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L闪光知识
TTL闪光灯控制

解决办法是采用自动曝光锁定,其使用方法与不用闪光灯时的方法一样。先对准被摄主体测光(必要时走近被摄主体),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按钮,此时闪光灯的闪光量亦随之锁定,再重新构图拍摄。如美能达α7000配用其专用闪光灯AF2800,就可以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至于读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机是否能用这类自动曝光锁定,请自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专用闪光灯接至照相机上并接通电源,先将镜头对准明亮处进行测光并锁定,然后对着一面镜子(最好是大镜面,如穿衣镜,距离要在1。5米以
填充式闪光的
原则是:在保证背景曝光正常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主体的亮度,使其细节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应按背景高亮处的测光值来设定。手动设定大致的做法如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同步速度,然后根据闪光灯指数和被摄体距离,按照指数公式计算出光圈值,再收小一档或两档来设置实际的光圈 (等于曝光不足一或二档)。 具体的设置要视逆光程度(即反差程度)而定,光圈收小多些,会出现逆光效果。
填充式闪光方式还有一个很好的用途,在日间拍摄人像时,可以给人物加入令人着迷的"眼神光"。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光都能在人的眼球上产生反光,只有光线以某个角度进入眼球时才能产生反光。而当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时,总是能够在眼球上产生闪光的反光,从而使被摄者显得生气勃勃,富有魅力,尤其适合于拍摄天真活泼的儿童和豆寇年华的少女。
由于其原理限制,TTL 闪光灯控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第三章中有关测光系统的叙述中曾提到过,测光系统是无智能的,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当背景很黑而且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被摄主体又离照相机比较近时,因为背景根本没有反射光返回来,闪光灯有可能是释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摄主体有可能会曝光过度。这种情况在大型舞会或夜间露天***上比较常见。相反,如果背景比较明亮而且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由于背景返回来的光线比较多,容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墙之前的留影拍摄,就常见这种情况。
外置闪光灯白玩了,原来E-TTL模式还可以这样玩

外置闪光灯⽩玩了,原来E-TTL模式还可以这样玩如何玩转E-TTL,其实不能算是闪光灯的基础知识,应该算是⼊门对闪光灯的使⽤多少有所了解以后的知识了。
所谓的E-TTL,也就是闪光灯通过镜头测光由相机决定闪光灯的输出量。
那么,这个输出量是多少呢?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只有⼀个最后的曝光结果给我们看。
曝光不⾜或者曝光过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因为闪光灯没有给我们⼀个确切的输出值。
这⼀点也就是为什么建议初学闪光灯的使⽤者,⼀定要从⼿动曝光开始,⼿动控制闪光灯的输出值,1/1、1/2、1/4、1/8、1/16、1/32、1/64、1/128,⼀共7档的输出量供您选择,每档之间还可以调整1/3的步长。
曝光不⾜了,您可以提⾼闪光灯的输出值⼀档,曝光过了,您可以减⼀档。
总之,您可以慢慢的调整,直到找到合适的输出值为⾄。
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
