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神经系统及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

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对于身体内部的机理和运作方式逐渐有了更好的了解。
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控制中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呢?一、运动神经元发出指令在人体运动时,运动指令是由大脑运动皮层向下传递,通过下丘脑、脑干进行调节,最终传递到脊髓。
在脊髓内,运动神经元接收到来自脑部的信号后,会发出指令,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
这个过程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的递质释放。
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松弛,从而实现肢体的运动。
二、神经肌肉接头共同作用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神经肌肉接头是实现身体运动的重要部分。
当运动指令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神经肌肉接头会不断接收到神经冲动。
这些冲动可以使肌纤维收缩,产生力量,最终推动身体的运动。
不同的神经肌肉接头对于不同部位的肌肉都有不同的控制。
三、运动控制更加精细化神经系统控制身体运动的精细化程度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肌肉、神经控制方式等等,因而需要针对性地训练。
通过运动锻炼和科学训练,人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的运动控制和协调性。
四、神经系统控制身体反应除了控制身体运动之外,神经系统还负责控制身体反应。
例如,触摸热物时,神经系统会向脑部发出警报,脑部通知肌肉向远离热源的方向运动。
又如,眼睛看到危险时,神经系统会使身体快速做出反应,保证身体的安全。
五、神经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除了意识性运动之外,还有很多身体的运动是由神经系统自动调节的。
例如,人体呼吸、心跳、消化等等都是由神经系统自动控制的。
这种自发的、自动调节的运动,既在意识之外,同时也为身体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反应,实现了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我们应该重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运动控制能力,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系统的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
添加标题
衰退的原因:神经元的减少、神经递质的减少、神经连接的减少等
添加标题
影响: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下降等
添加标题
预防与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
添加标题
汇报人:XX
感谢您的观看
大脑皮层还具有情感和情绪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和控制情感和情绪,大脑皮层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负责调节体温、饥饿、口渴等生理功能。
01
02
下丘脑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下丘脑还参与情绪调节,如愤怒、恐惧、快乐等。
03
04
神经递质:在突触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神经回路:多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的信息传递路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
电信号:神经元之间的快速传递,通过动作电位实现
添加标题
化学信号:神经元之间的慢速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实现
添加标题
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需要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运动学习:大脑通过学习和记忆,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
大脑皮层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如运动、感觉、语言、思维等。
大脑皮层还具有学习和记忆的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添加标题
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运动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通过运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状况,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运动控制是运动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运动控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自己的运动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人类的运动由神经系统控制。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大脑和脊髓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节和神经组织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运动控制的核心,可以感知外界环境、调节内部机能,并且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周围神经系统则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使肌肉能够向特定方向收缩。
人类运动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感知输入、中枢处理和反应输出。
感知输入主要由感觉神经和生理学上的信号组成,包括触觉、肌肉运动感觉和视觉等。
中枢处理是指神经系统处理感知输入的过程,将其转化为运动命令。
反应输出是指将中枢处理的运动命令传递到肌肉,使其收缩或松弛。
二、肌肉力量的产生肌肉力量的产生源于肌肉中的肌肉纤维。
肌肉纤维是最小的功能单位,每个肌肉纤维里都有数百个肌球蛋白基本单位组成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收缩时,肌球蛋白互相滑动,从而使肌肉纤维缩短。
肌肉力量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肌肉收缩的频率。
运动需要肌肉发生收缩,而肌肉收缩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
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号,使肌肉纤维发生收缩,产生力量。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肌肉收缩的频率。
三、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交界点。
神经肌肉接头由神经动作电位引起的信号传导与肌纤维的肌球蛋白发生作用产生的肌肉纤维收缩相互作用而实现神经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精确连接。
当神经传导信号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需要ATP的支持,ATP由自由线粒体产生,同时 ATP 还可以通过血液供给。
实验六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中脑水平的反射
• 相对于头部的躯干 性翻正反射(body righting reaction) 剌激是加于躯干一 侧的压力,感受器 是躯干的皮肤感受 器,反应是头部保 持直立
中脑水平的反射
• 相对于躯干的颈翻正反射(neck righting reaction acting on the head) 剌激在颈肌、感受器是颈肌 的肌梭,反应先是躯干翻正,然后是骨盆翻正
跳正反射(hopping reflex)
• 在单脚站立下身体被向前后,左右快 速推动时产生跳跃、而改变脚的位臵 的反应。
