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上海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

上海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

上海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上海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1.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重点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和社会变革。

- 秦汉时期: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郡县制、儒家思想的确立等。

-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传入、士族制度等。

-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的开放政策、经济文化的繁荣等。

-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发展、元朝的民族政策、明清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战争背景、过程及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的规模、原因和影响。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建立近代企业的过程和局限性。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的倡导。

-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3. 世界史:-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 中世纪: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

- 近现代史: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

- 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原因、过程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冷战时期:美苏对立、意识形态冲突、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4. 历史人物与思想:- 重要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等。

- 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 历史事件与变革:- 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科举制度的创立、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

- 社会变革:如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

6.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包括史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

- 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比较研究、历史视角等。

7. 历史与现实:- 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指导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这些知识点是上海会考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上海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合格考知识点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了解上海的历史,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并珍视现实中的现代化成果。

本文将介绍上海历史的一些合格考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上海的发展历程。

一、开埠前的上海在1842年之前,上海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然而,庚子赔款后,上海成为了外国势力的殖民地,并被开放为租界。

这标志着上海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崛起。

二、租界时期的上海租界时期是上海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租界分为英法租界、美国租界和其他租界,由不同的国家管理。

上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上海的工业化和现代化20世纪初,上海开始迅速发展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造船业,成为中国现代产业的中心。

与此同时,上海也成为了第一个铁路干线的终点站,这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上海的文化繁荣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多接触西方文化的城市之一,文化繁荣也是上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文人墨客和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上海的文化风貌。

五、上海的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上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之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这段时期,上海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更加凸显。

六、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如今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区、先进的交通设施和世界级的文化场馆遍布全城。

上海的迅速发展源于对现代化的渴望和坚定的发展方向。

总结:通过了解上海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启示。

无论是开埠前的上海还是租界时期的繁华,抑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奇迹,上海都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而上海的成功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第五册知识点整理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从16世纪明代末期到清末,中国社会经历了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封建经济秩序的崩溃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状况发生大变化。

2.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该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动摇了封建的政治经济秩序,打开了中国大门迎接西方列强的进入。

3.北洋政府与民主革命:北洋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权。

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历程和成就,包括孙中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和逐步建立的北洋政府。

4.五四运动与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规模群众运动。

介绍了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斗争目标和重要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建立合作关系的政治纲领。

5.中华民族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背景、历程和意义。

着重介绍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并且探讨了中华民族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6.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土地、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

7.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介绍了开放的背景、内容和成效,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道路选择。

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后果。

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9.当代中国与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以上是关于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第五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

上海高考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合格考知识点近年来,上海高考历史合格考一直备受关注。

无论是高考生还是家长,都深知历史合格考在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熟悉并掌握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成为广大考生争分夺秒的重要任务。

首先,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是历史合格考的核心。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因此,高考生需要掌握历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以便对历史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致时代和主要事件是历史合格考的重点。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从远古时代开始,经历了多个朝代和重要事件。

高考生需要熟悉中国历史的主要时代段,比如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以及每个时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只有对中国历史有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第三,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是历史合格考的关键。

历史文化是指历史时期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因此,高考生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和文化成就,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儒家思想等。

在答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能够使答案更具深度和内涵。

第四,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如孔子、李白、曹操、朱元璋等,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此外,还需要理解历史人物的背后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

最后,历史合格考需要高考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和规范。

高考生需要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史实论证、史论辩证等,以便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答试题或分析历史问题。

同时,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不仅看到历史事件的表象,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备考点知识梳理,主要包括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历史概念和历史地理等。

具体如下:
1.学科基础知识:考生需要系统复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历史
发展的线索。

2.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革命、战争、重大发现和发明
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3.历史人物及其影响:对于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考生需要了解他
们的生平、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历史概念: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流派,考生需要理解并能够
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历史地理:历史上的地理变迁、重要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
的影响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准备考试,考生可以下载一线教师整理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通常包括“考点归纳+测试”两部分,有助于学生系统复习和自我检测。

此外,考生也可以参考《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等资料,这些资料总结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高效复习。

总之,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同时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调整复习策略。

上海学业水平考试高一历史总复习

上海学业水平考试高一历史总复习

知识链接:
美国独立战争背景知识
知识链接:
美国独立战争背景知识
英法七年战争
华盛顿
水平要求: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 年 月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 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 立。
(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 场资产阶级革命; (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 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水平要求:
法国大革命
《民法典》
( ) 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 政权,法国进入拿破仑时代。 ( )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 仑帝国。 ( )措施:颁布《法国民法典》,从 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 )影响:积极方面 在占领地区推 行《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 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 大革命的影响;消极方面:侵略扩张、 建立霸权。
(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 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 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 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 到提高。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分 化、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犯 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1811年 35% 45% 20% 农业 工商业 其他职业
1841年
30%
43%
37%
1871年 14% 0
知识链接:
法国大革命背景知识
路易十六 和皇后的 奢靡挥霍
三级会议 成为革命 导火索
水平要求:
法国大革命
革命的爆发【 】 年 月 日,巴黎人民 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 标志着大革命的爆发。接着,君 主立宪派掌权。 时间: 年 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 确宣示,废除了贵族特权等,成 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 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行君主立宪 政体,革命获得阶段性胜利。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纂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曹魏、蜀汉、东吴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4. 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盛世与开元之治-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社会变革5. 宋元明清-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与闭关锁国- 晚清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列强侵略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戊戌变法的尝试与意义3.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抗日战争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经济发展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特点与发展 - 印度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2. 中世纪时期-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的权威-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发展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5.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冷战的形成与美苏对峙-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加强四、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资料的辨析与运用-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 历史资料的批判性分析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3. 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论证- 历史观点的提出与支持- 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5. 历史教学与研究- 历史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上是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等重要内容。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世界史部分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1、特点: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颁布。

《汉谟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

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位置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向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地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三、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四、象形文字与纸草(A)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一、种姓制度(B)古代印度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佛教的创始、经典和传播(A)1、佛教创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2、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A)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单元核心概念:(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

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A)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它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古希腊城邦基本特点(A)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古典时代”(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1、特点: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荷马史诗》(A)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三、基督教的兴起(A)1、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公元1世纪上半叶2、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3、基督教创立的地点:巴勒斯坦地区4、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5、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9课罗马法体系。

一、“十二铜表法”(A)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二、“公民法”(A)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

由于它们仅适用于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因而被统称为“公民法”。

三、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B)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7世纪前后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5、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单元核心概念:(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A)产生:6世纪下半夜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2、采邑改革及其影响(A)时间:8世纪上半叶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一、城市的自治(A)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不断,争斗时起。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城市争取自治的常用的两种手段。

二、等级君主制:(B)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