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陶瓷发展历史及特点

合集下载

醴陵陶瓷发展历史及特点

醴陵陶瓷发展历史及特点

醴陵陶瓷说到醴陵瓷器,不得不说说醴陵红瓷。

2006年,中国红瓷在醴陵这片热土上破茧而出,红的瓷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热情、欢乐、喜庆的民族情怀,中国红瓷一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简介:中华民族是喜爱红色的民族,人们更是愿意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因此,中国红瓷做为国礼送给了四十八位尊贵的非洲客人。

从而兴起了红瓷收藏热。

而更多的礼仪交往都少不了中国红瓷的身影,它传递着友谊和美好祝愿。

而今醴陵红瓷更是蓬勃发展,以红玉红瓷为代表的红瓷企业不断进取,将更多更美的红瓷带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

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

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前期: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

中国醴陵蝴蝶底款介绍

中国醴陵蝴蝶底款介绍

中国醴陵蝴蝶底款介绍摘要:一、醴陵蝴蝶底款背景介绍1.醴陵陶瓷历史2.蝴蝶底款起源和发展二、醴陵蝴蝶底款特点及制作工艺1.蝴蝶底款设计特点2.制作工艺三、醴陵蝴蝶底款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1.艺术价值2.行业影响四、醴陵蝴蝶底款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技艺的传承2.创新与突破正文:醴陵蝴蝶底款是我国著名的陶瓷底款之一,起源于湖南醴陵。

醴陵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中国陶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蝴蝶底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蝴蝶,形态优美、栩栩如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由醴陵陶瓷艺人首创。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蝴蝶底款已经成为醴陵陶瓷的标志性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蝴蝶底款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的陶土,经过精心的筛选和淘洗,保证泥土的细腻和纯净。

接着,采用独特的成型工艺,将陶土制成薄而均匀的陶片。

然后,在陶片上绘制蝴蝶图案,采用醴陵陶瓷传统的釉下五彩技法,使图案丰富多彩。

最后,经过高温烧制,使陶瓷成品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色泽。

醴陵蝴蝶底款在陶瓷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将自然之美与陶瓷艺术完美结合,既体现了传统陶瓷工艺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同时,蝴蝶底款对整个陶瓷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陶瓷艺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醴陵蝴蝶底款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一方面,传统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为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使蝴蝶底款更加丰富多样,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醴陵蝴蝶底款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不仅代表了醴陵陶瓷的高超技艺,还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

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

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醴陵陶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千余年的变迁和发展。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

醴陵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湖南省醴陵市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被认为是醴陵陶瓷的起源。

这些陶器多以黑陶、红陶为主,器型简单朴素,具有浓厚的原始风味。

这些陶器的出现,标志着醴陵陶瓷的萌芽阶段。

进入商周时代,醴陵陶瓷迎来了较为繁荣的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陶瓷器的发展。

当时的醴陵陶瓷以青铜釉陶器为主,器型多样,装饰繁复,促使了醴陵陶瓷在技术和艺术上的进一步提升。

这一时期的醴陵陶瓷被视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

到了隋唐时期,醴陵陶瓷进一步发展成熟。

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醴陵陶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时的醴陵陶瓷以三彩陶器为主,采用了黄、绿、白等多种色彩,装饰造型生动,充满丰富的寓意和神秘色彩。

唐代的醴陵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世界陶瓷史上的光辉篇章。

历经宋、元、明、清等时期,醴陵陶瓷不断演化和发展,并且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宋代的醴陵陶瓷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工艺精湛,造型简洁,清新雅致。

元代的醴陵陶瓷则以青花瓷和红花瓷为主,装饰丰富多样,勾勒出了浓郁的西南民族特色。

明代的醴陵陶瓷以青白瓷和鸡血石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的醴陵陶瓷则秉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在造型和色彩上进行了创新,多以青花和五彩为主。

进入现代,醴陵陶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醴陵陶瓷的艺术创新和工艺提升成为了发展的关键。

在技术上,醴陵陶瓷开始采用先进的机械制作和窑炉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艺术上,醴陵陶瓷借鉴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成果,融入了当代审美观念和元素。

新一代的醴陵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使醴陵陶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和历史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和历史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一、釉下彩瓷源远流长醴陵釉下彩瓷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釉下五彩瓷的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9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对发展醴陵瓷业积极推广“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瓷。

