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玉米黑穗病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玉米丝黑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分析

玉米丝黑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分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黑丝穗能够直接影响玉米雄、雌穗的生长发育,该病发病时期较长、致病因素较多,所以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加以预防,通过农业防治或其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该病发病率及危害,以确保农作物质量及产量。

一、玉米丝黑穗病概况及危害玉米黑丝穗病在辽宁山区发病率较高,在2004年至2006年间,其发生面积约4000hm2以上,平均发病株率为16%左右,最终导致玉米总产量减产24%,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苗期可表现为植株矮化等症状,而在玉米成株期时则以危害雄、雌穗为主。

危害雄穗时则表现为花序局部变形,严重时则由黑色菌粉取代雄花序,直至将花序全部吞噬降低玉米产量。

危害雌穗时则表现为刺状膨大囊状物,严重时的症状与雄穗相同。

该病发生会导致玉米产量、质量急速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玉米黑穗病为土传病害致病因素较多,而气候、土壤等因素缺乏稳定性人为无法控,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减少该病发生。

此病能够在次年侵染其他健康苗株,为此与其他病害相比危害更大。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规律玉米黑穗病又称乌米,属于半知菌亚门,不仅能侵害玉米,还能侵害高粱、苏丹草等农作物,危害较大。

此病为土传病害,遗留在土壤的病株残体和携带病菌的幼种,能在次年侵蚀健康幼种,成为主要侵染源头。

玉米黑穗病原病菌会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并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若环境与温度适宜,还会存活七年以上。

玉米黑穗病会在玉米生长到七叶期时进行侵蚀,其侵染主要部位在玉米胚芽,而后逐渐蔓延到根部,玉米生长到三叶期时此病侵蚀最严重。

玉米黑穗病原菌还能侵染雌穗与雄穗,待作物生长到成熟期时,则在花器组织上形成黑粉菌孢子堆,待寄主破裂后释放冬孢子扩增侵染范围,增加危害程度。

此病发生与气候、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表明,在低于16℃或高于33℃时发病率较低,而在27℃至31℃时,此病发病率较高且存活时间较长。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2:M 处理冬孢子显著提高了冬孢子的萌发率 " 而不
同浓度的 ;7?2 则对冬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 这 说明冬孢子萌用国际鉴别寄主鉴定丝黑穗病菌高粱专化
‘=M !!0#"0(0(!^* 3$I75M !@XQC\6@XQaHFCA-SFI 或 \56578C=aHFCA-SFI
分期播种要根据当地市场行情气候条件保温措施来综合确定近年来我省通过分期播种技术使鲜食玉米的市场供应期从9月中旬开始到月下旬结束长推广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积极推广塑盘育苗地膜覆盖定向移植平衡施肥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提高技术到位率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壤肥力条件和生产条件抓好出苗壮秆攻穗环节早春设施栽培的要做好育苗工作采用肥床育苗带土移栽提高成活率重施基肥和攻穗肥肥料施用比例氮肥可按基肥4y穗肥14y分两次施入施肥量以施有机肥444ih9ih为宜鲜食玉米在种植时要注意隔离不要与其它类型玉米混种以防串粉造成品质下降病虫防治上不得使用剧毒农药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推广高效的种植模式玉米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茬口安排灵活作为春夏秋玉米可与多种作物进行间套种植近两年我省示范推广的玉米与其它粮食和经济作物间套种植模式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春玉米秋大豆番薯为主的高效种植模式虽然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净收入比原来增加944另外马铃薯小麦春玉米番薯蔬菜春玉米秋大豆等种植模式效果也比较理想淳安县示范推广的青牧草秋玉米和油菜蔬菜秋玉米等种植模式衢州市示范推广的马铃薯冬菜鲜食春玉米棉花等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参考文献
玉 米 科 学 (""#9!0 (* )!!!+c!(" "!0!
文章编号 ! !""#$"%"&’(""#)"*$"!!+$"*

