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功臣、王族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意。

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2014届历史必修模块重要名词解释

2014届历史必修模块重要名词解释

必修课本主要历史概念简析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1.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其本质特点是“家天下”。

3.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奴隶社会(西周)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4.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一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另一方面,使我国古代形成了“尊祖、敬宗”的观念,影响深远。

5.世卿世禄制: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7.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政权组织)。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

即皇权至高无上,所有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

其特点是分权与相互制约(制衡),最后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8.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9.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必修一名词解释复习范围第一单元1、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天子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由周代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

在宗法制下,属于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在同一代中,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3、皇帝制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4、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举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个郡又分为若干个县,郡与县的最高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

5、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6、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

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知识点:古代史知识点、近代史知识点以及现代史知识点。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1.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原始社会是以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

2. 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尤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

3. 希腊城邦的兴起:希腊城邦是指以城市为基础的自治政治单位,具有独立政府和军队。

4. 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罗马帝国是罗马共和国的继承者,达到了疆域最大、统治最集中的地位,但最终由于内部分裂、外部入侵而走向衰落。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等阶段的演进。

二、近代史知识点1. 16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16世纪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探险,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2.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使制造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工业化进程,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实施了平等、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对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5.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出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的民主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三、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冷战的起源和演变:冷战是指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导致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第一单元1.王位世袭制:起源于夏朝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将政治权利在一家一姓中进行传承。

其影响是为后代创造了一个“家天下”的局面,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取代。

2.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与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施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再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其有利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其不利影响是诸侯的独立性很强,到了西周后期天子的威望下降,王权遭到威胁。

3.宗法制:西周时期实行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其影响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皇帝制:秦朝始创的政治制度。

在秦兼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5.三公九卿:秦朝设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其影响是这些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必修一 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一 名词解释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

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三皇五帝存在多种说法。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2.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

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3.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

世袭的,必然是终身任职的。

因此,世袭制与终身制联系在一起。

但终身任职的,不一定都是世袭的。

在一些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和一部分上层议员仍然是世袭的。

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

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4.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右图是一版伪刻的甲骨,龟版未经凿灼,字形失真,文句不通,手法拙劣。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5.商周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以其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铸作技术著称于世,在冶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必修的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的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的名词解释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历史都被纳入了学校的必修课程中,成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解释一些历史必修中常见的名词,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名词的基础知识。

1. 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通过繁荣的文化、科技、社会制度和组织来表现的一种高度发展的状态。

文明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涵盖了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和交流,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 帝国:帝国是一个由一国或一群国家统治的政治实体,通常由一位皇帝或君主统治。

帝国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军事征服、领土扩张和政治控制。

帝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罗马帝国、中国古代的秦汉帝国等。

帝国统治往往伴随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复杂关系,也塑造了后世各种政体的发展。

3. 革命:革命是指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或思想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革命往往由弱势群体或受压迫的人民发起,通过武力或非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统治者,建立新的政权体系。

革命往往是社会动荡和不断冲突的过程,有时会导致暴力、破坏和混乱,但也可能为社会进步和权利平等带来改变。

4.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意味着政权来自人民,通过选举和公民参与的方式来实现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民主制度强调人的平等和权力的制衡,通过普选和民主程序来实现领导者的更替和政策的制定。

民主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石,尽管不同国家的民主体系有所差异,但核心概念仍然是公民的平等参与和权利保障。

5.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吸收,这种交流可以是通过贸易、战争、移民或其他形式的接触来实现的。

文化交流是多样性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创新和进步。

历史上,文化交流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 28.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
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 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 29.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
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 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 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 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 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 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政权组织形式。
• 4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30.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的政策。
• 31.“拜上帝教”:又称“太平基督教”,是中国太平天国领袖
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揉合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 32.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是
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 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 35.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甲午战 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3年清朝在中央设练 兵处;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的 编练推行于全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名词解释复习范围第一单元1、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天子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由周代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

在宗法制下,属于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在同一代中,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3、皇帝制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4、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举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个郡又分为若干个县,郡与县的最高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

5、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6、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

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7、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8、内阁内阁制度最早源自于中国明朝时期,由明成祖朱棣设立。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后来,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权压群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俨然成为宰相。

9、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设军机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第二单元1、古希腊的公民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器服兵役的成年男子2、梭伦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

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

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

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3、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

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宽泛,条纹比较清晰。

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4、《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的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1、光荣革命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

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3、责任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于18世纪前期,初始于英国。

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4、1787年宪法11787年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

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

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三大特点。

第四单元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2、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辛丑条约清朝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比西荷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4、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于日本东京成立的政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

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施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五四运动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

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游行,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

五四运动开始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使运动取得了拒签和约和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的胜利。

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8、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9、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0、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殖民地、占领区掀起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这场由日本法西斯发动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大陆主战场在中国,一般认为,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并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三天,共为八年,故中国民众亦称八年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加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五单元1、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第六单元1、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