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摘抄式读书笔记

创业史摘抄式读书笔记在创业的征途上,无数的企业家们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通过阅读《创业史》一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创业精神的力量。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心得体会。
1. 创业的初心 - 创业的起点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背后必须有一个强烈的动机。
书中提到,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充满热情,这种热情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2. 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 在创业初期,对市场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市场的潜在机会,可以帮助创业者制定更加精准的商业策略。
3. 团队建设 -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书中强调,创业者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4. 资金管理 -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活力。
书中提到,创业者应该学会如何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5. 创新与适应 -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书中指出,创业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同时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6. 风险管理 - 创业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书中强调,创业者应该学会识别和管理风险,制定应对计划,以减少潜在的损失。
7. 持续学习 -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终身学习者。
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8. 坚持与毅力 - 创业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书中提到,只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创业者,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梦想。
通过这些摘抄,我更加明白了创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每一位创业者都是自己梦想的建筑师,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一个个想法转化为现实,为社会带来了创新和进步。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热情和坚持。
创业史读书笔记段落摘抄

创业史读书笔记段落摘抄在阅读《创业史》这本书时,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创业历程深深吸引。
书中不仅讲述了创业者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困难,还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思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段落,它们不仅反映了创业者的精神,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创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但也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
在这条路上,你会遭遇无数的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名誉,更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
一个好的团队能够集合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对挑战,实现共同的目标。
” 这段话提醒我,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创新是创业的灵魂。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赢得市场。
” 这让我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发明新产品或服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断寻求改进和突破的态度。
“坚持是创业的基石。
在创业的道路上,你会面临许多诱惑和挑战,但只有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 这段话激励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诚信是创业的底线。
在商业世界中,诚信是建立信任和声誉的基础。
只有做到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这段话让我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适应变化是创业的必备能力。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快速适应变化,才能抓住机遇,避免风险。
” 这让我认识到,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应变的能力。
通过阅读《创业史》,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创业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这些摘抄的段落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不断前进。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创业史》读书笔记(优秀5篇)《创业史》读书笔记篇1《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小说以解放初期的陕西三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梁生宝带领农民们进行生产自救的故事,展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以及农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被柳青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
梁生宝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在面对困难时始终坚定不移,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领导才能。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质朴的农民、美丽善良的姑娘、机智狡猾的地主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
在情节方面,《创业史》展现了一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丽画卷。
梁生宝带领农民们开展稻种实验、开垦荒地、修建水渠等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既展示了梁生宝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农民们的团结和创新精神。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梁生宝和农民们不断遇到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从文学角度来看,《创业史》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柳青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既高大伟岸,又亲切可感,他是作者对于理想中的农民形象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稻种、水渠等,这些象征元素既展示了故事的主题,也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阅读《创业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
梁生宝和他的伙伴们虽然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必须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人情压力等多重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创业史》是一部充满着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创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选9篇)

创业史读书笔记创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选9篇)创业史读书笔记篇1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反对了父亲的想法,按自我的想法去做。
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他却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坚持跟党走。