关于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关于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二、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突 发 流 行 因 素分 析
玉米 丝 黑 穗 病 为 害 的有 效 方 法 .相 应 提 高 栽 培 管 理 水 平 , 精 耕细 作 . 适 时播 种 , 创 造 有 利 幼 苗 出土 的 条 件 , 辅 之 必要 的土 壤和种子药剂处理的防病措施 。 降低病 害蔓延速度 , 减 少 玉
的环 境 条 件 , 最 终 导 致 了病 害 的严 重 发 生 。 2 .农业 措 施 失 当 ,土 壤 中病 菌 大 量 积 累 和 带 菌 田的 扩 大, 是 造 成 玉米 丝黑 穗 病 发生 的关 键 因 素
同抗 性 基 因 的 品种 轮 换 种 植 .以 延 长 抗 病 品 种 的 应 用 寿命 。 对 于 少 数 对 玉米 黑 丝 穗 病 抗 性 略 差 . 但 其 他 性 状 非 常突 出的
最 低 值 。而 l O厘 米 和 1 5厘 米 的 地 温 均 达 到 了 1 9 9 6年 以 来 的最 低 点 。 较 低 的 土 壤 温 度 延 长 了种 子 萌 发 后在 土壤 中滞 留
的时 间 , 有 利 于病 菌 的 繁殖 , 极 大 提 高 了病 原 菌侵 染 的机 率 。 早 播 和 不 利 的 气 候 为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的 普 遍 发 生 提 供 了 适 宜
公顷 , 平 均 发病 率 l 5 . 7 %; 耿 庄 镇 种 植 的 6个 玉 米 品 种 普 遍 发 生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发 病 面 积 近 7 0 0 公 顷 .发 病 率 1 - 4 %~
1 . 组织 力 量 全 面 调 查 发病 情 况 . 采 取 有 效 控 病 措 施 有 关 部 门应 尽 快 组 织 力 量 . 对 海 城 市 及 周 边 地 区玉 米 丝 黑穗病 的发生 、 危 害情 况进 行 系 统 全 面 的 调 查 , 确 定 严 重 发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析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析

Z i x u n t a i对于北方玉米的种植而言,玉米丝黑穗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春玉米区,其中,尤以东北地区的发生情况最为严重,玉米的种植和生长面临严峻的考验。

因此,相关人员一定需要切实解决玉米丝黑穗病,根据该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北方玉米顺利生长。

一、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一)土壤成分含有致病菌目前,北方很多地区的玉米种植都以多年连作形式为主,且连作的年限一般都超过3年。

这样一来,玉米丝黑穗病的致病菌就可以在种植土壤中生存2—3年,细菌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土壤成分中就会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而玉米是一种主栽农作物,很难对其进行倒茬处理,在病菌常年积累的背景下就会造成玉米发病。

(二)肥料含菌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没有对玉米的秸秆进行科学处理,在将秸秆用作肥料的时候,就会导致肥料含有致病菌。

将含菌成分的秸秆用作玉米种植的肥料,黑穗病的致病菌在经过牲口的肠胃之后仍然能够存活,这就会导致玉米种植的粪肥中含有病菌。

若是将含有致病菌的秸秆等进行沤粪,在进行还田的时候,粪肥中的病菌就会进入田地。

(三)气候影响北方玉米种植的气候因素也是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冬季出现了暖冬现象,病菌就会出现越冬现象。

此外,玉米播种期的气候温度若是较低,土壤会偏干旱一些,玉米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会较长,这就给病原菌的影响提供了条件。

二、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具体防治措施(一)实施轮作种植目前,玉米品种的抗性提高相对比较缓慢,若是一味实施连作,可能会导致玉米大面积感染玉米丝黑穗病。

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种植人员需要尽量减少玉米种植土壤中致病菌的富集,并且将连作形式尽量改为轮作形式,这样可以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二)做好拌种与拌土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致病菌对玉米种子造成感染。

北方某市在玉米种植中,为了有效避免玉米出现玉米丝黑穗病,当地种植人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选择科学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当地选择烯唑醇进行拌种,将药剂的比例设定在1:200左右。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DEF

