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曾国潘学习方法十二条

曾国潘学习方法十二条

曾国潘学习方法十二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宁静安泰,专注内在,不存杂念。

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想要的太多,做的太少。

二. 静坐,每日静坐半时。

这里指的是和自己进行深度的交流,听自己的声音,去深思。

三.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早起使人意志清明,也是不放纵自己贪念懒惰。

四.读书不二。

一为专一,二为耐心,三为克服困难。

遇到难处,一般人总想逃避,懈怠,但只有真正克服的困难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否则也只是隔靴止痒。

五. 读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但不可间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古人教给我们,也是历史无数的教训教给我们的,历史总是在重演。

六.写日记,日间凡事,必口过、耳过、心过,闲时写日记必自省。

七.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何为修身,莫过于二事:修正自己言行上的错误。

这也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功夫。

八.养气。

古人一直有养气的说法,孟子在《公孙丑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精神与气相配合,不生妄念,莫使奸邪之气入体。

九. 读书,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

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作诗,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

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保养真气强弱。

却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十一. 写字。

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

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

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十二. 夜不出门,夜晚不出屋门。

晚上长时间在外,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学习从未间断。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我国的灿烂文化与一群爱学习爱思考的古人有着莫大的联系,古人的学习方法影响深远,在当下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孔子的“四结合”法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认为:“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

”孔子的读书方法很多,尤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四结合”读书法。

①学与思结合;②学与问结合。

问的对象有问书本——读书,问老师——听课,问同学——请教,问社会——参加课外活动及社会调查等;③学与习结合;④学与行结合。

2、孟子的自求、自得法孟子主张读书学习必须在“自求”“自得”上下功夫,改变被动的听讲和单靠背记的方法。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离娄下》)意思是说,读书深造的方法,在于经过自己独立地刻苦思考去“自求”,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自得”。

这样“自得”而来的知识,能变成自己的血肉,求得取之不尽的地步;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求得左右逢源的境界。

3、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是一种分清主次、掌握重点的读书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①抓住重点。

即阅读一部书或一篇文章要尽力抓住这几点:一是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意图;二是时代背景;三是作品中的难词难句;四是作品的中心论点或主题;五是作品的语言结构、重要文句及所起作用等;②去繁就简;③独立思考。

如对作品的评价,不要受某一观点所左右,轻易作出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体会,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郑板桥的精当法郑板桥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郑板桥强调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

他认为,所有史书,“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所有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

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他最反对的是“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他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摘要: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2.强调循序渐进3.提倡温故知新4.重视学思结合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2.求知若渴3.志向远大4.忠诚敬慎正文: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他的读书方法和态度不仅是他个人成功的秘诀,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他看来,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

因此,他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调循序渐进孔子主张学习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他提倡“述而不作”,即遵循前人的学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他认为,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3.提倡温故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才能使所学知识巩固,进而融会贯通。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从中获取新的领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4.重视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我们要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问。

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谦逊的。

他认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表明他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

2.求知若渴孔子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沙漠里的旅人渴望水源。

他一生奔波于各国,寻求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

他的求知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3.志向远大孔子立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的人生目标是崇高的。

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道、行道,从而造福于社会。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古人学习的方式和现代人有所不同,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教育体系和技术设备。

尽管如此,古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却丝毫不亚于现代人。

古人学习的过程通常包括自学、师从和实践等环节,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虔诚而认真。

下面将从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等方面展开讨论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首先,古人对学习持有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

在古代,为了获得知识,人们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甚至豪宅美宅都能舍弃。

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道德修养,将追求知识看作是成为一位有德有才的人的基本要求。

例如,孔子提倡“温故知新”,认为学习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开阔视野。

这种学习的态度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能够取得巨大学习成果的关键。

其次,古人学习的方法多样且广泛。

古代没有教科书,学习的方式主要靠口口相传和师从。

古代的知识主要通过书籍的阅读、与他人的讨论和与名人的交往来获取。

书籍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们被重视为传递智慧和知识的工具。

在宋代,书院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场所,学生在书院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辩论和研究,同时也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书籍。

此外,古人更加注重实践,他们通过亲自实践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例如,古代医学家在学习中会直接去接触病人并尝试使用草药治疗疾病,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将学习应用于实践。

古人的学习成果丰硕。

古代中国的学术传统博大精深,涵盖了诗、书、画、算、礼、乐等多个领域。

古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研究和传承。

古人的学习成果不仅体现在学问方面,还体现在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上。

古代圣贤如孔子、墨子等,他们不仅是学问渊博的人,更是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

他们利用自己的学问和智慧,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总结起来,古人学习的方式虔诚、多样和广泛。