梁生宝之所以能坚持自我的创业,一是因为他自我本身的不服输、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品质;二则是因为共产党对他的支持,给了他前进的期望。
两者促使他坚持下了自我的创业。
读完此书,我不由感叹道: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坚持下来吗?我反复地问自我,我可能会因为碰到对于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弃创业,而他却能坚持下来。
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在被抓去当壮丁后,死里逃生回来就立刻去继续创业吗?不,我做不到,我会放弃事业,也许会自暴自弃,并不会像他一样越战越勇,坚持创业。
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那样在穷苦的时候不向姚世杰低头吗?不,我不会,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头了,为了自我的生存。
创业史读书笔记篇2陕西是个盛产现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陈忠实、路遥,个个都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这几个作家当中,早年我最先读过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最欣赏路遥了。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路遥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就因为路遥的这一句话,我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创业史》了。
创业史四章读书笔记摘抄

创业史四章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了《创业史》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决定摘抄一些读书笔记来记录和分享我的思考。
这本书通过讲述不同创业者的故事,展现了创业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传达了坚持与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章:创业初期的挑战在创业的初期,创业者们面临着无数的挑战。
他们需要克服资源的匮乏,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团队建设的困难。
书中提到,许多创业者在这个阶段不得不身兼数职,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从财务管理到客户服务,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自参与。
这种全方位的参与,虽然辛苦,但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业务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团队建设与领导力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不仅需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还需要有强大的领导力来引导团队前进。
书中强调了领导者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他们需要具备清晰的沟通能力,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同时也要有决断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领导者还需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因为创业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能够灵活调整策略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第三章:产品与市场定位产品是创业公司的核心,而市场定位则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产品的方向,以及如何通过不断迭代来优化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创业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四章:资金筹集与风险管理资金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书中讲述了创业者如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
同时,也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创业者需要对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样,即使在面临挑战时,也能够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通过这些读书笔记的摘抄,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创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创业史》不仅是一本关于创业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梦想的励志之作。
它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信念,勇往直前。
创业史读后感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创业史》是我国著名作家柳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农村家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创业历程,展现了我国农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精神。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笔记摘抄。
二、创业精神1. 勇于拼搏:在《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在艰苦的岁月里,面对种种困难,始终保持着拼搏的精神。
他带领家人和村民,努力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奋斗。
2. 团结互助:在创业过程中,梁生宝深知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他关心村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得整个村庄形成了良好的团结氛围。
3. 勤奋努力:梁生宝一家在创业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4. 坚韧不拔: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梁生宝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最终带领家人和村民走出了困境。
三、家庭观念1. 爱家之心:在《创业史》中,梁生宝对家人的关爱无微不至。
他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惜一切代价拼搏。
这种爱家之心,令人感动。
2. 家和万事兴:梁生宝深知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他努力化解家庭矛盾,使家庭成为团结互助的坚强后盾。
3. 传承家业:梁生宝将家族的创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继续为家族的繁荣而努力。
这种家业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农村变革1. 土地改革:在《创业史》中,土地改革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梁生宝一家通过努力,分到了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 农业合作化: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梁生宝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生宝一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发展家庭农场,为农村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五、人生哲理1. 坚定信念:在创业过程中,梁生宝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定信念,才能走得更远。
2. 努力奋斗: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创业史每章读书笔记摘抄

创业史每章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创业史》这本书时,我被其中丰富的创业故事和深刻的商业智慧所吸引。
以下是我摘抄的每章读书笔记,希望能够捕捉到书中的精髓。
第一章:创业的初心与愿景在创业的初期,创始人的愿景和初心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提到,一个清晰的愿景能够激励团队,吸引投资者,并在困难时期提供方向。
创始人需要不断地回顾和更新他们的愿景,以确保公司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第二章:团队建设与文化塑造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书中强调了选择正确的团队成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塑造公司文化。
