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三讲
行政管理学基础精讲3-第4~5章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与作用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P126
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合主系权 执
法 体统威 性 性性性
行 性 和
管
理
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合法性。 性
管理对象必须服从行政组织的一切合法的规定、命令,服从行政组织管理机
三、有限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 P107
70年代经济滞胀,新自由经济理论出现,观点: 1.市场机制有缺陷,但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自由市场制 度是人类现阶段最好的制度。 2.政府的缺陷一样严重,政府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反而会使之恶化。政 府解决市场缺陷的唯一正确途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而不是干预。 3.强调价值伦理重要性。
如何理顺 政府内部 各职能部门 的关系
1.对政府各部门进行职能分解和职能分析,明确分 工,划清职责。
2.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及与相 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方式,使各部门行为有章可 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3.完善协调机制,解决矛盾纠纷。
全国人大2003年通过《行政许可法》, 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 经为法律所确认。
二、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P95
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行政职能。 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合理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 2.行政组织建设。 3.行政管理过程科学化。 4.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发展
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英美等国,行政职能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守夜人时期 (弱势政府时期)
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形式:①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②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 ③政府授权社区建立公共事 业。)
第三讲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一)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构造 多元化பைடு நூலகம்权结构
1、不同基础设施,或同一基础设施的不同 环节,其产权结构应该有所不同:
基础设施领域中的全国性网络或跨地区网络、 基础设施企业和项目,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 基础设施框架,应该实行国家独资或国家控 股,如交通和通讯枢纽企业,大型水库、码 头、桥梁项目,以便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控 制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完整、统一的全国基 础设施网络。区域性网络、小型网络和项目 可以让非国有主体独资或控股,如小型车站、 邮局、发电厂和自来水厂。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机构
综合管理机构:城市建设委员会。 专业管理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局、市政工程 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园林管理局、环境卫 生管理局。 协调机构:市政管理委员会、交通管理委员会。 临时机构:工程建设指挥部、治理整顿领导 小组。
二、中国基础设施领域改革
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政企合一体制” 在中国,基础设施领域至今基本采用“政 府垄断经营”、“政企合一”的经营体制, 政府既是基础设施领域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还是政策的制 定者和监督执行者,政府集所有者、经营者 和规制者于一身。
金融机构依据利润原则向基础设施领域提供商业 性融资,这样,那些具有正常盈利水平的基础设施就 能像其他产业的盈利项目一样获得稳定的资本来源。 在西方国家,养老金的主要流向之一就是基础设施项 目。在智利,养老基金会持有的基础设施公司的股票 占到它所持有的总股本的10%~35%。金融机构作为 基础设施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和持股人,还能在很大程 度上分解政府对基础设施企业的监督责任,起到政企 分离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

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课程提纲】1.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涵义2.企业管理的环境变革第二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一)1.计划的作用2.计划的形式3.计划的过程4.目标及其制定第三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二)1.过程的概念2.标高超越活动的概念3.标高超越活动的步骤第四讲管理的组织职能1.组织职能概述2.职位的设计3.部门化第五讲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运作1.组织的传统结构形式2.组织的新型结构形式3.在组织中的权力配置第六讲组织机构的整合与变革1.组织机构的协调与整合2.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3.组织变革的企业再造4.分析两个企业再造实例【内容摘要】第1讲管理与企业管理【本讲重点】管理学概说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当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管理学概说【管理名言】连续与进展: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器官。
——德鲁克你也许要问: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与管理有关的课程,管理学与这些课程有什么区别呢?这很好懂得。
