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9人间词话十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50分钟·55分)一、基础过关(29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由分:区别B.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树立:建树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辉煌D.无矫揉妆束..之态妆束:装扮【解析】选C。
阑珊:稀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D。
A项,这样;然而,但是。
B项,因为;来。
C项,从;对于。
D项,都是“各、众”的意思。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词话”有多个含义。
它有时指的是盛行于元、明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有时指明人章回小说中夹有诗词者如《金瓶梅词话》;有时指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人间词话》就属于这一种。
C.豪放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其特点是视野广阔,气象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但严格遵守音律。
D.“鱼传尺素”中的“尺素”是书信的代称。
“尺素”就是绢,古人为书,多书于绢,故称书信为“尺素”。
古代书信还称笺、函、札、牍等。
【解析】选C。
豪放派并不严格遵守音律。
4.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解析】选D。
D项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同月亮一般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他各项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B.第二段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
新课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目录

新课程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目录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相关读物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读《经典常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1《论语》十则
2《老子》五章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大视野
论中国文化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相关读物
直书
大视野
怎样研究中国历史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经典原文
4《大学》节选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大视野
院士谈做人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坛经》两则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大视野
诗与禅(节选)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经典原文
求谏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大视野
海瑞骂皇帝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
7《朱子语类》三则相关读物
童心说
大视野
人生的境界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经典原文
8《天工开物》两则相关读物
麻叶洞天
大视野
科学素养,你具备吗?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经典原文
9《日知录》三则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大视野
鲁迅论读书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经典原文
10《人间词话》十则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大视野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浙东学术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快乐晨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表的某个见解,觉得谬误至极,于 是留言反驳,但往往完全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各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的 辩论。更有的时候,觉得某个人的观点荒谬到不可理喻,与自己的“三观”完全不符,更 是恨不得拉黑对方,永不相见。
另一些时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想要告诉别 人这样的冲动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比如巴黎恐袭事件之后,对于欧洲 是不是应该继续接收难民等问题;每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在转发微博 或者文章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倾向和立场。于是,往往会引来持不同观点的人的驳斥,最终 又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口水战。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
(3)事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
阳明得之为事功(
)
)
) )
) )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其制稍异于前(
)
(4)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3.词类活用
(1)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所谓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人,结果有一天糟了,突然发现他喜欢看《小 时代》……如果总是用排除的方式去交友,那最后可能会把你所有的朋友都删除掉。
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就算说服了对方,对你 又有什么意义和帮助呢?讨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讨论真正的目的,是倾听对方的观点, 看看是不是有你没考虑到的角度,有没有值得你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讨论才是对你 自己最大的帮助。抱着这样虚心、谦和的态度,对方也会投桃报李,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 你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经典原文 《日知录》三则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梳理文言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文言句子的含意。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文须有益于天下”、求 真求实的思想。 3.体会文中“经世致用”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走近先贤 行己有耻,博学为文——顾炎武
1.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汉族,江苏昆山人,初名 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号 亭林,著名思想家、史地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 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3.价值影响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 朝空疏学风的反对,对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 用。
[文化常识] 古代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 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汉朝 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 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 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后期,赐谥权高度 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 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由来已久。宋代的叶适、 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末的魏源、龚 自珍等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明朝灭亡以后出现的“经世致 用”思潮,具有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倾向。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深 刻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命理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的 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随着清朝的政治日渐腐败, 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而西方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入侵, 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大 批仁人志士又重新倡导“经世致用”,使清代学术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含答案

2.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 文章在天地之间不能断绝的原因,是它能宣传事理,之:助词,取独。纪:记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记述政事,考察民情,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载;记述。隐:隐情。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 ,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增加一篇的内容像这样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怪力乱神的好处。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 拍马屁的文章,像这四类文章,于己有害,于人无益,多一篇,若夫:发语词。无稽:没有根据。多一篇之损矣。 就增加一篇的危害。剿袭:剽窃人言以为己说。著书之难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9单元 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 名词,说法,学说 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并序》 . 动词,说出,讲出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 (4)说 名词,一种文体 及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 . 动词,劝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形容词,同“悦”,高兴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不可以 空言讲也 ..
两个词,可以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2)儒者欲尊德性 ..