⼿动曝光这么好,⼚家为什么花费巨资研究出E-TTL来呢?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不允许您慢条斯理的寻找您的合适的输出功率。
⽽且,很多时候,被摄主体在不断的移动之中,场景在不断的转换之中,⼿动控制闪光灯?除⾮您是疯⼦或者您就是传说中的“灯神”!E-TTL就是要的⾃动要的快速要的准确,我们⼀定要相信⼚家的能⼒,这个玩意绝对不是⽩给的!这也是为什么原⼚灯价格这么贵的原因,贵总是有理由的!那么,是不是把闪光灯插在相机热靴上打开,就⼀切OK了呢?很不幸,事实总是⾮常残酷的,您还需要了解⼀些东西,掌握⼀些东西,才能⼀切OK。
现在,让⽼格给你揭开E-TTL的神秘⾯纱,给您揭⽰⼀些⼚家说明书中没有的东西。
⽼格尽量⽤通俗易懂的语⾔结合图⽚来说明,如果您说还是没有看懂,请您拿起您的相机,把您的闪光灯插上,实验⼀下。
演⽰相机:佳能5D2 演⽰闪光灯:佳能580 2代使⽤镜头:蔡司50/1.4 ZE 闪光灯裸灯演⽰图⽚快门速度1/200秒,感光度100,排除现场环境光的影响,只测量闪光灯的数据。
ttl闪光灯参数

TTL闪光灯参数1. 什么是TTL闪光灯TTL闪光灯是通过通过测光传感器和相机之间的通信,实现自动测光和自动曝光的闪光灯。
TTL(Through The Lens)闪光灯是一种智能闪光灯,它能够根据相机的测光情况和拍摄参数,自动调整闪光灯的输出功率,确保照片的曝光正确。
2. TTL闪光灯的参数TTL闪光灯的参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闪光指数(Guide Number)闪光指数是衡量闪光灯输出功率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表示在特定ISO感光度下,闪光灯能够提供的最远有效闪光距离。
闪光指数越大,闪光灯的输出功率越高,有效闪光距离也就越远。
2.2 焦距范围(Zoom Range)焦距范围是指闪光灯能够适应的镜头焦距范围。
不同的闪光灯具有不同的焦距范围,一些高级闪光灯甚至能够根据镜头的变焦来自动调整焦距范围,确保闪光灯的光斑能够完全覆盖画面。
2.3 闪光灯角度(Flash Angle)闪光灯角度是指闪光灯的光斑角度。
闪光灯的光斑角度越大,照亮的范围就越广。
一些闪光灯还可以通过旋转和翻转来调整闪光灯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求。
2.4 闪光灯模式(Flash Mode)闪光灯通常有不同的模式可供选择,包括手动模式、自动模式和TTL模式等。
手动模式下,用户可以手动设置闪光灯的输出功率;自动模式下,闪光灯会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自动调整输出功率;TTL模式下,闪光灯会通过与相机的通信,根据相机的测光情况和拍摄参数,自动调整输出功率。
2.5 闪光灯同步方式(Flash Sync)闪光灯可以通过不同的同步方式与相机进行连接,包括热靴同步、线缆同步和无线同步等。
热靴同步是最常见的方式,闪光灯通过热靴与相机进行连接;线缆同步需要使用专用的线缆将闪光灯与相机连接;无线同步则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可以实现更灵活的闪光灯布局。
2.6 闪光灯充电时间(Recycle Time)闪光灯在每次闪光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重新充电,以准备下一次闪光。
由“ADI闪光测光”谈相机的TTL闪光系统

由“ADI闪光测光”谈相机的TTL闪光系统什么是ADI闪光测光?ADI闪光测光与TTL闪光测光有何区别?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说清楚什麽是“TTL测光系统”:“TTL”是英文“through the taking lens”的缩写,意思是“通过拍摄镜头”,“TTL测光系统”就是相机“通过拍摄镜头测光”的内测光装置。
也就是相机测光和拍摄是通过同样的镜头光路完成的,相对外测光装置来说效果更为准确。
大家知道,相机有两大类测光方式:外测光和内测光,其区别在于测光元件在相机上安装位置不同。
外测光方式是指相机的测光元件安置在镜头之外,测光光路和镜头光路各自独立,通过测量值控制相机的正确曝光。