假如把管理与企业管理看作是一头大象,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就好比是这头大象的某一个部位或者者器官,而管理学这门课程则着重熟悉这头大象的全局,偏重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管理过程的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管理学与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不一致,这要求在学习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能够概括为从“林”到“木”的方法,也就是要求你首先熟悉这门课程的总体构成,在熟悉总体的情况下再来熟悉局部的理论,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讲,本课程能够简单地概括为“1、2、3、4”四个数字。
的教材,假如能从这个方面学习的话,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这个基本轮廓,本企业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与当代企业管理所面临的基本环境。
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在讨论这个基本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MBA这三个词的意思。
M——master,硕士;B——business,经营、生意,意味着一种盈利性的经济活动;A——administration,管理。
第三讲:第2章:3节,质量管理体系

12
七、文件
1、文件的概念
定义:信息及其存载媒体 媒体包括: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如录音 带、录像带)、照片或样件,或它们的组合。
2、文件的价值 文件的价值
文件的价值是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其使用有助于: 文件的价值是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其使用有助于: a) 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 b) 提供适宜的培训; c) 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d) 提供客观证据; e)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文件的产生和使用应是一项增 值的活动。 值的活动。
14
八、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后,可能会发现不完善 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所以需要对它的适宜性、充 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评价。
(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3)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4)自我评定
15
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
由于体系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的,所 以对各个过程的评价是体系评价的基础。 过程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 a) 过程识别 文件审核 b) 职责分配 c) 程序的实施和保持情况 d) 过程结果的有效性
17
3、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 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 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
评审内容: 评审内容: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 评审的依据: 评审的依据: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输入:审核报告与其他信息(如顾客需求、产品质量、预防/纠 正措施等) 输出:评审结论,即确定需采取的措施。
计量管理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三讲 计量法规

或 国 务 院 有 关 主 管 部 门 制 定 的 技 术 性 法 规 ,是 型 式 批
则 ,也 是计 量管 理 和计量 检 定人 员从 事计 量 工作 的行 为
准 则 。 量人 员要 通过 计量 监督 管理 和计量 检 定工 作 . 计 来
确保 计 量单 位的 统一 和量 值 的准 确可 靠 ,更要 通过 计量 监督 管 理 和计 量检 定 来履 行服 务 经济 建设 、促进 科技 发
展 、 护 国 家 和 人 民 的 利 益 的 根 本 职 责 。 论 是 计 量 法 律 维 无 法 规 的 制 定 和 实 施 、 量 器 具 的 强 制 检 定 , 是 计 量 器 具 计 还 新 产 品 的 型 式 评 价 、 量 器 具 产 品 的 质 量 监 督 、 量 包 装 计 定
理 要求 , 以及计 量法 律责 任都 作 出了 明确 的规定
计 量 技 术 法 规 包 括 国 家 计 量 检 定 系 统 表 、 国 家 计 量 检定规 程 和国家 计量 技术 规范 。
计 量检 定系统 表 ,在 国际 上称 为计 量 器具 溯 源等 级
图 。 是 根 据 从 国 家 计 量 基 准 提 供 的 准 确 量 值 . 据 准 确 它 依
展 , 应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需 要 , 护 国 家 、 民 的 适 维 人 利 益 , 定 本 法 ” 制 计 量 立 法 的 宗 旨 既 是 制 定 计 量 法 律 法 规 的 根 本 原
对应 计量 学 l 大学 科 、0 0 7 多个 专业 的9 项 10 计 量基 准 7 9种
第三讲:竞争、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一、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前,战略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 理的重要分支,当时的企业管理更多是关注 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部诸要素进行计 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随着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及战略管理地位的提 升,企业管理学的重心开始向企业外部转移, 竞争与竞争力问题成为企业管理学研究的主 要问题。
经济学 站在整个社会经济视角研究 企业的性质、企业行为对市 场价格机制的影响及对资源 配置的作用,不关心具体企 业的差异; 系统论观点: 经济学研究企业是把企业作 为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 研究这一要素如何影响大系 统运行机制及其运行效率, 不关注企业内部构造及运行 问题。
企业管理学 站在具体企业的角度,研究如何 有效组织、运营、管理一个具体 企业,使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基 础上发展。也追求效率,但不是 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而 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企业资源, 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服务于 企业目标。 系统论观点: 企业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社 会技术系统,整个社会系统是企 业系统的环境,主要研究企业系 统的内部构成、要素配置、运行 机制以适应外部环境。
一、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3、在分析逻辑上: 经济学倾向于演绎推理(从高度抽象到具体 现象的推演) 企业管理学中管理科学学派也推崇演绎推理, 但多数管理理论的产生来自于归纳推理(从 具体到抽象的积累和总结过程)
