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戏题牡丹》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戏题牡丹》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戏题牡丹》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8 篇《咏牡丹》《苔》阅读题答案咏牡丹宋代·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白日不处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表扬其有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呈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头萌发生长。

E.两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1.C、E(答对一项 2 分,两项 5 分。

)(C项,袁诗中的“白日不处处”指的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E 项,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2《咏牡丹》主要运用了比照的手法。

(1 分)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牢固、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展比照,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

(2 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 分)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呈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2 分)(意思对即可)《戏题牡丹》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2戏如人生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来找我。

我观察他鹤发童颜,气宇非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惟特准许他在散场后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

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日本女戏子。

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效劳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2022高考语文高考古诗词阅读“思妇闺怨”“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赏析

2022高考语文高考古诗词阅读“思妇闺怨”“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赏析

2022高考语文·高考古诗词阅读“思妇闺怨”“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赏析咏物抒怀诗一、李绅《忆放鹤》忆放鹤李绅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闲整素仪三岛①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好风顺举应摩②日,逸翮③将成莫恋群。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④。

【注释】①三岛: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②摩:接近。

③逸翮: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

④濆:水边,岸边。

1.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鹤的羽毛如雪一样洁白无瑕,白鹤在池水里与白云的倒影共舞,顾影自怜,自在逍遥。

B.颔联从仪态和鸣声两方面直接写白鹤,并借仙境和云天来烘托出白鹤的俊逸神采,不同凡俗。

C.诗人认为白鹤应乘风展翅高飞,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不应贪恋安逸的群居生活。

D.本诗回忆当初放鹤的情形,前两联凸显了白鹤的超凡脱俗,后两联表达对白鹤的期许和喜爱。

【答案】1.①以翱翔碧空的白鹤与老死江边的凫鹭对比,表达了对志存高远的白鹤的喜爱和赞美,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②以展翅凌云的白鹤来托物言志,寄寓诗人高远的志向(不甘平庸)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作者以白鹤与凫鹭进行对比,一个翱翔碧空,一个老死江边,“凌励”“坐看”,表明作者白鹤的喜爱和赞美,“更怜”“老”,表现了作者对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凌励坐看空碧外”,白鹤乘风展翅高飞,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志存高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C【解析】C.“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分析错误,应是“展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奋勇向上”。

二、郑觉斋《扬州慢·琼花》扬州慢·琼花郑觉斋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关于枣的诗句白居易

关于枣的诗句白居易

关于枣的诗句白居易1.关于红枣的诗句1. 唐代杜甫《百忧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2. 唐代白居易《杏园中枣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拮柔,从君怜柳杞;君术悦月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一些。

3. 宋代王安石: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4. 明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

5. 宋代诗人梅晓臣在《豪州李蜜学寄御枣一箧》:“沛谯有巨枣,味甜蜜柑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

尝供趋门,岂及贫儒家。

今见待士意,不异卢仝茶。

食之天厌,咏德曾未涯”6. 宋朝郭祥正的《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范成大诗“紫烂山梨红皱枣”;可那是晒过的干枣。

也有人把鲜枣比拟作“红玉”,如王安石《赋枣》诗“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黄庭坚诗句“日颗曝干红玉软”。

7. 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颇有趣,开篇先贬:“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结语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清代诗人张镠作《富平枣》诗赞曰:“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

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

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

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

”8. 清代诗人潘内召还特作《咏枣花》诗盛赞枣花之美:“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

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

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

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

”清代庆云名士张咸五所作《晚行》一诗,描绘得颇有意境:“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

”9. 宋.欧阳修《送襄陵令李君》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赞美枣树的诗句

赞美枣树的诗句

赞美枣树的诗句《杏园中枣树》
唐·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咏牡丹》原文及译文

《咏牡丹》原文及译文

《咏牡丹》原文及译文《咏牡丹》原文及译文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牡丹》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咏牡丹陈与义〔宋代〕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赏析: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

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

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

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

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牡丹,是我们的国花。

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美……1.《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2.《红牡丹·绿艳闲且静》【唐】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3.《牡丹》【唐】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译文:有谁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的神来之笔,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4.《牡丹花》【唐】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5.《惜牡丹花二首》【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古诗(关于牡丹)

古诗(关于牡丹)

清平调词三首之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义解说】看见云彩想起她的衣裳,看见花想起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露水很浓。

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看见,那也会在瑶台的月下相逢。

清平调词三首之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义解说】一枝红艳的花朵凝结着清香,巫山上云来雨去让人徒然断肠。

想问一问跟汉宫里的哪个人相似,可爱的赵飞燕还得靠艳丽的新妆。

清平调词三首之三【唐】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义解说】梅花牡丹美女杨贵妃都让人欢欣,使得君王长时间地带笑观看。

消除了春风无限的怨恨,在沉香亭北依靠着栏杆。

闻王仲周所居牡丹花发因戏赠【唐】武元衡闻说庭花发暮春,长安才子看须频。

花开花落无人见,借问何人是主人。

【诗义解说】听说院子里的花在晚春开始盛开,长安的才子应该一遍遍前来观看。

可是花开花落都没有人看见,请问到底谁才是这里的主人。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各,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义解说】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没有骨干,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花开的季节惊动了整个京城。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唐】刘禹锡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诗义解说】平章宅里有一栏的牡丹花,临到快开的时候却没有人在家。

不要说两京离得不是很远,其实走出春明门就已经远在天涯。

惜牡丹花二首之一【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诗义解说】让人惆怅的是台阶前的红牡丹,到了晚上只剩下残枝上的两朵牡丹。

明天早晨风起之后就会被全部吹落,因爱惜衰败的红花而点着灯火观看。

西明寺牡丹【唐】元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诗义解说】花在佛寺的院子里生长,和风吹动着花多像一片紫云。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出处:《增广贤文》:“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欺老莫欺少,欺少心不明。


本义是说华而不实的牡丹花尽管好看,但只能使人饱饱眼福,解决不了辘辘饥肠;这枣花虽然小,不惹人眼,但结出的枣子却能食用,有益于人。

这句《贤文》启示我们什么呢?说实话,做实事,少搞花架子吧!不过还是尊重个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好!温饱已不是问题,除却“吃”更见“赏”的妙处。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意思是牡丹花虽好但只能供观赏,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

译文:牡丹花虽好但只能供观赏,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

宁可欺负大人,不要欺负小孩子,欺负小孩子是不明事理。

扩展资料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寓意
这句话启示人们不能莫求虚名、应以务实为重。

越是真实的东西,越饱满而精致;越是虚华的东西,越像泡沫一样,外表色彩斑斓,腹内却空空如也。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翻译赏析《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作者为宋朝诗人王溥。

其古诗全文如下: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前言】
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

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

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

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注释】
⑴咏牡丹:亦指王随,王曙作。

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⑵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⑶斗大:大如斗。

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不能如介子定远辈,投笔立功,勒铭燕然,以博取斗大悬肘之印。


【翻译】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

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oRG,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赏析】
王溥的这首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你,鄙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我是要歌咏它。

读者乍眼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伙矣,王溥还能说出什么?这样想着,就好奇的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

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

他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

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大得无法形容,好像人们喜欢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

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有什么好赞美的呢?诗我可写完了,读不读是你的事,读懂读不懂更是你的事,认同不认同我也不管你,我只写我的诗。

诗人表完态了,我也表态:仅就诗而言绝对是好诗,如果取作对待人生的价值观,那就不好了。

人生既离不开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也离不了一些外表美而虚无缥缈的事物,人们有时喜欢画饼
充“饥”和做梦——化蝶梦或黄粱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