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贬斥、讥刺人的话,指特别不能容忍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动词,胜利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有声《琵琶行 并序》 . 此时无声胜 (2)胜 动词,胜过,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判断句)
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状语后置句)
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而讲学者必有事 事( 名词作动词,做 ) . (2)千古桎梏 之府( 名词作动词,约束 ) .. (3)后人贵 经术(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 . (4)朱陆异同,干戈 门户( 名词用作动词,以„„动干戈 .. (5)授受虽出于一 [ 数词作名词,一样的( 学说 )] . (6)不得不殊 门户( 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 . )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五点:第一,务当世之务。第二,勇于任事的精神。 第三,致力创新的精神。第四,注重调查研究。第五, 研究范围宏伟广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 词语。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 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3.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谀佞之文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应酬 文字。顾炎武曾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如果只作 《原道》《原贤》《争臣论》等政论文章,不写碑志表 阡一类的“谀墓之辞”,那真可以称之为泰山北斗了。 他为了拒绝别人请托写铭状之文,竟在家里悬牌明示, 可谓“绝情”。他的好友李中孚再三请他为其母作传, 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这是“一人一家之事,而无 关于经术政理之大”(《与人书》十八)。《日知录》 卷十九还有一条为《书不当两序》,指出时人著书,为 了博得文名,请人写序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实在 是过于虚荣。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 患在好为人序。”
教统治者如何治国。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 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 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 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 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
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 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 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 家。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 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 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 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 体联系”。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 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 实的指导意义,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而自明中叶 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 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 璧。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 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 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 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浙东学术是怎样一个学术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提示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 文化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宋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世中国也产生过非常 大的影响。大致上看,浙东学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 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 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 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
(5)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古义:社会现实。今义:事理人情。
(6)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古义:谈论学问。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析活用 (1)后人贵经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2)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作动词,攻击) (3)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4)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5.明句式 (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 (2)我欲托之空言(省略句)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介词结构后置句) (4)亦且无以持门户矣(固定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 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 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 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 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 的地方了。
(5)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 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6)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经世 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 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 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 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 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 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研读《著书之难》
一、默读并感悟 二、思考: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怎样才能做 到“自成一家”? 3、举司马温公 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三、课后探究 思考:怎样看待网络小说?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 .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 “自命为文人者”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 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 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 记载,表明了什么?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 乎?曰:史学所以纪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 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可能有人说: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 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资 治,(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 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儒家先辈认为 成就没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 当时的社会现实啊。
作者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 否善言的问题,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 非空言,而是“切于人事者”。然后按照史 的线索,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 念,“六经皆史”,都关乎社会现实;后来, 主要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人们重视
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 当世之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 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实际上成 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 然也谈论性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 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 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 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 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虽然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 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 缘故啊。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而只是空论 天赋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 黄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 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所以只有 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出生于中 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 反应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 对史书情有独钟。他率真自得,学 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 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 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 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然 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 “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 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 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41 岁时,他终于考中进士,却无意于 仕途,不去求一官半职,仍以编写 地方志为业,同时潜心史学著述, 直到生命终结。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故其见於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jí 山 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 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 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在现实中的表现 (也不同),王阳明发挥它而立了功绩, 刘宗周发挥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 挥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 经著史。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 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 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后来的人说到著述的,舍弃今世而迷 恋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 人,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治学的人 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
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 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 此Βιβλιοθήκη 开全篇议论。《日知录》三则
书名取 之于《论语· 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 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是一部读书札记, 反映顾炎武学术思想 的著作。
(1613—1682),昆山 (今属江苏)人。初名绛, 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音学五书》 等。 顾炎武与王夫之、 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 生”。
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加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 A.剿袭(jiǎo )舛漏(chuǎn)菑畲(zīshē) B.庶乎(shù)摭我(zhé)潢潦(huángliǎo) C.无稽(jī) 谥号(shì) 谀佞(yúnìnɡ) D.襟裾(jū) 刘挚(zhì) 嘉靖(qìnɡ) 并解释以上红色字体的词语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 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 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 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夏商周三代的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 经学,是因为它切合社会现实啊;后人看重经 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啊;近代儒 者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 的义理啊。浙东学术,谈论性与命的必考究于 历史,这是它卓然自立的原因啊。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 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duó,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 事者。
孔子说:“我要把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 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 彰显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 于治国的缘故啊。圣明像孔子,言语代天行 教化,尚且不以空洞的话取胜,何况别人呢? 所以善于说天与人、性与命,没有不切合于 社会现实的。
作者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文章。 当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 生活非常艰难。本文是《文史通 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 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 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 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研究天与人、性与命的学问,不可用 抽象的言辞来讲啊。所以司马迁本着董仲 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 邦的著作。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 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 原因啊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 zhì gù之府,亦千古荆棘jīng jí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 人事耳。
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 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 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 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推 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 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多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
文化背景
章学诚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 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 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 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 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 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 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 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 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 加助长了考据之风。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 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 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明道 (2)乐道人之善也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4)士当以器识为先 (5)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阐明道理 乐于称道 触及 器量见识 作动词,吃,研究。
3.下列虚词用法意义解说不当的是
A.多一篇之损矣 之:结构助词,的 B.汇而成书 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C.庶乎其传也与 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D.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以:介词,用 E.经训乃菑畲 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F.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其:代词,它们 G.庶乎其传也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H.马牛而襟裾 而:连词,表转折,却
第二段,作者认为,肇自朱熹、 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 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 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 火之故。归根结底,著史是用以“经 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 学之人能做实事,不空言,就不会有 门户之见。
第三段,是补充论述。作者以 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 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 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 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 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 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 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 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 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 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 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 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 之见啊。
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