但是由于外部的光线测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最终拍摄时进入镜头的光线总是有些区别,所以外测光的精确度是不太高的,但是成本较低,因此“傻瓜”相机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而内测光(TTL)方式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是将测光元件安装在镜头之后、反光镜后面或下面的某一位置,测量通过镜头的光线强度,其测量的光线强度和拍摄时通过镜头的光线强度是一致的,而且其测光值会随着更换镜头和外加滤镜等因素而同步地改变,因此内测光的测光结果要比外测光精确,从而控制曝光也更加准确。
TTL测光大都应用在档次较高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上。
TTL闪光测光系统则是特指在使用闪光灯辅助照明的条件下,相机通过镜头测量闪光照度,并且依据测量结果控制闪光输出强度以实现正确曝光的一种内测光方式。
大部分知名品牌相机采用的均为TTL闪光测光标准,在标准TTL 闪光测光的基础上又各自独立有所发展,分别推出了各自的升级系统,所以各厂家的系统名称也各不相同。
例如:佳能先是采用“A-TTL”闪光系统,后来改用更先进的“E-TTL”系统;尼康在SB-80DX闪光灯之前使用的是“D-TTL”系统,自SB-800推出起改而采用更加先进的“i-TTL”系统;宾德的系统叫“P-TTL”,适马的系统叫“S-TTL”,而“ADI闪光系统”只不过是美能达TTL的独家称谓而已。
闪光灯ttl正确使用方法(闪光灯ttl)

闪光灯ttl正确使用方法(闪光灯ttl)导读大家好,小乐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闪光灯ttl正确使用方法,闪光灯ttl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热爱数码摄影的朋友一定大家好,小乐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闪光灯ttl正确使用方法,闪光灯ttl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热爱数码摄影的朋友一定对光线的设置等等非常敏感。
的确,一张照片的好坏与光线的选择密切相关,光线的营造方式有很多种。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与边肖有关的flash ttl的相关信息。
我们将介绍两节的内容,包括flash ttl的控制方式和flash ttl的介绍。
有兴趣了解相关信息的朋友可以综合参考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ttl闪光灯的控制模式闪光控制模式的TTL模式是一种测光模式,使用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来确定相应的闪光输出。
TTL是(穿过镜头)的缩写,可以翻译为“光线穿过镜头”。
这种测光其实就是确定取景器所见视场内闪光灯的输出,失败的概率极低。
历史上,TTL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相机内置TTL测光组件和带TTL功能的闪光灯。
有趣的是,TTL闪光灯是在相机内置TTL发布15年多之后才出现的。
TTL的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最大的便利,就是即使在匆忙拍摄时,也来不及估算距离和调整光圈,使用闪光灯也不会有太大偏差,让新闻摄影等工作更加方便。
二、flash ttl的介绍1.从外部测光到内部测光TTL的全称是ThroughThe Lens,意思是“通过镜头”。
在TTL 之前,相机测光主要依靠机身外部的Cds(硫化镉-硫化镉光敏电阻)。
这种测光方法容易受到环境光的影响,不能反映光线通过多层镜头或滤光片造成的光线损失,容易导致曝光不足。
TTL的测光组件位于机身内部,靠近镜头后面的胶片/传感器。
因为是测量光线通过镜头后的情况,所以TTL测光的精度要优于外置测光。
先说TTL相机的历史。
事实上,关于世界上第一台使用TTL测光系统的相机还存在争论。
技术橱窗

技术橱窗作者:来源:《影像视觉》2016年第01期TTL闪光灯了解TTL闪光灯工作的基本原理TTL闪光灯和数码相机在胶片时代,相机中会单独放置一个TTL传感器,不断侦测从胶片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亮度。
在确定了曝光参数组合后,这个传感器就会发送信号,触发闪光灯。
