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

蓟(jì)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 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 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 陈寔传》)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 。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沙场看征云
边塞诗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边塞诗概述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 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 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 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从玄宗即位到 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 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 的作品)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 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高 岑参、王昌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 是什么? 一至四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
和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
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 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 景象壮阔而悲凉。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诗中描写边人心理的诗句是?表现了怎样的 感情?用的是什么方法? 最后一句;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 感情;不直写,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 出来的。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1. 引言边塞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支,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守卫边疆的英雄壮丽场景。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意象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边塞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2. 边塞诗的来源和特点边塞诗起源于中国古代边塞地区的军事和文化活动。

由于边塞地区往往处于战乱频发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中,边塞诗作品往往充满了壮丽的景色、悲壮的气氛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

边塞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边塞风光、抗战壮丽场面、英雄人物、忠诚和牺牲等。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大漠、高耸的城墙、奔驰的战马等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强调了忠诚和英雄主义情怀: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这些诗作清晰地传递出边塞军人的正直、勇敢和英雄主义情怀。

•表现了人民的悲壮情怀:边塞诗作为一个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战争中人们的悲壮情怀的抒发。

边塞诗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凉。

3. 边塞诗的代表作3.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边塞诗之一,作者王之涣是唐代的文学家。

诗中以壮丽的边塞景色展示了作者对祖国无限忠诚和壮丽的抱负。

3.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和对身处边塞的忠诚。

以悲壮的词句和深情的笔调描述了边塞地区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边塞人民的英勇抗争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外,边塞诗还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边塞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

从把握边塞诗的形象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如影随形,人类碾着累累尸骨,获得片刻温馨宁静。

边塞诗象一朵盛开在战地的凄美绝艳的奇葩,开在秦时的明月之下,汉时的关塞之上;开在征夫思念的心中,开在思妇眺望的眼里。

它以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如水的柔情滋润着鲜活的生命。

边塞诗,是英雄悲壮无畏的呐喊,是诗人冷竣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它的发展源远流长。

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经过汉魏六朝时代的发展,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但作为同一流派,还是有很多相似的特点。

下面我就如何从边塞诗刻画的不同形象来鉴赏边塞诗的思想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边塞诗刻画的景象特点边塞诗由于其特定的地域和内容,边塞诗人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景。

边塞诗中描写的景观一般有长云、狂风、冰雪、孤月、细柳、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梅花落,折柳曲、沙漠、战役、烽火、城楼等边塞特有的景象。

边塞诗中的景物一般有这些特点,或雄浑、奇丽、辽阔、磅礴、豪放,气势恢宏,或荒凉、苦寒、恶劣、惨烈。

表达的情感或是展示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或是表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和将士的思家情绪。

示例:2010年全国课标卷中考查的江总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试题: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边塞环境,表现了戍卒身处遥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

边塞诗 鉴赏

边塞诗 鉴赏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 怨 》柳中庸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 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 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
• (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军。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 • • •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 犹忆李将军!(高适)
•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 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 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 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 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 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四首

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四首

其一
曲笔抒情,虚写征人 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 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 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 情壮志
抒 情
都有悲凉意味 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 独,通过写羌笛之音, 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 之情 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 方式,以想象写情 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
环境 和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 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 慷慨悲壮的激情。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
•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
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边塞诗鉴赏二:主旨(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战争诗四首比较总结
从军行
意象
蓟中作
热海行
塞下曲
烽火、黄昏、 沙漠、塞垣、 海上、白雪、 关、海窟、 海风、羌笛、 边城、黄云 沙石、天山、 箭、天山 金闺 夕阳 战士怀乡思 亲 悲凉孤寂 报国无门、 边塞奇异风光,报国杀敌 壮志难酬的 对友人的赞美 的雄心壮 苦闷 志 苍凉悲慨 暗示 雄奇壮美 想象奇特、 用笔夸张 比喻生动 慷慨悲壮 用典
主旨
风格
表现手 对面落笔 法 (曲笔、想 象、虚写)
综合联系:
• 凉州词
•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1)这是一首 诗,请结合诗来谈谈理 由。
边塞诗 。诗中的意象有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
• (2)“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运用了什么 样的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表达了征人思乡之 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表达征人思 乡,思人的 情感。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 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 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 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 家乡的思念。
▪ 玉门关的典故:与阳关为西域交通之关,重要的军事关隘
常见的人物 :戍卒、将帅、胡人 、匈奴、 单于、左贤 、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 、马援 、汉兵、汉将、百夫长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这类诗一般回 旋着爱国主义 的主旋律
连线高考
(2010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了解边塞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 、积累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回顾所学边塞诗作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 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当 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 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 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 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也就成了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 束奇葩。
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题特点:
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qì西 轮台 龟兹 qiūcí、 楼兰、 夜郎、凉州、天山、阴山、关山、受降 城、玉门关、阳关
4、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乐曲《关山月》《行路难》《折杨柳》《梅花落》)
5、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 投 笔 的 典 故 、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2.初唐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源自亢。 主要诗人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 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
报效国家。
3、盛唐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充满爱国激情
代表作家则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 涣、王维、李颀 。
4、中晚唐边塞诗: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却也 带上了凄凉哀惋的色彩。 主要诗人有卢纶、李益 5、宋朝边塞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
▪ 投笔:班超少年立志,刚入朝时作文官,后投笔从戎,因 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是常被后世引用 的典故。 唐诗中也作“掷笔”“弃笔”、“安能事笔砚” 、“班超束书”、“班笔掷”等,也常用来指代弃文从武 ,投身疆场。
▪ 斩楼兰的典故:“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 于《汉书.傅介子传》,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 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 楼兰王背叛汉,傅介子两次前往西 域,最后杀死楼兰王,建功。
诗人有陆游等。 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救国家和沦陷 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诗歌紧紧围绕国家 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常常表达为国建 功、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梦绕沙场 与现实受阻的内心矛盾。
边塞诗常见意象
1、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 、长云、雨雪、风沙;
2、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 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唐;对西域的称呼
5、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6、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1.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驰骋疆场, 奋勇杀敌报 国的激情。
3.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
4.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南园》)
对建功立业 的渴望。
5.夜战桑干北, 秦兵半不归。 6.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 常见的典故:
▪ 李广的典故: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作战四十余 年。因智谋超群,骁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交战 。李广一生未得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战败自杀。 唐诗中 常用“飞将军”“李将军”代称李广,
▪ 燕然的典故: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 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战争的残酷,厌 战,反对穷兵黩 武。
7.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8.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描绘边塞雄奇壮 丽的独特景观。
9.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10.天山雪后海风寒, 军中遍吹行路难。
环境恶劣、生活 艰苦。反衬将士 们英勇无畏的爱 国主义精神。
11.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 地名(1分)。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1分)
诗作表达思想情感:
1、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 英勇威猛的赞美。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 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 平的向往以及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4、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