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汇总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汇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路线。
它准确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等。
这些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 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调控,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5. 党和人民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失误的探索:【表现】:(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内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默写、背诵提示】(1)“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任务、特点、成就。
(2)三大改造:时间、概况、意义。
(3)中共八大:时间、决策、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主要标志、影响、纠正、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默写、背诵提示”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任务。
注意一些细节,如“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何在),集中于东北地区(根据成就分布去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
“三大改造”教材叙述较简略,重点理解其意义。
明确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可能涉及材料题,教训要注意记取:如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经济建设速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注意: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意义(转折点、新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开始的标志、形式、意义。
(3)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意义。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意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推荐下载】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这篇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理解三大改造
(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意义:到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汇总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