在数字时代,由于成像原理的改变,透过镜头(TTL)侦测曝光数值的方法也需要随之改进。
目前比较先进的TTL闪光测光系统,比如尼康的iTTL和佳能的E-TTL Ⅱ,使用的是在拍摄前发出一次低功率的预闪光,通过反射回来的光线判断所需要的曝光数值。
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注意到这股闪光——比如在摄影棚内拍摄人像时模特会在摁下快门之前眨眼睛——不过一般来说这两次闪光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从主体身上反射的预闪光会透过镜头照在快门帘上,然后相机内置的测光模块就会对这束光线进行侦测,进而得出相应的曝光参数组合,摄影师也无需再单独使用测光表测光。
预闪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反光板抬起,但快门帘还未打开,此时闪光灯发出功率较低的预闪光。
主体和背景都会被这束闪光照亮,会有一部分光线发射进入镜头。
测光主体和背景反射的预闪光先会打在未打开的快门帘上,因此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对这束光线进行测光,不同的测光模式也会影响拍摄结果。
正式闪光机身通过测光系统将刚刚测得的结果算出适合拍摄曝光参数组合,然后通过热靴上的电子触点将此信息传递给闪光灯。
随后,快门前帘打开,正式闪光灯触发。
细微调整闪光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但同时增大光圈或是提高IS0能够增强闪光灯的效果。
通过调整这三者的关系,拍摄者可以加强或是减弱闪光在照片中所占的比重。
于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闪光灯对过于复杂,最终效果很难把握,各种术语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如果你能够熟练地运用闪光灯,那无论是相机内置的弹出式闪光灯,还是离机使用的热靴闪光灯,都能为你的照片增色不少。
闪光灯强度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影响:闪光灯本身的最大功率,闪光灯到主体之间的距离,光圈值,ISO值。
闪光灯不可不知的常识

闪光灯不可不知的常识闪光灯用途很多,用法也很灵活,不是持续光可以比拟的。
闪光灯也没那么不容易控制,一般不要去想手动控制,TTL就很好用。
但有种用法必须要学会:离机闪。
玩闪灯最高境界就是手动。
不会手动你根本没法玩离机闪。
闪光灯是摄影玩家最常用到的一种影像附件,它可以在暗光环境中增加一定量的照明,让画面的主体变得更加明亮。
但有很多玩家对闪光灯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内置闪光灯的使用上,而对操作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外置闪光灯则并不太了解,甚至还因为不会用而对外闪产生了一些误解。
今天笔者就来简单介绍几个闪光灯的基本常识,如果你有玩灯的打算,那么千万不要错过了。
·什么是TTL?在玩灯高手口中,TTL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究竟什么是TTL 呢?其实TTL是英文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直接翻译为:通过镜头测光。
要了解TTL,必须先了解一个重要的原理:绝大多数闪光灯的亮度是一定的,只是通过发光时间的长短来控制发光量。
比如:某闪光灯全功率输出时的发光时间是1/700秒,那么它在半光输出时的发光时间仅有1/1400秒。
当知道闪光灯的原理后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TTL了。
最早的时候,闪光灯的接脚只有触发接点,它只知道应该何时开始闪光,具体要闪多久则是由安装在闪光灯上的传感器决定的。
当传感器感受到反射回来的光线达到一个标准值时(18%灰的反射率),闪光灯则停止闪光,这种模式被称为Auto或者是A mode沿用至今。
佳能的ETTL实际上是依据TTL原理的一种改良版TTL则不同,在这种模式下相机与闪光灯能够更好的进行合作。
闪光灯发出的光经由被摄物体反射到相机的传感器上,最终决定闪光灯闪多久的是相机传感器,而不是闪光灯传感器。
也就是说,只有当相机的受光量达到一定标准时,相机才会发出中止讯号给闪灯,进而停止闪光输出。