一个强大的团队文化能够促进协作,提高效率,并帮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第三章:产品开发与市场定位产品是创业公司的核心。
书中讲述了如何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产品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迭代和测试来不断改进产品。
正确的市场定位能够帮助公司找到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提供价值。
第四章:资金筹集与财务管理资金是创业公司的生命线。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筹集资金的方法,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众筹。
同时,也强调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预算编制、现金流管理和成本控制。
第五章: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
书中讨论了如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包括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和公关活动。
品牌建设则涉及到如何通过一致的视觉和语言来塑造公司的公众形象。
第六章: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客户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书中强调了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卓越的客户服务来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帮助公司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留存率。
第七章:扩张策略与风险管理随着公司的成长,扩张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扩张、产品线扩展和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增长。
同时,也讨论了如何识别和管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第八章:领导力与决策领导力是创业成功的核心。
书中讲述了如何通过愿景、沟通和激励来展现领导力。
有效的决策则需要基于数据和直觉,同时考虑到公司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
《创业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创业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创业史》是美国创新大师彼得·泰尔(Peter Thiel)和著名商业作家布莱克·马斯特斯(Blake Masters)合著的一本商业经典,它通过彼得·泰尔的创业经历以及他对创业的理解,分享了他的成功之路和创业的心得体会。
此书被誉为现代创业者必读的杰作,深受创业者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创业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的内容,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关注创业,激励更多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1.创业的核心是独创性思维和行动力从创业做起,成就奇迹。
这是彼得·泰尔一直以来坚信的理念。
在他看来,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两个品质就是独创性思维和执行力。
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机遇和缝隙;而只有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够将这些机遇和想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和产品。
2.产品要解决市场痛点和需求在创业者的眼中,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解决市场上存在的痛点,这是创业的核心和关键。
如果一个创业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即使想法再好,再有创意,也无法获得顾客的认可和支持,最终也会败北失败。
创业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产品,使其更好地契合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对于创业板块的选择在选择好创业板块之后,创业者需要迅速地建立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创业成败的关键。
创业板块应当精准定位,找到一个相对特定的目标市场或领域,不要费力去统领全球或全国。
4.创业需要洞察未来风向在创业之前,先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风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在领先的位置。
创业者需要敏锐地感受行业的发展脉搏和黄埔军校的思想,及时地调整策略和整个企业的方向。
5.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创业团队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协力共创,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出业界的佳绩。
总之,在《创业史》中,彼得•泰尔对于创业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力给予了深入地剖析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史》——读后感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
《创业史》描述了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保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
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形式。
实际上,作为一个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这是农民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
《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
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房,给梁三娶了媳妇。
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经几番创业未成。
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把创业的希望寄托给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
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不断的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
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
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坐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命运。
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
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
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
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世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
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
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
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
作品结尾写道:“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庄稼人群。
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害怕时期已经过去了。
”世代受人欺辱的农民,终于在农业合作运动中感受到人的尊严。
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篇二:读书笔记之《创业史》心酸创业史——读《创业史》一部家史,更是一部社会史!《创业史》其实讲述的是好几家人,好几代人创家立业的历史。
辛苦劳作的农民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不息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盖房建家立业,只是由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家业非但没有创下来,农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柳青以蛤蟆滩为例,讲述了蛤蟆滩人的创业史。
书中梁三老汉的创业史是主线,讲述了他四个阶段的创业艰难。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
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
