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
大沽河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

大沽河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1. 项目概况本文档旨在提供大沽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
2. 修复目标- 恢复大沽河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和增强大沽河的生物多样性;- 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 提高河岸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 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设计方案基于该项目的初步调研和评估,我们提出以下设计方案:1. 沿河岸种植湿地植被,如芦苇、黄杨等,以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水质;2. 在适当的区域设置人工鱼礁,以提供鱼类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河流生物多样性;3. 建设河道岸边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并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4. 加强河岸的固土工程,避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5. 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对大沽河的排放污染。
4. 预期成果通过实施上述设计方案,我们预计将达到以下成果:1. 大沽河的水质将得到显著改善,保护水资源;2. 河岸生态环境将得到修复和改善,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3. 生物多样性将增加,包括稀有和濒危物种的保护;4. 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5. 预计实施计划我们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实施该生态修复工程。
具体实施计划将在后续的设计阶段进行制定。
6. 预算估算- 总预算:X万元(具体预算将在后续的设计阶段进行详细估算)7. 风险评估在实施大沽河生态修复工程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风险:1. 更高的成本预算;2. 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或干旱;3. 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干扰;4. 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暂时性的干扰。
我们将在项目实施期间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应对这些风险。
以上为大沽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
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成本预算将在后续的设计阶段陆续制定。
描写大沽河的作文400字

描写大沽河的作文400字
哇,大沽河边这黄昏可真美啊!夕阳一照,整个河面都金灿灿的,就像撒了层金粉似的。
渔夫们摇着船儿回家,一边还唱着歌,那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感觉他们今天肯定收获不少。
河边那些杨柳树啊,轻轻地晃着,影子在水面上跳来跳去,跟河水的波光一块儿跳舞,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有时候几只白鹭突然飞过来,掠过水面,弄出个小涟漪,看着就挺有趣的。
等到天黑了,大沽河就变得特别安静。
远处的村子亮起了灯,倒映在河里,感觉就像是星星掉进了河里一样。
河水还哗啦哗啦地流着,好像在讲故事一样,那些老辈儿的事儿、传说,全都藏在这河里了。
晚上看大沽河,真的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铺在这片土地上。
这河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感觉每个人跟这河都有那么点关系,都离不开它。
大沽河博物馆观后感

大沽河博物馆观后感
在大沽河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座博物馆位于美丽的大沽河畔,占地面积广阔,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首先,我对大沽河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印象深刻。
整个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走进博物馆,我被那些精美的石刻、壁画和雕塑所吸引,它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大沽河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
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的陶器、玉器、铜器等生活用品,它们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此外,还有许多古代的武器、战车、战马等军事器械,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古籍、字画、碑刻等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大沽河博物馆,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感到自豪,同时也为我们今天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而感到骄傲。
这次参观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沽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大沽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大沽河位于中国天津市,是黄河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中国历史上重
要的水道之一。
在这条长达70公里的河流中,有着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大沽口炮台的。
在19世纪末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攻打过天津,并在大沽口炮台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据说,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士兵曾试图攀爬炮台上的旗杆抢夺旗帜,但被守
卫士兵用枪击落。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大沽口事件中。
当时日本海军在此地对中国北洋水师进行了突袭,并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
这场事
件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第三个故事则与民间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沽河畔住着一
位年轻美丽、聪明伶俐的姑娘,名叫河神娘娘。
她经常帮助渔民和船夫,让他们平安顺利地度过大沽河的险境。
但有一天,一位凶恶的海
盗入侵了这片土地,并试图掠夺当地居民的财物。
河神娘娘为了保护
自己和其他人,决定与海盗决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她最终战死沙场,但也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英雄。
以上三个故事只是大沽河历史传说和故事中的一部分,但它们都展现了这条江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今天,大沽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在这里可以看到现代化建筑和高科技企业,但这些历史传说和故事仍然是人们心中珍贵的记忆。
赞美大沽河的古诗

赞美大沽河的古诗
以下是赞美大沽河的古诗:
1.《沽水谣》
“沽水悠悠映晚霞,秋风吹过绿沙堤。
古渡头边轻舟泊,青石桥上行人稀。
”
这首诗描绘了大沽河的美丽景色,尤其是夕阳下的河水和晚霞映照下的绿草。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大沽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大沽河赞歌》
“大沽河水波粼粼,两岸芳草绿如茵。
鱼跃鸟飞天地阔,山清水秀景色新。
”
这首诗通过对大沽河两岸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沽河的赞美之情。
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大沽河的美景呈现得淋漓尽致。
3.《大沽河畔》
“大沽河畔景如画,水波荡漾映晴空。
风吹柳丝轻拂面,落日余晖染霞红。
”
这首诗描绘了大沽河畔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大沽河畔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大沽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大沽河口情

