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案例)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所以,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用条条框框和模式去规范社会主义,而是从宏观上、从发展方向上,提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越来越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但是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就使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消除,而且仍在逐步积累、发展着。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阻碍,要求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便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
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得很慢,甚至停滞,就无法显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上不仅超过与我国水平差不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少数人垄断着生产资料,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样,少数资本家就可以占有多数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
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从而消灭了剥削制度。
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下的产物,消灭了剥削制度,就能消除两极分化。
第0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 所 处 的 环 境 : 封 闭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 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 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什么是苏联模式?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开拓
1、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设想 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计划自觉组织和调节生产 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对立和差别,国家消
亡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度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 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
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
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 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 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
视 频 播 放
大 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
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
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
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所以,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毛概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本质论从动态上理解社会主义;解放、发展、
消灭、消除、最终实现,这些动词说明社会主义是动 态发展的。 第五、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清楚。”
第一、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邓小 平首先把过去扣在社会主义头上的错误 观点进行纠正,从而否定了一些对社会 主义的错误认识,主要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两个原则: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具体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现。如:政治上,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模式是指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 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方 法的总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可 以存在不同模式。如:苏联模式、南斯 拉夫模式。
本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
生产力?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核心和方法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6、请谈谈“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者关系:本质决定特征和模式,特征 和模式反映本质,为本质服务。三者的 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全貌。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
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 义。”
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从生产力 角度讲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从生产关 系角度讲的),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则是从社会主义 本质和理想目标角度讲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华西村
五是“斗”
为什么我们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根本问题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 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多年来,在我们的社 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 倾向。
二是我们曾经把苏联模 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 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 的社会主义观念。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实行计划经济;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阶级和国家将逐步消亡;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 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 港。史称“大逃港”。
全村小车五百多辆,多数人家有小汽车,, 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 华西农民的住房已经历五代变化:草房、 平房、楼房、别墅。全村现有 1000多幢 别墅,每户人家居住面积最大的600多平 方米,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 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 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 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 想基础。
谢 谢!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 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 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 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 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所必经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 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基础。
(4)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 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 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 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1992年南方谈话 (在深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深圳)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 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 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 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 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 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 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 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 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 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 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 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 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 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 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 一个东西。”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 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 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 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鉴于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力 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 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 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 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决策,那就体现不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 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 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 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而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 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 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 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武器。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根 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 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 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辟了广阔前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 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 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 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 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 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