发生原因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 介 $ 晋 齐 鸣 !!%#&$ " 男 & 学 士 学 位 & 吉 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植 物 保 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 从事玉米病害研究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部 ( 十五 ) 攻关课题资助 ! 编号 $’""!3L#"%3"0 " 注 $ 黑 龙 江 省 ’吉 林 省 ’辽 宁 省 种 子 管 理 局 品 种 科 周 朝 文 ’陈 学军 ’ 姚峰科长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 在此表示感谢 %
玉米多年重茬连作 & 缺乏抗病品种 &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 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 础 & 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 关键词 $ 玉米 # 丝黑穗病 # 发病原因 #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 10(#2!(!20’ 文献标识码 $ 3
!"# $%&’()&*+*,&-.+ /.01*23 456 7*512*+ 8.01&03 *9 :(.6 ;)<1 &5 ;%2&5, 7*25 =2(> *9 ?*21"(>31 *9 7"&5>
-.%+%,"&3 !YD B:"[?:CI: => WD@@\ % 以冬孢子散落在
土壤中 & 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 冬孢子 在土壤中能存活 ( 年 Z!\%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 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 &但 侵染率极低 & 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Z’\% 玉米丝黑 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 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Z!\% 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 年重茬连作 & 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 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 &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 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 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 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 & 土壤中菌量每年增 长 # / !" 倍 Z!\%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 在 ( / # 年以上 %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 生的充足菌量 % DED 缺乏抗病品种 在黑龙江 ’ 吉林两省发病率在 !". 以上的品种 多为辽宁 ’ 山东省等黄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 % 在该地 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 & 所选育的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概述•发病原因•防治方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目录01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

定义病株的果穗变短,且不饱满;苞叶变薄,呈白色膜状;部分病株的果穗甚至变成黑粉包或直接形成黑穗。

症状定义和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非和东欧一些国家。

该病可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连作会使病害加重。

分布和危害危害分布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菌传播,带菌土壤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土壤湿度、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品种抗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02发病原因0102病原菌病原真菌属于黑粉菌科,是一种专性寄生的真菌。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

侵染途径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

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并从玉米的芽鞘或幼根侵入。

土壤湿度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更易萌发和侵染。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也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有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会受到抑制。

土壤温度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

抗病性强的品种较少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品种抗性如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栽培措施发病条件0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及时清除病株在玉米生长期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喷药防治在玉米种植前,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玉米发生丝黑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常情况下,散落在耕地土壤中的冬孢子是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主要越冬寄宿场所,其生命力较为顽强,可以存活2年以上,并且在经过了牲畜消化道后,冬孢子上的病菌还可以在粪肥中成活。

土壤和粪肥是丝黑穗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存留在土壤或者粪肥中的越冬菌源数量、环境因素、播种时期、种子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玉米播种后的出苗快慢等有着直接影响。

近年来,多地区发生了玉米丝黑穗病病害的威胁,现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多年连茬,秸秆还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增加通常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与耕地连茬种植玉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呈现出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性地进行多年的玉米种植,从而造成了耕地土壤中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的大量累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可能会发生丝黑穗病的爆发。

再就是,通过肥料进行病菌的传播,在施肥期间应用了带菌粪肥、带菌的秸秆还田等,促使菌源量的大量累积,增加了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春季土壤干旱,播种过早,出苗期处长宜诱发该病侵染与发生玉米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和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玉米种子在发芽期间,存在与土壤、种子或者种子中越冬的冬孢子受幼芽从分泌物的刺激而开始萌发,促使病菌在玉米的幼芽期就患病。

玉米胚芽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部位,其中,以幼芽和3叶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在4叶期后,就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

