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翰林学士考述_李雪华
唐五代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职任关系探讨

作者: 王溪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24-2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唐五代;翰林待诏;翰林学士;职任;联系
摘要:唐五代翰林职官可分为学士和待诏两类,前者参与中枢政务,后者以琴棋书画等伎艺供奉宫廷。
从文士待诏、伎术待诏同处翰林院,到部分文士待诏别居学士院,最终演变为翰林学士,这一由“合”至“分”的因革过程是科举制发展、文人政治兴盛的历史大势所趋。
然而,即使职任、地位差别迥异,待诏和学士仍然“分”中有“合”,反映出同为差遣职、同属翰林系统的相通之处以及翰林制度在初创时期将文学与琴棋书画、天文方术等各类才艺之士荟草一院之制度的痕迹。
唐五代翰林职官的特点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对于培养造就新兴政治力量的作用日趋加强,文人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峰。
画中奇缘

画中奇缘清朝康熙年间,青州县唐颂薄有才名。
只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唐颂也自暴自弃,醉酒狎妓,人们想起前朝那位姓唐的解元,都打趣叫他“青州唐伯虎”。
要说这唐颂,的确跟那唐伯虎有几分相似,也擅丹青。
自甘堕落后,便每日画些美女图仕女图,典画换酒度日。
唐颂的父亲散尽家财,身体也每况愈下。
一日,唐老爹把他叫到床前说道,多年以前唐家曾对邻县的宋员外有恩,两家也因此订了娃娃亲。
不过因为唐颂少不更事,这件事一直没对他提起过。
如今唐家衰败,他不如上门去提亲,若能娶到宋家小姐,哪怕入赘,也能保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一来他连宋家小姐长什么样都没见过;二来他也不想低声下气求人,于是唐颂满口拒绝。
唐老爹在床上破口大骂他不孝。
唐颂无计,只好踏上了求亲之路。
宋家倒也阔绰,深宅大院,在邻县最繁华的地段有一座三进的宅子。
唐颂从小锦衣玉食,看到这院子后还真动了心思。
只是宋员外见到唐颂,只是好酒好饭地待着,却绝口不提婚约的事。
唐颂心里有气,挑明道:“叔父莫非想反悔?”宋员外也直来直去地说道:“你爹当年的确帮过我,可今时不同往日。
莫说唐家已然落败,就算不落败,我女儿也已经与你们青州县县令谈婚论嫁了,怎么可能嫁给你?”唐颂大怒,骂他忘恩负义。
宋员外却皮笑肉不笑,说当年唐老爹也不过就给了他件破袄子,几个炊饼,说什么恩义?今日他十倍奉还就是了。
说着他让下人抬上了两个筐子,一个筐里装着十件袄子,一个筐里摞着百来张饼,说是足够还当年的情了。
唐颂哪受过这种侮辱,当即拂袖而去。
可宋员外哪肯放过,居然叫人用袄子和饼把他砸了出去。
唐颂灰头土脸地出门,背后传来宋员外的声音:“想娶我女儿,除非你中状元。
”唐颂恨恨说道:“我就考个状元让你看看!”说是中状元,但也不过是唐颂的气话,他荒废读书有些时日了,哪是说中就中的。
唐颂原本想一走了之,但好歹也算是个风流人物,走之前,他倒想见见这宋家小姐究竟是什么金贵人物。
他趁夜摸到了宋府,刚好宋府后院外有棵大槐树。
唐颂混迹街头,也没少偷鸡摸狗,当即就爬树翻了进去。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唐朝刘全白诗作
01 作品原文
03 作品提要
目录
02 作者简介 04 作品注释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是唐朝刘全白撰、顾游秦建代表作品。
作品原文
君名白,广汉人。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赋诗,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词,恐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尤工古 歌。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 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流离车感轲,竟 无所成名。有子名伯禽。偶游至此,遂以疾终,因葬于此。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代宗登极,广拔淹瘁,时 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亦逝矣。呜呼!与其才不与其命,悲夫!
冥漠:颜延年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菁。”刘良注:“冥漠,虚无也。”
表墓式坟:《后汉书·明帝纪》:“帝谒园陵,过式其墓。”章怀太子注:“式,敬也。”此谓重修李白坟 墓,以示敬意。贞石:王屮《头陀寺碑文》:“胜幡西振,贞石南刊。”刘良注:“贞,坚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观看
作品提要
本文选自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附录一,系唐贞元六年尚书膳部员外郎刘全白出任池州刺史, 途经当涂龙山,凭吊李白,见李白坟将毁,乃请当涂县令顾游秦修坟立碑,刘全白自撰此《碣记》。王琦在题下 注云:“碣即碑也。《韵会》:‘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刘全白在《碣记》中简明记述了李白的身世、 遭遇及其修坟建碑之经过,说他自幼即“以诗为君所知, ”今见“荒坟将毁,追思音容,悲不能止,”始有“表 墓式坟”之举。
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坟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邑有贤宰顾公游秦,志好为诗。亦常 慕效李君气调,因嗟盛才冥寞,遂表墓式坟,乃题贞石,冀传于往来也。
广东省深圳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内容提要】李白生卒年,在历史上有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2岁说;生于圣历二年(699),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4岁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二年(764),享年64岁说;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元年(763),享年63岁说;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说。
以上诸说都各有偏颇,此牵彼掣,难以自适。
本文根据“大历初”李白仍然在世的新史料,结合唐人《序》、《碑》、《墓志》等原始资料,对上述诸说逐一辨析,重新考订李白生卒纪年:李白既不卒于宝应元年(762),也不卒于广德年间,而应卒于大历元年(766),享年62岁,其生当在神龙元年(705)。
【关键词】李白生卒年李士训商榷在对唐代诗人李白的研究中,有关其家世及生籍、生卒年等问题,长期以来异说纷呈,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内容。
自北宋至今,专门研究或论及此类问题者,无虑数十百家。
然而,由于古今学人在史料的占有上和文字的理解上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往往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明白的问题隐晦化,因而争来议去,迄至今日仍无定说。
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结合历史上有关李白的碑传、序跋等旧有文献,仅就李白生卒年这一问题对旧有诸说再作检讨。
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从新出史料看李白的生卒确年历考载籍,有关李白生卒的记载,本有比较详实的碑传资料如“四序”、“四碑”(即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曾巩《李白集后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①])可以证明,其中尤以李阳冰《草堂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两碑一序记事最为明皙。
它们不仅明确地记载了李白的始生之年,也记载了李白的享寿之期,从中不难推算出李白生卒的准确年代。
《唐采八大家文钞·太学生何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采八大家文钞·太学生何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唐采八大家文钞·太学生何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唐采八大家文钞·太学生何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唐采八大家文钞·太学生何蕃传》原文及翻译唐采八大家文钞原文:太学生何蕃,入大学者廿馀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馀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而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阂亲之老不自克。
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
于是大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日:“蕃,仁勇人也。
”或者日:“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①,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大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干彼者欤?缺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亦使其无传焉。
(选自《唐采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太学生何蕃传》)【注】①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译文: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
每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学业有成,品行高尚,从太学的学生们起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
《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与诗歌编年新考