他们以虔诚的学习态度来追求知识,将学习视为一种道德修养。

古人通过书籍的阅读、与他人的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学习诗歌基础知识:古人在学习诗歌时,首先要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如押韵、格律、修辞等。

这些知识对于创作诗歌非常重要,也是成为优秀诗人的必备技能。

2. 练习写作:古人认为写作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因此他们经常练习写作。

他们不仅会练习写绝句、律诗等,还会尝试写其他类型的诗歌,如词、歌、赋等。

通过不断练习,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3. 借鉴前人的作品:古人非常重视借鉴前人的作品,他们会阅读大量的古典诗歌和名人佳作,从中学习、汲取灵感。

通过借鉴前人的作品,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和意境。

4. 游历山水:古人喜欢游历山水,他们会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积累灵感,写出一些优秀的诗歌。

5. 注重实践和经验:古人认为实践是提高诗歌水平的关键,因此他们会不断进行诗歌创作。

同时,他们也会注重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诗歌造诣。

古人学习诗作诗的方法虽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和意境,写出优秀的诗歌。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 思·问·习读书法:这是一种重视思考、疑问和练习的读书方法,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多思考、多疑问、多练习,以达到深入理解书中内容的目的。

2. 假物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借助外部事物来帮助理解书中内容,例如通过观察自然、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精至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要精细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以达到全面掌握书中内容的目的。

4. 不求甚解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不必过于深入,而是抓住重点,理解大意即可,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6. 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需要精选书籍,然后规定每天熟读一定数量的字,长期坚持。

7. 一意求之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要专心致志,追求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这些古人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意灵活运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古人的读书方法

古人的读书方法

古人的读书方法
在古代,人们的读书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注重的是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以下是古人常用的几种读书方法:
1. 默读与朗读:古人将读书分为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

默读时,他们会静坐安心,默想书中的内容,并通过内心的思考来理解和吸收知识。

朗读时,他们大声朗读书籍,以加强听觉记忆和口语表达。

2. 讲学与读书会:古人常常组织讲学或读书会,以便集体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邀请学者或有经验的人给予讲解,通过学术或经验分享来增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笔记和摘抄:古人非常注重笔记和摘抄的重要性。

他们会将读书中的关键内容、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等写下来,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通过写作和整理,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也方便日后复习和引用。

4. 与他人共读:古人常常与他人共读,通过分享和讨论来互相启发和完善理解。

他们会与同好结伴读书,或与师友相聚共读,以共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境界。

5. 反复阅读与思考:古人认为,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会书籍的内涵与智慧。

他们常常选择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思考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总之,古人的读书方法注重内化与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来加深
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方法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圣贤是怎么学习的

中国古代圣贤是怎么学习的

中国古代圣贤是怎么学习的爱好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数千年来,囊萤夜读、凿壁偷光、燃薪而读等故事传为美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勤学、善思、贵疑、好问等优秀的学习精神和学习品格,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人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准确的学习观、掌握准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学有所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立德增智,学不可少中华民族“爱好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由来已久。

《论语》开卷第一篇的标题就是“学而第一”,把学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论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人的自然属性相差无几,后天的学习才使人有了优劣高低之分。

荀子把人性分为“性”和“伪”两个方面,“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指的是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教育形成的品德。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有缺陷的,故而“恶”;“伪”就是对这种自然属性的加工改造,目标是“善”。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自然属性是加工改造的基础,没有加工改造,“性”的完善美好就无从谈起。

而化“恶”为“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曾说:“非学无以广才”。

古人重视学习,是因为学习是增加学识修养、成为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在古人看来,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途径。

人刚生下来并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之所以有的人由贱而贵、由愚而智、由贫而富,“其唯学乎”。

明朝思想家王廷相认为智能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他说:“使无圣人修道之教,君子变质之学……虽禀上智之资,亦寡陋而无能矣。

”意思是:即使是一个禀赋很好的人,如果不去学习,也会浅薄而无能。

清代思想家戴震明确主张人的智能是后天学习和持续扩充的结果。

他说:“然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贤圣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重问学,贵扩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学习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1.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

3.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

5.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8.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丘。

9.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0.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

篇二:古人读书十二法古人读书十二法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

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例]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

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王充{论衡》)(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

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

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

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

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着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

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

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

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同上)(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

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法)十、“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

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

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

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

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

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

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

”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

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

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

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

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

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

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

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篇三:古人读书方法漫谈古人读书方法漫谈正蒙学堂神州智慧网路圣石2013-11-26开卷有益,一本好书,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良伴。

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夏乐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

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

这里介绍几位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就勤读书、会读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