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与晚清文学近现代转型研究的厚重力作——读《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的生存 空间。所谓 “ 文学场 ,就是一个遵循 自身的运 行和变 化规律 的空间”。 文学场 的生成一般应具备 口
方汉奇 《 国新 闻事业 编年史》 ( 建人 民出版社 中 福 2 0 )全 面梳理 了近代文人与报刊 的基本情况 。包礼 00
袁进指 出 : “ 凡是近代的进步文人 ,大抵都 与报 刊发生关系。【应该说 ,近代文人绝大多数与报刊结下 ” 一 了不解之缘。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梁启超 、于右 任 、鲁迅 、吴趼人 、谭嗣同等进步文人如此 ,孙玉声 、
一
、
近 代 文学 传 播 空 间的 拓展 :繁荣 的 物质 基 础
毋 庸讳 言 ,近代 报刊 的产 生主要 并不 是为 了文 学。洪仁开在 ( ( 咨政新篇》 中提出 “ 设新 闻馆” ,旨 在 “ 民心公议 ,及各省郡县货价低 昂 、事势常变 。 收 通有无 ” 。陈炽 艮 馆》 除 申明主权 意识外 ,也强调
:
羹麓
包 礼 祥
( 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江西 南 昌 301) 3 0 3
l
四力并行 :近代报刊对近代文 学发生 的影 响
摘
要 :近 代 报 刊 的 产 生 为 近代 文 学提 供 了新 的 “ 学 场 ” 文 。首 先 ,近 代 报 刊 极 大地 拓 展 了近代 文 学 的 传
者,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读者又从参与创作或干预创作两方面影响文学创作 ;最后 ,近代报刊的职责有助于孕育
近代 作 家的 近代 思想 意 识 和 文 学意 识 。 关 键 词 :近 代 报 刊 ;近 代 文 学 ;作 家 ;读 者 中图 分 类号 :G 1.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f l)0 — 0 0 0 2 2 9 8 2 7 2 6 0 8 — 3 0 o0
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

【关 键 词 】 近代报刊 晚清文学 现代转型
文学现代性
[ e r 者信息】 王龙洋,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 中心 ,传播 学院讲 师,博士。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近代报刊与 中国文学转型研究” ( 1 2 C Z W0 6 8 )。
新闻传播 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密切 ,特别是作为纸
一
、
报 刊 与 文 学 制 度 现 代 化
根据文学生产理论 , “ 作者——编辑——作品—— 目的 ,现代作家是为生存而 写作 。这可从晚清著名作家 复制 ( 印刷 或手抄 )—— 市场 ( 书肆 、报馆 )——读 包笑天的回忆录中找到佐证 ,他 当时正做着小说创作 , 者 ”构 成文学生 产的链 条。 “ 作者 、编辑 、作 品 、复 这在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 “ 当时已流行 计字数酬稿费的风 4 根据包天笑的 回忆 ,当时上海的小说稿酬 , 制”属于文学的生产环节 ;市场是文学的流通环节 ;读 气 了” 。[
古时 ,文学艺术主要以知识精英与高官贵胄为阅读
记 》 《自由谈 》等 ,对近代文学的转型 及现代文学品格 对象 。随着近代的到来 ,报刊业 日益繁荣兴盛 ,报纸副
的形成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报刊特别是 副刊 ,是现代社 刊的读者群 ,从封建贵族阶级 的垄断主体 ,逐步 向普通 会 的一个文化标志。 的市民阶级发生转向,读者的世俗化 、大众化已成为时
8 其营销网络已遍 化到文学创作中。现代职业作家出现是文学现代性 的一 法国等地纷纷建立起 自己的经销处 。【 个重要标志。近代报刊兴起后 ,特别是随着报刊副刊的 布全国各主要城市 ,且走向世界。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也
出现 ,文学便开始利用这个新型平台 ,以新的载体形式 具现代意义 。 呈现 ,申报馆的几个著 名副刊如 《 瀛寰 琐记 》 《 寰宇琐
试论晚清时期的传媒责任生态———报纸与社会启蒙关系的视角

试论晚清时期的传媒责任生态———报纸与社会启蒙关系的视角查英【摘要】晚清时期,开明封建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现了近代报刊能够传递民情、宣扬思想等重要功能与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办报经验为当时富国强国所用。
这个时期,一批文人知识分子所办报刊在“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思想启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政论参政议政。
关于传媒理应承担社会责任,晚清报人并未有明确的认知与系统的论述,但已经认识到传媒的职能与所能承担的任务,因此,在客观上承担了启蒙社会思想,并集中于“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责任,其特点是立足于文人抱负责任,报人个体责任观念直接影响报刊的社会责任实践【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550-555)【关键词】传媒责任;社会启蒙者;晚清【作者】查英【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在媒体技术以及受众信息需求扩张等因素的推动下,传媒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无论归属何种意识形态,中西方在传媒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均已达成共识。
但在国内,有关传媒社会责任方面的深入研究几乎是空白。
业界对传媒社会责任建设的响应是毫不犹豫的,但传媒实践表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而对中国报界社会责任的历史追溯无疑有利于厘清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建设,笔者试图通过观察晚清中国报界的传媒责任生态,来着手这项工作。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国内先进知识分子接触西方事物的机会增多。
有别于洋务派,一批能人志士不仅“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且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十分感兴趣,在学习比较中提出了“变法”的思想,而变法的内容便包括办报。
综观这批封建开明知识分子的思想,办报是他们从西方引入的主张,同时办报的内容也与他们的思想内容不无关系直至影响着后继者,并以启蒙社会民众、助推国家富足自强、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呈现出来。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晚清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报刊密不可分。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它不仅为晚清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舞台,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首先,报刊为晚清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晚清时期,报刊业开始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书香门第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众多的报刊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读书报》、《时务报》、《商务印书馆总目》、《新闻报》等,这些报刊成为了晚清文学的主要传播渠道。
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报刊不断涌现,如《青年杂志》、《新青年》等,它们不仅成为了新文学的代言人,更是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其次,报刊为晚清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支持。
