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朱震亨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
朱氏养生总论

三分治,七分养。
以养为本,以治为辅。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中医医魂:修元固本除旧布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四来”,让气血充足起来,让经络畅通起来,让心脏欢跳起来,让三浊清除出来。
气疗、睡疗、食疗主要是为了达到让气血足起来的目的。
动疗主要是为了让心肺欢起来的目的。
理疗、药疗等主要是为了让经络通起来。
八疗之间又相互因果,三来之间又相互循环,良者,良性循环,恶者,恶性循环。
八疗养生法心疗:即调情志,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睡疗: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睡眠气疗:腹式呼息法动疗:生命在于运动,动则生阳,有氧运动为主食疗:营养来源。
气血之本。
理疗:绿色疗法,推拿、点穴、刮痧、拔罐、温炙。
总的为:通经活络、祛邪扶正药疗:通过中药、中成药配合治疗。
目的也是通经活络,扶正祛邪术疗:万不得已而且之,一切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皆为此法。
此为急症用之。
十个调理调情志:读书、参禅、悟道,交友、旅游、艺术(在我则为摄影、书法、作文、听琴)护心脏:调理心包经、心经。
动疗。
足气血:睡疗、食疗、敲胆经+拨阳陵泉+支沟、健脾胃(见以下)药疗(补虚茶)。
健脾胃:调理脾经、胃经。
脾经重点为: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
胃经重点为:冲阳、足三里、上巨墟。
方法为刮痧、拔罐、艾炙。
另外脾胃调理在食疗方面也很重要,用餐需正点,每次9成饱,勿食生冷寒凉、勿食硬,细嚼慢咽。
排三浊:调理膀胱经、三焦经。
一定不能便秘,通过运动,出汗。
多吃葱、姜、蒜以除体内寒湿。
推腹法、敲带脉,均为排毒之法。
通过食疗法,服用排毒食品,以润肠道。
清血液:可喝通宝茶。
用理疗法清除血液垃圾。
固肾本:理疗法:肾俞拔罐+太溪、复溜穴按摩.+尺泽穴调理。
二是节欲以养精。
三为艾炙神阙+关元。
四为食疗法。
食用黑芝麻等食品,以补肾阳疏肝胆:理疗法:敲胆经、刮肝经,重点调理太冲穴,引血下行:金鸡独立、跪膝、泡脚、搓脚心养肺气:调诸脏,就是调肺气。
另外专调:可用经络治疗仪调理太渊。
通经络:通过理疗法综合运用,最终目的是通经活络二十要头要凉:头不发烧,不糊,不晕,不疼,不帐手脚温:手脚不论寒暑,都热乎乎的,且不出手汗气要足:感觉人有精神,底气足,攒的起劲,屁放的响,尿喷的高,尿的远,精射的劲神要清:头脑清醒,不健忘血要净:血液干净,血脂、血糖正常血压稳:血压低于120/80,最佳保持在100/60便要畅:大便快而净,小便爽利。
医学金元四大家、养阴、治火、治痰、解郁方面等先驱——朱震亨

医学金元四大家、养阴、治火、治痰、解郁方面等先驱——朱震亨朱震亨,元代医学家(1281-1358年)。
字彦修。
因世居丹溪,人又称丹溪先生,义乌(今属浙江)人。
初业儒,攻就徐谦学性理之学。
徐氏系得朱熹四传之学,震亨尽得其传。
后徐罹疾,医皆不能疗,三十岁时因母病,遂决心学医,弃举子业。
其时盛行南宋《和剂局方》,温燥之药几乎溢用,朱氏于此颇有异议。
乃四出求师,企能纠正时弊。
曾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后闻武林罗知悌为金刘完素之再传弟子,集张从正及李杲两家之长,拟前往就学。
罗氏性倔之甚,震亨竟十次往返谒之,恭立门下,雨雪不能移其志。
罗氏颇受感动,终于接见并为之言学医之要。
朱氏得名医指迷,学问大增,其功底原来已较丰厚,其后声名遂大震。
其学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戒人节欲,以免相火妄动而煎灼真阴,以获“阴平阳秘”之境地。
其治善滋阴降火,自创方剂甚多,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皆为后世所重,后世尊为“养阴派”。
其著作甚丰,重要者如《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一名治荟萃》)、《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尚有由其门人整理之著作如《丹溪医案》、《丹溪医论》、《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
此外,尚有若干署名丹溪,实为托名之著作,如《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脉诀指掌图说》等。
其门人甚多,著名者如戴思恭、王履等,皆有成就并传其学。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
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朱震亨

病机:阴血不足,气血妄行 治则:养血活血+清相火之品 方剂:四物汤
①吐血:阳盛阴虚、火性炎上、血不得下, 随火热溢出。
补阴抑火,四物汤加清火之剂 ②呕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滋阴降火,四物汤加炒山栀、童便、姜汁
③咯血“痰盛身热多是血虚”,
痰郁化热、阴虚火动为主要病机, 治以化痰育阴,清热降火为法。 以四物汤加减,
天…大 运于地之外 日…实 运于月之外 地…小 赖天之大气举托 月…缺 禀日之光以明之
中医理论: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 阴气为血” “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 结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3、人体生长发育规律 ①阴精难成易亏
