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50页PPT

合集下载

花儿ppt

花儿ppt


花儿词曲
•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 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 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 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 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 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 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 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 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 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 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 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 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 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 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 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
花儿.花儿会的在历史.发展.
• 老百姓除了在余暇时间、劳作之期唱唱“花儿”外,民间自发形成的 “花儿会”又为这种民间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花儿会” 的形成一般与庙会、传统节日关系极为紧密。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二 月二、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等),一些寺庙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法 事活动,届时便有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敬香朝拜。除了虔诚的信徒, 还有小商小贩、买艺杂耍以及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闻讯而来,俗称“赶 会 ”或“浪花儿会”。据统计,河湟地区至今仍在举行,并且规模盛大 的“花儿会”多达3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得有大通老爷山“花儿 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和乐都瞿昙寺 “花儿会”,这些花儿会,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会”集中和浓缩了“花儿”文化的精华,即吸引了有名的歌手, 也集中了最广泛的听众。他不仅是农村生活的调节器,也是人们心理情 感的泄洪闸,更是民族融合交流的粘合剂,从而在局部地区达到了一种 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狂欢。 近年来受到中外专家,学者及媒体的高度重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 文化学科 ------ 花儿学。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学术领域深受瞩目的一门学问。 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上就演出了花儿《四季 调》改编而成的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与“少年”的称呼, 连同他们所指代的青海山歌,开始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青海印象ppt

青海印象ppt

jane
多彩的历史文化+精美的自然环境+ 多彩的历史文化+精美的自然环境+时尚的城市建设
青海的印象
jane
jane
Hale Waihona Puke 青海介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及经济三方面介绍。故选取塔尔寺,坎布拉、 藏羚羊(自然保护),藏族宗教文化,青海花儿。
jane
格尔木的胡杨林 神秘未解的野牛沟岩画 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 青海湖 鸟岛 鹞子沟
jane
花儿: 花儿:是一种山歌,流 传在青海、甘肃、宁 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 疆的个别地区。几百 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 地区的汉、回、撒拉、 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 独具特色的“花儿” 歌曲。
“鸟岛”:在青海湖 鸟岛” 的西北角上,有东、 西两座小岛,两座小 岛上栖息着数以十万 计的各种鸟类,尤以 西面的海西山(也称 小西山或蛋岛)上的 鸟类最多,约有九万 只。
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 卓”、“歌庄”、 “卓”等,藏语意为圆 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 间舞蹈之一,一般男 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 有一人领头,分男女 一问一答,反复对唱, 无乐器伴奏。
青海环湖赛: 青海环湖赛:激情飞 扬、民族风情浓郁的 环湖赛开幕式历来是 环湖赛的重头戏之一, 今年的环湖赛开幕式 将移师彩虹的故乡— 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 届时,世界各地将可 以一睹高原特有的少 数民族风采。
jane
jane
• 推荐旅行路线
jane
城市建设,自然风光,特 色美食,世界各地的游客 突出对青海的印象

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

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

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摘要:青海素有“花儿故土〞的美称,其中回族“花儿〞的情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较的。

现阶段,我国对“花儿〞文化遗传的爱护与开展十分重视,“花儿〞的研究学者们在其格调及演唱、传承方面也是各抒己见,青海回族“花儿〞也不例外。

本文对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格调做出分析,希望能为想要了解青海回族“花儿〞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青海回族“花儿〞;艺术特征;演唱格调一、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一〕青海回族“花儿〞的文学特征青海回族“花儿〞的文学特征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式格律,有四句式和六句式,在歌词中有近似的固定句数,较为严谨的拌匀,有规律的停顿。

二是押韵形式,主要包含通韵式,每句押同一个韵,这是最典型常见的形式;交韵式即隔句押韵,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间韵式是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

三是表现形式,其手法丰盛多彩,表现较为含蓄但不短少鲜明,并且大量的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

四是歌词内容,主要包含的类型有情歌、生活歌、本子歌等。

〔二〕青海回族“花儿〞的音乐特征青海回族“花儿〞的音乐特征主要包含六方面:一是旋律特点,在青海回族“花儿〞中商音与徵音连续四度的跳进构成旋律的一大特点。

二是节奏节拍,回族“花儿〞大多数的音乐作品都是节奏较为急促并且跳跃比拟大的,并且节拍丰盛变化多样。

三是音列和调式音阶,青海回族“花儿〞由商-徵-羽-宫四个音为主干音,构成五声商调式音列或五声徵调式。

四是曲令特点,青海回族“花儿〞的曲令又称“令〞或“曲调〞,曲令分为长令和短令,大略共有一百余种,广为流传的有五十余种。

五是曲式结构,青海回族“花儿〞都是以乐句+乐句=一个乐段的模式构成根本结构,两句歌词为一个乐段,前两句写物,后两句抒情,托物言志。

二、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格调〔一〕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语言青海回族“花儿〞是一部承载着民众情思的生活史诗,在追溯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语言的过程中,可将“花儿〞的语言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汉语演唱,多种语言语汇掺杂其中,青海回族是一个多元性文化成分的民族,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青海回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至今在演唱中仍保存着关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系的词汇,如歌词中“安拉〞、“乃麻子〞等歌词都是阿拉伯语的译音。

