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都城得规模、形制要按礼制得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得城制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较集中的居民点具有防御功能——有“城墙”这样有“形”的构筑物有商品交换职能2.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1)“城”:表现为“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左传》2)“城”:按礼制等级分为:王城、诸侯城、都城《考工记·匠人》“邑”:舜一年二居成聚,二年城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记》3)“城”:按构成材料分为:以土为城、以木为城、以水为城3. “市”: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市井)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毛诗正义》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而言,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脉,城市经济是维持政治性城市自身生命活动的一个条件。
二.“城市”概念的演变1. 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内涵具有防御、交换职能——城市的原始职能是一级法律实体——封建统治机构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城市的象征意义2. 现代“城市”的定义1)多角度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政治家:城市是一级法律实体,也是公共事业的经营部门。
生态学家: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地,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建筑师:城市是多种空间组合,为聚居的居民提供具有良好设施、异域生活和工作的型体环境。
2)城市概念的重要组成要素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城市要求相对聚焦,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文化传统,并加以延续的使命。
3)现代城市的概念现代城市是以从事三、四类产业为主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作为一地地域内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
三.城墙1.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早期大规模建城时期——春秋城市设施开始制度化——唐代大建地方城邑,砖石包砌——明代2. 城的组成部分3. 城廓之制——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1)城廓认知《管子·度地》:“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
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树以荆棘上相樯著者,所以为固也。
”2)前期城廓关系✓城在廓内——山东曲阜鲁城、江苏武进淹城【图】✓城附于廓之一角——齐临淄、燕下都、郑韩城【图】✓城廓分设——赵邯郸【图】3)后期城廓关系4)城廓的不同称谓●都城●府城第二篇《考工记》一.考工记概况1. 《周礼》与《考工记》1)《周礼》原名《周官》十三经之一,是一部讲述政治制度的书2)《周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3)《周礼·冬官·考工记》2. 《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1)《考工记》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手工业文献。
书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系列制度。
例如:生产管理制度、器物制度、城邑建设制度。
礼制建设制度等,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史料之一。
2)《考工记》是官方制定的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而不是官方记载或批准的民间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书。
3)《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器物特征,井田制度尺寸单位及进位关系与齐国相符,可推断《考工记》成书地点为齐国。
4)《考工记》成书时间据考证应在春秋齐景公年间。
为了维护旧制,而把一些周王室的制度搜集整理出来,以抗衡政治改革的逆潮。
(儒家思想)5)《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匠人营国”两节,“匠人营国”一节则专述了奴隶社会西周世代“理想城市”的城邑建设制度。
而且这个制度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1. 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九阶。
四旁两夹窗。
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北七筵,堂重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席。
3.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局七个,围门容小局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辄叁个。
4.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5.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6.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7.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三.《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四.《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平面关系✓九分其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择中立宫✓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左祖右社空间关系✓城隅高九雉✓城垣高七雉✓宫隅高七雉✓宫门门阿房五雉五.《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1. 城市的主体规划结构择中主宫,以宫为中心,宫城南北中轴线为全城规划主轴线,社、祖、朝、市围绕中心。
宫城,对称布局。
宫城内前置朝,后设寝。
该主体规划结构一直为后世沿用,但在具体形状上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市”2. 礼制规划秩序3.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4. 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一.文明发展脉络图1. 东方文明进程原始文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新中国BC21世纪~BC221奴隶制时期BC221~AD1840封建制时期(该时期早期的城市建设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的平安京、平成京、藤原京都是对唐长安城的全面模仿)1949~1840~1949受西方影响2. 西方文明进程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2)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汤至盘庚五迁:商汤西亳(河南偃师)——嚣都(郑州商城)——殷墟(河南安阳)3)周朝的城市建设1)沣、镐二京(发现瓦片、告别了茅茨土阶时代)2)洛邑、成周的城市建设●建设背景●两都制●建设特点●《考工记》4)夏商周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频繁迁都2)夯土城墙3)宫殿、宗庙合一4)墓葬区分布在周围5)注重手工作坊,忽略“市”6)整体布局松散,尚未形成形制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1)主要规划思想《管子》《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购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主要的城市建设齐临淄、楚郢都、秦咸阳、燕之蓟、魏大梁、韩阳翟、赵邯郸四.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 秦都咸阳的城市建设1)营建背景1)、时代背景(1)、处在无序向有序的转型时期(2)、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2)、城市背景(1)、秦都咸阳是战国时期秦国国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独特的地理环境地面三面环山:北有九嵝山,南有秦岭,终南山,东有骊山,东出潼关、近可攻,退可守。
地址周围八水环抱:渭水、泾水、灞水、浐水、沣水、涝水、潏水、滈水。
2)营建特点1)、秦咸阳城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2)、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秦始皇增迁三万家至丽邑,五万家至云阳,以充实郊县。
3)、形成原因:主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因素(1)、大面积建造宫殿,渭北:咸阳宫。
望夷宫,梁山宫,甘泉宫,六国宫。
渭南:阿旁宫,兴乐宫,信宫等。
(2)、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3)秦咸阳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秦咸阳的建设,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2. 汉长安的城市建设1)营建背景1)、“揽秦制,跨周法”的营建思想2)、选址背景3)、逐步营建,非统一规划2)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思想1)、汉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1)、秦时将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2)、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总体构架就是“八水”,八水是关中地区的经济命脉,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又提供了水业灌溉,同时也是渔业基础,更重要的是,以渭河为首的八水是整个三辅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渭水至潼关入黄河,天下的钱粮货物由此运往京城,保证了京城的繁华。
2)、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