男子 难成 十六精通 易亏 六十四精绝 女子 十四经行 四十九经断
二、相火论
“相火论”是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是丹溪“阳 有余阴不足论”的立论基础之一,对后世命门学说 形成影响很大。 1.丹溪以前对相火的认识 始于《内经》,运气概念
《内经》----运气的概念,表示时令节气 君火----春分后六十日之中,为君火主位时期, 气候温和 相火----夏至前后三十日,“炎热大行”
宋金元时期开始于脏腑结合 钱乙“肝有相火,肾为真水” 刘完素《素问病机保命集.病机论》中谓 “命门 相火” 张元素:“命门为相火之源”《脏腑标本药式》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相火乃下焦 包络之火,元气之贼”。
2.丹溪对相火的认识---------常与变
相火之常 所谓相火之常,是指相火在人体中的正常 生理活动,亦即生理之火,人身之动火。
(1)、相火妄动的原因
“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 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 “大怒则火起于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谓 君主,自焚则死矣。”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指异常之五火)相煽,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 阴绝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指导阴虚体质调养

文/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滋阴大家”朱震亨的滋阴调体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颇具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倪诚研究和总结了他的养生思想,对于阴虚体质人群给出了调养建议。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今浙江义乌人,传说因其家乡有条丹溪,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
朱震亨创立滋阴学派。
学术代表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朱震亨前半生一心学儒,后因其母患病多年不愈,故自学《黄帝内经》,并拜师学习岐黄之道,他兼儒、医于一身,并在其医学思想中,常用理学概念解释医理,影响了后世很多医家对医学的认识。
朱震亨不仅是内科杂病的大家,也是养生学方面的专家,其滋阴调体的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也颇具影响。
朱震亨生活在现在的浙江。
当时,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再加上当时《和剂局方》温燥药的盛行,进一步戕伐阴液,导致当时阴虚体质的人较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体的阴精难成但易亏,所以特别注重保护阴精,进而确立了“滋阴降火”治则,即是在体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
其《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就是滋阴降火的代表方。
在养生方面,朱震亨主张,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他把滋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体全生命周期的主要养生法则:一是收心养性抑阳;二是节育保精护阴;三是饮食茹淡养阴;四是降火清热坚阴。
那阴虚体质人群日常应如何调养呢?【情志:收心养性抑阳】阴虚体质人群容易心烦气躁,因此平时须注意加强自我修养,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主之以静”,防止相火妄动。
阴虚体质的人要常怀淡泊之心,尽量减少与人争执、动怒,与人为善,凡事不必太较劲,培养自己的耐性,不宜参加竞争胜负的活动。
朱震亨认为,青年人应当晚婚以待阴气成长;婚后应节制房事以保护阴精。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导读: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
由于他的故乡义乌赤岸镇有一条丹溪,朱氏子孙世居其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朱丹溪。
朱丹溪是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
他不但在医学理论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养生学上也颇有建树。
养生之道在于平时保养朱丹溪非常重视养生,认为病后救治不如病前预防。
一个人若平时不注意保养,有病之后寄希望于药物治疗,就往往成为徒劳之举。
养生防病犹如以土防水、以水防火,道理是一样的:涓涓之流不加堵塞,必然发展成为滔天之势;荧荧之火不去扑灭,必然形成燎原之势。
