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欣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任何一种分析都取决于你采用什么样的概念来作工具。而一般的文科大学生,主要是从文学的和戏剧的方式介入电影的。他们所采用的概念工具通常是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结构、语言等这些概念。他们写的影评也脱不了这几个方面的选题。这是他们所赖以抽取和分解影片的方式。这只是电影综合艺术中文学的这个方面,而一旦碰到淡化文学与戏剧的影片便会碰到极大的障碍1、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诠释》中所说的:“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他的观点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介入;欣赏是需要克服困难的,其中的关键便是媒介形式的超越。其二,欣赏既是对克服困难的欣赏,但克服困难的是谁呢?是自己。

2、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

3、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容了文学、美术、音乐、音响、摄影、表演、导演、剪辑等艺术门类,而每个门类都有它们各自的方式、手段和技巧。这是极为庞大的艺术可能性空间,需要欣赏者通过不断的艺术积累才能获得和创作者在相当的水平上却进行交流。

4、电影的基本层次可以包括:画面、镜头、蒙太奇句子、场景,而与语言加以类比,便是拼音符号或文字、词汇、句子、段落等。一般来说,在电影中,如果存在着两个不相连贯的镜头的重新连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蒙太奇。

5、

在一个镜头中,起作用的因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距离、运动、焦距、角度、视点。

一、距离:

所谓拍摄距离,一般是指被摄体和镜头之间的距离,它是对拍摄的注意中心加以选择的手段。它通过处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在这里,一个镜头中的次要人物、群众等也往往构成一种环境的因素。所以,主要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距离不同,导致面画图形构成与内部空间关系上的区别,又导致表现功能上的区别。

摄影机和被摄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以人为参照而分为下面的几种:

远景--主要用以表现环境的全貌。画框中没有出现人物,或者人物处于画面纵深很远的位置,因而不可能形成特别注意的对象。这样的镜头通常用来介绍环境,如果没有人物,就叫着“空镜头”。如果有人物,则通常也是环境的一个因素,用以表现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除了比例之外,也介绍距离、体积与形状。摄影机和被摄体距离越远,观众在观看时,感情的介入程度也越小。所以远景镜头通常被用于影片的开头,使观众有一个渐次进入的介入过程。

全景--是指能够摄入人物的全身的镜头。在全景镜头中,视野相对远景镜头小了,适宜于表现不开阔的环境。由于是全身人像,观众既可看见人物的动作又可以看见周围的环境。所以,除了有必要特别突出的环境因素之外,摄影师在新的场面开始时更愿意用全景镜头,在人物动作过程中同时介绍环境。

中景--一般是指人物的超过半身的镜头。这种镜头对环境有更大的选择性,往往只突出其中的一个小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开始从人与环境并重转向更倾向于人物。这时候,环境的部分反倒更使观众去分析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联想到画外空间的某些方面。一般来说,中景镜头既突出人物,又强调了环境的某一个方面,因而更有选择性。这是一部影片中常用的镜头。

近景--指半身镜头,胸脯以上的镜头。这时候,由于人物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背景变得模糊不清。而反过来观众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这就使我们在感情上更加接近人物,也更有参与的意识,对人物的感情活动作出反应。观众不再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而更注意人物本身,注意力更加集中。

特写--指人物的脸部、或人物、物体的某个局部、细部。这时候,镜头中环境的因素被排除出去,镜头对人物也表现出了选择性。它迫使观众去注意一些关键性的部分,使观众对人物表情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印象。也因此,特写镜头把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向细节方面,是表现人物的强有力的手段。但也因为它几乎完全排除了环境,所以这种镜头也是最脱离环境的镜头。(《苏州河》中有一个周迅的特定镜头很长)

(资料:《怒吼》中这五种镜头的例子。)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是摄影师需加以处理的重要因素。由于涉及到镜头之间的组接,所以一般在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中就已经有所提示了。一般说来,从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的镜头顺序或相反的顺序,体现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化过程,是人与环境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也因为这种变化带来观众与镜头之间关系的不同变化过程,体现出一个介入与退出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个介入与退出的变化过程,在早期电影那里被用来作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结束前一个段落由特写演变为远景,开始一个新的段落则由远景演变为特写。早期电影的观念是认为应该在拍摄与剪辑中遵循这个规律,所以由远及近或反过来由近及远被认为是顺畅的,而从远景跳到近景,从全景跳到特定就被认为跳跃性太大,会产生不自然的感觉。但现代电影,由于观念的发展就不遵守这个规则了。(资料:《第一滴血》的开头和《对你来说太美了》的开头。)

摄影师对镜头距离的处理,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镜头性能来加以选择,尽可能恰好其份地运用于表现剧情。远景和全景的功能偏重于介绍环境,除了交代之外,有时也是气氛渲染、环境造型的一种手段。象《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大量地采用了环境的造型。当介绍环境成了一种需要时,则必须考虑是开阔的还是狭窄的,从而决定用远景或全景。如果没有必要独立介绍环境,则无须用远景,可用全景或近景。而反过来介绍人物则多运用近景或特写。当然,更重要的是,景别的不同建立起画面不同的空间关系,一个好的摄影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发掘和利用景别的特定空间关系,让画面空间真正为电影的叙事和表意服务。(资料:《群鸟》中的袭击,就必须考虑人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当然,每一种镜头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远景和全景重环境而轻人物,近景和特写重人物而轻环境,中景人物和环境并重,但又相对分散注意力。比如特写,这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刻划人物性格与精神面貌的有力手段。(资料:《飞越疯人院》中主人公的一个长镜头特写)但是正象爱因海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所说的:“但特写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它很容易使观众对物象(或物象的一部分)所处的环境茫然无知……过多的特写很容易使观众感到迷茫脱节,疲于揣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电影艺术家都感到决不能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而只能同全景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