在晚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
报刊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它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告和赞助等手段获得经济收益。
这些收益不仅可以用来资助报刊的运营,还可以作为晚清作家的稿费。
同时,报刊业也是一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空间。
晚清时期,许多文学家都参与了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他们通过报刊刊载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念,这些文章往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最后,报刊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文学的推手,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广泛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倡导和支持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的新闻体裁、小品文、社论等文学形式都对晚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得晚清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文学探索领域,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报刊和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推动了晚清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晚清报刊的文体白话化——以《大公报》为例

晚清报刊的文体白话化——以《大公报》为例进入晚清以来,清王朝政局面临着内外交困、民众呼吁革新的困窘局面,维新运动顺应时局兴起,文言白话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势。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有力的思想传播媒介,其推广与白话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而报刊白话化现象以及白话报的出现和发展是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体现。
纵观中国历史上数次文体革新,其出现往往与政治时局变化、新思潮新阶级的兴起紧密相连,每一次文体演变都意味着旧文体已经不足以再容纳和演绎新思想,人们需要更先进的文体去承载它。
晚清时期,报刊的文体变化成为研究白话化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将以《大公报》为例分析晚清报刊在白话化过程中体现出的文体变迁。
童庆炳在《文言与文体的创造》提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样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文体的体制, 一般由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字数和篇幅的长短;二是音韵、声调的高低和快慢的要求;三是句子和篇章结构的规定。
晚清时期的社会文章所用文体普遍受到桐城派古文影响,形式上受限于既定的章法,讲平仄,论推敲,文字要求典雅,以书面语言为主。
桐城派文体的使用者一般为士林、官僚,在晚清时期的官报、公文和文学等领域使用得较多,成文往往引经据典、工整晦涩,限制了基层百姓关心时政、畅抒己见的可能,因而在争取报刊这一发声阵地时陷入了疲态。
晚清报刊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上的报刊逐渐分为两类,一方面专门针对粗识文字的妇孺及中下层劳动者实施文化普及和启蒙, 报章文体口语化特征较明显,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以士林、官僚群体为影响对象, 由于受传统文体的影响仍然采用文言, 但出现了吸纳白话、引人域外新名词以及俗语人文的趋向。
报刊用语的白话化在进程上看并非是线性地因时间而演变,而是在两种报刊文体并行发展中白话文渐渐显示出威力,进而占据优势、倒逼文言报白话化的。
《大公报》在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它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自创刊以来登载了许多时政评论与辩论,是比较典型的文言报。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1897-1919)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学堂报刊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自1897年至1919年,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与发展。
从1897年开始,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形式各异的列强侵略,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同时席卷全国。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爱国志士创办了一系列报刊,旨在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的意识,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新闻报》、《时务报》等一批报刊应运而生,并成为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与文人纷纷投身报刊创作的时期。
许多知名学者与文学家在学堂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作品。
这些作品既关注国家大事,如社会变革、政治改革等,又关注人民生活,如教育、农民、劳工等。
在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的学堂报刊开始重新定义文学的功能,并将其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理论与思考。
例如,刘师培等学者提出了“新文学”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与现实性,并呼吁文学要与时代相结合。
意谓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文学都应当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与变革。
这一思想反映了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即文学应当具备社会意义与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家崭露头角。
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其中的启蒙意义不可忽略。
晚清学堂报刊文学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扩大了读者群体,深受人民欢迎。
然而,晚清学堂报刊文学在1919年之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新的思潮与文化变革,学校报刊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被更重要的文学刊物所取代。
但晚清学堂报刊文学仍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思想观念、文学作品还是创作理念上。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张向东;景芳洲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
【总页数】4页(P172-175)
