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介绍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鉴赏15 Sept. 2015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
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
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醴陵制瓷起步较晚。
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
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
早期醴陵瓷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皆为粗瓷。
拉坯、绘图系一人为之,作坊内尚无明确的分工。
长沙等地瓷商称醴陵等窑的碗为“土瓷”,而称景德镇碗为“镇瓷”,售价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并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归功于产品革新。
在此过程中,光绪末年的熊希龄及文俊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熊希龄,字秉三,湘西凤凰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幼入私塾,14岁中秀才,17岁入湘水校经堂深造,同年中举,年2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年随湖南巡抚端方东赴日本考察宪政,见京西、大阪、濑户等地产瓷精美,羡慕不已,回湘后决心振兴湖南瓷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吕 埴编辑|薛续友鉴赏15 Sept. 2015业。
民国二年辞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职,时有“第一流人才内阁”之称。
熊希龄一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
文俊铎,字代耕,醴陵东堡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以一等知县候补湖北,后相继主管发审局、硝磺局和来凤厘局。
中日甲午之战,随吴大澂出关抗击日军,因计谋不被采用,辞归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应试,各省举人相约公车上书,力主变法,湖南由文俊铎首署。
谭嗣同在湘成立南学会,由文领衔。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隐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
光绪三十年冬,与熊希龄同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实业。
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湖南醴陵作为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区,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和丰富的陶瓷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湖南醴陵陶瓷产业也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
然而,目前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2. 现状问题分析2.1 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湖南醴陵陶瓷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陶瓷产品的种类和风格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这使得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产品价格无法有效提升,陶瓷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
2.2 制造工艺水平有待提高与其他陶瓷产业集群相比,湖南醴陵陶瓷的制造工艺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的加工精度、表面处理等方面有待提升。
随着陶瓷市场的竞争加剧,制造工艺水平的不足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
2.3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湖南醴陵陶瓷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大部分企业仍然停留在OEM生产阶段,品牌认知度低,缺乏品牌溢价能力。
品牌建设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事情,也需要行业协会、政府和商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2.4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不足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缺乏高素质的陶瓷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同时,技术创新能力也较弱,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有限,影响了产业的长期发展。
3. 对策研究3.1 拓展产品多样性和创新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需要加大产品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同时,加强与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打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
3.2 提升制造工艺水平醴陵陶瓷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处理,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能力。
3.3 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醴陵陶瓷企业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积极参加各类陶瓷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醴陵市陶瓷产业集群调研.doc

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基本情况醴陵陶瓷已有多年的历史。
陶瓷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陶瓷产业集群,是国内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年,湖南省将醴陵陶瓷产业确定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
目前,全市拥有陶瓷企业家,产品品种发展到日用陶瓷、艺术瓷、电瓷、工业瓷、建筑瓷五大系列、多个品种,年产值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家、万元以上的企业家、过亿元的企业家;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家、万美元的企业家。
年陶瓷总产值达到亿元,占醴陵工业总产值的,创造税收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外贸出口亿件。
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陶瓷生产工艺是陶瓷行业的一朵奇葩,年获得巴拿马XXXX博览会金质奖,醴陵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生产的日用瓷器,有“红官窑”之称。