事物在萌芽状态不去预防,待到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水火如此,人的身体更是这样,所以人们一定要重视平时的养生保健,千万不可等到酿成疾病再求医治疗。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养生保健主张,并且把他的主张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收到极好的效果。
当他已经70多岁时,依然形体矫健,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而光泽,周围的人莫不惊讶和羡慕。
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法,他说:无他也,唯滋阴摄养、茹淡、恒动也。
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
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
《格致余论·养老论》析读

朱震亨被后世尊称为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格致余论》是最能代表其医学观点的论文集。
《格致余论·养老论》是朱氏专论老年养生的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阳有余而阴不足”的命义,重点申述了老年养生《格致余论·养老论》析读刘川(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总结了《格致余论·养老论》中的老年养生的特色,认为:精血俱耗是老年体质生理特点,多见热证是老年临床特点。
批判了《局方》乌附丹剂,纠正“甘旨”养老之误;指出老年人胃强脾弱,提倡饮食尤当谨节。
悟出节养之说,创制补胃、补血之药,顺应四时加减药物。
[关键词]格致余论;养老论;热证;胃强脾弱;补胃;补血[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4-0323-03[收稿日期]2012-05-05症状中,其中部分具有传染性质,且缠绵难愈,导致机体出现气血垂败迹象者,就是瘵。
总之,虚是最先起因,概括了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情况,病情尚浅。
而损、痨、瘵为证势较深,是疾病的过程和终点。
《内经》以虚、劳、损三者互举,《难经》引申其义,认为由虚而成损,损为病之进,而虚亦在其中。
《金匮要略》认为体虚与过劳,同样形成机体功能的衰弱,故以虚劳二字联为病名。
因此,后世医家对于虚损、虚劳两种名称各自相互沿用,成为慢性虚弱性疾患的统称。
汉代以后,进一步发展出痨瘵之名,发明了虚劳发热的一类疾患名称,充实了肺痨辨证施治的理论。
故虚损、虚劳和痨瘵,诸名词既各具涵义,又相互类似。
正如邵新甫评《临证指南医案》时说:“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
”[17]此虚、损、劳三者相继而成,乃病情发展之轻重,轻者为“虚损”,重者为“虚劳”,评论可谓精当。
而金元以后,以痨瘵两字联属为名,以示病情沉痼难为,用意亦很恰当。
根据上述理解进行归纳,可将宋元以前关于肺痨文献概括为两个类型:一为单纯虚损类疾病,包括虚劳和关于病因的五劳、六极、七伤等;一为有传染性的痨瘵,包括隋唐以后各家所称的虚劳、肺劳、骨蒸、传尸、飞尸、殗殜、复连等。
格致余论讲解

格致余论讲解
《格致余论》是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字丹溪,号丹溪翁)所著的一部医理学专著,成书于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
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致余论》不仅反映了朱震亨的学术思想,而且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共有四十二篇论述,内容涉及面广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基础理论:书中探讨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性观点。
2.病因病机:朱震亨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多与阴精亏损有关,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养生保健:书中提倡饮食调养和精神调摄的重要性,主张顺应
自然规律以保持身心健康。
4.辨证论治: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还阐述了自己的辨证施治
原则,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重视个体差异以及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具体病症分析:针对当时的一些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朱震亨进
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具体的诊疗方法。
《格致余论》体现了朱震亨“滋阴降火”为主的学术思想体系,奠定了其在中医历史上的“滋阴派”创始人地位。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医理学文献,对于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代医家朱震亨谈养阴

古代医家朱震亨谈养阴古代医家朱震亨谈养阴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