它的出现增加了闪关灯的易用性,大大降低了闪光灯的使用门槛。
TTL让相机与闪光灯之间有了更好的合作看似简单的一个改变却给我们的拍摄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ttl闪光同步原理

ttl闪光同步原理
TTL闪光同步的原理是通过相机的测光系统来自动调节闪光灯的输出强度,以获得合适的曝光。
TTL(Through The Lens)即“通过镜头的光”,是一种利用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来确定闪光灯输出量的模式。
当使用TTL模式时,相机会测量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并根据这个测量值来调整闪光灯的输出,以确保拍摄的照片得到正确的曝光。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预闪: 在正式曝光前,闪光灯会发出一次或多次预闪,相机根据预闪反射回来的光线计算所需的闪光量。
2.测光: 相机的测光系统会评估预闪后通过镜头的光线强度,确定场景的亮度。
3.计算: 相机会根据测光结果计算出达到正确曝光所需的闪光灯输出强度。
4.调节: 相机通过与闪光灯的通信,告诉闪光灯应该输出多少光量以达到计算出的曝光值。
5.曝光: 在正式拍摄时,闪光灯按照相机的指示输出适量的光线,完成曝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简化了闪光摄影的操作,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摄影者也能够快速得到亮度适宜的照片。
此外,现代闪光灯通常还具备高速同步功能,允许在超出常规同步速度的情况下使用闪光灯,以便在强光照条件下或者使用大光圈镜头时仍然能够实现有效的闪光同步。
摄影者也能够快速得到亮度适宜的照片。
此外,现代闪光灯通常还具备高速同步功能,允许在超出常规同步速度的情况下使用闪光灯,以便在强光照条件下或者使用大光圈镜头时仍然能够实现有效的闪光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TL用于表示任何采用Through The Lens (通过镜头)测量曝光方式的闪光灯系统。
TTL - 光线通过镜头并被胶片反射,闪光灯感应器在曝光期间持续测光,直到获得正确的曝光量。
此系统被称为TTL闪光测光系统。
D-TTL - 数码相机感应器在曝光期间不能反射足够的光照量供TTL感应器使用,因此在曝光前使用从快门帘反射到显示屏预闪的光线进行测光,并由相机测光系统检测曝光的结束时间。
此系统被称为D-TTL闪光测光系统。
在实际曝光时,闪光灯先发出一系列预闪光来“检测”场景,然后利用闪光测光计算曝光量,最后才发出主闪光照亮拍摄主体。
预闪光的强度小于主闪光。
尼康用术语DX作为支持预闪功能的闪光灯名后缀,此功能是进行D-TTL操作的基本要素。
i-TTL - 是D-TTL的演化,集成了更多用于预闪的精确系统。
在使用D-TTL曝光前,利用快门帘反射的预闪光线进行测光。
但是预闪光的强度比D-TTL预闪光的强度更大、时间更短,以便通过闪光灯感应器获得更高准确度。
三种基本的TTL闪光完全闪光(AllFlash):闪光比自然背景光亮。
最终结果是:自然背景光未被记录在胶片上。
所以背景经常是黑暗的,看起来如同黑夜一般。
平衡闪光(BalancedFlash):自然背景光比被摄主体亮。
闪光照亮了主体使之与背景一样亮。
自然背景光和闪光都记录在胶片上。
这种方法使自然背景光和照亮主体的闪光达到一种平衡。
填充式闪光(FillFlash):闪光增强了照射到被摄物的光线,“填充”光线到阴影部分。
自然背景光和闪光都被记录在胶片上。
填充的闪光不如自然背景光那么亮。
完全闪光(AllFlash):概述:选择一组速度、光圈组合使得自然背景光极度欠暴。
闪光将盖过自然光照亮主体而使背景黑暗。
暴光模式:手动(Manual)。
光圈:选择使照片欠暴至少2-3档的光圈。
从f16-f22开始。
速度:设定机身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通常是1/200或1/250。
慢一些的速度也行。
拍摄:拍摄完成后检查闪光灯的暴光指示灯。
如果变绿(译者注:因不同的相机系统而异,作者使用的是Canon系统),说明先前的暴光合适。
如果不变绿,则应增加暴光量,开大光圈1/2或1档再拍一张。
Bob捷径(译者注:作者名):设定速度为胶片感光度的倒数,即1/ISO(如:ISO100的胶片设定为1/125),光圈设为f11(译者注:作者创建了所谓“微距f11法则”,效法“阳光f16法则”,即:微距摄影时正确暴光组合为f11和1/ISO,前提条件与f16法则一致。