长时程(long-loop或 latency)反 射
• 命令人体保持在一定姿势并抵抗予以的 外力干扰,此时在脊髓性的牵张反射之 后会出现时程长的反应。若命不抵抗外 力则反射不出现。这个反射在维持姿势 ,完成随意运动时发挥作用。
肌肉运动的神经支配和控制
• 反射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运动也 是反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反射,临床常 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牵张反射、异常反 射。
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是指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 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 来完成,一般认为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 沿两个神经元传导,一个是上运动神经 元,从中央前回皮层细胞发出纤维,终 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皮层脊髓束)和脑 干颅神经核运动细胞(皮层脑干束)。 另一个是下运动神经元,自脊髓前角细 胞神经运动核开始,其纤维经前根和周 围神经而到达肌肉。
平衡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
• 身体倾斜或偏离平衡位臵后,自动恢 复原位臵和保持平衡的反应。 • 出生6个月时出现俯卧位平衡反应 • 7-8个月时出现仰卧位平衡及坐位平 衡反应 • 9-12个月时出现膝手位平衡反应 • 12-21个月时出现站立位平衡反应。相 对于头部的视翻正反射
外周神经系统和运动控制

3
运动发起和执行障碍
运动发起困难或执行不流畅,如帕金森病、亨廷 顿病等。
常见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影响
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受损引起的炎症,导致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
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在通过某些解剖结构时受到压迫,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 等,引起疼痛、麻木和肌肉无力。
神经根病
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疼痛、麻木和反射异常,如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等。
05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外周神经系统研究新成果
01
外周神经再生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理解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
破,包括揭示了多种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02
神经-肌肉接头研究
神经-肌肉接头是外周神经系统与骨骼肌之间的关键连接点,最新研究
揭示了其精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运动控制中的重要性。
神经技术与脑机接口
随着神经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可能实现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来 恢复或增强运动功能,为运动障碍患 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
基于每个人的独特遗传和生理特征, 开发个性化的精准医疗策略来治疗外 周神经系统疾病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
跨学科合作与转化研究
外周神经系统和运动控制研究涉及多 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 作和转化研究,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 向临床应用转化。
体功能的基本方式。
运动模式
02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动作组合,是运动
技能的基础。
中枢控制模式
03
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对运动模式的调控机制,包括程序化控制
和随意控制等。
03
外周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调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第六章

麻省理工学院比齐实验:
训练猴子用手指着一串灯中亮的一盏,但是 不会指。在猴子学会按要求准确的指出亮 着的灯以后,做外科传入神经阻滞术,即 不能获得来自指灯手的运动本体感觉反馈 信息。再次让猴子指出点亮的灯,它能够 在失神经状态下准确的放置肢体与训练时 不同的指点动作。。
跑的过程。 • 通过6次跳远系列中,每位运动员助跑
和接触起跳板的步长变化,观察几个 重要的步伐模式特征。 • 一位奥林匹克水平运动员的结果—图 6.6
上图:
• 前5-6步中的步长以一个相对不变的频 率增加;7-12步在6次跳远中相对保持 一致;最后六步做出了步长的调整, 最后一步的调整,几乎占了调整的 50﹪。
视觉在结束阶段的作用
• 从目标击中前开始到目标击中时结束
• 视觉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这些信息 帮助他做调整,是肢体击中目标
介绍
• 手动瞄准过程中视觉和手运动的相互 协调
• ----眼动跟踪仪
视觉和抓握
• 抓握和手动瞄准的不同: • 抓握动作的物体操作目的,
• 视觉控制在抓握动作和手动瞄准控制 中的作用是相似的。
• 视觉功能有两部分组成:中央视觉与 周围视觉。
• 水平延伸200度,垂直延伸160度 • 中央视觉----观察很小范围的信息,2-5
度的范围。 周围视觉----除上以外的范围
视觉和动作控制
• 我们感觉-知觉中的视觉优势的例子 • 例1:初学跳舞者和脑卒中初学走路
者, 总是看着脚,好像不这样不能完成
视本体感觉,结果做出不必要的姿 势调整。
视觉和动作控制
• 1、视觉和手动瞄准 • 2、视觉和抓握 • 3、视觉和书写 • 4、视觉和移动 • 5、视觉和抓住动作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简答题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简答题篇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是身体运动的基础,通过调节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来实现身体的各种运动。
下面是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的简答题:1. 肌肉收缩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肌肉传递来实现肌肉收缩的调节。
当刺激肌肉时,神经系统会传递信号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收缩,产生肌肉紧张度。
这种紧张度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和肌肉收缩激素来控制。
2. 关节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也通过调节关节活动来实现躯体运动的调节。
关节活动可以通过神经肌肉传递来控制,包括通过调节骨骼关节的运动和肌肉收缩来实现。
3. 运动控制:神经系统通过运动控制系统来控制身体的运动。
这个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它们共同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以实现各种运动技能。
4. 运动协调:神经系统还可以帮助身体进行协调运动。
当身体某些部分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传递信号到其他部分,使它们同步运动,以实现更好的运动效果。
5. 运动反馈:神经系统还可以提供运动反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表现。
通过监测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神经系统可以及时向人们提供运动状态的信息,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运动技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各种运动技能,提高身体运动效率。