玉米遭遇病菌侵染过程中,适宜温度在25℃左右,适宜土壤湿度为20%,与幼苗适温、湿度条件存在一致性。

因此,病害的主要流行年为春旱年份。

此外,在播种中,播种过深也是病菌诱发的主要因素,这与中胚轴在深层土中形成徒长,长使侵染时间过早,延长出苗时间,变可增加侵染。

3、生产中缺乏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现阶段,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部分地区将重点放在了抗大小斑病的选种方面,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因此造成了病菌感染品种在种子市场上的销售,预防措施又跟上,直接引发了逐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率和面积提高和增大,阻碍了农业种植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 df m eaa s f h u yh t os n bet.tes d a s n e e p gt n f t An o t n l io es d os t ads jc h t ys t dd vl i edo c r h ys t t p u s u t a u on r
Absr c Ba e n te d t fh a m u n Chia c le td b ia J u r l l t x aa a e ta t s d o h aa o e d s ti n olce y Chn o rl l e t tb s a Fu D
玉米 是重要 的粮 食及 饲料 作物 之一 .世 界上 平
均 年 种 植 面 积 达 1 0 多 万 h 30 0 m .仅 我 国 就 有 23 0 0
研 究热 点 .笔者从 文 献计量 学 的角度 分析 了我 国近 1 收 录的关 于对 玉 米丝 黑 穗病 的 研究 文献 .对文 0a
21 0 1年 6月
J n 2 1 u.01
热 带 农 业 工 程
TR0P C I AL AGRI CUL URAL ENGI ERI T NE NG
第 3 5卷 第 3期
Vo .5,No 3 13 .
基于 文献计量 分析我 国玉米黑穗病研究现状①
崔 晓 宁 柴 浩 军 王 元 立
( 北 农 业 大 学 图 书馆 河 北保 定 河 30 3) 0 1 0
摘 要 以 《 国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 的 数 据 为 检 索 对 象 ,采 用 文 献 计 量 学 的 方 法 ,从 年 度 载 文 量 、核 心 作 者 群 、 中 合 作 度 、主 要 产 出单 位 及 区域 、期 刊 分 布 等 方 面 对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研 究 文 献 进 行 统 计 ,进 一 步 分 析 国 内该 领 域 的
研究状 况 ,了解 我国此类文献研 究的现状及趋 势
米丝 黑穗病 的再 度发 生 与流行 已经严重 影 响 了玉 米
的产 量和 品质 .给玉 米生 产造 成 了严 重 损失 。东 北 地 区玉米丝 黑穗 病 的发生 .仅 2 0 年产 量损 失就 达 02 l % l .其 中黑 龙 江 省 发 病 面 积 达4 ) h 占 0 一 5% 4 ̄ m, 全 省 玉米 种 植 面积 的2 %2 因此 .培育 抗 病 玉 米 0 [。 ]
采用 《 国期 刊全 文数 据库 》为 检索对 象 ,以 中
关键 词 “ 玉米 丝黑 穗病 ”进 行查 询 .检索 时间 范 围
为2 0— 09 0 02 0年 1 2 检 索 方 法 及 分 析 内容 .
1 文 献 收 集 与 方 法
1 1 资 料 来 源 .
品种 已成为 当前 玉米 育种 家 的首要任 务 . 目前 ,国 内外对 玉米 丝黑穗 病 已有大 量深 入 的研究 .涉 及领
域 包括 对玉 米丝黑 穗病 的 品种选 育 与应用 、抗 病机 制 及遗传 学研 究 、对玉 米丝 黑穗 病 的生物 防治 等方
研 究 热 点 .从 而 揭 示 近 1 来 我 国 对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研 究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 0a 关键 词 玉米 ;丝 黑 穗 病 ;文 献 ;计 量 分 析
中图分类号 ¥ 3 45
Bi lo e r c Ana y i f H e d Smut i Ch n bi m ti l ss o a n i a
h a m u n Ch n n f tr a ontd o t w h c r v d d ar la l au b er fr n e frt e e d s ti i a i uu ew sp i e u , ih p o i e eib ev la l ee e c o h
多万h z] m [.玉米 丝黑 穗病 是玉 米遭 受玉 米丝 黑穗 病 】 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侵蚀 发 生 的病 变 .据 统计 .玉
献 分布 的期 刊 、年代 、核 心作 者群 、主要 研究 机构 与分 布 区域 .以及 研 究 内容 等方 面进 行 统计 分 析 . 从 科研 文献 产 出的角 度揭示 对 玉米丝 黑穗 病文 献 的
(0 02 0) h i ime i aa s a d nte er ir ui f ei i l aeo e ,cr 20 —0 9,teb l b o tc nl ih s r y s maeo a dsi t no r dc t r s oe h y tb o p o a c gi atos atos ol oai e r , rsac opS n go a ds b t n jun l ir uin u r, uhr cl b rt nd ge h a o e eerhg u adr inl ir ui , o ra d tbt , r e t i o si o
r s a c n te h a mu n Ch n . e e r h o h e d s ti i a
K e r s c r ; h a m u ; bbl g a hi t d ; bilo erc a l i y wo d o n eds t i i r p c su y o b im ti nayss
Cu Xa nn Ch i a jn Wa g Y a l i io ig a H ou n u ni
(irr,Ag c l rlUnv ri fHe e,B o ig Lbay i u r ut a ies y o b i a dn ,He e 3 0 3 ) t bi 0 1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