醴陵瓷还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赠送给多个国家的元首,因此享有“国瓷”的美誉。
醴陵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和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大林、孙家湾、嘉树、泗汾等乡镇,分布范围大约为平方公里。
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瓷产区,以XX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区,以浦口电瓷厂、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大林电瓷产区,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区等几个XX陶瓷工业产业带。
年,醴陵为促进陶瓷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陶瓷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XX了醴陵陶瓷产业园区。
并在同年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园区控规面积平方公里,详规面积平方公里,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的示范区,将突出电瓷发展方向,加强陶瓷产业聚集,主要吸引投资额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入园,形成规模企业群。
致力到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亿元,建为中国陶瓷科技XX基地和国际陶瓷制造基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
园区自年月动工建设到年月止,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开发余亩。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株洲市经济委员会2006年9月25日醴陵是著名的瓷城,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陶瓷产业是醴陵传统支柱产业。
一、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醴陵的陶瓷产业以其辉煌的历史、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在世界陶瓷行业和陶瓷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醴陵陶瓷目前已成为集日用瓷、电瓷、艺术瓷、化工瓷几大类的一个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陶瓷产品由日用高温瓷独闯天下发展到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工业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并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陶瓷产业集群。
至2005年底,登记注册的陶瓷法人企业已达437家,从业人员6.44余万人,资产总额31.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元,利润总额0.97亿元。
(一)积淀了深厚的产业文化醴陵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陶瓷生产工艺享誉中外,先后于1909年、1915年获得意大利都郎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醴陵生产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和人民大会堂专用瓷闻名于世,有“红色官窑”之称。
醴陵瓷曾作为共和国的礼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多个国家的元首,因此又享有“国瓷”的美誉。
(二)群体规模较大醴陵生产的日用瓷占到了全省的94.7%、全国的16%,占世界陶瓷产量的9.6%,列全国第三位。
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陶瓷生产规模企业124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15.52%,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3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过亿元的有4家。
2005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5.8亿件,工业陶瓷产量达到20.99万吨,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7%,提供税收1.99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75%。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5.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21亿元,资产总额27亿元,利润总额0.43亿元。
中国三大瓷都

中国三大瓷都中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
一、景德镇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二、福建德化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
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
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驰名中外的德化传统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重放异彩。
动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德化生产的在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大型瓷雕《滴水观音》高达1.90米,气势端庄高雅;最小的《披坐观音》,高仅5厘米,清逸隽秀。
这些神态各异的造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人们善于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泽极富变化。
现代题材和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的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种。
这些瓷雕艺术品多次被选出国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
明代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
复产成功的建白瓷。
三、醴陵陶瓷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陶瓷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电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为核心,集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陶瓷物流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醴陵瓷谷简介概况

醴陵瓷谷简介概况醴陵瓷谷,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要知道,咱们说到瓷器,很多人脑袋里想到的就是景德镇,但其实啊,醴陵瓷谷也有着不小的名气,甚至在某些方面,醴陵的瓷器还可以“傲视群雄”。
嘿,不信?那就跟着我一块儿聊聊这个神奇的地方,看看这块瓷器“宝地”到底藏了多少故事。