除了对肌肉和关节的调节外,神经系统还可以控制身体的感知、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全面的身体控制能力。
篇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是身体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躯体运动控制系统由多个系统组成,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肌肉控制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控制系统之一。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可以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从而使肌肉收缩,加速躯体运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可以使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呼吸变慢,从而使肌肉松弛,减缓躯体运动。
内分泌系统也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控制系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额、顶、颞、枕叶
脑
皮质
脑桥核
(小脑中脚)
皮
质 躯体运动区
小脑上脚交叉
背侧丘脑(腹前核、
腹外侧核)
对侧 小脑皮质
齿状核
中脑红核
红 交核 叉脊
髓 束
脊髓前角细胞
运动系统检查
瘫痪paralysis
• 表现为自主运动时肌力减退(不完全瘫痪) 或消失(完全瘫痪),是最常见的神经系 统体征。
• 肌力: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检查 时令病人作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 方向测试被检查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 注意两侧对比。
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轮替动作
跟-膝-胫试验
昂白征
不自主运动
为随意肌的不自主收缩,是指 病人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 骼肌动作
不自主运动
• 痉挛 spasm • 抽搐 tics • 肌阵挛 myoclonus • 张力障碍 dystonia • 震颤 tremor • 舞蹈样运动 choreic movement • 手足徐动 athetosis
• 共济失调为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
共济失调
• 指鼻试验 Finger nose test • 指指试验 Finger finger test • 轮替动作 Alternate motion • 跟-膝-胫试验 Heel-knee-tibia test • Romberg征 Romberg‘s sign • 共济失调步态 ataxic gait
神经系统与运动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高国君
控制运动的主要神经结构
一、锥体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上运动N元 下运动N元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前角运动细胞 头颈肌
脑N运动核
1.皮质脊髓束 :
。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内囊后肢 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侧束
延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肌力检查
中枢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2)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
同侧脑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3)交叉性瘫痪:为一侧偏瘫及对侧脑神经损害 (4)截瘫: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
外伤、炎症等
周围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锥
体
①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前角细胞 交
叉
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前角细胞
②小部分纤维直接终止前角运动细胞
皮 质
大部分纤维间接终止前角运动细胞
脊 髓
侧
束
大脑皮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运动细胞
支配肌的情况: 一侧皮质脊髓束支配 双侧躯干肌
一侧上下肢肌 损伤表现:
①在锥体交叉后(以下)损伤: 伤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
(1)前角、前根型:出现节段型周围性瘫痪 (2)神经丛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
周围性瘫痪 (3)末梢型:多数周围神经末梢受损时,出
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无力或瘫痪,及肌肉 萎缩,伴有手套、袜子型的感觉障碍
瘫痪的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中枢性瘫痪 1. 腱反射亢进 2. 肌张力增高 3. 病理征阳性
异常肌肉活动
• 肌束颤动 • 肌纤维颤搐 • 痛性痉挛
Thank you
皮
②在锥体交叉前(以上)损伤:
质 脊
对侧上下肢瘫痪
髓 侧
束
)
大脑皮质
皮质脊髓束
锥 体 交 叉
皮质脊髓前束
2.皮质核束
起始:中央前回下部
行径:内囊膝 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
双侧
终止:
动眼N核 滑车N核 三叉N运动核 展N核 面N核上部 疑核 副N核
对侧 面N核下部 舌下N核
损伤表现: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痪
中央前 回下部
二、锥体外系 通路(: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二)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黑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பைடு நூலகம்球纤维
额叶、顶叶
新纹状体
大
脑
皮
苍白球 底丘脑
质
腹前核
额叶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
内囊
腹外侧核
(四)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质皮脑桥束
脑桥小脑束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周围性瘫痪 1. 腱反射减低 2. 肌张力减低 3. 病理征阴性 4. 瘫痪肢体肌萎缩
肌张力
肌张力的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 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 肉的收缩,这种收缩是反射性的,而非来 自肌肉本身
肌张力增高
肌肉坚实,伸屈肢体时阻 力增加。可分 为以下二种: (1)痉挛性: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 称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 (2)强直性:伸屈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称铅 管样强直,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肌张力减弱
肌肉松软,伸屈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 运动范围扩大,见于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 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
去脑强直
见于大脑与中脑、桥脑间的联系发生结 构性或功能性中断时。表现为颈后伸,甚 至角弓反张,四肢强直性伸展、内收及内 旋
共济运动失调
• 共济运动: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 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小脑、运动系 统、前庭神经系统、眼睛、感觉系统共同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