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及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及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主人。
只有让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劳动人民的权益,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合作、共享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消除贫困和差距,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包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从生产力发展、劳动人民地位、共同富裕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一、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历史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1) 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2) 生产资料公有制;(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4) 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5) 国家只有社会管理的职能;(6) 实行产品经济;(7) 个人全面发展。
(二)列宁的探索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1、社会主义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
2、落后国家只能先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多种公有制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等等。
(三)斯大林的探索斯大林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但他把苏联模式的特征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四)我党在建国初期的探索我国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和偏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956年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取得一些成绩。
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在政治上,要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我国政治生活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经济上,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积累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在文化上,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扬民主。
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各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认识是清楚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真正体现出优越性,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5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 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 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 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 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6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9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生产力 发展迅速
社会主义 优越性充 分体现
社会主义 优越性无 法体现
社会主义 得到巩固 和发展
社会主义 难以巩固 和发展
30
生产力 发展缓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
3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提出,把我们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从主要 强调关于公有制、按 劳分配等特征,进一 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 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 的根本目标上。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把我们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平。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3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0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1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简要介绍
社会主义是一套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解释颇多。
一种解释是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其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
社会党国际的法兰克福宣言又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润的利益。
社会主义政策的当前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收入与财产的合理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
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文档资料

24
方向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 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长期将计划经济当 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国确定了经济 体制改革正确的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
25
谢谢谢谢观观看赏!!!
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姓”资“,还是姓”社“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论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距
——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7
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 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2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 科学根据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 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23
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 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 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 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19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方向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识记;易考选择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考点:社会主义原则】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考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这一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考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强度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同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