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5.1.3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

(3)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3、观看缢蛏解剖视频(有条件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观察河蚌或缢蛏结构试验)4、用思维导图总结缢蛏的特点(学生回答)5、其他软体动物:指导阅读P13几种软体动物并观察图5-15,思考:(1)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为什么它们还属于软体动物呢?(它们体外虽然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但都有能够分泌形成贝壳的外套膜,所以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2)请尝试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6、进一步阅读P13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依据你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可药用治病;可装饰美容;但有的也可传播疾病)。
介绍珍珠是如何来的?(小资料)探究二:环节动物1、导入:目前生物圈中已命名的动物大约150万种,软体动物占10万多种是第二大类群,那么第一大类群是哪种动物呢?已知种类有120万种,占已知种类的80﹪以上2、指导阅读P14“观察与思考”,讨论:(1)观察图片,讨论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完成P15表格(2)学生完成表格后,生生纠错、师生互动对表格进行完善总结,过程略(需要课堂互动生成,注意控制时间)(3)比较蜘蛛、虾、蜈蚣与蝗虫的特征,你能归纳出表格中所有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吗?(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4)上表中哪种两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3、观察蝗虫:带着问题观看介绍蝗虫的视频(看视频看书并交流讨论)(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2)蝗虫的触角、足、翅分别着生在什么位置,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4、学生尝试回答以上探究问题,从图片和食品中很容易得出第一题、第二题的答案(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撰写科普文章:鼓励学生撰写关于软体动物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学校报纸或班级博客上,分享学习成果。
- 制作PPT: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关于软体动物的PPT,进行班级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软体动物的特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软体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通过了解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 实验室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软体动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软体动物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软体动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软体动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软体动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 5_1_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4)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5)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3)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4)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4.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5.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6.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具准备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3.比较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科学思维),体会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结构上更复杂,进化上更高等,认同生物是进化发展的(生命观念)。
4.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命观念),认同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可以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辩证的对待软体动物(态度责任)。
教学重点: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1. 观察与解剖缢蛏,说出缢蛏的结构特点。
2.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步了解软体动物。
同学们,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对,是贝壳。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壳吗?是的,是软体动物的壳。
摸一摸这些贝壳,感觉很坚硬,为什么壳如此坚硬,它们却叫软体动物呢?这些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信你一定对软体动物充满了好奇。
(设计意图:看图片,感知软体动物坚硬的贝壳,与其名称“软体动物”有强烈反差,激发学生兴趣。
)二、软体动物(一)代表动物——缢蛏以缢蛏为例来了解软体动物。
指导学生一起来观察并解剖缢蛏,完成学习任务一,并思考下列问题:1、贝壳有什么作用?紧闭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2、外套膜有什么作用?外套膜可以有效的保护缢蛏的内脏团,同时在外套膜中还含有丰富的腺细胞,腺细胞可以不断的分泌物质形成贝壳,所以,随着缢蛏的生长,它的贝壳也会逐渐长大。
3、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缢蛏靠柱状足来运动。
缢蛏靠鳃来进行呼吸。
当水从入水管流入,从出水管流出时,水流过鳃丝,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
多而密的鳃丝增大了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2、其他软体动物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科学实验套件:推荐学生使用生物实验套件,进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观察和实验,如制作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模型,观察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结构等。
2. 拓展建议:
- 开展家庭探究项目: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观察和探究,如寻找家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回来与同学分享。
2. 思考能力:通过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学生能够理解它们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 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总结能力。
- 制作手工艺品: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手工艺品,如用纸张制作软体动物的贝壳模型,用塑料瓶制作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模型等,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对这两种动物类群的认识。
- 观察自然环境:鼓励学生到户外自然环境中去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如公园、河边、海滩等,记录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回来与同学交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认识,巩固和扩展动物分类的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聚焦于生物学科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 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节肢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课 题 教 目 学 标 题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1.说出常见的节肢动物的种类。 2.概述昆虫和节肢动物的主要 特征。 3.概述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4.举例说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 点 昆虫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 点 概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是相适 应的。 主备人 彭够 审 核 首席工作室 生物备课组 预设流程 个 性 化设计 一、自主学习 1.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 经命名的种类有 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 2. 以上。 万种以上, 课型 新授
我的反思
3
一 二
三
(2)体表的外骨骼作用是 (3)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 它的体色通常是 色,
2
这对蝗虫的生活意义是 (4) 蝗 虫 共 有 [ ] 。 对,是它的
。 对足, 其中适于跳跃的是发达 的
(5)蝗虫的翅共
器官。
六、拓展延伸: 附: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蝗虫危害玉米、高梁和水稻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它是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 灾害的农业害虫蝗虫属于 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 若虫,成虫三个阶 段。若 虫亦称跳蝻,外型酷似成虫,可是只具翅芽,善于跳跃,须经 5 次脱皮后, 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 成虫。实际上,蝗虫到 3 龄后就能 飞行。 为什么蝗灾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触角,三个 和一对 。 。 。
3.蝗虫的感觉器官有
4.蝗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是 5. 和
是昆虫的附肢,一般都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答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卵胎生等。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5.题型五: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答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食用、药用、观赏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在线工具: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工具进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查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4)标本展示:教师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其特征和分类。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情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奥秘。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4.作业展览与分享:
(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优秀作业进行展览,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在展览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3)教师对展览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题型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
(三)其他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常见的节肢动物图片
教师讲解: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6页最后一段,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食用、药用、传粉、实验材料;
害处:叮咬人、传播疾病。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常见的节肢动物,并且知道了节肢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是昆虫,了解了昆虫的一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别昆虫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是节肢动物中唯一会飞的一种动物。
出示蝗虫模型和观察提纲,让学生观察: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2.各部分着生着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3.运动器官有几种?数量是多少?
4.蝗虫的体表坚硬的结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蝗虫的呼吸靠什么?气体进出的门户——气门位于身体的哪一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别强调蝗虫外骨骼的作用和强大的运动能力。
一、昆虫——蝗虫
1.形态结构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对学生来说,节肢动物是比较陌生的一个类群,直接导入新课反而更好。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通过形象的蝗虫模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辨别能力。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对,是蜗牛。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
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二、合作探究
(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
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三、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食用、药用、工艺品
害处:传播疾病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
4.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节肢动物,通过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节肢动物,得出昆虫的基本特征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类群,那同学们知道动物界中的第一大类群是哪种动物吗?
对,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节肢动物。
二、合作探究
(一)观察与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14页图片中的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和虾,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教材15页的表格。
(二)昆虫
说明蝗虫和七星瓢虫都属于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帮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特征,通过自学教材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昆虫的基本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区分昆虫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蝗虫模型、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软体动物共有的特征,增强学生的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总结能力。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蜗牛、石鳖、乌贼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教师总结:
(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3页最后一段,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益处:食用、药用、工艺品;
害处:传播疾病。
3、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物界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蜗牛、石鳖、乌贼、河蚌等软体动物,并且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了解了软体动物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当然不排除软体动物能传播疾病的有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