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住丹溪,所以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也称为朱丹溪,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创始人。
朱震亨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是人们发病与衰老的根源,因此提倡滋阴益寿的养生方法。
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其《格致余论》一书,充分反映了他关于人“气常有余,血气不足”的学术思想。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中最后出现的一位。
所谓金元四大家,是指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邪派”、李冬垣的“补土派”以及朱震亨的“滋阴派”。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在金元四大家出现之前,人们还多沿袭自张仲景至隋唐时期孙思邈等人的医学知识,医学思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在金元时代,医学进入“新兴肇兴”时期,争鸣之风大兴,打破了自东汉张仲景以及隋唐之后,医学理论相对没有取得突出进展的局面。
(天下养生网)此时,不少医家各自发挥新的见解,相继各成一说。
四家医学都是当时力倡新学的杰出代表,但诸家虽然有新的学说,但仍未能根本上动摇落后的医学思想在当时医学界的统治地位,而当朱丹溪的学说问世后,深刻揭示了传统医学观点的种种弊端,才使医风为之一变。
可见,朱震亨的成就确实在前三者之上。
而朱震亨生活年代较前面三位晚,但在学术理论上,他广学前人的经验,注重研究其真实可靠性,举一反三,并非常重视同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的学说,可以说他的医学与养生观点是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科学的。
人为什么会生病衰老?当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恐怕不禁会问:“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逾越的轮回,是每一种生物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可言的呢?”不错,人一生的变化确实是由弱而盛、由盛而衰的客观实在。
但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人发现,有些人虽然年岁很大,但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运动起来甚至不亚于年轻人;也有些人年纪轻轻,衣食无忧,却显得精神颓唐,疾病缠身,丝毫没有年轻人应有的生气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朱震亨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摘要】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的养生学思想和养老学理论,是中医养生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强调在人生命的生、长、壮、老过程中,人体内的阴气“难成于前”,而又“易亏于后”,因此,人体养生要以保护阴精、滋养阴血为主。
本文从朱震亨论养生首先要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养生要懂得控制食色欲望,以及重视老年养生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以期对现代研究中医养生学、人体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朱震亨;养生思想;养老论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
因世居丹溪,所以当时的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先生”。
后世的学者,常习惯以“丹溪”称之。
朱震亨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不但系统地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阴升阳降学说等独创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以滋阴降火、升补阴血的治疗大法,积累了丰富的论治气血痰郁杂病的临床经验,还阐述了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的养生学理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1]。
朱震亨儒学与医学并通,理学与医学互用,堪称一代理学大家。
朱丹溪以《内经》为指导思想,以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了养生的方法宜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主张[2]。
他一生身体力行,布衣蔬食,勤于临床,重视养生,虽年过七十,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足见其修身养性之功底及防老抗衰之水平。
朱震亨所处的时代,正值《局方》盛行,当时的人都尊泥古方,甚至出现滥用辛热燥热药而导致耗伤人体阴血的时弊。
朱震亨结合实际,潜心研究,深有所得,著成《格致余论》一书,共载医论41篇。