一、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4、在研究方法上: 由于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总是假定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具有理 性主义的性质,因而各种经济行为与经济决策才可以用演绎 逻辑的方法进行描述和研究,也正是这一假定条件下才可以 用高度抽象的分析方法来揭示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以及 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可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描述个变量建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经济学的演绎逻辑特征使之可以进行前提假设,并从既定前 提推出结论。因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高度形式化的,而 最高形态的形式化语言就是数学表达或数字化,经济学也被 称为“第二数学”。
企业管理培训-PPT课件

第一讲 企业管理的本质与要求
⑸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本经济的 衰落影响到企业文化的降温。虽然至今企业文化管理 仍然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但学界和企 业家们也更趋于理性。在国际质量体系贯标管理、全 程供应链(价值链)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众多管理模 式齐集的今天,人们重拾和审视了“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的观点。但这些管理模式的存在已不仅仅是技术 手段上的跃进,它们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人类已经更为有效地把技 术手段和人的因素极其科学、合理、紧密地契合起来, 如同中国儒、道所云“天人合一”的境界,注重技术, 也更关注人性。
第一讲 企业管理的本质与要求
3、企业管理的三大基本特征
⑴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基础上; ⑵企业管理必须明确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利益; ⑶企业管理必须具备策划、实施、监督和评价 (包括改进)的基本过程。
第一讲 企业管理的本质与要求
*企业管理的三大阶段
1、经验管理阶段
1769年,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企业在英国诞生,人 类开始了走向工业文明的步伐。此后漫长的一个多世 纪里,早期的企业家们普遍依靠着个人的经验和直觉, 加上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企业的运营。随着工业 革命的推进,人类的生产力得到飞跃,以个人经验为 主的管理办法已逐步满足不了生产规模和效率的迅猛 扩张。
第一讲 企业管理的本质与要求
⑷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 湾、香港、新加坡)”兴起,在世界经济普遍低靡的 情况下无疑为其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尤其是历经两次 世界大战、在废墟上站起来的日本。美国人不甘家电 和汽车行业的失败,对日本人所谓的“组织风土”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 的概念和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与“人性化”管理是有 区别的,它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价值观,其本质即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理论崇尚人 本管理——所谓的文化管理不过是名名之辩罢了。企 业文化把人推向了管理的核心位置。
第三讲 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第三讲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一、塑造形象二、收集信息三、咨询决策四、传播沟通五、协调关系六、教育引导七、处理危机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组织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运营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公共关系的职能,即公共关系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
不同的教课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将它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塑造形象塑造组织形象,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最基本职能,其它几项职能都是为这一职能服务的。
有人据此将公共关系部称为组织的“形象设计师”。
(一)组织形象的内涵。
组织形象是指组织在公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及其对组织的评价。
这种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有形事物,而且也出自由组织行为所反映的内在精神。
如一个企业,它的组织形象就是由产品形象、员工形象、机构形象、管理形象、企业文化形象综合反映出来的。
1、产品形象:由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造型、包装、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共同构成。
它是整个组织形象的基础,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将极大地破坏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各种非生产性组织,它们在服务、教育、领导等方面的工作的,也就是它们的产品形象。
2、员工形象:是员工的素质、能力、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礼仪行为,便构成了组织的员工形象。
3、机构形象:主要指组织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工作程序、办公环境等有关组织体系的形象问题。
4、管理形象:就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管理形象包括:经营决策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
5、企业文化形象: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企业内部的协同意识,合作精神;企业领导人的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员工对组织的责任心、自豪感,奉献意识和进取精神;企业理念的提炼和标志的设计等等。
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日益受到管理学界的重视。
一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就意味着它具有很好的社会信誉,可以取得其它组织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
塑造组织形象,提高组织信誉是公关工作中最根本,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