光棍老汉梁三从灾民中选中了一位带着男孩的妇女,并迎娶她进门,“唔,当成我梁三这辈子就算了吗?我还要创家立业哩!”。
家庭的重组,使他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吐不完的痰。
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梁三的继子。
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十八岁他又独自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
但是,他辛苦了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炸干净。
到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兵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了终南山,成了不敢见天日的“黑人”。
梁生宝三代的创业史,又画上了一个句点。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
梁三老汉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着毛主席像两泪双流。
此时,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了梁三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已经熄灭的个人发展愿望又重新燃烧起来。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梁三老汉的创业美梦暂时搁浅,只能对着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既艳羡又感叹,感叹他的继子弃家业而不顾。
然而,随着生宝互助组事业的成功,梁三老汉的思想感性开始发生了变化。
梁生宝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宣告了他创业成功了!梁三老汉服气了。
他穿上新棉鞋到黄堡镇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
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梁三老汉的泪水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
作者柳青在抓住这条线索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蛤蟆滩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存在的阶级斗争。
社会风貌上,富农生活小康,贫困农民却苦不堪言。
高增福,从小父母早逝,靠着乞讨长大成人,结婚后不久妻子就逝世了,自己一个人拖着才娃吃得上顿顾不得下顿;任老四养着一大家子,却还要饱受郭世富的苛捐赋税??阶级斗争方面,有富裕中农姚士杰与郭世富联手阻碍和打击生宝的互助组工作,有封建老汉王老二对互助组的误解与排斥??这些使读者对贫苦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同情感和对富农剥削本质的憎恶感,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彻底性。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梁生宝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形象。
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奉献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
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十三岁就牵小牛犊回家,计划雄心勃勃的家业。
入了党以后,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生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了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党的荣誉,他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疏远改霞;在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这三股势力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的情况下,生宝毫不畏惧,带领割竹队如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继而成立了农业社,彻底打击了反对势力的威信,可以说,生宝是作者心中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此外,书中的一大批人物形象也塑造得相当出色。
高增福,被塑造成一个贫苦但又不失气节的农民形象;梁三老汉,对生宝参加互助组工作的冷嘲热讽,并因此和生宝产生矛盾,反映了他作为小农阶级的封闭性和滞后性弱点;姚士杰、郭世富,则成为同地主阶级一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富农模型;郭振山,是一个虽有着共产党员的称号,却一心想脱离群众、自家致富,并联手富农想要搞垮生宝的伪善人??这些形象的描写,使作者想展现的当时的农民生活风貌更加完整与真实。
纵观整个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其揭露了一个实质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以及忽视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譬如书中表现的土地改造完成后,一些富农领到土地证之后就开始暴露其剥削本质,有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时期,共产党内部人员思想不正。
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都翻不了身,梁三老汉们的创业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发展,都在向人们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从整体上看《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为现代文学的精品。
篇三:创业史读书笔记读《创业史》有感2012201447 赵继鹏作家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创作的这部《创业史》,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蛤蟆滩——一个西北小村落的世态炎凉。
书中用颇具乡土气息的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了梁生宝带领下的村民们时而艰苦、时而进步的乡村经济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很好地诠释了扉页的乡谚——创业难……我认为,阅读此书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意义:首先,这本小说让我们在故事中循序渐进地了解了土改和合作化建设的农村历史。
它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理论,而成为跳动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使得历史变得通俗易懂。
其次,我们可以在蛤蟆滩的故事中以小见大,窥探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个中国乡村的变迁。
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细节是有代表性的。
在题序里梁三老汉教育宝娃“穷人家低人一等”的庄稼人生活哲学第一课中,我们看到万千贫农在土改前受的压迫和叹息;在梁生宝初任互助组长备受争议中,我们看到建国初期落后农民对中共的怀疑;在改霞奋不顾身打下解除婚约一仗的坚定中,我们看到新婚姻法对人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可喜的思想解放;在姚世杰对农民分地借粮却孤立富农的抱怨中,我们同时看到某些落后富农的封建思想残余和政策的不完善引起的农民冲突;在郭振山在社会主义事业和自家小院的农活之间的摇摆中,我们看到信念欠坚定的共产党员是广泛存在的;在王瞎子听了“社会主义”的一笑而过中,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仍面临艰难挑战……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它们串联在一起,看似细小,实则深刻。
看了柳青呈现的乡村创业史,我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虽然小说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党的领导下蛤蟆滩农业经济建设的进步和种种风土人情,但其叙述还是局限在较为红色的基调。
书中将主人公梁生宝描写成为一个为了互助组事业几乎对自家利益做到了全面牺牲的大无畏形象,书中也多次写到他看到乡亲们受苦而内心难过绞痛。
此外,书中在描写梁生宝和上级领导的对话时,更是夸张似政府文件一样的政治宣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真实性,读者仿佛看到了时下电视荧幕上的红色剧集,也不禁疑问,农民阶级在改造时期的热情到底有多高?共产党员的忠诚度是否真实?此外,全书从流浪的梁三老汉的新生活开始,全面介绍了蛤蟆滩的农民在互助组、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曲折折和创业历程,这引起我对农民阶级的深深同情。
他们身上那种抗拒剥削、与恶势力坚决斗争、为了家庭和幸福勤劳肯干的可贵精神和孝顺和睦的淳朴品质触痛了我。
古语说的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革命让老百姓承受了太多。
我很喜欢题序中作者的那句话,以此作为结尾,表达我对历史上广大农民的崇敬和祝福:“灾难把他们撮合起来,灾难使他们更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