【作者】张向东;景芳洲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兰州700030;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晚清白话文运动与《福建白话报》——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末报刊缩微品琐谈
2.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半…半…”格式研究
3.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看“着”的语法化过程
4.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5.《汉语大词典》书证拾补——以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刊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的报刊小说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上与古代小说有所不同,但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晚清报刊小说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文学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晚清报刊小说的产生背景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发展和变革迅速而剧烈。
在此背景下,报刊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大量的报刊小说。
这些报刊小说以其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晚清社会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晚清报刊小说的特点与风格1. 文学形式的创新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文学形式,如连载小说、短篇小说等。
这些形式的出现使得小说在晚清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阅读。
2. 内容的多样性晚清报刊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爱情、家庭、友情到社会问题、政治风云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同时,这些小说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出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
3. 语言的通俗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通俗化的语言文字,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三、晚清报刊小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晚清报刊小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风气的反映,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1. 反映社会问题晚清报刊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映,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诸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等等,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这些问题展现给读者。
2. 批判社会弊端晚清报刊小说还用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弊端,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中一些小说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结构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小说传递出对弊端的不满和批判力。
3. 推动社会改革晚清报刊小说中很多作品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与空虚,同时也展示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力量。
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晚清小说“报刊形象”研究背景:晚清时期,报刊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受到不同阶层读者的强烈关注。
小说也是当时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因此,通过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可以揭示当时的文化现象,探究小说和报刊文化的相互作用。
研究目的:1. 分析晚清小说中所体现的报刊形象,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阅读习惯;2. 探究晚清小说和报刊文化的相互联系,分析小说对报刊的影响以及报刊对小说的影响;3. 从文学角度分析文化现象,揭示晚清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特点。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化和小说创作情况;2. 文本分析法,深入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剖析其表现方式和意义;3. 对比研究法,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中的“报刊形象”,分析其变化和演变轨迹。
预期结果:1. 对晚清社会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2. 对小说和报刊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3. 对晚清小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推动晚清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计划:1. 文献资料查阅与整理(2个月);2. 小说文本分析及分类整理(3个月);3. 对比研究分析(2个月);4. 论文撰写(3个月)。
参考文献:1. 陈愈榕. 《晚清报刊文化与小说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2. 刘建邦.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3. 林语堂.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4. 郑振铎. 《中国近代小说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
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引言晚清至民初,中国经历了动荡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媒介环境的变革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晚清至民初的媒介环境背景出发,探讨媒介环境对文学变革的影响。
一、晚清至民初的媒介环境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各种新的媒介形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影片等。
这些媒介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使文学创作和传播得以更加广泛地开展。
1. 报纸的兴起随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报纸成为了重要的新兴媒介。
早在晚清时期,上海就涌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