)。
运用倒易率,将这一组合变为1/60和f16以获得更大的景深。
这个组合允许一些背景光进入,但是闪光仍然是主要光源。
如果你进行手持拍摄而不能使用1/60,那么可以仍然使用1/ISO 和f11。
同时,如果手持拍摄,你应该把镜头设置在最近对焦距离,然后再靠近被摄物。
依靠身体前后移动来对焦。
平衡闪光(BalancedFlash)概述:闪光将照亮主体使其达到背景光的水平。
这种方法应用于如下情况:主体出于阴影中,并且/或者背景非常明亮。
暴光模式:手动。
光圈:首先设定光圈。
调整你想要的前景效果,比如f22以获得大景深,或者f5.6限制景深。
速度:调整构图使得被摄主体不在画幅中(被摄主体不应影响测光读书),然后对背景测光,获得速度参数。
拍摄:重新对主体构图,打开闪灯电源,进行拍摄。
你仍然可以运用倒易率调整景深和/或速度来增加(放慢速度)或减少(加快速度)背景暴光量。
填充式闪光(FillFlash)概述:现在一个速度、光圈组合使主体正确暴光。
闪光只是增加了少量光线来照亮主体。
CanonEOSTTL闪光系统被设定为自动填充闪光,所以这个方法是一个傻瓜式的方法。
暴光模式:光圈优先(Av)或手动。
速度:构图,测光,然后设定你所希望的速度值。
光圈:按照测光表建议的光圈值设定光圈。
运用倒易率按你的意图进行调整。
拍摄:按照正常方法拍摄。
你可以设定闪光补偿进行包围暴光,比如在明亮的阳光下闪光补偿-1,在阴天时闪光补偿-2。
Bob捷径:这种方法在P(Programmode)模式下也有效。
光灯控制模式的TTL模式,是利用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来确定相应的闪光输出量的一种测光模式。
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可以翻译为“通过镜头的光”。
这种测光实际上是在取景器见到的现场范围内确定闪光的输出量,失败几率极低。
有关闪光灯的各种知识,比如触点,TTL,慢同步,前后帘同步等:TTL系统因制造厂商而异。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TTL (Advanced TTL)佳能公司对闪光曝光设计改进的第一步就是创造了A-TTL,又称为…高级透过镜头‟闪光测光,在早期的EOS系列胶片相机上普遍使用。
A-TTL闪光灯(只包括300TL和EZ系列闪光灯)在测光阶段(也就是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时)发出短促的预闪光,这预闪被闪光灯前面的外置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于确定合适的光圈,以确保足够的景深,尤其是在距离较短的时候。
一旦快门打开,闪光灯便发出真正照亮景物的闪光。
闪光开始的时间取决于相机是前帘还是后帘同步设定,而闪光的持续时间由标准OTF传感器决定。
传感器测量景物的平均亮度。
如果在明亮的环境下拍摄,就启动自动减弱,这可以将闪光输出减弱0.5到1.5级。
一旦闪光灯通过对反射的闪光进行实时测量确定前景主体已经被充分照亮,它就切断闪光管的能量,闪光灯随即熄灭。
快门在所设定的时间内保持打开。
E-TTL(评价式TTL)佳能在1995年发布另一种形式的闪光技术- E-TTL,也就是…评价式透过镜头‟闪光测光。
E-TTL由主闪光泡发出一束已知亮度的低功率预闪,用以确定正确的闪光曝光。
它通过预闪测量景物的反射率,然后基于这些数据计算出达到中间影调所需要的闪光输出功率。
它也利用预闪,但出于下述两个原因,它克服了A-TTL的缺陷。
首先,E-TTL预闪发生在快门即将开启之前的瞬间而非半按快门的时候。
因而与A-TTL不同,E-TTL预闪实际上用于确定闪光曝光,而且它不是在现场光测光阶段激发。
有些用户可能对E-TTL在正式闪光之前发出预闪赶到惊奇。
在正常设定条件下,该过程发生得很迅速,以至于预闪被难以察觉到,尽管你可能在反光镜抬起之前瞥见到它。
其次,预闪光线由相机内部的评价测光系统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它是透过镜头测光,不象外置传感器一般容易被愚弄。
与TTL闪光测光表不同,E-TTL传感器不易被好奇者看到,它藏在五棱镜的外壳内。
E-TTL较TTL和A-TTL优越之处是用于填充闪光。
E-TTL在白天摄影时添加微妙和自然的填充闪光方面通常表现较好。
E-TTL曝光同时也与当前对焦点相关,理论上更易取得出色的曝光。