西北民歌课件.ppt

西北民歌课件.ppt
高亢的西北腔
花儿与信天游

请 回答
一、这首歌曲的旋律、 节奏、速度、力度有何 特点?
二、这首歌曲的唱腔有 何特点?使用了哪些伴 奏乐器?
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 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 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 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 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 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 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 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 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 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 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 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 器。
范琳琳
信天游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 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 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 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 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 都没改变,大雁听过我的 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 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 一遍,大地留下我的梦, 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 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 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 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 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 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 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 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 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 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 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 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 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 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 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 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 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枪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呦把门开把门开哎咳哎咳呦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咿儿呀儿来吧呦儿呀儿来吧呦热腾腾儿的油糕热腾腾儿的油糕哎咳摆上桌摆上桌哎咳哎咳呦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喝咿儿呀儿来吧呦围定亲人哎咳哎咳呦热炕上坐哎咳哎咳呦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咿儿呀儿来吧呦满天的乌云哎咳哎咳呦风吹散哎咳哎咳呦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千里的那个雷声噢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陕北民歌陕北民歌1988上半年内地流行音乐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西北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

青海花儿简介ppt课件

青海花儿简介ppt课件
花儿盛开在青海这片多民族汇聚的热土之上像三江源之水源远流长它正象征着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象征着民族的和谐与发展如今它已不再属于某一个民族的特色
花儿魂 民族情
任何起源,都伴随着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艺术文化是凝聚
民族团结力量之源泉.。
“花儿”盛开在青海这片多民族汇聚的热土之上,像三江源
之水源远流长,它正象征着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象征着民族的和
人们感到了春的浓郁气息。
16
17
18
19
花儿唱响民族情
——团结之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脸, 百花儿艳,
桃李呀争春的地方; 一样的祖国一样的院,
用心念, 青海是我们多民族欢聚的乐园!
为什么花儿这样红?我想趾高气昂的说:“花儿在不 久的明天会开得更红!”
20
谢谢!
21
谐与发展 !
如今,它已不再属于某一个民族的特色.
它的灵魂将会被每一个人共鸣……
1
花儿产生于青海,并 流行于青、甘、宁、 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 唱词浩繁,文学艺术 价值较高,演唱时称 为“漫少年”,被人们 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 于流行的地区不同, 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 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 影响,因此形成不同 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2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
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
的精魂,最美浇灌的圣洁之
花。居住在这里的汉、
藏、回、土、撒拉等
各族群众,无论在田
间耕作,山野放牧,
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
只要有闲暇时间,都
要漫上几句悠扬的
“花儿”。可以说,
人人都有一副唱“花
儿”、漫“少年”的
金嗓子。
3
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 ;内容既有 繁复的叙事 ,又有即兴的抒情 ;形式既有 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 前后对称的六句式 ;既可独唱,又可合唱。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PPT课件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PPT课件

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 师。 2006年,热贡艺术 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 前,热贡艺术正在申报世 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14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
是广泛而深刻的。7世纪
它传入藏族社会后,逐渐
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
成为中国藏族广泛信仰的
.
12
地方艺术
青海平弦戏
平弦,青海地方曲种,民间坐唱艺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 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唱腔为“赋子”, 俗称“西宁赋子”。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 大通、互助等地。唱腔属于联曲体,除“赋子”外,尚有“背宫”“ 杂腔”“小点”等。以杂腔曲调较多,包括离情、风阳歌、罗江怨 等20多支。有《沙落雁》、《楚王宫》等10多支器乐曲牌。
柴达木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它 位于青海湖西边,海拔2600-3000 米,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 二大盆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 省东北部的青海 湖盆地内,既是 中国最大的内陆 湖泊,也是国内 最大的咸水湖。 它长105公里,宽 63公里,最深处 达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积约29661 平方公里,湖面 海拔3196米。比 中国最大的淡水 湖鄱阳湖,要大 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 赖地表径流和湖 面降水补给。入 湖的河流有40余 条,主要有布哈 河、巴戈乌兰河、 侧淌河等,其中 以布哈河最大。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省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非遗系列《花儿》中国西北部民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非遗系列《花儿》中国西北部民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主题宣传教育PPT课件

艺术特色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 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
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 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 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历史渊源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 得名,以汉语演唱。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 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 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 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 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曲调,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 “令”。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按照花 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 “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羊羔们吃草者转花(了)崖, 雾拉者山根里过来;
03
尕妹是人间的人(啊)不是, 天仙女落凡者下来。
这类男歌手赞美女青年的唱词相当多见,女歌手对男青年 也是有选择的:
代表作品
(二)表现热烈爱恋之情
爱慕、追求过程的延续,使爱情有了浑厚、真诚的基础: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耶)菜,
霎叫(呀)割,
01

青海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青海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青海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花儿”是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民歌,民间俗称“少年”。

之所以被称作“花儿”,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北高原的青年男女,经常用山歌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向对方倾吐自己的爱慕和心意。

“花儿”是属于民歌中山歌类的情歌。

除了歌唱爱情之外,其内容还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指黄河中上游及湟水流域)盛开着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艺术之花———“花儿”。

这里是河湟民族文化走廊,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各民族文化最活跃的区域。

在这片富有魅力和生机的土地上,汇集了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

在诸多山川沟壑里,“河湟花儿”无不涌动着多姿多彩的情与美的浪潮。

传承了至少500多年的河湟“花儿”,欣逢盛世,在步入新世纪后,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和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空前地迈上了两个大台阶,跻身于国家和人类非遗文化的行列,第一次有了应有的文化地位,也大大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花儿”作为一种文化,既是“花儿”自身的幸事,也是整个人类的幸事。

发源和流传在河湟地区的花儿,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极具本土文化的特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青海的一个特色文化。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全省共识之时,如何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青海河湟“花儿”的民族个性青海河湟“花儿”意蕴深刻、风格独特,因蕴藏丰富而以“花儿的海洋”著称。

这与河湟地区的悠久历史,以及汉、藏、土、回、撒拉等诸多民族长期相融的人文环境分不开。

河湟“花儿”展示了各族群众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的宣泄。

河湟“花儿”具有多民族风情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在文学艺术和人类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是青海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