《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与诗歌编年新考石树芳【摘要】《翰林学士集》所录诗作皆标明职官,为考其编年和诗人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学界对该集题名职官、成诗年代等尚存争议.对其中争议较大的《四言曲池酺饮座铭并同作七首》、《五言七夕侍宴赋得归衣飞机一首应诏》、《五言侍宴延庆殿同赋别题得阿阁凤应诏并同上三首并御诗》、《五言奉和浅水源观平薛举旧迹应诏令同上五首并御诗》进行考辨可知:四组诗歌分别作于贞观二年九月、贞观四年七月、贞观十七年十一月、贞观二十年八月;《翰林学士集》的题名职官基本属实,不可轻易否定;许敬宗绝非《翰林学士集》编者.【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2【总页数】6页(P19-24)【关键词】《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旧唐书》;《唐会要》;许敬宗;弘文馆学士【作者】石树芳【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翰林学士集》是现存最早的唐人诗歌总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贞观诗坛的发展走向。
是集所录诗作皆标明作者职官,为考察诗人生平、进行诗歌编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
如陈伯海《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考索》与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对《翰林学士集》的十三组诗均有大致编年,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亦对除《五言七夕侍宴赋得归衣飞机一首应诏》、《五言侍宴莎栅宫赋得情一首应诏》之外的十一组诗进行了编年。
但各书的诗歌编年意见不尽相同,对部分诗歌写作年代仅作大致推断,论证不够详尽。
而《翰林学士集》诗歌编年的争议主要源于其题名职官的混乱,卢燕新《〈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考辨》指出:“《翰林学士集》成诗年代可考的五组诗中,除唐太宗以外,有职官题名的诗作者共二十二人次,其职官题名不准确者计有十三人次。
”〔1〕错误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九。
但据笔者考证,《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基本属实,较少讹误,不可轻易否定。
近三十年来大陆学界唐代翰林学士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大陆学界唐代翰林学士研究述评张琰【摘要】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期出现的重要职官,近30年来,大陆学界不仅在唐代翰林学士的综合性研究方面有了深厚学术积淀,而且在馆院制度与翰林学士的关系、翰林学士相关名称辨析以及翰林学士的政治作用及地位等专题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理论的引入,今后对唐代翰林学士的讨论应放在更长时段中,综合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学史等层面加以综合研究.【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翰林学士;研究综述;研究展望【作者】张琰【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期出现的重要职官,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晚唐中枢政局和政治制度的演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翰林学士成为唐史研究所关注的课题。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1959年)、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等几部断代史著作,对翰林学士的职掌及作用均有简要论述。
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3年)、《翰林学士壁记注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1948年)等考据性成果(后收入氏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补充和订讹。
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陈仲安、王素合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王颖楼《隋唐官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等职官类专著,以及张政烺主编《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俞鹿年主编《中国官制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赵文润主编《两唐书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职官类辞书,也有专门章节和词条对唐代翰林学士进行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学界对唐代翰林学士的综合性及专题性研究大有深化,对其产生背景、发展脉络、职掌权限和政治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