你得知道,醴陵瓷谷并不是个随便挂个名字的地方,它可是真正的“瓷器王国”。
这个地方位于湖南省的醴陵市,市里的人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瓷器的传统。
你别看它地方不大,瓷器的历史可是绵延了几百年。
像什么青花瓷、釉下彩、素雅的白瓷等,几乎在每一块瓷器上都能找到醴陵的影子。
说起醴陵的瓷器,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晶莹剔透的瓷器,摸上去滑滑的,光泽感十足,拿在手里仿佛能感觉到几百年的历史感,简直是个宝贝。
别看今天醴陵瓷谷风光无限,历史上这片地方也曾经历过不少波折。
以前,谁要是说起醴陵,可能第一反应是“哦,那儿的瓷器质量不错”。
可现在,不仅仅是质量好,技术也高,设计更是越来越有创意,早已从传统的“大路货”走向了个性化和创新化。
现在的瓷器早就不是过去那些老一套的“死气沉沉”模样了,时尚、创意、个性,统统都有。
每一件瓷器,不管是茶具、餐具,还是装饰品,都是有“灵魂”的。
你看,许多瓷器上都有精致的画工和独特的造型,甚至有些瓷器还带点现代艺术的味道,让人一眼就想把它带回家。
醴陵瓷谷的魅力,不光是瓷器本身,整个地方的环境也是“得天独厚”。
你一踏进瓷谷,便能感受到浓浓的瓷文化气息。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瓷器工坊,烟雾缭绕的窑炉,还有热火朝天的手工艺人。
那些工匠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功夫,一挑、一捏、一压、一道道工序下来,瓷器从泥巴到成品的蜕变,简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些瓷器,简直是活生生的艺术品!走在街上,看到这些匠人专注的神情,仿佛你也能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对瓷器那种深深的热爱。
不过呀,醴陵瓷谷的“牛”还不止这些。
最神奇的地方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醴陵的陶瓷产业也在不停地创新。
努力把醴陵陶瓷产业打造成我省标志性产业

作 为 湖 南 省 主 要 陶 瓷 产 区 ,醴 陵 市 登 得 重 大 突 破 , 业 重 组 与 改 革 有 崭 新 进 展 , 统 产 品各 具 名 优 特 色 , 企 日用 细 瓷 、 瓷 、 术 炻 艺 记 、 册 的 陶瓷 生 产 企业 有 34家 , 有 小 技 术 装 备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明 陶 瓷 和其 它 陶 瓷 新 品种 有 较 大 发展 和 增 注 5 还 型 陶 瓷 企业 近 干 家 , 有 陶 瓷 机 械 、 泥 采 显 增 强 ,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显 著 提 升 , 并 瓷 经 节 加 , 业 陶 瓷 、 新 技 术 陶瓷 的 生 产 和 出 口 工 高 掘 、 瓷 颜料 、 陶 金水 、 纸 和 耐 火 材 料 等 专 业 能 与环保条件 大大改善 ,实现 产业 体系科 加 速 发 展 , 陶瓷 产 业 国 际 标 准 和 国 外 先 进 花 配 套 工 厂 ,形 成 了 一 个 工 厂 空 间 布 局 集 中 学 化 、产 品 质 量 国际 化 、品种 规 格 高 档 化 、 标 准 采 用 率 达 到 6 % , 品牌 产 品 基 本 上 按 0 度 较 高 的 陶 瓷 产 业 群 。 3 4家 陶 瓷 生 产 企 企业 制度现代化 、 在 5 行业 管理信息化 、 企业生 照 国际标准组织生 产 ,产 品质 量达 到国际 业 中 ,年 销 售 收 入 50万 元 规 模 以 上 的 企 产 环 保 化 。 陶瓷 产 业 实 现 由 数 量 增 长 型 向 水 平 。 0 业6 8家 , 全 市 规 模 企 业 的 4 . % , 0 0 质 量 效 益 型 的根 本 转 变 ,打 造 醴 陵 陶 瓷 国 占 82 10 ( )出 口创 汇 。进 一 步改 善 陶 瓷 产 业 四 万 元 以上 的 3 0家 ,5 0 0 0万 元 以 上 的 5家 , 际 品牌 , 塑 醴 陵瓷 都 风 彩 , 醴 陵 建设 成 出 口产 品结 构 ,提 高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品在 出 重 把 过 亿元 的 2家 。2 0 年 , 0 1 全市 生产 E用 陶瓷 、 为 全 国 重 要 的 陶 瓷 生 产 出 口 基 地 和 国 际 陶 口产 品 中 的 比重 及 单 件 出 口产 品 的 附 加 值 t 工 业 陶 瓷 都 有 大 幅 度 增 长 , 与 19 9 6年 相 瓷 制 造 工 厂 。 比 , 均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 和 1% , 售 收 年 4 3 销 和 换 汇 比率 。到 2 0 0 7年 , 市 陶 瓷 产业 产 全 ( )产 业体 系 。到 2 0 一 0 7年 , 要原 材 品 出 口额 由 2 0 主 0 1年 的 8 3万 美 元 增 加 到 4
千年瓷都醴陵简介

千年瓷都醴陵简介篇一:千年瓷都醴陵简介醴陵市,位于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中部,是中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千年瓷都”。
醴陵市地处湘江中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县级市。
醴陵的陶瓷产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宋代时,醴陵的陶瓷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江南地区陶瓷业的中心之一。
明代时,醴陵的陶瓷业达到了巅峰时期,被誉为“中国瓷都”。
清代以后,醴陵的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但在近年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醴陵的陶瓷制作技艺独特精湛,尤以青瓷和白瓷为著名。
其中,青瓷是醴陵的代表作品之一。
青瓷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高温烧制,最终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调。
而白瓷则以其洁白细腻、通透光亮的特点而受到广泛赞誉。
醴陵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陶瓷产业,醴陵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醴陵市境内有湘江、滨江、桃花江等多条河流,水域资源丰富。
境内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如瑶寨风情园、黑石山风景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作为中国的陶瓷之都,醴陵市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陶瓷产业的保护和发展,积极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举办陶瓷艺术展览、举办陶瓷文化节等活动,为醴陵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醴陵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以其千年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独特的陶瓷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同时,其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篇二:千年瓷都醴陵简介醴陵位于中国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中,被誉为千年瓷都。
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醴陵自古以来就以瓷器制作而闻名于世。
醴陵的陶瓷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
在醴陵,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经过多个工序,以手工制作出精美细腻的陶瓷器皿,这些器皿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醴陵,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世代瓷工对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介绍