制作釉下五彩瓷器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丰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先后获武汉劝业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蜚声海内外。

1956年,原湖南省工业厅瓷器工业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请名师,传授技艺,使停产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复发展。

1959年国庆10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首都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也是醴陵烧制的。

1964年国庆15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

随后,毛主席的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

二、釉下五彩瓷清末民初时期的兴衰素称“瓷城”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是湖南株洲市的一个大县级市。

1906年设立“湖南瓷业公司”,是当时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式瓷厂。

由于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几十年中,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

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

尤其是釉下五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就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醴陵陶瓷历史、现状与未来

醴陵陶瓷历史、现状与未来

11起始 阶段 ,1 0 年 之前 。醴 陵瓷器 到底 始于 哪个朝 代 、哪 . 94
个年份存有争论 。醴 陵瓷器历史到现在 为止 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
由于熊 、文二人决策得当 、措施有力 ,在研发 、设计 、生产各方
面都 取得了 很大的 成绩 。1 0 年 ,湖南 瓷业学堂组 织部份 产品 8 9 参加 “ 武汉劝 业促进 会 ”获 一等金 牌奖 ;1 1 年 出赛南洋 劝业 98 会获一等 奖 ;1 年参加意大 利都朗博览会 获最优奖 ;1 5 91 1 91 年 2 月至 1 月 ,醴陵 瓷器 在美 国 旧全 山 “ 2 巴拿马 太 平洋 万国博 览 会 ”上获金牌 奖 。从此 ,醴 陵瓷器走出国门 ,扬名天 下 。这一阶 段的主要标志 ,我们认 为有下 列几点 :
后 ,怀着振兴 中华 陶瓷 、抵制洋瓷 的志向 ,对醴陵沩 山一带进行


醴 陵的陶瓷历史
实地考察 ,分析 了发 展醴陵瓷业的有利 条件和不足之处 ,因此提 出一办学堂 、二设公 司的主张 。在 当时湖广总督支持下 ,在醴陵 姜湾创 办湖 南官 立瓷业 学堂 ,开设 模型 、机械 、绘 画三 个速成 班 ,培 养技术人 才 。1 0 年在 姜湾组建 湖南 瓷业公司 ,并设厂 6 9 生 产细瓷 。为了加快培 养人才 ,采取两项 举措 :一 、从 日本 引进 技术人 才 、引进技术 ;二 、从社会上招收有一技 之长人员入伙 。
花面光滑 、底足光滑 ”的严格要 求 ,致 使醴 陵陶瓷企业管理和产
14恢复 阶段 ,时间1 5 9 9 。在恢 复生 产阶段的前五年 , . 9O 5年 陶瓷生产粉 碎靠人力 ,成形靠手工 ,干燥靠太阳 ,烧窑靠柴火 ,
品质量水平处于全 国陶瓷行业领 先水平 。国光 瓷厂成为全国陶瓷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株洲市经济委员会2006年9月25日醴陵是著名的瓷城,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陶瓷产业是醴陵传统支柱产业。

一、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醴陵的陶瓷产业以其辉煌的历史、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在世界陶瓷行业和陶瓷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醴陵陶瓷目前已成为集日用瓷、电瓷、艺术瓷、化工瓷几大类的一个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陶瓷产品由日用高温瓷独闯天下发展到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工业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并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陶瓷产业集群。

至2005年底,登记注册的陶瓷法人企业已达437家,从业人员6.44余万人,资产总额31.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元,利润总额0.97亿元。

(一)积淀了深厚的产业文化醴陵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陶瓷生产工艺享誉中外,先后于1909年、1915年获得意大利都郎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醴陵生产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和人民大会堂专用瓷闻名于世,有“红色官窑”之称。

醴陵瓷曾作为共和国的礼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多个国家的元首,因此又享有“国瓷”的美誉。

(二)群体规模较大醴陵生产的日用瓷占到了全省的94.7%、全国的16%,占世界陶瓷产量的9.6%,列全国第三位。

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陶瓷生产规模企业124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15.52%,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3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过亿元的有4家。

2005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5.8亿件,工业陶瓷产量达到20.99万吨,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7%,提供税收1.99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75%。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5.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21亿元,资产总额27亿元,利润总额0.43亿元。

