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思政毛概公开课 微课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018最新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
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目标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
6.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生产力不断解放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那么是不是只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就能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二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 生产力。 难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910 年的生铁产量和煤产量只有300万吨和2500万吨,大大低于英 国的1000万吨和2.7亿吨,德国的1500万吨和1.5亿吨,与美国 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1928—1938年,苏联只用了两个五 年计划的时间,制造业的产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跃到仅次 于美国的第二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经济遭到很大的 破坏,美国却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但是,战后苏联经济的发 展一直快于美国。1951—1982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 速度比美国高出1-2倍,由于苏联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使得 苏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缩小。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 值不到美国的30%,1980年已达到80%以上,国民收入1950 年是美国的31%,1980年达到67%,许多产品的产量,如机 车、石油、生铁、钢等则先后超过美国,在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在不少领域苏联都有优势或与美国旗 鼓相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 的。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新的时代、 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落后于时代 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文档资料

24
方向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 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长期将计划经济当 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国确定了经济 体制改革正确的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
25
谢谢谢谢观观看赏!!!
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姓”资“,还是姓”社“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论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距
——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7
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 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2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 科学根据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 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23
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 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 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 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19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方向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三个层面: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毛概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他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第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毛概简答题(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1)“三形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 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 平理论是“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体系”的重要发展,科学发 展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5)“多层次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体系 的精髓、主题、核心、立论基础四个层次 构成的。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立论基础: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经济学 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 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略)
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体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 原则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计划与市场”、 15 “效率与公平”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等。
因此,可以“体系”科学内涵概括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深刻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当 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 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
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
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
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
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
相对地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
同时,征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后者是个性,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排列的。
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第一个层次,是从理论上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特征和体制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来体现和实现。
社会主义特征是介于本质和体制之间的第二个层次,它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
社会主义体制是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实践形式。
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社会主义体制在炒同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多样性,在同一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可变性,它是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回答社会主义“怎么做”的实践概念,离开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从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无从实现。
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是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整回答。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制就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其中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从制度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必须适合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特征,必须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基本思路有四点:一是社会主义体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制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四是在文化体制方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论述,是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