发表时间:2009-07-28T16:55:22.390Z 来源:《世界文艺》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冯建湘
[导读] 近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介绍
近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提速、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天下名瓷出醴陵”。
作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醴陵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醴陵陶瓷产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陶瓷生产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
醴陵陶瓷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国瓷”、“规模瓷”、“外向瓷”、“科技瓷”几个鲜明的特色。
醴陵继承传统工艺发明的釉下五彩瓷,1915年与国酒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其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醴陵瓷器”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醴陵是中国“红官窑”所在地,生产的“毛瓷”和艺术瓷先后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联合国大厦等大雅之堂,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醴陵瓷因此被誉为“国瓷”。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抓住了陶瓷产业,旗帜鲜明地推进优势产业带动战略,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来加速新型工业化。
按照“一心一意谋产业,聚精会神抓集群”的工作主题,进一步理清了陶瓷产业发展思路,编制了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了通过提质升级发展壮大陶瓷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确立了“打造一个集群,达到百亿规模,建成三个基地”的陶瓷产业发展目标,即:打造一个发展有龙头、生产有分工、内部有动力、外部有支撑的且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现代化陶瓷产业集群;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陶瓷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陶瓷产业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将醴陵建成国内一流的电瓷电器生产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炻瓷制造和出口基地,以釉下五彩为代表的高温瓷制造和出口基地。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们着力做好“抓园区、抓龙头、抓环境”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园区。
为打破陶瓷产业零散分布的格局,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区。
按照“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优管理,做响品牌”的思路,全神贯注抓好园区的建设,确保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亿元,尽快将其建成特色园区、城市新区。
园区现已开发利用土地1800亩,累计完成投资4.16亿元,入园企业达34家,其中13家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日用瓷、电瓷、特种陶瓷、纳米陶瓷及相关配套产品。
2007年完成产值5.98亿元,实现税收7000万元。
二是抓龙头。
按照“依托产业铸龙头,依靠龙头兴产业”的思路,重点扶持了14家陶瓷企业,在项目上优先考虑,在用地上优先保证,在融资上优先协调,在能源上优先供给,在环境上重点保护,力促其突破性发展。
突出企业改制攻坚,去年全部完成了本市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共改制企业76家,安置职工12000余人,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积极倡导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进行资本合作,引导企业走股份制、集团化运作道路。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华联瓷业奖励100万元,力争在电瓷电器、炻瓷、高温细瓷、工业陶瓷等领域培育出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航空母舰”和“单打冠军”,年内有1家以上企业产值过10亿元。
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为龙头进行产品技术配套,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和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新格局。
三是抓环境。
围绕服务陶瓷产业的发展,在硬环境方面,我们强力实施了106国道拓宽改造、醴潭高速公路、浙赣复线电气化改造、天然气利用工程、海关国检和集装箱货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新型城市化步伐,启动了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东风大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随着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加速了产业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特别是天然气的引进、利用,给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能源革命”,企业燃料成本平均降低了50%以上,产品标准化率提高了10%以上,环境污染大幅度减小。
在软环境方面,我们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引导各级干部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努力提升决策力、凝聚力和推行力。
加强了作风建设,广泛开展了“救灾补损保目标、改进作风促和谐”主题活动和“转变作风45天大行动”。
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电子政务,以干部作风和政府职能的大转变推动产业的大发展、经济的大跨越。
我市陶瓷产业发展虽然具备了较大的规模、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克服随着国家对能源、用地、信贷等宏观政策的从紧调整,特别是出口退税率的大幅下降,我市资源型、外向型的陶瓷产业受到的巨大冲击。
二是由于产业人才匮乏,自主品牌较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和融资渠道,陶瓷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产业发展。
当前,我们要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契机,以全新的理念谋划陶瓷产业的发展,努力加快陶瓷产业的提质升级。
(作者系中共醴陵市委副书记、醴陵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