比______________。
所以,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1年第3期,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
答: . 2.在第④段的空格内写一个5字短语,与上文相对应。
答:天高任鸟飞,。
3.在第④段倒数第2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21世纪的新人,可不是光比 .,更要比 .。
4.第④段把“初中的男孩体力充沛”比作“皮球”,把“初中的女孩心态轻盈”比作“风筝”。
请你仿照这个句子再造一个比喻句。
(提示:“初中的男孩”、“初中的女孩”后面应以某一方面怎么样为本体,“就像”后面用一个恰当的喻体。
)答:初中的男孩 .,就像 .。
初中的女孩 .,就像 .。
1、初中学生要重视课外阅读。
意思对即可。
2、地广凭我(你)闯;或:海阔随我(你)跃。
(要与上句成对偶句)。
3、分数(答“学习”不给分)、素质4、例:初中的男孩胸怀开阔,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初中的女孩性格温柔,就像水波不兴的小溪。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
七年级语文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和答案

初一语文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明月清泉自在怀读王维的《山居秒暝》时年龄还不,想像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
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材,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一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函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
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中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
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你中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七篇记叙文阅读记叙的顺序题型集锦及答案

一、雨夜的灯光(沈阳14年中考题)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
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
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
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
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
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
“陈坊。
”父亲应声答道。
“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
“八岁。
”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
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
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
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
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目录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 (2)2 没落下去的手掌 (4)3 大地的耳朵 (6)4 创造月亮 (8)5 大风 (10)6 成长的桥 (12)7 天职 (14)8 有本事,你也撕 (16)9 家里养着月亮 (18)10 但愿有个梦 (20)11 火车上的故事 (22)12 名人墙 (24)13 被放逐的皇后 (26)14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28)15 手掌里的清凉 (30)16 野马嘴里有清泉 (32)17 母亲养蜗牛 (34)18 老海棠树 (36)19 百合花开 (38)20 父爱就像那场雪 (40)2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42)22 中午的黄昏 (44)23 种春风 (46)24 温暖心窝的话语 (48)25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50)26 特殊的圣诞礼物 (52)27 冬天过去了 (54)28 集中营的课堂 (56)29 继父 (58)30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60)31 雕花烟斗 (62)32 老汪栗子 (64)33 回家去问妈妈 (66)34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筝 (68)35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70)36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72)37 善良的种子 (74)38 1945年的母亲 (76)39 祖母的葵花 (78)40 十毫升母爱 (80)41 那盆水仙花 (82)42 青虫之爱 (84)43 干净 (87)44 风筝的心 (89)45 春天里种植自己 (91)参考答案 (93)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
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
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
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
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
”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必做7篇典型题(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必做7篇典型题(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乡野高人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
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
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
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
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
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
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
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
我一时无言,沉默。
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
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
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
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
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
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
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
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
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
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
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
于是,回家练。
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
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回家①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
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
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
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②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③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④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⑤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
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
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⑥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
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⑦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
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
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
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
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
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⑧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
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⑨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⑩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⑪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⑫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⑬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⑭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⑮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⑯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⑰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⑱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⑲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
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⑳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
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㉑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
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㉒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㉓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
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㉔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㉕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
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㉖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
多乖,多懂事。
㉗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㉘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在地。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
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二.阅读耿翔的散文《窗花》,完成各题。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
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
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
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
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
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
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
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
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
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
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
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划线句子A说想起抓住一位剪纸老人双手时,脊背“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突出强调了“我”对窗花艺术的倾倒以及心灵的受到震撼。
B.文中第③段写陕北人钟爱贴窗花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C.第④段画线句子“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半癫状态”写出了剪纸艺人剪纸时的入神与痴迷。
D.第⑤段首句中“勾魂的俗物”指的是不高雅的物品,含贬义。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句中“像侍弄土地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②说说第⑦段“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上文第②段中划线句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和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陆蠡《囚绿记》)《窗花》中第②段中说“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而陆蠡在囚绿后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请联系两篇文章,分别说说“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受?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香椿的味道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
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
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
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
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
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
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
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
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