大沽河口情海河从西边流入渤海前最后一个横着的“s”形的几道弯,河的北边是塘沽,河湾南边就是大沽。
凸出河湾的南岸偏西处是原大沽造船所【现在的天津船厂】,历史上曾为北洋军阀政府制造过枪炮等,它把大沽分成西沽和东沽。
大沽就是我出生成长的故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那时候海河直接与渤海相通,浑黄的海河水从西北天津方向的上游一直流入渤海湾。
一次我坐火轮出海到待进港的轮船集中的“锚地”去,在河口外几公里处看到了一道浑黄色的河水和蓝绿色的海水分界线。
现在不知这道河水与海水的分界线还有没有。
那时候海河里行驶的多数是木制的渔帆船和小型的运输船“舢板”。
扯起风帆的渔船在河中行驶向河口驶去出海捕鱼,尤其是那顶风逆流的时候更是引人注目。
只见那逆风的帆船走着“之”字型的路线,从河这一边斜叉地向对岸驶去,即将到对岸前,渔船上的舵手和船工紧张有序地相互配合忙碌着,掌舵大转弯,拉动风帆转换方向与插挡水板,使船大转弯后继续行驶。
利用斜面风向吹动风帆前进的行船,渔民称为“滑戗”,这是渔民们在劳动中发挥智慧的创造。
有时在河边偶尔可以听到远处“呜呜”的汽笛声响传来,就会看到一艘铁制的“火轮”或是客轮【如民主10号】,还可能是几千吨的货轮驶来。
海河口的南侧矗立着两座一百多年的大沽口炮台,它们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它是我们的祖辈,中国人抵御外侮光辉形象的真实见证。
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是不容侵犯的。
河湾东南岸是东沽渡口“三块板渡口”,西沽有水线和后关两处渡口,它们是连接大沽与塘沽的水上交通要道。
那时候渡口的渡船就是长约二、三丈的木制“舢板”,每船可装二、三十人,渡口人用木櫓摇船渡河,人多的时候两条舢板来回对开。
舢板船后右尾帮上固定一个外露长约一寸多的铁制圆头顶,它的上扣长櫓中上部硬木挖成的凹槽,铁圆头顶与櫓脐【凹槽】形成耦合状态,它们之间可涂抹些黄油起到润滑作用。
櫓长两丈多长,下部櫓扇在水中,上部櫓柄端下固定一铁环挂一铁钩,下接连绳固定在船后右侧。
大沽河沿岸景观规划工程初步设计

大沽河沿岸景观规划工程初步设计
背景
大沽河是天津市的一条重要河流,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
景观资源,同时也是市民休闲绿地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保护和提升大沽河沿岸的景观质量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为此,制定一份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原则
- 以人为本:设计要优先考虑市民的需求,打造一个适宜人居、舒适宜人的美丽沿岸环境。
- 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大沽河沿岸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特色,
通过设计来彰显这些特点,形成一个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景观带。
- 整体设计:在保证满足各类需求的前提下,应注重景观设计
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设计内容
大沽河沿岸景观规划工程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绿化带的规划:规划合理的绿化带,种植有适应性、生态价值高的乔、灌木、草本等植物,打造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时给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
2. 建设休闲设施:在绿化带内,根据市民需求建设各类休闲设施,如散步道、健身器材、游乐设施、河滨广场等,让市民有更多的娱乐休闲选择。
3.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大沽河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中应注重河流生态保护,避免水污染、破坏河堤,保持良好的水质。
4. 提升沿岸文化品位:大沽河沿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在设计中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注重打造文化景观,如文化长廊、纪念碑、文化雕塑等。
总结
本文是大沽河沿岸景观规划工程初步设计的简要内容,包括了设计原则和内容,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规划设计参考。
在后续的方案制定中,应继续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最终呈现出来的大沽河沿岸景观是具有吸引力、特色和可持续性的。
我家住在大沽河