这些报纸不仅主张民主、科学、进步的理念,也成为了各类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的重要承载者和宣传者。
报纸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得以迅速传播,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崛起和传统文学的转型。
2. 杂志的发展晚清至民初,杂志成为了推动文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些知识分子创办了具有特定主题和风格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谈艺录》等。
这些杂志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文学创作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
同时,杂志也成为了文学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文学派别在这些杂志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论,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3. 书籍的广泛传播晚清至民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兴起,大量的书籍开始广泛传播。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选择,也给了更多的作家和学者发表著作的机会。
在这一时期,诸如《红楼梦》、《围城》等经典之作相继问世,成为了影响世代的文学巨著。
书籍的广泛传播,使得文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尺度和空间。
4. 影片的出现晚清至民初,中国开始引进和制作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和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 江苏省 20 08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 《 教学改革” Y G 8 Y 5 ) ( J 0 B 1 作者简介 : 罗建伦 , , 男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 。 13 0
Vo . 9 No. I2 1
Jn 0 2 a .2 1
报 刊 与 晚清 文 学 近现 代 转 型 研究 的厚 重 力 作
— —
读 《 刊 与晚 清 文 学现 代 化 的发 生》 报
罗建 伦
(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 , 上海 2 0 3 ) 0 4 3
摘
要: 张天星《 报刊与晚清文 学现代化的发生》 以近代 中文报刊为视 角, 究晚清文学在报刊媒介作 用 研
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相关论著陆续涌现 , 且有成为新一波 ‘ 显学 ’ 的潜在优势。 回顾过去 , ”2 准确 地说 , 重视近代报刊在中国文学演变中的作用、 关注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兴起 于 19 90年代中 后 期 。于今 , 确如 陈先生所 言 , 刊与 近 现 代 文 学关 系 的研 究 已经 成 为 近 现 代文 学 研 究 领 域 中的 “ 报 显 学” 。不但众多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正安身立命 于此 , 而且仍有大批 的博士、 硕士研究生正选题 于此 ,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 相关研究论著也洋洋大观 , 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 , 向纵深发展 。
自 13 近代 中文报 刊在 中 国境 内出现始 , 83年 报刊逐 渐发 展为 近现代 文 学的主 要载体 、 介和 文本 , 媒
近代报刊的出现加速 了古典文学的变革 。正如研究者所言 :现代文学的发 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 的 “ 发生与存在 , 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 , 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 … 可见 , ” 报刊是晚清文学 转型研究 中至关重要 的视角。张天星博士的学术专著《 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 的发生》 以下简称《 ( 发 生 》 一 书 , 于教育 部人 文社会 课重 点研究 基地 重 大项 目(0JD 50 2 , 由凤凰 传媒 集 团 、 凰 出 ) 属 8J 7 17 ) 已 凤 版 社 于 2 1 年 7月初 版 。该 书 5 . 字 , 01 4 8万 以近代 中文报 刊为 视角 , 研究 晚清 文学 在报 刊媒 介 作用 下 的 近现代变革 , 全书由文学制度、 文学创作 、 文学批评三编组成 , 是一部全面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内外关系
学创 作 ” 五章 , 探讨 报刊 在推 动 主要 文 体创作 变 革 中的具 体体 现 ; 下编 “ 文学批 评 ” 三章 , 考察 报 刊在 晚 清 文学批 评 的近现代 转 型 中所起 的作 用 。全 书 紧紧 围绕 报 刊在推动 晚清 文学 向近现 代文 学发 展过程 中 所起 的作 用及 形成 的主要 特征展 开 , 系宏 大 , 截 止 目前 在 关 于报 刊与 晚 清 文学 关 系 的研 究 中所仅 体 为
如《 发生》 著者总结的那样“ 总体说来 , 现有成果对晚清报刊与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还是在有限范 围内的 涉 及 、 案分 析 的方 式展 开 。 个 ”3因此 , 究 界需 要 一 部 较宏 观 、 角 度 、 研 多 多层 次 的报 刊 与 晚清 文 学关 系 的研究 , 一者反映十余年这 门“ 显学” 的研究 现状 ; 二者用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深化该项研究 ; 再者 , 研究 之余指明该项研究的发展方向。笔者拜 阅《 发生》 一过, 为该书此三者兼备 , 认 是截止 目前研究报刊与 晚 清文学 变革 最全 面 的学术 著作 。 《 发生》 全书分为三编 , 上编“ 文学制度” 四章 , 考察报刊在建立近现代文学制度 中的作用 ; 中编 “ 文
见。《 发生》 著者在《 导言》 中总结说: 目前学界尚未出现将报刊与晚清文学演变作整体研究的专著” “ 、 “本 书 的第一 个意 义期望 能对报 刊与 晚清 文学近 现代化 的关 系作较 全 面的研 究 。 l 。 《 生》 者这 ”3 而 发 ” 著 种宏 阔 的体系 布局反 映其试 图填 补该学 术空 白、 报刊 与晚清 文学关 系作 较全 面研究 的努 力 。 将
第2 9卷第 1 期 21 02年 1月
苏州科技 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uhuU iesyo c neadTc nl y( oi c ne or l f zo nvrt f i c n eh o g Sc l i c ) n S i S e o aS e
的厚重力 作 。 品读该 书 , 笔者觉 得其 显著特 色有 如下 四个方 面 :
1 体 系宏 大、 . 内容丰 富
中国文学发展至晚清 , 从传播媒介上看 , 与古典文学最显著的不 同是 , 晚清文学传播开始有 了近代 报刊的参人。多年以前 , 陈平原先生曾说 :进人 19 年代 以后 , “ 90 国内外学界 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
当前 , 门 “ 学 ” 这 显 已经走 过 了十余个 春秋 , 须讳 言 的是 , 无 目前 笔者 所 能见 到 的报 刊 与近代 文 学关 系 的 研 究多 属于个 案研究 , 即从 一 种或数 种报 刊 、 种文 体 、 一 一个 或几 个 作 家或 一 种 理论 介 入展 开 研究 。正
下的近现代变革 , 系阔大, 野开阔 , 体 视 资料翔 实, 论证 细密, 新见纷呈 , 具有 重要 的学术价值 , 是一部研 究报刊
与晚 清文 学近现代转型的厚重力作。 关键词 : 刊; 报 晚清文学 ; 近现代转型 ; 力作 中图分类号 : 26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09 (02 0 —00 0 17 6 5 2 1 ) 1 13— 4