P-TTL(Pre flashing TTL)P-TTL模式在预闪时通过机身的多区测光系统结合来自镜头的主体距离信息来计算最佳闪光输出(从宾得F系列AF镜头起及其后推出的镜头都能提供距离信息),较之传统TTL模式更加精确。
不受反射率影响,在黑背景下也可获得适当的曝光。
i-TTL E-TTL II尼康的i-TTL和佳能的E-TTL有部分相似,先是预闪进行大略的闪光量估算,然后测合焦位置的主体的亮度。
当闪光灯发光时,照在主体的光达到应有的亮度后,E-TTL就命令闪光灯停止闪光,而尼康的i-TTL还会把距离信息代入运算做为修正,然后再命令闪光灯停止闪光,当然更为精确。
而这个距离信息的获得在对焦完成后也就完成了,所以根本不会耽误时间。
尼康的i-TTL只有五个分区,但因为有了距离信息进一步修正,这个5分区就足够精确了。
在佳能最新开发的E-TTL II方式下,当快门释放的一瞬间,闪光灯会发出一束预闪光,用来监测环境光和计算所需的闪光量,闪光灯发出正确的闪光,使环境光和人工闪光达到平衡。
在复杂的场合,比如在起作用的与对焦点相连的测光区域外有强反射,也能正确闪光曝光。
E-TTL II在评价闪光测光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平均闪光测光,由于采用了新的算法,闪光结果更精确更稳定。
即使被摄体移动位置,E-TTL II自动闪光系统也能有效避免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的情况发生。
慢同步(slow)是相机与闪光灯配合实现的一种高级功能。
闪光灯的慢同步是指在清晨、傍晚或有一定灯光照明的晚上,适当降低快门速度,同时使用闪光灯,可以在保证主体曝光正常的同时使背景适当曝光,丰富画面效果。
一般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快门都有两个快门帘幕,第一快门帘幕和第二快门帘幕。
(也称为前帘和后帘)基本的动作程序为∶按下快门-->前帘开放-->胶片感光-->后帘关闭。
前帘同步和后帘同步的区别是∶前帘同步∶第一快门帘幕开放之后的那一瞬间,闪光灯发光。
后帘同步∶第二快门帘幕关闭之前的一瞬间,闪光灯发光。
在快速或高速闪光同步,以及拍摄相对静止的被摄体(建筑物、停止中的车辆、山、原野或庭园的远景等)时,两者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而在慢速或长时间曝光模式,或者拍摄活动相对有运动倾向以及活动被摄体(人、运动中的车辆、动物、体育和舞蹈题材等)时,使用不同的闪光同步模式,则会得到效果完全不同的图像。
尤其是在低照度的环境时尤为明显。
比方说,在傍晚或低照度环境里,使用标准镜头以下或广角镜头拍摄一个人骑自行车斜方向迎面而来的画面,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保持拍摄角度和画面不变,使用1/8秒或1/4秒的快门速度,后帘闪光同步模式,将会得到一张在被摄主体后面有拖影而被摄主体清晰的照片。
原理是∶当快门开放时,闪光灯并没有发光,那么此时的被摄体处于曝光不足状态(当然,如果过分低的照度将不会在胶片上留下影像),但胶片仍然能记录下曝光不足的影像,同时被摄体在运动状态中,因此在胶片上被记录下的是一个拖影。
当1/4秒或1/8的时间到了之前,也就是快门将要关闭的前一瞬间(具体时间数据我没有),闪光灯发光,然后快门关闭。
此时,由于闪光灯的光,使得被摄体在胶片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曝光足够的影像,而之后快门立刻就关闭了,因此在这串拖影的最后点,是一个清晰的由闪光灯照亮的被摄体。
看上去的效果是一张带有动感、速度感的照片。
简单的说,后帘同步的功能是∶可以在慢速快门下,将被摄体最后的影像凝固在胶片上。
触点可以理解为是传感器,把机身信息传到闪光灯,或者把闪光灯的信息传到机身,方便测光和控制闪光.如何选购闪光灯自从小型电子闪光灯大量问世以来,由于它具有使用轻便、价格比较低廉、又有足够的发光强度等许多优点,已成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普遍使用的一种人造光源,给各类摄影带来很大方便。
但是,由于市上闪光灯的品种很多,效能也有很大差异,选配时也宜作一些考虑。
首先宜考虑闪光灯的指数。
指数是闪光灯的性能指标,表示闪光灯发光能量的大小,指数越大,闪光越强。
为了能适应多种拍摄环境,最好选配指数大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