醴陵瓷调研报告

醴陵瓷调研报告

醴陵瓷调研报告醴陵瓷调研报告一、引言醴陵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醴陵瓷的现状和发展,本次调研对该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旨在对醴陵瓷的传统工艺、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醴陵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醴陵瓷的传统工艺醴陵瓷制作工艺历史久远,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其工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精细制作:醴陵瓷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需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配料、和泥、成型、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控制。

这种精细制作使得醴陵瓷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细腻的图案。

2. 独特的釉色:醴陵瓷的釉色以青绿色为主,也有黄、白、青等多种颜色。

其中,青绿色是醴陵瓷最为独特和经典的釉色,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

3. 丰富的纹饰:醴陵瓷的纹饰多样,通常采用花鸟、人物、山水等传统中国元素进行装饰。

纹饰精美,寓意吉祥如意。

4. 独特的窑变效果:醴陵瓷瓷胎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发生窑变现象,即瓷器上出现纹理、色斑等效果。

这种窑变效果使得每一件醴陵瓷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醴陵瓷的市场需求1. 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瓷器在家居装饰和礼品领域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醴陵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外观,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醴陵瓷还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吸引了很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

2. 文化旅游市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品,醴陵瓷在文化旅游市场也有一定的需求。

醴陵作为醴陵瓷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陶瓷产业基础,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前来观光和购买醴陵瓷。

四、醴陵瓷的未来发展趋势1. 创新设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醴陵瓷需要注重创新设计,推出更具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可以通过与设计师合作,结合当今流行元素与传统工艺,开发出别具一格的醴陵瓷产品。

2. 提高产品质量:醴陵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之一,其产品质量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

醴陵陶瓷

醴陵陶瓷

醴陵陶瓷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据文斐撰的《醴陵瓷业考》记载:“清初,广东兴宁人廖仲威,于邑之沩山发现瓷矿。

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创设瓷厂。

约其同乡技工陶、曾、马、廖、樊等20余人,共同组织,招工传习,遂为醴瓷之矫矢。

”到清嘉庆朝以后,以沩山为中心,渐次推广至东乡、北乡广大地区。

至清晚朝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 醴陵土瓷生产达到鼎盛,有瓷厂480余家,龙窑200余座。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主张,并呈书清政府湖广总督端方,获端方大力支持,批准熊希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用于发展醴陵瓷业,后又召集商贾,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中,多为湘地书画名家,加上瓷业学堂速成班毕业的一批学员,还请了景德镇烧瓷艺人和日本瓷匠。

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08年光绪去世之前,烧制出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丽的中国釉下五彩瓷。

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醴陵釉下五彩的文章,其曰:“前年春,偶游湘中,见该省所出釉下花瓷者,不仅青、红两种,且千门万类,各尽其长,不禁惊奇叫绝……其色泽之鲜明、绘画之精致,更较前进步,且多新发明。

紫色、黑色两种及釉下刷花,犹觉枝枝叶叶、秀色可餐,把玩之余,令人不思释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陶瓷
说到醴陵瓷器,不得不说说醴陵红瓷。

2006年,中国红瓷在醴陵这片热土上破茧而出,红的瓷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热情、欢乐、喜庆的民族情怀,中国红瓷一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简介:
中华民族是喜爱红色的民族,人们更是愿意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因此,中国红瓷做为国礼送给了四十八位尊贵的非洲客人。

从而兴起了红瓷收藏热。

而更多的礼仪交往都少不了中国红瓷的身影,它传递着友谊和美好祝愿。

而今醴陵红瓷更是蓬勃发展,以红玉红瓷为代表的红瓷企业不断进取,将更多更美的红瓷带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

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

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
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前期: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

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中期: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

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

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解放后期: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

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
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

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

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

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整体特点: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种[1],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覆盖面不宽,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

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

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

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

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

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工艺技巧和观赏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

而真正的成型着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方能胜任。

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

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

烧制前的祭奠窑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因为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
右的高温烧制而成。

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

即便如此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

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让瓷器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

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一、无铅毒,耐酸碱,防磨损,永不褪色。

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

三、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

四、装饰纹样造型简练,结构图严谨。

红瓷优劣的区分
听声音
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杯身和杯盖撞击后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泽
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

透光性
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不透光。

厚度和重量
优品由于采用真骨瓷,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