于纠正时弊、论述医理之中,阐明其独到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现分述如下。
1 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1.1 阴气难成于前,当合理育儿以护阴精朱震亨认为整个人体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等不同的阶段,体内的阴精在整个过程中却是难成于前,而易亏于后。
因此,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中指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经行。
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
”意思是说,在人的一生中,男子在十六岁左右,才开始具有排精功能;女子在十四岁左右,开始有月经来潮。
这是因为人体在发育成形而出生以后,还要依靠母亲的哺乳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补充滋养,人体内的阴精才能够逐渐充盛。
等到阴精能够与阳气配合并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人的身体发育才渐趋成熟。
由此可见,人体的阴精之气难成于前。
而相对来说,人在未成年之前,体内的阳气却会偏胜,因此小儿被称为“纯阳之体”。
进而提出幼年时期的生理特点是:“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
唯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
”(《格致余论·慈幼论》)即此期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身体发育等情况,正处于渐盛阶段,体内的阴精还没有达到最充盛的程度,肠胃等器官的发育还比较脆弱。
因此,此期养生应当不宜过于温饱,以利于更好地保护体内的阴气。
青少年时期身体生长迅速,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较快,在饮食配餐上,要以谷物等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肉、蛋类等高蛋白质食物,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
切忌暴饮暴食;不要过度偏食,盲目节食;禁止饮酒。
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尚且脆弱的肠胃等器官。
在穿着上,不要过于保暖,要选择轻柔透气丝棉织品,尤其是下身不要太过于厚重,以免妨碍阴气的成长。
过于保暖,会使小儿出汗,损伤阴液;衣厚身热,体内阳盛,会更伤阴精。
朱震亨强调为人父母要尽到责任,不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挑食、馋嘴等不良习惯。
并在《格致余论》专设“慈幼论”,认为“富贵骄养,有子多病,迨至成人筋骨柔弱”,指出家长在养育子女方面,绝对不能纵欲姑息,娇生惯养。
还特别指出哺乳期母亲的饮食结构对乳汁分泌及婴儿健康的影响,哺乳期的妇女在饮食配餐上一定要谨慎节制,如果饮食不节、搭配失宜,“饮食下咽,乳汁便通”;如果情欲妄动、七情过激,则“乳脉便应”,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乳汁的分泌,婴儿得到这样的乳汁就会“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
”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1.2 阴气易亏于后,当晚婚晚育以待阴成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指出:“而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主张男子当三十而娶,女子当二十而嫁,不宜早婚早育,以待阴气成长。
又说:“《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而先亏矣。
”说明人体的阴气,在生命过程中非常容易亏虚。
生殖功能的衰退,标志着男女阴气亏虚的程度。
所以,在成年时期结婚之后,应当节制房事,以摄护阴精。
2 强调节制食色欲望2.1 节制饮食,谨防病从口入在饮食方面,指出要节制饮食嗜欲,不要因为嗜酒嗜食过度而损伤身体。
在《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序》中说:“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的恩赐,是双亲生命的延续,是非常珍贵的。
所以,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关爱身体的健康。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见到“因纵口味,五味之过”而导致“疾病蜂起”的情况,各种吃出来的疾病不断增多,不仅严重损害身体而失去健康,还会连累父母,使双亲忧愁伤心。
当人们为了满足口福而山吃海喝的时候,虽然会得到一时的快乐,常常使已经入口的食物给身体带来的细微不良反应被忽视。
但是,天长日久便会大病已成,此时饮食俱废,痛苦不堪,悔之已晚。
对比那些山野贫贱之人,饮食清淡,虽然年事已高,却能保持动作不衰,身体安康。
贪吃贪喝,五味偏嗜,终致病从口入,还会因此而损害自我形象,如酒后失德等。
所以,告诫人们,要守口如瓶,饮食以清淡自然调和之味为主,不可过食厚味之品。
这样,才有利于滋补人体的阴气。
并专述“茹淡论”,指出:“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