家乡最让我梦牵魂绕的就是那条养育了我的美丽的母亲河——大沽河。
我家住在大沽河西岸,离大沽河大堤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离,是村子最东头,靠大沽河最近的民居。
儿时觉得这大沽河是那样的长,也不知道大沽河从何处发源,到哪里入海。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大沽河发源于胶东半岛招远市会仙山,流经烟台市的莱阳和青岛市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从城阳流入胶州湾,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达4631.3平方公里。
冬天的大沽河,虽然树木凋零,比较荒凉,但此时的大沽河十分辽阔。
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金沙滩,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
河里的流水大部分已结冰,蓝色的玉带变成一道白练。
河里已经没有了孩子们的嬉闹声,是那样的安静。
河口渡河的地方,有人用木桩打进河滩,木桩上,放上就地取材的树木,再铺上稻草草包做桥面,一座小木桥便搭好了。
过一次桥,那在桥头河滩草棚中的守桥人出来收上五分钱的过桥费。
我们小孩子没钱,可以免费过桥。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通过小桥,自由自在地往来于沽河两岸。
冬天河里结了冰,我们去河里滑冰,河里水浅,不用担心掉到冰窟窿里的危险。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年,在我家乡沿青沙公路南行五公里,在大沽河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的南沙梁,建了一座水泥大桥,那桥现在看也就是百八十米,但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却是最宏伟的大桥了。
有的小伙伴去看过桥,便对我们这些没见过大桥的大吹特吹那大桥有多么壮观,说得我们直想马上就去看一看。
不知是谁提议,我们从河里滑冰去看大桥吧!于是,大家登上用两块木板固定上去两道粗铁丝做的冰鞋,用木棍在头上钉上一个磨尖的钢钉做冰杖,便沿着结冰的河道,一路滑去,终于来到了南沙梁大桥,目睹了大桥那令我们“惊叹”的风采。
啊!家乡的大沽河,你是我心目中最美丽的河;你是一条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比快乐的河;你是一条平静下来比少女还温柔妩媚、咆哮起来比猛虎都威风八面的河;你是一条造福家乡人民,但也曾给家乡带来过灾难的河;你是一条曾经受尽磨难创伤累累在痛苦中呻吟而如今在春风中挺起你的胸膛,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的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沽河
大沽河流域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约在东经120°03′~120°25′,北纬36°10′~37°12′之间。
流域总面积4631.3平方公里,其走向大致与干流走向相同。
流域北部为山区和浅山丘陵区,南部为山麓平原和平原洼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缓。
流域内山区527.6平方公里,丘陵区1597.4平方公里,平原区1705.1平方公里,洼地801.2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11.4%、34.5%、36.8%和17.3%。
流域范围包括烟台市的莱州、招远及莱阳市的一部分;青岛市的莱西市以及平度、胶州、即墨、城阳4市(区)的一部分。
沉积地貌和大山地貌分别占流域的4/5和1/5。
在山区、丘陵及平原3个地貌单元中,山区相对高程200~300米以上,多为震旦纪变质岩,节理发育,峰顶多尖锐,山陡坡,表层风化颇烈,植被较差;丘陵相对高程50~200米,顶部平圆,覆盖层较差,冲沟发育,基岩风化剧烈;平原相对高程在50米以下,分布在中下游一带,地势平坦,由第四纪地层组成。
土层颇厚,有少数侵蚀台地。
流域内属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温差不大,全年无霜期约200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707.4毫米(1956~1984年),径流量22.51亿立方米。
大沽河为省辖河道,古称“姑水”。
发源于烟台市招远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处的山溪之中,自招远市由北曲折南流,途径招远、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等市(区)流入胶州湾。
全长179.9公里,属常年性河流。
大沽河流经即墨边界的河段为:自刘家庄镇袁家庄村后起,北与莱西市河段相联,南流经刘家庄镇、移风店镇至七级镇张院村南入胶州市河段,是即墨与平度、胶州部分边境的分界线。
河道宽280~320米,最大泄水量5474立方米每秒。
其水文情况一般是常年流水,严冬结冰。
但受降雨量影响汛期水涨堤防吃紧,干旱少雨加上沿河市区对大沽河水源的过度提取,造成大沽河时常断流。
大沽河在即墨境内的流域面积有422.75平方公里,支流有五沽河、流浩河及桃源河,河段左岸即墨境内有堤防36.9公里。
堤防土质以移风店镇马龙疃村西为界,以北多为砂壤土,以南多为粘壤土。
现状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
保护耕地2万公顷(含城阳区),人口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