”对于饮食物,不要加工太过,以防改变自然性味而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认为“谷菽(菽,豆类的总称)、菜果”等食物的本身,都具有自然调和的气味,对于人体均有滋养的作用和补阴的功效。
2.2 控制色欲,反对恣情纵欲指出男女在成年之后配成夫妻,是天经地义的。
而婚后性生活方面要节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事关重大,不可轻视。
孕育后代要选择正当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时期,有利于优生优育。
夫妻在行房事之时,要遵循“成之以礼,接之以时”的原则,时刻想着为下一代提供最佳的先天条件,并将此看成是亲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若恣情纵欲,不仅会损伤肾精破坏阴阳平衡,还有滋生燥毒,危害健康。
认为“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格致余论·色欲箴》)。
强调无论男女,都要懂得自惜血气,不可耗伤人体阴精。
更要远离淫乱之事,控制声色欲望,重视修身重德,达到祛病延寿。
3 提出养老论朱震亨十分重视老年养生,对老年病及老年养生均有重要的论述,他说:“人生至六、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目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
但有老境,无不有此。
”(《格致余论·养老论》)详细论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病症表现。
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精血俱耗,内虚脾弱,阴亏性急。
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机是:阴虚内热。
因此,丹溪翁的养老论,以滋阴降火,顾护脾胃为宗旨。
3.1 主张疗养要得当,禁服温燥性热之品在疗养上,提出对于老年人用药,不可以妄用温热之药(干姜、肉桂、白术等)补养真气,尤其是不能使用温燥剂(如乌头、附子等),以免助火生热,更伤阴精。
3.2 强调饮食要谨节,忌食助湿生热之品在饮食上,提倡素食茹淡,重视饮食水谷等营养物质和脾胃功能对人体阴精的影响。
认为人体的阴精难成而易亏,人在六、七十岁以后,体内的阴精不足,不能与阳气配合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内热。
根据老年人年老气弱,下焦虚衰,血少精亏的特点,指出:“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
”(《格致余论·养老论》)即把香醇的美酒,面食及油腻的汤汁,烧烤煨炒等炭火制作的食品,还有辛辣燥热和香甜黏滑的食物,都归为老年人饮食禁忌的行列。
并告诫,这些食物虽然能够让人满足口福而获得一时的快乐,但是“积久必为灾害”。
所以,对于这些食物“多不如少,少不如绝”。
千万不要为了追求爽口而吃出疾病,为了贪吃厚味而滋生热毒。
3.3 提倡子孙要敬老,帮助老人实现养生尤其可贵的是,朱震亨还提出,家中有老人的子孙们要努力学习并掌握老年人的调养常识和饮食禁忌,把劝诱开导老人实现食疗养生当作忠养老人、敬尽孝道的重要内容。
他说:“为子为孙,必先开之以义理,晓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陈说利害,意诚词确,一切以敬慎行之。
又次以身先之,必将有所感悟而无扦格之逆也。
”(《格致余论·养老论》)强调作为子孙,对待家中的老人,要按照老年人的养生要求耐心开导,劝其遵守禁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诚意地、毕恭毕敬地讲清利害关系,并且还要付诸行动上,表现在生活中,让老人真正感受到子孙们的关爱之情和孝敬之心。
这样,才能使老人们重视并实现养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种身体力行的去关心老人、强化老年人养生保健意识的主张,显示出一个社会重视人性关怀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这对于我们今天提倡关爱老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3.4 强调动静要得当,谨防妄动伤阴之害在保健上,特别重视动静与长寿的关系。
认为生命的延续,都是由于动的结果,即主张“生命在于运动”。
同时强调,运动必须要“动皆中节”,要恰到好处,不可轻举妄动或运动过量。
否则,就会造成阴精的耗泄,导致伤阴之害。
指出人生“动易而静难”,而“静”则有利于保养阴气。
进而提出人体养生,应该“主之以静”[3]。
静,即指“清静养心”之意,要求人清修心境,做到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这样,才有利于保存阴气,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上述关于老年养生的观点,为我们现代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信在这些宝贵财富的启示下,未来医学在人类养生和老年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必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1 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2 陈蕾蕾.试述《内经》与朱丹溪养生学术思想的关系.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1):7-8.3 薛益明,王中越.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